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聲雷出獨一無二的風俗

2017-03-15 16:58梁達杜晉安
環球人文地理·評論版 2016年9期
關鍵詞:雷州半島雷州雷神

梁達+杜晉安

雷州半島雷電頻發—— 一年中有200多天打雷,其中還有3個多月的雷暴天氣,位居中國第一,世界第二。

在雷州半島,守在公共場合以及家族的祠堂、百姓家居門口的不是雄風威武的石頭獅子,而是一只只石狗。

半島雷劇的歷史,已有400余年,一般認為,它的發展分為4個階段——姑娘歌、勸世歌、大班歌、雷劇。

雷州半島有著極為特殊的地理位置——長約130公里的半島伸入南海,全境屬于熱帶地區;雷州半島地屬邊陲,向北群山阻隔,向南茫茫大海,因此雷州半島開發較晚,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里,半島大部分地區獨自發展。這些地理因素,使雷州半島孕育出了特點鮮明、獨領風騷的雷州文化。

由于地處熱帶,空氣濕潤,天氣復雜多變,雷州半島雷電頻發,一年中有200多天打雷。這一天氣特征便在雷州半島上形成了絕無僅有的“雷神崇拜”。其次,雷州半島上“不立石獅立石狗”和常演不衰的地方戲曲 “雷劇”,都是獨一無二的風格。

“無日不雷之境”與雷神崇拜

雷州半島因“雷”而得名。清代著名學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天語·冬雷》中寫道“雷州地形如舌。吐出海濱三百里,為卑下之極,故多雷。語云:北方寒有無雷之國,南方熱有無日不雷之境”,而“無日不雷之境”就是對半島多雷的夸張描述。

從科學研究上看,雷州半島處于熱帶氣候帶邊緣,瀕臨南海,空氣濕潤,天氣復雜多變,尤其以強對流天氣為多,這就導致了雷州半島雷電頻發—— 一年中有200多天打雷,其中還有3個多月的雷暴天氣,位居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第一是東南亞島國印度尼西亞)?!袄住币殉衫字莅雿u的代名詞,聽著雷聲長大的半島居民,最能理解什么是“雷霆萬鈞之勢”。外地人難以想象這里對雷電的敬畏,雷州半島上處處打上了雷的烙印,也形成了獨一無二的“雷神文化”。

想要了解雷州半島的“雷神文化”,首先要從當地古老相傳的“雷神”傳說講起:相傳南北朝時期,雷州人陳鉷(hóng)無子,以捕獵為生。陳鉷養有一只九耳獵犬,很是靈驗——出發前如一耳動,則預測此次捕獵能獲一獸,多耳動則能多獲。一天出獵,獵犬九耳俱動,當來到一片荊棘叢中時,更是徘徊不肯離去。驚詫之余,陳鉷從荊棘中刨出一直徑尺余的巨蛋。他將蛋攜帶回家,在一個雷雨之夜,巨蛋突然炸開,現出一個男嬰。男嬰手掌上有文字,左手曰“雷”,右手曰“州”,并有神人入室為其哺乳,鄉人視其為雷種。陳鉷為嬰兒取名為陳義,陳義長大后任雷州刺史多年,風調雨順、造福一方,逝后當地居民把他當雷神祭祀。

祭祀“雷神”的祠廟,曾經遍及雷州半島各處,祭祀的規格也在各路神靈中首屈一指。明代馮夢龍曾在《警世通言》中記載:“從來說道天下有四絕,卻是雷州換鼓、廣德埋藏、登州海市、錢塘江潮?!逼渲小袄字輷Q鼓”指的就是一年一度的雷神祭典。

“雷州換鼓”一般在農歷年初舉行。祭典之時,民眾先在雷神廟外筑一祭壇,祭典主持在壇上引吭高誦敬酬雷神的頌文。祭壇之下,民眾則用銅鼓擺出八卦形雷鼓陣,中間安置大銅鼓,齊聲敲擊108次,模仿天雷轟鳴以祭祀雷神。擂鼓之聲時而磅礴時而清揚,節奏有序,雄渾高亢,百里可聞。而這只是換鼓儀式的主體,除此之外,輔以敬雷儺舞、長龍舞、銅鼓舞、火狗舞、蛙婆舞等,營造出熱烈非凡的氛圍。

雷州半島的雷神祭典,從古自今,長盛不衰。從半島北面的遂溪,到中部的雷州,再到南邊的徐聞,祭祀儀式因地域不同而風格迥異,但大多都保留了上刀梯、過火海、百豕酬神等環節。特別是“過火?!薄?即堆燒大批木材,把火炭鋪在地下,參祭人從熊熊火焰中飛奔而過,只見煙炎張天、火星飛濺,人卻毫發無損,場面極為震撼。

石狗:雷州半島的遠古圖騰

我國的許多地方,自古以來,守在公共場合以及家族的祠堂、百姓家居門口的都是雄風威武的石頭獅子,但來到雷州半島,獅子不見了蹤影,人們請來的竟是石狗。

在半島上行走,大量神采奕奕的石狗不時闖入視野——據統計,大約有數萬尊石狗聳立、匐伏在雷州半島的徐聞、雷州、遂溪等地的村村鎮鎮,或守村口村尾,或蹲土地廟旁,或站水井之側,或默默地守著墓地??總之,石雕之狗與生活中之狗一樣,仍是人們忠實的伙伴、朋友,它們忠實地履行著守望看護的職責。

這上萬尊石狗,大小有別,高的與人比肩,矮的僅有足球大小,都是用粗礪的火山玄武巖雕刻而成。石狗有的依然面目清秀,有的已經風化得模樣依稀。幾百上千年的風吹、日曬、雨打,大自然之手不停地撫摸,使它們也像半島土地一樣受盡剝蝕。

