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桑苗之鄉”的形成與發展

2017-03-23 06:28王林甫
蠶桑通報 2017年3期
關鍵詞:鳳鳴桑苗桐鄉

王林甫

(桐鄉市鳳鳴街道農經中心,浙江 嘉興 314505)

“中國桑苗之鄉”的形成與發展

王林甫

(桐鄉市鳳鳴街道農經中心,浙江 嘉興 314505)

桐鄉市鳳鳴街道(由原同福鄉、靈安鎮合并而成)地處桐鄉市中部,“百花地面”中心地帶,境內土壤肥沃、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宜種性廣,經濟作物繁多,其中桑苗是境內最有名的特產作物之一。2008年,鳳鳴街道被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暨宣傳活動組織委員會授予“中國桑苗之鄉”稱號?,F就桑苗之鄉的形成、發展與現狀情況介紹如下。

1 鳳鳴桑苗產區的形成

桐鄉早在晉朝就有桑苗銷售的記載,“先是遼川無桑,及(慕容)廆通于晉,求種江南,平川之桑悉由吳來”(《晉書·慕容寶傳》)。吳,即吳郡。據《晉書·地理志》,吳郡統吳、嘉興、海鹽、鹽官、錢塘等11縣。崇德(今屬桐鄉)、桐鄉,隸屬嘉興縣。明初,朱元璋重視農桑,推廣種植桑、木棉、棗、柿、栗和胡桃等特產。種桑養蠶需要桑苗,不少從同福、靈安等地求購。明末,崇、桐兩縣桑苗生產發展為桑秧業,更趨商品化。

清初,絲價遠貴于糧價,刺激了農民栽桑養蠶的積極性??滴跄觊g(1662~1722年),在“重農而不抑商”政策的鼓勵下,蠶桑生產更得到較快恢復和發展。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作《桑賦》,在序中云:“朕巡省浙西,桑林遍野,天下絲縷之供,皆在東南,而蠶桑之盛,惟此一區?!逼鋾r,嘉湖運河兩岸,桑樹茂密,家皆育蠶,嘉興詞人朱彝尊:“輕船三板過南亭,蠶女提籠兩岸經。曲罷殘陽人不見,陰陰桑柘石門青?!保ㄇ濉ぶ煲妥稹而x鴦湖棹歌》之七十七),可見崇德、桐鄉境內蠶桑的繁榮。同福、靈安一帶產苗區的外銷桑苗大都從石門灣運出,崇、桐境內運河兩岸載運桑苗的船只來往不絕,芳名遠揚。清同治十年(1874年),日商也來崇德苗區購買桑苗。在清光緒元年至二十年(1875~1894年)的20年間,同福、靈安桑苗生產“一帆風順”,并成為省內桑苗主產地。所產桑苗分,“京莊”和“本莊”兩種?!熬┣f”,為短小的苗木,大都銷往江蘇等鄰近??;或苗販直接到苗區,由苗行主帶至苗圃踏勘、采購,在田頭點數、論價;“本莊”,苗秧較粗大,大都銷往鄰縣和太湖以南地區。桑苗交易有“預約購買”和“放款”等辦法。桑苗行的營業時間很短,多兼營米、麥、棉花、雜貨等。當桑苗銷售俏利、價格昂貴時,也有臨時苗行和路旁設攤的小販出現。

民國11年(1922年),桑苗生產進入“黃金時期”,崇德縣的同福、靈安等11個鄉和桐鄉縣的高橋、史橋、南日等8個鄉為全省桑苗主產區,年產桑苗2000余萬株,占全省總產苗數的40%以上。其中同福鄉天花蕩一帶為產苗中心,俗稱“北區”,最多的年份產苗1000萬株以上。民國23年,軍閥混戰,兵連禍結,運銷受阻;崇、桐境內主產區大批桑苗供作薪柴,損失極大。民國24年,主產區桑苗略有銷路,“桑秧業者均為大行,本鄉人購取桑秧賒欠后,翌年土絲出售后付清,外地設行者收取傭金”(民國24年《烏青鎮志》);也有外地苗販在茶店談定苗價后訂購桑苗,桑苗交易略有起色。民國25年,據蠶絲改良委員會對崇、桐調查,營業量較大的桑苗行設在石門的有“祥記”桑苗行、“鼎豐”桑苗行,這兩家桑苗行桑苗交易來源地為同福、靈安、羔羊、石門、安興等鄉;設在烏青鎮的有“陳復昌”桑苗行、“陸三泰”桑苗行、“仁泰甡”桑苗行和“協記”桑苗行4家,桑苗交易來源地為靈安、錢林、石門、爐頭、民興、烏青鎮等。

