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齋志異?胭脂》的懸念藝術

2017-03-25 12:13趙珊珊
北方文學·中旬 2017年2期
關鍵詞:胭脂蒲松齡

趙珊珊

摘要:《聊齋志異·胭脂》是中國古代短篇公案小說創作的一座豐碑式作品。文章主要從懸念藝術上來探討它的創作特色,首先通過全知視角敘事和信息截留線索構造懸念,吸引讀者的興趣;其次用敘事和人物的自然巧妙表現懸念,勾起讀者的好奇心;再次用塑造圓形官員和人物形象多元化發展懸念,推動懸念;最后通過出其不意解決懸念,讓人回味無窮,從中可體會出蒲翁高超的設懸技巧以及渴望清平政治的理想。

關鍵詞:胭脂;懸念藝術;蒲松齡

《聊齋志異·胭脂》作為蒲松齡的公案小說之所以有磁石般的魅力,懸念藝術在這里面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到底什么是懸念呢?這一藝術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殷商時候甲骨卜辭的篆刻者以及占卜者秉承家學,為營造莊嚴神秘氣氛,必定會有些神乎其技的做法,在記錄占卜內容時,往往會預留一定的相關信息,形成懸念。后來文言小說設置懸念的手段有了一定的發展,作品不會只使用一種方法來創設懸念,進而豐富了懸念藝術。

制造懸念是小說故事中常用的手法,蒲松齡更是一位擅于設置懸念的大師。他得心應手地運用這一手段,使《聊齋志異》中的故事,無論是長篇,還是短文,幾乎都有懸念?!峨僦返母呙魈幵谟跇嬙鞈夷顒e具一格;表現懸念自然巧妙;發展懸念新穎奇特以及解決懸念出其不意。蒲松齡按照生活中真實的樣子創設懸念,讓人有種親切的感覺,會迫不及待的閱讀故事,然后又用出其不意的方式來解懸,這會讓讀者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增強文本的故事性和對讀者的吸引力,從而在連綿起伏的情節中使讀者產生出乎意料的心理感受。這就是一種蒲松齡懸念的高明之處。

一、匠心獨運構造懸念

(一)全知視角敘事

這篇作品主要用全知視角來構造懸念,這是中國古代小說最常用的一種敘事方式。作者以“居高臨下”的身份,對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都了如指掌,似乎就像作者親身經歷,親眼所見一樣?!峨僦芬允虑榘l展的順序細致地敘述了繡花鞋所引起的故事和三個判案官不同的審案手法。從胭脂對鄂生的一見鐘情到王婆戲為胭脂做媒,從宿介假冒鄂生騙取、遺失繡花鞋到毛大拾到繡鞋誤闖胭脂父親房間情急殺害其父,從繡花鞋引出鄂生是嫌疑犯到宿介的蒙冤受屈,這一系列情節中蒲翁都站在全知的視角上,向讀者講述故事。

在三次審案過程中,蒲翁也都站在全知的角度,對整個案件無所不知,而且人物的性格和缺陷也了然于胸,使得讀者的疑問在故事的發展中逐漸揭開。過多的巧合致使案件錯綜復雜,前兩次的判案官在審理案件的時候由于能力有限和一些個人偏見,導致案件審理錯誤,使得鄂生和宿介白白蒙冤。在第三次審理當中,施愚山認真細致,思考周密,依據王氏的證詞挖掘出毛大等人的嫌疑,最后利用人們敬鬼神的心理,找出真兇,案情由此真相大白。這樣全知的敘述使讀者在閱讀的時候,還會在心中不自覺地樹立自己的道德標準,對人物進行評判,增強自己的是非觀念。

