?

淺談侗族大歌傳承模式轉型探索

2017-03-11 12:30趙可一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17年13期
關鍵詞:大歌侗族主體

趙可一

(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系,江蘇南京 210023)

淺談侗族大歌傳承模式轉型探索

趙可一

(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系,江蘇南京 210023)

隨著現代化浪潮的逐步推進,侗族大歌原生傳承環境發生變化,近年來由傳承范圍、傳承主體、傳承方式架構起的侗族大歌傳承模式的轉型趨勢愈發顯現,這一轉變主要表現在傳承范圍點狀擴張、傳承主體多元協作、傳承方式多重適應等方面,在這一情況下,正視轉型趨勢、尊重與保留侗族大歌的文化內核,同時培養侗族人民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就顯得尤為重要。

侗族大歌;傳承;轉型;少數民族;文化

1 原有傳承模式分析

侗族大歌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序列中的一員,對于侗族的社會結構、價值觀念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其傳承不僅延續了侗族文明的傳遞,也促進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與發展。近年來,城市化、工業化為主要導向的現代化,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化產業、文化市場應運而生,卻始終未能良好地解決侗族大歌傳承所面臨的窘境。目前,針對于侗族大歌的原有傳承模式,即其傳承主要表現形式中傳承范圍、傳承主體與傳承方式所構成的這一傳承框架,可進行具體分析。

在傳承范圍上,普及率是決定侗族大歌傳承范圍的基礎要素。侗族大歌在侗族地區依舊呈現較高的普及率,絕大多數侗民會唱并喜歡侗族大歌,在觀看侗族大歌演唱時能產生一定共鳴。在此基礎上,侗族內部以族群村落作為一個傳承體,外部則以族群村落間的各類活動交流進行傳承互動,內生力量與外部交互的結合使得侗族大歌的傳承范圍總體呈現在侗族族群村落之中,其余少部分隨其傳承主體活動范圍而有所擴張。

在傳承主體上,侗族大歌主要由歌師、歌隊兩大傳承主體維系。歌師在傳承過程中主要開展教學、創作與交流等事項。他們主要是在侗族大歌演繹方面有所造詣、有所威望的侗族中年男性或女性,通過各類方式開展侗族大歌的記錄、教育與創作,同時作為代表開展侗族大歌在族群村落間的交流活動。歌隊主要是歌師組合或歌師及其學生組合形成,他們以一個結合體的形式出現,承擔侗族大歌在本部族村落的傳承與發展責任,同時也作為該地區侗族大歌的杰出代表隊伍開展相關活動。

在傳承方式上,侗族大歌主要通過親子相傳、師徒相授、學用相長、文字相輔四種方式進行傳承。親子相傳是指由父母傳授侗族大歌給孩子們這樣一種代際相傳的方式,這樣一種傳承方式不僅可以從小使侗族人民對于侗族大歌耳濡目染,激發其學習熱情,同時也可以對父母的侗族大歌曲庫進行二次擴充與調整。師徒相授則是指侗族的孩子們進入歌堂跟隨歌師系統性地學習侗族大歌,這樣的方式更多依賴于地緣關系所產生。學用相長是與侗族習俗相對接的傳承方式,侗族人民通過各類民俗活動歌唱侗族大歌從而提升侗族大歌歌唱水平與技藝,也因此促進社會關系家庭結構的維系。同時,文字也很好地輔助了侗族大歌的傳承,由于侗語沒有相應的文字記載,所以侗族人民利用和侗語相似的漢字和漢字拼音將部分侗族大歌記錄在冊,更好地保存了侗族大歌的歌詞與歌譜。

2 傳承模式轉型表現

2.1 傳承范圍點狀擴張

侗族大歌的傳承范圍隨著現代化傳播手段的普及以及交通方式的更新,逐漸影響了侗族大歌原有傳承的地緣基礎,其傳承范圍也因此由原有的族群村落下的傘狀擴張轉為依賴于原子化(個體或群體)行為的點狀擴張。為了將侗族大歌流傳出去,從而提高傳承的廣泛性,部分歌師自發選擇以區域性走動傳播的方式對侗歌進行傳承。在一定的時間段,他們會前往臨近在村落進行侗歌的交流,傳播本地區的歌曲,吸收其他地區的歌曲,為各區域的侗族大歌提供更多的傳承素材與傳承條件。較為年輕的歌師或是在外工作的侗族人民同樣會將侗族大歌記錄在電子設備中在互聯網上交互傳承。原子化個體或群體作為傳承載體,承載侗族大歌信息,通過其相關行為方式相外界輸出傳承信息,從而達到傳承效果。隨著其可流動性的大大加強,侗族大歌的傳承范圍也逐漸由一個中心擴散轉為多個中心擴散。因此表現出了傳承范圍點狀擴張的趨勢。

