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職學?!肮そ尘瘛蔽幕ㄔO探討

2017-03-27 09:37李嬋
廣西教育·B版 2016年12期
關鍵詞:建設策略工匠精神中職學校

李嬋

【摘 要】本文分析中職學?!肮そ尘瘛蔽幕膬群?,針對“工匠精神”文化認同存在的障礙,提出從“高大上”到“接地氣”、從傳統到現代、從第一課堂到第二課堂、從企業到學校、從幕后到臺前等“工匠精神”文化建設策略。

【關鍵詞】中職學校 “工匠精神” 文化 建設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2B-0004-02

2016 年“兩會”期間,“工匠精神”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2016 年 5 月的職業教育活動周,教育部將活動主題確定為“弘揚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強國”,準確定位職業教育“工匠精神”人才培養目標。在“中國制造 2025”制造工業強國戰略背景下,“工匠精神”成為國家意志和全民共識。中職學校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搖籃,建設“工匠精神”文化,對中職學生進行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式的“工匠精神”培育十分重要。

一、中職學?!肮そ尘瘛蔽幕瘍群?/p>

自“工匠精神”一詞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以來,引起了輿論的廣泛關注,不少專家和學者紛紛對其內涵進行解讀與詮釋。李宏偉、別應龍的“五質說”將“工匠精神”的內涵概括為五種精神特質:尊師重教的師道精神、一絲不茍的制造精神、求福立德的創業精神、精益求精的創造精神以及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許紀霖將“工匠精神”解讀為一種專業精神,更是一種信仰,它所追求的就是卓越。張琰、匡英將“工匠精神”概括為四方面:精益求精的追求、敬業奉獻的態度、一絲不茍的嚴謹、凝神專一的堅持。雖然學者對“工匠精神”的內涵紛說不一,但是對“工匠精神”是一種文化現象的認同卻是一致的。因此,在借鑒專家、學者對“工匠精神”的解讀基礎上,我們可以將中職學?!肮そ尘瘛蔽幕膬群爬椋褐新殞W校根據國家經濟轉型升級要求,響應國家號召,以校園環境、教學設施設備等為物質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工匠精神”為核心,以愛校奉獻、愛崗敬業、精業樂業、追求卓越為主要內容,并在學習和教學實踐中共同遵循的價值理念,是全體師生共同創造和享有的校園文化氛圍。

二、“工匠精神”文化認同障礙

文化認同也稱為文化身份認同,可定義為某人作為某個群體或文化一部分的感覺?!肮そ尘瘛蔽幕ㄔO中,中職學生對自己作為工匠這個身份是否認同,是決定中職學?!肮そ尘瘛蔽幕ㄔO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但是,就伴隨著電視機、游戲和互聯網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而言,要他們擺脫手機與互聯網的吸引,沉淀自己,認同自己的工匠身份,心無旁騖地鉆研技術,絕非易事。因此,“工匠精神”文化建設障礙主要在于職業精神沉淀不夠。此外,社會上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的氛圍仍然不夠濃厚,部分行業尚未建立對“工匠精神”的高度認同,相當數量企業仍然追求短期經濟效益以及“短、平、快”的粗制濫造。家長對小孩過度保護,在家庭教育中不舍得讓孩子從事辛苦的勞動,存在“官本位”教育觀念,不利于學生形成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的好品質。社會、行業、企業、家長對“工匠精神”文化尚未形成正確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職學?!肮そ尘瘛蔽幕ㄔO的有效實施。

三、中職學?!肮そ尘瘛蔽幕ㄔO策略

對于中職學校來說,“工匠精神”文化建設不是一項簡單的培養學生專業實操能力的低層次工作,而是一個具有很高層次的系統的復雜工作,這是當前中職學校順勢而為,服務經濟、服務社會、服務學生的體現,也是強化內涵建設、提升辦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當前社會呼喚“工匠精神”回歸的時代主題中,中職學校在開展“工匠精神”文化建設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從“高大上”到“接地氣”。在古代,“工匠”可以說是特權和身份的象征,只有皇宮貴族達人顯貴才有條件享受“工匠”制造的精美用品,“工匠精神”是“高大上”的象征,“獨具匠心”“鬼斧神工”“巧奪天工”之類形容“工匠”技術的詞語讓人感覺脫離實際、遙不可及。但在當下,在“中國制造 2025”制造工業強國戰略背景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已然來到我們的身邊,“工匠精神”已經轉化為人本化、平民化、大眾化、可教育化的理念。因此,中職學校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將學生傳統觀念里“高大上”的“工匠精神”轉化為“接地氣”的職業精神。因此,應立足本地經濟發展實際,深入挖掘地方支柱產業中的“工匠”典型,立足學校辦學實際,深入挖掘學校優秀畢業生“工匠”典型,用本地、本校的杰出人物和代表,賦予眾多“工匠精神”可視化和可供模仿的原型,凸顯行業特點和辦學特色,讓學生認識到“工匠精神”并不高高在上,也不遙遠,它就在我們的身邊,完成從“高大上”到“接地氣”的轉身。

