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多元協同治理

2017-03-22 11:00張迪李浩
祖國 2017年5期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

張迪+李浩

摘要:生態文明建設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F階段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還存在著政府政策制定不完善、市場難以有效驅動、社會組織群體實踐不到位等諸多一元主體結構治理問題。本文將討論政府、市場、社會、公眾等多元主導模式的協同治理生態文明建設體制,進而使得多元建設主體充分發揮其自身優勢,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 多元協同治理 可持續發展

一、多元主體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發展

(一)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政府與市場

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政府就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政府管理機制,是政府運用或使用政府強制力,在職權范圍內針對生態文明建設展開的資源配置機制。政府是生態文明建設至關重要的領導者,在政府權力的強制和干預下,制定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對于違背了政府制度的企業或個人都將受到政府強有力地懲治。

政府分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兩個部分。中央政府直接管轄驅動著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成為中央政府政策的實施者和執行者。中央政府對于行政綱領的制定具有主導權,并向下傳達給地方政府根據各地方實際情況進行實施其相適宜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法規。

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市場就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市場管理機制,是指具有自利性的市場主體通過價值規律來配置生態文明建設的資源并組織生產的經濟體制。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其表現形式是市場供求影響商品價格,商品價格以價值為中心上下波動。市場是有企業和消費者組成的,兩者相互監督運行,形成互通生態文明建設的信息交流渠道。此外,企業與企業之間形成了一種競爭的模式,從而促進了生態文明建設質量的提高。

在政府每年發出的各項政策指標和報告中,生態文明建設都會成為一個重要的討論點,一再被強調。而由于單一政府機制治理還存在不夠完善和任務無法精準地分配到每一個個體,以及市場化機制一再面臨失靈等諸多原因。并且考慮到政府的權威性和市場的自主性等因素。以政府機制為主、市場機制為輔的生態文明建設方式發生在改革開放后的中國。

(二)社會主體的逐步參與

社會組織是促成生態環境意識日益覺醒的單個公民組成有機的整體,以有理性的、有秩序的方式采取行動,以其強大的群眾基礎和社會輿論成為政府和市場之外的第三種力量。社會主體包括社會組織和社會公眾。社會組織由一些民辦的非正式的企業或社團組成,民眾用自己的力量來號召更多的社會公眾參與到生態文明的保護和建設中來。

二、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困境

從中國生態文明實踐來看,政府仍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合法主體,始終處于絕對主導地位,在實際上壟斷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權利。短期來看,實現政府權力弱化還需很長時間的努力。在法律和現實之間依舊存在著灰色地帶是政府無法解決的。政府的刻板化也會影響市場的有效介入,從而無法更完善的處理生態文明建設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市場決定著資源充分有效的配置,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關卡?,F階段,由于市場機制不充分成熟,而導致資源在利用的過程中存在濫用的情況。此外,在市場中,企業片面的追求眼前有限的利益以及企業之間狹隘的追求競爭優勢而無視了生態環境中的大量浪費和資源配置不均等問題也成為了單一市場機制失敗的原因之一。政府的出發力度較小,也在潛移默化的助長了企業的排污行為。

改革開放以來,雖然社會公眾開始重視生態文明的保護和建設,但依然是少數的參與和推廣。大部分公眾依舊在意識上有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萌芽,而并沒有付諸到行動中來。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國可公開的正規社會組織較少,且大都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和地區,更多想要參與進來的群眾無法有效的與致力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組織取得聯系。再者,部分公眾人物利用某些社會組織“假意”投身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隊伍中來,一經暴露使得公眾對生態文明建設失去了信心。

三、多元協同治理下的生態文明建設

上世紀70年代,德國著名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首次提出了協同學理論。20世紀90年代初,協同治理的思想在各國逐漸興起。協同思想蘊含著多元主體以整體利益為前提,在共同的愿景下保持各自特色,發揮各自優勢,互相監督,互相制約,共同致力于共同目標的實現。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政府、市場、社會和公眾成為了建設的主體機制。

在西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良好效果的影響下,自改革開放后針對我國國情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協同治理模式。其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多元協同治理下政府政府作為“看得見的手”和市場作為“看不見的手”共同治理生態文明建設時難免會存在“灰色地帶”,政府在制度制定時沒有關注到,又不屬于市場調控范圍,那么作為第三方的社會機制可以運用公眾組織和群眾的力量取長補短彌補“政府缺陷”和“市場失靈”的不足。其中社會機制中不僅需要公眾的積極參與響應,更需要政府予以引導和鼓勵。二是市場追求利益大于一切,因此政府制定利益政策以誘導和滿足市場對于利益的需求。政府通過合法的補貼、課稅、獎勵、交易市場等經濟手段來影響企業和個人的行為是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趨勢。此外,市場對政府也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加強政府之間的合作和監督問責制度,避免政府間溝通不當而導致的市場機制失靈等狀況。三是政府制定健全生態文明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的制度保障。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是生態文明建設至關重要的環節,是生態文明建設大眾化的表現,也是生態文明建設最終的導向目標。政府和市場應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力度,更大程度的號召公眾投入到生態文明建設的日常工作中來,并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信息公開化模式,互相監督,共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美好家園。

參考文獻:

[1]向俊杰.協同治理:生態文明建設中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歷史趨勢[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4,(06).

[2]崔鳳,邵麗.中國的環境運動:中西比較[J].綠葉,2008,(06).

[3]宋俊杰.生態文明多元建設主體的協同治理[J].實事求是,2014,(05).

[4]胡穎廉.推進協同治理的挑戰[N].學習時報,2016.

(作者簡介:[1]張迪,碩士研究生,西安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經濟;[2]李浩,碩士研究生,西安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

猜你喜歡
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
道家思想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論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制度自信的理論依據
全球資源治理中的中國角色與愿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