2.2 傳承主體多元協作

侗族大歌的傳承主體在原有的二元化基礎上逐漸擴展為多元并行,并具有協作化趨勢。近年來,侗族大歌不僅依賴于歌師和歌隊的傳播,其余的侗族人民或是其他對侗族大歌有所接觸的群體同樣對侗族大歌的傳承相較以往發揮更多作用。人們對侗族大歌關注度的提升以及非政府組織對侗族大歌的傳承介入,有效擴充了其傳承主體涉及人群。同時,這些傳承主體還具有了協作傳承的趨勢,侗族大歌的傳承不再只是單一的依賴于歌師和歌隊的力量,主體之間開始相互合作。一定時間同一地區或相近地區的歌師也會聚集起來共同商討創作新歌曲,分析傳承形式,規劃傳承方案,撰寫相關書目。非政府組織與政府之間的合作也推動了侗族大歌傳承的科學化、體系化進程。綜上,歌師和歌隊成員以及零散的侗族或非侗族人群在具體傳承活動中所開展的交流、調研與傳播,民間參與的多元助推力量對于侗族大歌傳承主體的擴充在當下都發揮著較以往而言的更大作用。

2.3 傳承方式多重適應

侗族大歌的傳承方式在時代變遷中也開始有所轉變,雖然仍舊以原有的親子相傳、師徒相授、學用相長三種傳承方式為主要,但是這三種方式都分別做出了自我調整從而應對傳承環境的變化,顯示出了多重的適應性,也突顯了侗族大歌對社會結構所起到的功能弱化的趨勢。在親子相傳方面,父母逐漸將侗族大歌傳授曲目所起到的教化功能減弱,保存方式上也青睞于選擇電子設備記錄傳頌。在師徒相授方面,歌師可接收生源有所減少,越來越多的侗族青少年外出上學或務工,同時許多父母也開始擔心侗族大歌師徒相授的方式會影響孩子在學校課堂上的課程學習而放棄讓孩子拜師學習侗族大歌,因此,師徒相授基礎開始變得從廣泛到狹窄。在學用相長上,侗族民俗活動的保存也為這一傳承方式帶來了活躍的源泉,但是由于人們婚戀選擇方式的多樣性,這一傳承方式更多開始注重一種交流性和娛樂性,降低了對于侗族婚戀與家庭等結構的影響。除此之外,在侗族大歌傳承中也開始出現了新的創造方式,在現代侗族大歌創作中,歌師們引進了漢語為詞侗歌旋律為曲的方式,這些新的侗族大歌曲目多數保留了原有侗歌的曲調,再用漢語對歌詞進行新的創作,使得侗族大歌更具普適性與適應性,推動了侗族大歌的發展進程。

3 轉型中的應對

面對侗族大歌傳承方式所出現的轉型趨向,有效的應對可以使得侗族大歌取得可持續的發展,

首先,尊重原生文化,亦不忘順應歷史潮流。侗族大歌傳承模式的變化是對于外部環境所做出的自覺調整,雖然其作為一種“原生態文化”在歷史演進的維度上象征著某種“欠發達”社會的產物,但從生命本原維度來看,卻彰顯著人類的原初性、本真性、天然性的面貌與價值。因此,全面否定侗族大歌的原生性是不可取的,而侗族大歌現在所做出的轉變也未嘗不是一種順應歷史潮流的表現。

其次,培養文化自覺與自信,亦不乏交流與協作。侗族大歌發展至今離不開侗族人民所帶有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這種精神維系是侗族大歌傳承的紐帶,也是侗族人民凝聚力、價值感的來源,培養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是在侗族大歌傳承模式轉型中對于侗族大歌自身價值的肯定與認可。在加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過程中,吸納多元力量協助傳承,加強文化內部與文化間的交流也是應對轉型的重要措施。

最后,拓展傳承方式,亦不失文化本真內核。在侗族大歌的傳承方式加強適應性的過程中,相關的拓展也是可取的。在拓展過程中,難免會有商業化的因素介入侗族大歌的傳承發展,在這一過程中,保留住侗族大歌的文化內核就顯得尤為必要,它是侗族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侗族社會的凝聚之源,因此,侗族大歌傳承模式的轉型探索中不可忽視其最本真的文化內核,同時也要接受傳承方式所做出的改變與拓展。

4 結語

侗族大歌作為“一種民族的聲音,一種人類的文化”,為侗族的發展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也為世界文化叢林做出了杰出貢獻。侗族大歌始終貫穿引導著侗族人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侗族的社會結構、婚戀關系、文化傳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侗族大歌具有社會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如今,侗族大歌的原有傳承模式出現轉型趨勢,在傳承范圍、傳承主體與傳承方式上開始做出了調整與轉變,這種變化更需要得到侗族與社會的正確認識與關注,做出合理有效的回應,從而保障侗族大歌文化的保存與延續,創新與發展。

[1]高翔.侗族大歌的保護與傳承[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4(3):154-156.

[2]趙曉楠.傳統婚俗中的小黃寨侗族音樂—對小黃寨侗族音樂的文化生態考察之一[J].中國音樂學,2001(3):86-95.

[3]張澤中.試論侗族文化之根性及其美學特征[J].三明職業大學學報,1999(S4):68-75.

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17)05(a)-0026-02

趙可一(1997-),女,白族,貴州六盤水人,在讀本科,研究方向:文化保護,行政管理。

猜你喜歡
大歌侗族主體
唱支侗族大歌獻給黨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侗族大歌文化內涵研究
技術創新體系的5個主體
快樂童年——榕江侗族兒童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民間音樂類】 侗族大歌
侗族建筑博物館——大利村
論侗族自然觀中的生態倫理及其價值
關于遺產保護主體的思考
侗族養生防病抗衰老經驗薈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