(二)從傳統到現代?!肮そ尘瘛蔽幕瓿蓮摹案叽笊稀钡健敖拥貧狻钡霓D身后,就要采取措施讓其在校園里生根發芽。校園傳統文化里有著優質的職業精神成分,它對學生職業思想的養成至關重要?!肮そ尘瘛蔽幕诩橙⌒@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轉化成現代化職業精神,刺激學生產生文化認同。首先,從崇尚勞動的校園文化氛圍中汲取營養。中職學校培養一線技術勞動者,崇尚勞動的校園氛圍會讓學生對勞動產生向往和追求,甚至歸宿感。其次,要營造崇尚技能人才的校園文化氛圍。技能是學生今后安身立命的本領,是攀登“工匠精神”的階梯,優秀畢業生介紹、專業介紹、技能實訓、技能考證、技能講座等形式都可以營造崇尚技能人才的校園氛圍。最后,營造創新創造的校園文化氛圍。學生具有創新的觀念才能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立于不敗之地。應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寬松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中發散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從多種角度、多種層面、多種領域去尋求答案?!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只要中職學生具備創新的素質和能力,就能在就業創業的過程中創造驚喜,向“工匠精神”靠攏。

(三)從第一課堂到第二課堂?!肮そ尘瘛钡酿B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不僅需要在第一課堂上教育,而且需要在第二課堂上弘揚,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互滲透和融合才能促進“工匠精神”文化在校園里茁壯成長。從宏觀層面上看,中職學校德育工作就是“工匠精神”文化建設的主渠道,在德育工作中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教導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觀、就業觀和名利觀,養成愛崗敬業的良好品質。在校愛校,遵守紀律,愛學習,愛勞動。在工作崗位上精益求精,注重積累與沉淀,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肮そ尘瘛蔽幕尮不A課、專業課相互結合有了更加明確的指向和更詳細的要求,公共課結合專業課程共同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細化學習要求和崗位規范,創新教學方法,規范考核標準,促進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向行業、專業技術標準對接。職業精神與專業技術標準相結合,促進學生養成愛崗敬業、精業樂業的“工匠精神”,這是“工匠精神”文化建設的第一課堂。專業興趣班、社團鍛煉、企業輪訓、頂崗實習是第二課堂,在第二課堂,學生融入一個志同道合的團體里,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了解崗位和企業對自己的要求、了解行業的發展動態,從而養成“敬業樂業精業”的職業精神。

(四)從企業到學校?!肮そ尘瘛钡慕庾x不應簡單地解讀為“工匠的精神”,而應當將主體更多地延伸到企業,上升到企業的追求、行業的標準,形成企業文化、行業標準。企業文化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是現代企業管理最主要的內容?!肮そ尘瘛蔽幕ㄔO就要做到加強校企合作,將“精益求精”的企業文化滲透融合到學校文化建設中,以實現學校輸送的畢業生質量與企業需求的人才質量相吻合??傮w而言,就是汲取優秀企業文化的營養,從企業的使命、企業的愿景、企業精神、企業宗旨和核心價值觀中提取“工匠精神”,從而更加合理地設置專業,開展課程體系建設和師資培養培訓、改進實踐教學的實施和教學方法,實現“工匠精神”背景下校企文化的交換、分享、創造和整合,讓學生在一個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學習專業技能,養成專業精神,零距離實現向企業員工身份的轉變,實現人才培育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

(五)從幕后到臺前。2016 年“五一”國際勞動節期間,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一檔《大國工匠》節目,讓長期以來沉淀在行業發展速度和企業發展規模光芒下的“工匠精神”走到全國人民的面前,為世人所重新認識,獲得高度的關注。這檔節目的播出,使得“工匠精神”文化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重視,重新審視現有制度、政策安排、評價體系對經濟發展方式、企業經營管理的不利引導,行業、企業重新認識發展速度與企業壽命的關系、發展規模與企業質量的關系,學生和家長重新審視教育觀念。因此,中職學校也要大力宣傳“工匠精神”,建設好學校網站、???、宣傳欄、文化長廊等宣傳陣地,學校校園文化體育藝術節、技能比賽、表彰大會等大型學生活動要大力倡導和弘揚“工匠精神”,講好在校生“工匠”的故事,讓本專業、本校、本行業的“技能達人”“匠心青年”“大國工匠”從幕后走到臺前,成為學生追捧的“大神”“明星”,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

近年來,中職學校畢業生數量雖多,但是質量上有待提高。企業對畢業生需求從粗獷型向精細化發展,經濟建設急需具有“工匠精神”的一線技術人才,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迫在眉睫。中職“工匠精神”文化建設對于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意義重大。我們相信,只要能做到從“高大上”到“接地氣”、從傳統到現代、從第一課堂到第二課堂、從企業到學校、從幕后到臺前,中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就會融合出新的文化建設范式,綻放出新的光彩。

【參考文獻】

[1]李宏偉,別應龍.工匠精神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培育[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5(8)

[2]陳國明.跨文化傳播學關鍵術語解讀[M].安然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31

[3]付首永.工匠精神向價值型員工進化[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15

[4]周志友.德勝員工守則[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5]王新宇.“中國制造”視域下培養高職學生“工匠精神”探析[J].職業教育研究,2016(2)

【作者簡介】李 嬋(1983— ),女,廣西玉林人,碩士,廣西玉林農業學校講師,研究方向:中職語文課程改革、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蘇 洋)

猜你喜歡
建設策略工匠精神中職學校
論高職院校保衛工作信息化建設
高校醫學科研機構綜合管理系統建設策略
德育工作淺談
利用微信做好班級管理工作的實踐研究
農村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策略探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國怎么學
政府官員也需要“工匠精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