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墨子思想之翻譯啟示

2017-03-20 08:55李孝婷劉吉欣
讀與寫·教育教學版 2017年3期
關鍵詞:文論墨子

李孝婷 劉吉欣

摘 要:中國古代翻譯思想深受中國古代哲學的影響,我們往往能從樸素的哲學思想中洞察翻譯理論的哲學精華,解讀或闡釋翻譯思想的精髓。我國先秦戰國時期思想家墨子的思想涵蓋多個方面,雖未專門談論到翻譯,但其對文論方面的哲學闡釋,卻能在翻譯史上找到印證和發展。

關鍵詞:墨子 哲學啟示 文論 邏輯思想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3-0022-01

1 引言

奈達(1993)闡釋了語言,文化和翻譯三者的關系,強調了語言和文化的依賴關系?!八^文化傳統對于翻譯傳統特別是翻譯理論傳統的影響和制約,也主要是指從這三方面(科學、宗教和思想哲學),尤其是思想哲學層面對它的影響和制約”(譚載喜,2000)。中國自古以來發展形成了傳統但相對籠統的思想哲學,中國翻譯理論和翻譯思想根植于本族的古代文化中,雖然未形成系統詳實的翻譯理論,但我們常常能從洗練含蓄、言簡意賅的觀點中追溯根源,汲取營養。墨子作為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和代表,其哲學思想涵蓋文論和邏輯學,對探討翻譯指導思想和具體實踐方法,都有著非凡的啟示和意義。

2 墨家翻譯思想的啟示

2.1 實用與兼用

劉宓慶(2005:132)稱墨家學說被普遍認為是致用之學﹑求實效之學。墨子說:“用而不可,雖我亦將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見《兼愛下》)”這一言論突出了“善用”這一觀點,翻譯理論要與翻譯實踐,即翻譯的操作和方法緊密聯系起來,不得偏頗,這已是目前翻譯研究的兩大支流。同時,墨家思想更突出了學說應為我所用,兼而用之的特點,這在某種意義上強調了學術折中,譯者應盡量做到游刃有余。翻譯研究中不乏學術爭鳴,如文質之爭,可譯者在實踐中不能執意某一方,而必須兼容并蓄,深入思考如何靈活恰當地運用直譯和意譯兩大翻譯策略,如何在譯文恰當取舍,合理處理源語與目的語的關系。墨子主張“兼愛”與“非攻”,給予翻譯研究的啟示是理論研究的互惠互利,不能因一葉而障目,更應發掘各自理論流派的優點,將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思想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2.2 以名舉實

墨子在先秦諸子中提出了樸素的辯證思想。在名實關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題。墨子主張辯證地把握“名”“實”“利”三者關系,而當今的翻譯實踐活動仍能從中受益良多,即譯文在目的語讀者中所引起的共鳴是否能最大程度達到原著在源語讀者中的文本效應來作為檢驗翻譯的重大標準。翻譯工作者需以實正名,名副其實,不能拘泥于理論。同時,譯文所產生的相應的文本效應則會不斷優化翻譯理論,有助于譯者合理應對文質之辯。如嚴復所提出的翻譯實踐標準之一“雅”在漫長的翻譯實踐活動中被賦予了新的文體意義和時代烙印。試想《紅樓夢》中王熙鳳調笑戲謔的話語如何能譯得如同大觀園里其他飽讀詩書的主人公那樣文縐縐的文體風格?

墨子明確了“名”與“實”的辨證關系,不僅能指導文論和修辭學研究,同時也提倡了翻譯過程中的原則?!把桑耍┠÷匀f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見《小取》)。實,然也,指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或客觀規律。墨子明確表明了“實”的首要地位,“名”的次要地位,“名取決于實,而實由名來標舉”(劉宓慶,2005:137)。支謙指出,“名物不同,傳實不易”。陳??担?000:68)表示名實之辯涉及到了譯名問題。那么,在翻譯中,應該把握原語文字的深層含義,而不拘泥于文字本身,也不能隨意改寫,借目的語以把握原文的神韻,以言辭來準確描摹和傳達原作者的本意。從這個意義上講,該觀點更強調“質”。當然,在名與實,辭與意的斟酌中,我們要善用邏輯推理,應能由已知推導未知,因此,譯者不能機械地完成語言之間的轉換工作,更有一定的主觀自覺性和創造性,戴著鐐銬跳舞。

2.3 先質后文

陳??担?000:68-69)說明盡管先秦時代的譯論極為罕見,卻發現后來的譯經理論敢于借鑒本土文論,常引用孔子和老子等的語錄及其著述中的典故來借以論證發揮,證實了諸子百家學說對我國古代譯論的影響是深遠流長的。中國古代翻譯思想緊密依附于中國傳統哲學和美學,可以說其輻射影響仍值得我們細細梳理。墨家學說論及甚廣,經典語錄中的翻譯啟示還亟待發掘和完善。墨子務實尚用,突破了孔子主張的“文質彬彬”的中庸和合之說,似乎更強調“用”?!督浬稀分姓f,“效也者為之法也”。從某種意義上講,因效而成事,既是根據致用的原因或目的來成事,這多少又帶點目的論的意味。文質之辯與直譯、意譯之爭相呼應,而墨子追求實效,主張擯棄繁文縟節,因此很自然地可推論偏向于“實”或“質”。而另一方面,墨子的思想應是“先質后文”,但這未免稍顯片面,因為不加文飾并非是達到質真的有效途徑,卻常常會造成質直的結果。歸根到底,“文”與“質”的問題也是達到特定的翻譯目的即效果的兩個方面,墨子推崇名符其實,但同時也深諳名的載體作用,所以他的思想可補充為以效成事,先質后文,取文以飾。

2.4 言合于信

墨家思想里闡述了“信”的命題,即“信、言合于意”?!把浴本褪茄赞o、語句和話語,而判斷它們的標準就是“信”,即忠實于原文,可見嚴復提出的信達雅的翻譯標準的確繼承了墨子的觀點,此外,墨子簡練地道出了“信”的具體標準,即語言符合表達的目的,才會是忠實的,而“以辭抒意”中,墨子強調了作者本身的情感和交際目的,由此可推知,墨家思想指示言合于信,必先合于意。

3 結語

墨家思想的精髓不僅是哲學上的瑰寶,作為我國古代文化傳統的一部分,更是古代翻譯思想考證的重要依據。本文主要就墨子著作中的經典語錄,探討了其翻譯啟示。盡管其關于文辭方面的論點較為籠統樸素,但我們依然能從中窺見一斑,發掘其在中國翻譯史上應該占有的地位,而翻譯實踐者亟待從傳統的哲學思想中踐行翻譯理論,汲取中西方翻譯理論的精華。

參考文獻:

[1] Nida,E.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2] 陳???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

[3] 劉宓慶.中西翻譯思想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5.

[4] 譚載喜.中西翻譯傳統的社會文化烙印[J].中國翻譯,2000, (2).

作者簡介:李孝婷(1981-),漢族,四川達州人,女,西華師范大學公共外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語言學。

劉吉欣(1980-),漢族,四川廣元人,男,西華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

猜你喜歡
文論墨子
墨子破云梯
從隱匿到重現:中國新時期西方文論知識資源的流變
“古代文論現代轉換”的回顧與審視
《墨子》“戮于社”考——兼談社的文化功能
先秦諸子之評述與《墨子》的解讀
馬克思主義與當代文論的現代性轉型(專題討論)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
從文論醫評《內經》
從現象學看現當代西方文論科學神話的破滅
New Wine in Old Bottles?
——Revisiting the Problem of 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between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