2 鳳鳴桑苗生產的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各級政府為恢復蠶桑生產,首先要發展桑園,在蠶區發放購苗貸款,扶持桑苗主產區發展桑苗生產。

1950年2月初,崇德縣蠶業指導所確定同福的天花蕩和徐家廟一帶建立66.67m2桑秧苗圃,指導聯系農戶450多戶。這年早春,人民銀行對貧困農戶發放桑苗購買貸款342石(注:讀dan,一石合一百升,如果以大米為被測量物,一升米為0.5kg重左右)大米(實行桑苗貸款折米),桑苗出售都以大米交換,大號嫁接苗每株一升大米,約可交換5株或中號7株和小號10株。桑苗由蠶業指導所統一價格、統一規格,用于補缺和草桑改良,一度供不應求。1951年春,境內惠橋、天福、中福、紀目等鄉共運銷桑苗589.24萬株,其中實生苗203.69萬株,嫁接苗385.55萬株,銷售總值108157.31萬元(第一套人民幣)。1953年,一升米可換大號嫁接苗14株~15株。1956年,省財政廳等有關部門正式宣布免除桑苗地的農業稅和“糧食三定”任務的優惠政策;省農業廳、省供銷社根據省委五年內擴種桑園33.33 hm(2500萬畝)的規劃任務,專門制訂了《浙江省培苗方案》,由省人民委員會批轉各地執行?!斗桨浮诽岢?956年培育4000 hm2。是年,崇德、桐鄉兩縣共育苗150 hm2,產苗6750萬株,其中外調桑苗1876萬株,并分別在同福鄉的龍王廟及靈安、南日、石門、屠甸和史橋建立了桑苗站。桑苗由崇德、桐鄉兩縣土產公司根據需方提出的桑苗數量、規格,按規定的價格簽訂好合同,然后委托基層供銷社負責收購(部分桑苗也直接由基層供銷社簽訂合同收購)。1958年,省農業廳為了普及育苗技術,加強技術力量,委托嘉興農校專門舉辦了3期育苗技術培訓班。1959年,桐鄉從主產區又一次選派有技術、有文化的青年苗農骨干,赴全省各地和湖北省遠安等地,傳授桑苗嫁接、扦插技術。

1960年,因擴種糧食作物,全縣桑苗面積下降,作為桑苗主產區的同福、靈安等地苗圃面積銳減,苗價也從1959年的每株0.08元降至1960年的0.04元。之后,隨著糧食生產的穩定,同福、靈安一帶,蠶桑和桑苗生產迅速發展,自培自栽范圍擴大。1965年后,出現產苗高峰。1966~1969年,全縣推廣廣東省的“無桿密植”桑園,各公社在搞好試點的基礎上,桑苗的需要量明顯增加,境內苗地面積也隨之擴大。1970~1975年,培育出的桑苗主要供應全縣“平土改?!钡男枰?。其間,主產區有的農戶騰出一部分自留地作苗圃,適當搞點經濟補充,當時被當作“資本主義尾巴”加以批判,并將一些農戶自留地已經嫁接的桑苗砧木拔除。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民獲得了生產自主權,1979年起,蠶桑生產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商品苗需求逐漸趨旺,同福、靈安公社公路兩旁桑苗收購點星羅密布,自然形成桑苗交易集散地,人氣極旺。1980年,桑苗主產區同福、靈安公社與當地供銷社聯合經營桑苗調劑,分別在紅旗村和龍王廟設桑苗收購站。1981年,同福桑苗進一步以純品種育苗,打出“同福牌”桑苗的品牌,成為桐鄉培苗史上的一個創舉。1983年,在全縣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民培苗的積極性高漲,據桐鄉縣農林局1984年統計資料,當年同福、靈安兩鄉嫁接苗面積333.9 hm2,實生苗面積110.6 hm2,培育嫁接苗1.53億株、實生苗1.3億株。1986~1988年,桑苗生產有所回落,據同福鄉統計,嫁接苗面積年均為115 hm2,年均產苗4220萬株。1989年后,國家對“老、少、邊”(革命老區、少數民族、邊緣山區)地區實施發展蠶桑,脫貧致富的扶持政策,外地來桐調苗者不斷增加,需求量激增,苗農培苗積極性大增。是年,據同福聯莊村、新農村村,靈安紅旗村、蠶桑場村、路家園村的7個桑苗大戶調查,培育桑苗總面積1.89 hm2,產苗59.5萬株,收益5.95萬元,平均每株苗價為0.1元。1990年,同福鄉嫁接苗面積達204.87 hm2,比1984年的143.33 hm2增加42.93%。是年,僅靈安桑苗市場就設有收購點30余個,桑苗成交量超過2億株,另有實生苗成交量1.5億株。其時,梧桐工商所與靈安蠶桑場村聯合投資20萬元建立桑苗專業市場,占地3468.4m2。由于交易逐日趨旺,場地狹窄,大量桑苗聚集在公路兩旁進行交易,甚至占據了公路路面,嚴重影響交通安全。1991年,民建桐鄉支部成員在桐鄉縣政協會議上提出的《關于我縣桑苗產供銷情況亟待治理》建議,被《浙江民建》轉載,并由民建嘉興市委出席省政協全會的委員列為會議提案,引起了縣政府的重視,當年撥款12萬元在靈安鎮擴建19間房屋規范桑苗市場。1994年,同福鄉投資100多萬元,建起占地13340m2的桑苗市場,擴大了外銷,吸引了除臺灣、西藏以外的20多個省、市、自治區客戶前來引種調苗。其時,桑苗以“四大良種”,即桐鄉青、荷葉白(湖桑32號)、團頭荷葉白(湖桑7號)和湖桑197號為主。年成交量達2億株。1995年,同福、靈安共生產實生苗(廣秧)2.48億株,創歷史新高,之后實生苗逐步趨于減少,直至從外地購入。1992~1997年,同福、靈安嫁接苗培育面積一直穩定在666.67 hm(21萬畝)以上,年均育苗面積為754.28 hm2。面積最多的1995年,育苗面積達到822.27 hm2,嫁接苗3.42億株,分別占全市育苗面積和育苗總數的46.19%和43.83%。為規范桑苗銷售,1997年,同福鄉政府建立湖桑苗市場管委會,加強桑苗市場管理,規定凡經營桑苗的單位和個人必須按指定地點(同福桑苗市場)設攤收購,嚴禁在交通要道兩側設攤經營,加強市場監管,確保了桑苗生產、銷售有序健康發展。

