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城農村青年社會認同問題探析

2017-03-17 18:01郭科
學理論·下 2017年2期
關鍵詞:城市融入社會認同社會資本

郭科

摘 要:自20世紀90年代,大量農村青年涌入城市,選擇在城市工作、生活,但由于自身生活經歷和經濟文化上的差異,他們中越來越多的人正游離出農村社會體系和城市社會體系,成為心靈上“漂泊的一代”。本文通過對農村青年身份認同、家鄉認同、城市認同和未來歸屬的分析,提出從經濟層面、生活層面和文化心理層面采取措施,積極幫助農村青年消解社會認同焦慮,加快農村青年社會融合。

關鍵詞:農村青年;社會認同;社會資本;城市融入

中圖分類號:C91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2-0126-02

農村青年是伴隨著改革開放和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思想活躍,向往城市生活,對融入城市有著強烈的愿望,在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等方面較之進城前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方面城市文明和更多的發展機會吸引著大量的農村青年;另一方面城市又通過種種屏障阻礙著他們對城市的認同和融入。他們在逐漸失去對農村社會認同的同時,并沒有在城市中尋找到認同感和歸屬感,處于一種主動性認同和被動性適應相矛盾的狀況,并通過心理活動和日常行為表現出來。

一、關于農村青年社會認同的理解

社會認同是社會成員在日常生活的持續磨合中,在自身經歷、文化和社會環境的相互碰撞過程中形成的,既包括社會成員對自身行為、身份等特性的“確認”或“歸類”,又包括社會成員對所屬群體、外部環境等周圍世界的認同和評價。它可以看作是在特殊的經歷和社會環境下,在農村和城市兩種不同文化的沖突和融合中,所表現出的對自身特性、心理歸屬、未來發展及所處社會環境的主觀性態度。進城前,農村青年主要生活在一個依靠血緣、地緣聯系在一起的村落共同體,對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外部環境很容易定義;進城后,農村青年在經歷了兩種不同社會文化的反差對比之后,不僅很難形成和城市居民相似或相同的社會認同,也使得他們的社會認同傾向于一種模糊和不穩定的態勢。如果說老一輩進城人員在城市中遭受到歧視和排斥后,還能在家鄉找到歸屬和寄托的話,農村青年則已經無法像上輩那樣對家鄉產生強烈的認同了。在這里,農村青年社會認同主要是指農村青年在對進城前后兩種境遇對比過程中,內心對自身和外部世界的一種認知態度,是對自身身份、地位、行為和特定環境中的價值、文化、觀念的一種“確認”或“歸類”,同時,也是一個隨著個體自身經歷和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不斷被建構、解構和重構的過程。

二、農村青年社會認同的表現類型

1.對制度性身份的不認可。首先,從職業上講,農村青年不再從事農業勞動或根本就不懂農活,而是和工人一樣在工廠做工,從事著和農業毫無相似之處的勞動。其次,從地域上講,他們常年在城市生活和工作,對農村的生活已經日益疏遠,甚至對農村的某些生活方式和習慣已表現出某種不適應。再次,從生活方式和社會關系網絡上講,他們更接近于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交往結構開始由單純地依賴初級社會關系逐步轉向依賴次級社會關系。但是,無論農村青年的生活領域、職業和社會關系網絡有著怎樣的變化,但農村人的“社會標簽”已成為他們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制度性的身份認同、城鄉居民的習慣性認定和他們對自身身份認同的不一致,使得他們想要淡化農村人身份,渴望通過經濟、職業等外在條件的改變來重新認定自己的身份。

2.對家鄉認同的減弱。農村青年大多沒有務農經歷或只有短暫的務農經歷,在經歷了農村生活和城市生活的強烈反差對比之后,他們對家鄉的鄉土認同開始逐漸減弱。城市文化的耳濡目染也在不斷消解著他們對家鄉僅存的情感認同和社會記憶,生活方式的巨大差異已使他們漸漸不再適應農村生活方式。農村青年與家鄉的聯系更多的是維系在對家鄉親人的感情寄托上,而對農業勞動則明顯缺乏興趣,對農村一些生活習慣、傳統觀念和風俗習慣等比較反感,甚至持有批評態度。他們不清楚自己的未來在哪里,他們向往城市,卻不被城市所接納,他們的根在農村,卻對農村日益疏遠。

3.對城市社會認同的渴望。農村青年對城市有著強烈的融入渴望,盡管他們一直沒能在城市中找到歸屬感,但是,他們已經不再將自己與城市對立或隔離開來,而是開始逐漸認同城市社會,希望通過進城務工、經商改變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他們寧愿留在城市里遭受各種歧視和排斥,也不愿回到農村。頻繁接觸的城市文化正逐漸改變著他們對城市的固有看法,并不斷地消解著他們對家鄉僅有的社會記憶,強化著他們對城市社會的認同感。但是,由于社會系統、制度系統和文化系統的不完善,使他們無法享受到最基本的市民待遇,只能以一種“邊緣人”的狀態在城市中存在。

4.對未來歸屬的迷茫。對農村青年而言,城市意味著一個新的生活空間,能否在城市中生存和發展,關系著自身及家族的前途和命運。雖然根在農村,卻對農村生活日漸疏遠,渴望融入城市,但他們無法被城市所接納,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更不清楚自己的未來在哪里。自身特點和城市消費文化的強烈刺激使他們往往追求輕松體面的工作、時髦的服裝、時尚的休閑方式等,為了滿足這些欲望,他們在就業時期望值較高,對工作更“挑剔”。但是,由于受到自身和外部環境的制約,他們滿足這些欲望的能力卻沒能得到相應的增長和提高。一面是物質、精神消費擴張的欲望,另一面是個人能力及外部環境的限制,兩者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不時地拷問著農村青年。究竟是應該繼續留在城市里拼搏,還是等掙了錢就回農村?城市的不接納使得他們無法真正地融入城市社會,而對農村生活的陌生感和疏離感又使得他們不愿或無法回歸農村,而只能在農村和城市之間做“鐘擺式”的循環流動。