石狗雕像的制作年代顯然很長,而且因地域不同風格也迥異。雕刻它們的工匠們也沒有一個統一模式,而是各抒己見,保留了很強的個性。沒有藝術個性的制作只能說是“匠”,有創意、有個性的創作才是藝術創作,石狗就是活靈活現的藝術創作。

雷州石狗大致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寫真風格,也就是真實地反映原有對象;二是夸張的寫意風格,求神似不求形似,有的不過是四方石柱頂端刻上眼鼻及嘴而已,粗粗幾筆把狗的神態勾勒了出來,極富創造性;三是類似獅子的狗——這并不矛盾,因為就種類而言,狗中間本來也有“獅子狗”;至于有些人頭人面的狗,是工匠們便于更好地表達雕像的喜怒哀樂而為。

為什么在雷州半島會出現如此眾多的石狗?據學者們推測,這與半島先民的圖騰崇拜有關。雷州半島的先民為“百越”人,隋唐時又稱為“俚僚”人,他們共同的習俗就是崇拜“盤瓠”(上古神話人物,化身為一金犬),認為他是保佑氏族繁衍、百業興旺的神靈,至今在半島鄉間,還流傳有贊頌神靈的《盤瓠歌》。

在古代,先民們對狗備極尊崇,甚至殺了某人之父,只要以一只狗奉獻給其母,就可贖罪——“母得狗謝,不復銜恨?!边z留至今的眾多石狗雕刻,正是遠古“盤瓠圖騰崇拜”的最好表達。圖騰本是神圣、供人膜拜的,可是現在雷州半島居民卻嗜食狗肉,狗早已走下神壇,成為人們桌上的美味佳肴,這又是為什么呢?

這個有趣的現象,民俗學家給了我們解答:盤瓠崇拜歷時幾千年,到了現在已逐漸式微,后人雖然還會受其影響,但已不可能再頂禮膜拜了。特別是歷朝歷代雷州半島外來移民眾多,他們沒有以狗為圖騰的習俗,看到雷州半島狗多,便大興吃狗之風。從高高在上的神靈,到走上餐桌,雷州石狗也隨之成了一個有趣的文化現象。

“戲曲綠洲”里的特色雷劇

雷劇是一個僅僅流傳于雷州半島、雷州方言區的的獨特劇種,具有濃郁而鮮明的地方特色。

雷劇之于雷州半島,有如二人轉之于東北,深受當地人民的歡迎和喜愛。在雷州半島,幾乎人人都能唱上幾句雷劇,做雷劇演員更是一份令人羨慕的職業,不但能四處游歷,還能有不錯的收入。很多孩子從小就拜師學習雷劇,使這門地方戲曲藝術得以經久流傳,長盛不衰。2009年,雷劇被列入廣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久遠的歷史長河中,雷劇逐漸沉淀成半島人的精神家園。不管是兵荒馬亂,還是國泰民安,只要那簡陋的舞臺一搭起,各個角色依次登臺,聽得雷胡(雷劇獨有伴奏樂器)一振,滿場寂然。當清越的唱腔猶如銀絲線般向上拋起,穿云及月,觀眾們頓時陶醉,燈火明滅、玉壺光轉,不覺一夜已過。

半島雷劇的歷史,已有400余年,一般認為,它的發展分為4個階段——姑娘歌、勸世歌、大班歌(后稱雷州歌?。?、雷劇。姑娘歌產生于明末清初時,勸世歌始于清乾隆、嘉慶年間,在清道光年間逐步演變成戲曲劇種——雷州大班歌,大班歌后來改稱雷州歌劇,1964年,定稱雷劇。

在雷州半島這個“南蠻之地”,能土生土長產生雷劇這一精致劇種,著實令人驚異。與京劇、黃梅戲等劇種的起源不同,雷劇的產生與當地隆重的酬神、敬神、祭祖等活動有關。據史料記載,早在清朝初年,??担ń窭字菔校┑霓r村就形成了在每年的固定日子里請戲班到村里演出,而這些日子一般都時逢神靈的誕辰、祭典,如媽祖、雷神、關帝等。人們在神壇的前面空地搭建戲臺,演戲給神看,以表示對“父母神”的虔誠尊敬。

雖說雷劇起源是為了“酬神”、“敬神”,但它的劇目內容卻鮮有神話的色彩,各類神怪角色也很難在舞臺上看到。雷劇的選題大多都來源于現實生活,如經典劇目《符兆鵬》,講述的就是清代雷州進士符兆鵬為官清明的故事,有很強的喻世功能;再如《雷州義盜》,通過一群俠客為民除害、伸張正義的事跡,教人俠義之風;至于《秦香蓮與陳世美》,個中的含義更是不言而喻了。

即便是到了現代,雷劇這一古老的娛樂形式依然欣欣向榮。據不完全統計,今天在雷州半島,光是民間職業雷劇團就有100多個,平均每年要演出5000多場,每場觀眾多時竟達上萬人,有人盛贊雷州半島是一片“戲曲綠洲”,這句話,名副其實。

猜你喜歡
雷州半島雷州雷神
雷州半島崩崗區不同植被重建模式下林下植物多樣性分析
Thor’s well雷神之井
清代雷州半島糖貿易及其規范化——以新發現的雷州花橋碑刻為例
“雷神”雄起
雷州半島石狗文化旅游資源創新開發探析
雷州書畫作品選
雷神出擊
雷神太子III
雷州灣海域懸浮物濃度遙感監測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