3 “桑苗之鄉”的創新發展

1997年2月3日,桐鄉市委、市政府《關于實施開發農業的若干意見》(市委〔1997〕11號),鼓勵農業資源進行廣度和深度開發。鳳鳴街道(原同福鄉)桑苗資源豐富,并已初步形成基地化、專業化生產,但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大起大落、不夠穩定的問題。市委、市政府〔1997〕11號文件下達后,主產區的行政村干部認識到過去一個時期以來,桑苗生產的“產多少,賣多少”的時代已經過去,應推動桑苗生產從“生產主導”向“消費主導”轉變,根據市場需求,首先淘汰老品種桑,積極引進和培育新品種桑苗。1998年起,鳳鳴街道先后從省農科院蠶桑研究所引入“大中華”“農桑8號”“農桑12號”及浙江農業大學蠶桑系育成的“盛東1號”等新桑品種,進行中試并迅速推廣,后又引進中國農科院蠶桑研究所育成的“育-711”。1998年5月,同福鄉被嘉興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桑苗之鄉”。1999年,新引進的桑品種在主產區的6個行政村,由省農業廳確定的省級桑新品種繁育、中試基地進行繁育。其中同福鄉中群村面積28 hm2,以繁育“育-711”為主;合星村面積20.67 hm2,以繁育“農桑12號”為主;鳳鳴街道(原靈安鎮)西牛橋村,面積18.33 hm2,以繁育“農桑14號”為主。同時各行政村不斷推進規模經營,壯大桑苗專業合作社隊伍,打響“同?!迸浦?,在引進和更新桑苗品種基礎上,大力普及嫁接桑苗培育技術,穩定產銷形勢。

2008年,鳳鳴街道被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暨宣傳活動組織委員會授予“中國桑苗之鄉”稱號。2010年,嫁接桑苗面積136.8 hm2,產嫁接桑苗5745.6萬株,其中外調嫁接桑苗2872.8萬株。桑苗銷售到全國20個省的29個縣市,并出口到越南等國。2016年,鳳鳴街道仍有嫁接苗面積520 hm2,產嫁接苗1.95億株,其中外調嫁接桑苗近1億株,桑苗收入7410萬元,占農業總收入的19.8%,桑苗之鄉的創新發展,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猜你喜歡
鳳鳴桑苗桐鄉
梧桐葉
幸福教育啟新智樂學行美待鳳鳴
——廈門市同安區鳳南中心小學簡介(二)
鳳鳴壺
鎘脅迫下生物炭和AM真菌對桑苗光合色素含量的影響
“互聯網+”桑苗營銷的優勢及發展對策
螯合劑對桑苗修復Cd、Pb復合污染土壤的影響
影像記憶 建設美麗的新桐鄉
桐鄉翔云小學:用第三方評測激勵學生閱讀
大型黃梅戲《鳳鳴宏村》
桐鄉東池蠶種生產新模式試行小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