三、影響農村青年社會認同的因素

1.自身資本不足是內部因素。農村青年社會認同的形成與其本身所擁有的資本狀況相聯系,即資本的利用和開發狀況直接影響著他們的社會認同和社會融合狀況。對農村青年而言,他們對初級社會資本的依賴程度正在逐漸降低,而更加注重次級社會資本的構建,因此,農村青年也同樣面臨著“重建”新的社會資本和社會關系網絡問題。事實上,農村青年在由農村向城市的流動過程中,盡管發生了生活場域、職業、社會關系等方面的改變,因其制度性身份沒有改變,再加上自身獲取資源能力的限制,對他們的心理活動、日常行為產生了重要影響,反映到社會認同上就是社會認同處于一種不明確和不穩定的狀況。從總體上看,農村青年是一個自身充滿矛盾色彩的社會群體,非工非農的社會處境、惡劣的工作條件、權益不斷被侵害等等,使他們的內心不斷處于焦慮和恐慌之中。如果這種狀況得不到及時改變的話,一旦形成“內卷化”社會認同,也就意味著他們只對自身內群體認同,對農村社會、城市社會等其他外部環境則表現出諸多的不信任和不認同。

2.固化的社會刻板印象是外部因素。在當前的經濟、社會環境下,農村人身份決定了他們很難真正融入城市主流生活,在一些鄉村工業化發達的地區如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地區,外來農村人口甚至已成為當地勞動力市場的主體部分,但仍然是當地社會的邊緣群體。與大城市不同,在那里城市戶口還是農村戶口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當地人身份還是外來人身份。城鄉二元結構制度也使得那些改變了職業和生活場所的農村青年游離于城市體制之外,他們雖然常年外出,但又“移而不遷”,雖然進入了城市,對城市有著認同的渴望與努力,但始終不能被城市社會所接受與認同。這種認同目標和實現可能之間的矛盾與沖突,使得大量的農村青年在城市中處于非城非鄉、進退兩難的“雙重邊緣人”狀態,導致了社會認同的偏差和混亂,甚至造成了一些越軌行為。對他們而言,城市意味著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意味著不一樣的前途、不一樣的命運,但是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嚴格的戶籍制度、冷漠的社會歧視等等,一道道有形、無形的門檻不斷粉碎著他們的城市夢。

四、促進農村青年社會融入的建議

社會認同狀況不僅僅是心理活動的表現,更是直接影響著個人的日常生活行為,關系著當前和未來的社會穩定。因此,要消減社會認同的消極影響,促使農村青年更好地融入社會,首先,從經濟層面上,應在社會分層體系結構中給予他們一定的社會地位,并通過進一步改革農村土地承包制度、加強農村青年職業培訓、規范用工制度等方法提高和保障收入,使他們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自身的經濟狀況,從而形成一種良性的流動循環。其次,從社會層面上,完善和改革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消除政策壁壘,使農村青年平等享受城市中基本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并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當地社會組織活動,多渠道拓展農村青年的自身發展空間,促使他們形成一種和城市居民相接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逐步縮小農村青年與城市居民的差距。最后,在文化、心理層面上,農村青年的社會認同還處于一種低水平的階段,并容易隨著自身經歷和外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還處以一種待定型狀態。所以,營造一個平等、共享的社會氛圍,為農村青年提供一個可以通過自身努力改善自己物質境遇的環境,不僅可以逐漸消除農村青年與城市居民的社會、文化隔閡,還可以促使農村青年與城市居民的理解和融合,鼓勵他們對城市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

五、結語

由于自身特性和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農村青年在對農村社會的認同減弱、對城市社會的認同又遭遇阻礙的情況下,極有可能形成既不認同農村社會,又不認同城市社會,只認同自身內群體的社會認同,而這一特性又是與其自身所擁有的資本狀況和外部社會刻板印象密切相關。他們希望在城市中尋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但是,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的非均衡性,及社會政策、社會規范等制度性資本難以對其進行有效的調節,使得他們無法在城市主流社會中找到認同感和歸屬感,只能借助于內群體的非正式力量和方式來建構自己的生活秩序,解決自身的問題。如果這種狀況長期得不到改變的話,將會在城市中形成主流社會和邊緣社會兩種社會形態,且隨著邊緣社會的不斷擴大,勢必會對主流社會產生強大的沖擊,甚至會產生社會隔離和邊緣化累積問題。

參考文獻:

[1]王蓉.社會流動中的文化分化與觀念斷層——鄉村青年群體的比較視角[J].青年文化,2012(7).

[2]張陸.青年城市移民的城鄉雙重認同研究[J].青年研究,2014(2).

猜你喜歡
城市融入社會認同社會資本
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戶籍障礙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隨遷子女城市融入的困境與對策
中西傳統節日的文化差異與社會認同探究
經濟新常態下社會認同的變化及其影響
新媒體對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影響研究
民族傳統體育儀式的文化解讀
《彩虹艷盡半邊天》對黑人女性的社會認同
基于因子分析法失地農民的城市融入評價體系
對當前我國推進PPP模式的探討
互聯網金融與PPP模式在基礎設施領域的應用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