(二)信息截留線索

《胭脂》主要以一只繡花鞋為線索來構置懸念的。宿介假冒鄂生求歡不得,搶了胭脂的繡鞋,在匆匆逃跑過程中,卻不慎遺失繡鞋,后來因王氏追問怕其懷疑,坦言相告。無賴毛大無意中撿到了宿介丟失的鞋,又剛好偷聽到了他的秘密。就這樣居心叵測的毛大翻墻進入胭脂家,誤闖卞老漢的房間,被逼無奈殺死胭脂的父親,留下了繡花鞋。也正是由于這只被丟失的鞋引出了后面復雜、曲折的案情。這只繡花鞋在不同人之間輾轉,在人性與道德磨檫、撞擊中引發了一場血案,并且還影響到了后來的判案。

《胭脂》中采用這樣的懸念藝術,獨具匠心的敘述故事和截留線索,不僅激發了讀者的獵奇心理,讓讀者主動去探索故事的發展,還引發了讀者再創造、再想象的思維,給讀者留下了聯想的空間。這種寫法很少給讀者形成心理定式,為以后出其不意發展懸念創造條件,使懸念的藝術進一步加深,以達到作者的創作意圖,體現蒲翁的愛憎分明。由此,我們不得不佩服蒲松齡設懸技巧的高明以及與眾不同的創作思維。

二、自然巧妙表現懸念

(一)敘事的現實

《胭脂》主要運用現實藝術來表現懸念的。在本次冤案的形成過程中,不管是鄂生、宿介、王婆、胭脂還是宰邑,他們的心理、行為和語言都符合各自性格特征和生活實際。宿介從王氏口中得知胭脂對鄂生一見鐘情,竟思念成疾,臥病在床,于是“幸其機之可乘也”,假冒鄂生,“即抱求歡”。胭脂的嚴詞拒絕和宿介他“東方名人”的身份,決定他只強搶了胭脂的鞋并沒有強迫的胭脂。

這一描寫完全符合好色者“東國名士”宿介的本性,胭脂的行為表現出了正值花季少女朦朧的情愫和應有的矜持。文中寫宿介和王氏關系不正,說明宿介品行有失,貪慕美色,因此在知曉胭脂和鄂生的事,“乃假無心之詞,問女家閨闥深悉” 產生這種不良的念頭,似乎順理成章。而后他冒名頂替鄂生,偷且之事沒成,又恐被人瞧見有損名士的形象,再加上是夜晚,繡花鞋遺失那就完全合情合理。

除此,在本案中的鄂生、王氏、毛大、邑宰以及吳南岱和施愚山等,他們這些人物的敘述也是貼近現實,顯得真實可信、情真意切,充分地展現了蒲松齡的現實主義思想。正因如此胭脂的善良無知,鄂生的軟弱無能,宿介的好色無行,王氏的輕浮無德,栩栩如生地顯露出來。一只繡花鞋把不同性格的人都連在一起,由此產生了一個又一個的冤假錯案,這種“滾雪球”寫作方式如同神助,讓人讀起來自然、流暢,符合大眾思維。

(二)人物的現實

從三國時的《列異傳》開始,到東晉干寶的《搜神記》到唐代的《謝小娥傳》,到宋元時的《三現身包龍圖斷冤》,以至明代公案小說專集,以及《三言》、《二拍》中的公案作品和清代的《三俠五義》,都不可避免地彌漫著鬼神色彩,清官破案往往需要依靠非現實力量才能昭雪冤屈。譬如《宋史·包拯傳》中包拯能夠運用神權,借來神仙地府的力量打破皇權的限制,根據百姓的心愿來進行破案,使自己的判決合情合理。

而在《胭脂》案件中,斷案官員是與蒲松齡同一時期的真實人物,他們在判理案情方面很有建樹,深受百姓愛戴。因此作品中的人物也有很強的現實性?!笆╅c章,號愚山,清初順治進士??滴鯐r舉博學鴻詞,官至侍讀。順治十三年曾任山東提學僉事?!盵2]蒲松齡在文中也說道:“愚山先生吾師也……真宣圣之護法,不止一代宗匠,衡文無屈士已也。而愛才如命,尤非后世學使虛應故事者所及?!盵3]這使文章更具真實度、更有說服力。還有吳南岱是“江南武進人,進士?!盵4]另外,從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各方面來看,都體現出“人”的力量和智慧,而無神的因素。正如孟犁野所說的“新聞實感性很強,有一種貼近生活的,未經加工雕琢的樸素的真切感?!盵5]

現實中的案例,真實、智慧的判案官吏,通篇都是真人實事,這些使《胭脂》脫去了先前一些公案小說因果報應的固定模式,開始關注現實,關心民生。正是文本的思想深深地根植于現實的土壤,扎根于人們的生活之中,使得《胭脂》在思想和藝術上與廣大群眾保持一種天然的聯系,蒲松齡也就成為人民的代言人。這就不難解釋文本在當時和后世引起無數讀者共鳴的原因。這就是蒲松齡懸念藝術的魅力所在。

三、新穎奇特發展懸念

(一)塑造圓形官員形象

《胭脂》的情節安排不像其他公案小說那樣簡單化、固定化,蒲松齡則打破了這一創作傳統,創新的發展了懸念,竭力創作出一個處于清官和昏官之間的人物形象。這樣一個圓官在昭雪前一個冤案時卻造成后一個冤案,到最后出現一個真正的清官,來解開懸念。這使得案情撲朔迷離,一波三折,讓讀者在氣憤與無奈之中,又懷著一絲絲希冀來繼續閱讀文本,迫切地希望案情能水落石出,犯罪者能依法受裁制,蒙冤者能平反昭雪。

濟南府吳公南岱接觸到這個案件,看到鄂生,懷疑他不是真兇,及時向當事人調查情況,認真聽取訴訟人的辯詞,謹慎地思考推理。因為他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摸出了王氏這一線索,由此找到了破案的關鍵,洗清了鄂生的冤屈。案獄審理到此,完全符合傳統公案小說模式,我們也會覺得案件也該完美落幕。

然而就在審訊宿介時,吳南岱根據自己觀念中的宿妓的人都不是好人,所以嚴械宿介,后又認為爬別人墻頭的人有什么事是做不出來的這種世俗偏見,“又械之”,武斷地認為宿介就是兇手,這時候毫無理智可言。這反映了吳南岱對鄂生直覺好,感覺這樣文弱的書生不應該是兇手,然而因對宿介品行不滿,便由此產生是否用刑的不同。這同時也是暈環效應在文中的展現。由于吳南岱過分自信且主觀臆斷,僅從自己的認知出發定宿介為兇手,從而又制造出新的冤獄,最終打破了清官的形象,塑造成圓形官員形象。

(二)人物性格趨向多元化

蒲松齡對這一劇情的安排體現了他較為超前的思想,清官不再都是神一樣的人物,而是生活中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既然作為普通人必定有自身的弱點和不足,“包青天”似的人物只存在于傳說當中,吳南岱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凡人,有優點,有缺點,肯定不會是完美無瑕的,這樣人物的形象就多元化了。

小說中的太守吳南岱,審理胭脂父親被害案件時,發現胭脂證詞中的矛盾,進而深入細致地審問,查出王氏這一線索,由此摸出了宿介這條“漏網之魚”,進而為鄂生洗脫了冤屈,顯示了他的聰明才智。然而他在對待宿介時,卻一改以前認真負責的作風,只是抱著宿妓的都不是好人的成見,對宿介處以刑罰,導致另一個無辜的人被冤,似乎又顯得他很無能,不辨是非。小說寫了這樣“中間人物”,表明作者已經意識到了人物多元化的性格,敢于突破,勇于創新。

吳南岱是古代公案小說上的一個相當特殊的人物。蒲翁對這一人物的復雜個性把握得比較準確。吳南岱本意是盡心盡力渴望抓住兇手為鄂生洗清冤屈,但實際上卻相反,出發點是好的落腳點卻是錯的,這并非他人格有缺陷,而是能力不足,在復雜多變的案情面前的無能為力,這時候他就只能主觀臆斷。他是一個擁有生命動力、真實的官員,有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能獨立的行使的自己的權力,做出符合性格特征的舉動?!皬囊酝感≌f中人物性格的單一化,進展到《胭脂》中吳南岱性格的趨向多元,這標志著中國公案小說在藝術上的成熟?!盵6]

四、出其不意解決懸念

在古代中國,判案技術遠遠沒有現在這么先進和精確,比如DNA檢測、指紋鑒別,當時斷案只能根據現場遺留的少許信息和判案官的推理論證來解開案件的謎團。蒲松齡《胭脂》中的斷案官利用犯罪敬重、畏懼鬼神的心理,充分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運用出其不意的方法以及巧妙的邏輯推理揭開懸念。人們由此稱判案官施愚山最為賢能。

施愚山在仔細地閱讀了宿介的狀詞后,發現了懸疑,又從宿介強搶到胭脂的鞋到進入王氏家時繡鞋還在的信息,追問王氏還有沒有其他情人,查出了無賴毛大等人。這些周密、謹慎的邏輯推理為案情的發展打開了思路,進而為查出真兇邁出了最為重要的一步。但是接下來案件再一次陷入困境之中,這么多的嫌疑犯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兇手呢? 施公這時開始施展他的智慧,把這些嫌疑犯抓捕歸案,等人犯到齊之后,帶著他們去城隍廟跪在香案前,對著神明自首,請求寬恕??墒潜娙硕荚谛叹呙媲耙簿懿徽J罪。施公讓人用褥子遮住窗戶,不留空隙,然后叫幾個人進入黑暗中,讓他們在之前就放好煙煤的水盆里凈手,而后“戒令面壁勿動,殺人者,當有神書其背”,逐個檢查每個人的后背。結果發現只有毛大“恐神來書,故匿背于壁而有灰色;臨出,以手護背,而有煙色也?!盵7] 就此案件終于告破,經歷了三次審判,最終結案。 ?

施閏章在城隍廟中判案的經過,正是利用人們當時敬畏鬼神信奉神靈的迷信心理,來進行潛心布置,最終捕獲兇手。這種做法我們現在看來似乎有些荒唐和可笑,但從中不難看出施閏章非凡的聰明才智。他通過敏銳的洞察力、嚴密的邏輯推理和巧妙的方法,由胭脂到王氏,由王氏到宿介,由宿介再到毛大,環環相扣,查出真兇。仔細揣摩,施公的思維方法不得不讓人佩服,這一切還得歸功于蒲松齡懸念解決得出其不意。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這樣自白:“……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托如此,亦足悲矣?!盵8]由此可知《聊齋志異·胭脂》中懸念設置是他對社會的感悟,是他四十年心血的凝練,體現出這位文學大師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渴望清貧政治的遠大抱負。

四、結語

懸念構造的別具匠心直接吸引了讀者的興趣;設置懸念的自然巧妙勾起了讀者閱讀的好奇心;表現懸念的新穎獨特進一步推動懸念的發展;解決懸念的出其不意讓人回味無窮。所以說《胭脂》成為文言公案小說的豐碑,這和蒲松齡在文中獨特的懸念藝術運用是分不開的。綜上通過對懸念的構造、設置、表現和解決的探討,可以看出蒲翁高超的懸念創作藝術,愛憎分明的性格以及博大的胸懷。

參考文獻:

[1]嚴薇青,朱其鎧選注.聊齋志異選[M].濟南:齊魯書社,1984:546.

[2]蒲松齡.聊齋志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369.

[3]任篤行輯校.聊齋志異全校會注集評[M].濟南:齊魯書社,2000:1996.

[4]孟犁野.中國公案小說藝術發展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106.

[5]楊春亮.論《聊齋志異》公案小說的創作藝術[D].山東:曲阜師范大學,2010:19.

[6]蒲松齡.聊齋志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374.

[7]朱一玄.聊齋志異資料匯編[C].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27.

猜你喜歡
胭脂蒲松齡
熱帶雨林的胭脂太陽
『別人家的孩子』蒲松齡
蒲松齡:努力換來逆襲
春游鳳山胭脂垴
《神探蒲松齡》:并沒有那么差!
紅公館造店記之胭脂水粉
蒲松齡
花明驛路 胭脂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