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開放發展思想及中國運用

2017-03-27 19:21李院平
重慶社會科學 2017年11期
關鍵詞:馬克思理念世界

李院平

馬克思開放發展思想及中國運用

李院平

馬克思開放發展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的重要內容,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主要體現在社會發展的趨勢、重要動因以及實現共產主義的前提等方面,科學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的開放發展思想,尤其是中國共產黨實行的對外開放基本國策,成為馬克思開放發展思想在中國的創新實踐,使馬克思開放發展思想至今仍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開放發展理念,是馬克思主義開放發展理論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最新成果。

馬克思開放發展思想 理論精髓 實踐與發展 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盵1]馬克思在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進程中,基于對“世界歷史”的認識,深入研究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動因以及實現共產主義的前提等問題,形成了豐富的開放發展思想,為各民族和國家的繁榮發展指明了方向,這已經被古今中外的實踐經驗所反復證明。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實現了對馬克思開放發展思想的繼承、發展與創新,使馬克思開放發展思想至今仍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開放發展理念,是馬克思主義開放發展理論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最新成果。因此,深入研究馬克思開放發展思想及其在中國的實踐與發展,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而且對正確理解和踐行開放發展理念、尤其是全面準確貫徹落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開放發展思想的三重維度

馬克思運用唯物史觀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從而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他關于社會發展的理論豐富而又深刻,其中在有關開放發展方面,也有著豐富的思想資源,主要體現在關于社會發展的趨勢、動因以及實現共產主義等方面。

(一)人類社會橫向發展的趨勢是從民族歷史走向世界歷史

馬克思恩格斯是從縱向和橫向兩個角度探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人類社會縱向發展的規律是從低級社會形態不斷向高級社會形態更替;而從橫向看,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則是從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在創立新歷史觀的過程中,馬克思準確地把握了人類社會發展趨勢。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形成的角度,分析了人類社會從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客觀必然性。他認為,“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是完全可以用經驗證明的客觀事實,其根本動因是資本驅動下的生產力和交往的普遍發展。在中世紀,由于生產力落后、分工非常少,因此,交往極其有限,人們基本局限在各自封閉的狹隘區域內生活。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引起分工的進一步擴大,生產和交往發生分離,商人階級形成。當交往集中在商人階級手中并擴大到城市近郊以外的地區時,生產和交往立即相互產生作用。雖然此時僅限于毗鄰地區的交往,還無法保持已經創造出來的生產力,但是地域局限性開始被打破,交往已經擴大到城市以外,促進了城市之間的分工,從而推動了工場手工業的產生,并且“同外國各民族的交往”[2]成為工場手工業初期繁榮發展的重要歷史前提。地理大發現促使交往日益擴大為世界交往,為世界市場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雖然各國都對工場手工業采取保護辦法,但是商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各國間的商業斗爭更加廣泛和殘酷,以致商業和工場手工業集中到了一個國家,為這個國家創造了工場手工業的生產能力難以滿足的市場需求,進而促使機器大工業的產生。18世紀末,以采用機器生產和實行最廣泛分工為特征的機器大工業應運而生。大工業造成的普遍競爭沖破了各民族之間的壁壘,從而創造了世界市場。這樣,大工業就“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3],使每個國家以及每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4],由此開創了世界歷史。正如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所闡明的:機器大工業產生了國際分工和世界交往,反之,國際分工和世界交往又會促進機器大工業的發展。世界歷史就是資本驅動下的社會化大生產、國際分工以及世界交往的必然結果。由此看來,從民族歷史走向世界歷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社會內部和外部的交往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因

通過對人類物質生產實踐的考察,馬克思認為,社會基本矛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其中生產力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對外交往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因。馬克思“將社會發展看成是一個源于社會結構的變遷而促使社會形態更替的過程”[5],而在他看來,任何民族的社會結構都“取決于自己的生產以及自己內部和外部的交往的發展程度”[6]??梢?,在馬克思那里,生產力和對外交往的發展促進社會結構的變遷,并由此促使社會形態更替。其中,生產力的發展具有決定作用,但對外交往也起著重要作用。通過《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以及《英人在華的殘暴行動》等文章可以看出,馬克思痛斥了英國侵略中國的罪惡行為,對中國的悲慘命運寄予了巨大同情,但也從客觀的社會歷史發展角度看到,它打破了舊中國的封閉狀態,進而導致封建專制主義舊社會的解體。正如他所說的:“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通過英國而為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盵7]按照他的觀點,對外交往能夠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

此外,以大工業為基礎的世界交往,能夠保持已創造出的生產力,避免每一個民族“單另進行”?!爸挥挟斀煌蔀槭澜缃煌⑶乙源蠊I為基礎的時候,只有當一切民族都卷入競爭斗爭的時候,保持已創造出來的生產力才有了保障?!盵8]在馬克思看來,一個民族或國家所創造出來的發達生產力,能否保存下來,以推動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完全取決于它所存在的條件,即社會內部和外部交往的擴展程度。局部地域的對外交往并不能保證發達生產力的延續,只有當大工業使競爭普遍化,交往擴展到世界交往時,已經創造出來的發達生產力才能夠保存下來,并被整個人類社會所利用。同時,馬克思還將對外交往看成是促進生產方式變革的重要因素。他曾說:“設定交換價值的運動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觸及整個生產,這部分地取決于這種外來影響的強度,部分地取決于本地的發展的程度?!盵9]也就是說,在世界市場充分發展的條件下,對外交往尤其是世界交往能夠促進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從而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由此看來,在馬克思的思想中,對外交往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因。

(三)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世界交往是實現共產主義的前提

共產主義是世界性的事業,“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實現”[10],“而這是以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與此相聯系的世界交往為前提的”[11]。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從世界歷史的角度論證了共產主義實現的前提條件。在他看來,共產主義是一種“世界歷史性”的存在,其實現必須依靠各民族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同時發生行動,“在經驗上才是有可能的”[12],而這是以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世界交往為前提的。其中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是絕對必須的實際前提,因為如果沒有這個前提,極端貧困就會普遍化,“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13]。同時,世界交往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一方面,“無產階級只有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才能存在”[14],社會化大生產創造了無產階級,而普遍交往則使無產階級具有世界歷史性。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把大多數人變成了沒有任何財產的人(無產者),在生產力的普遍發展中建立起來的世界交往,又使無產者遍布一切民族或國家,即被卷入普遍競爭中。由于大工業所創造的世界市場的存在,普遍競爭導致許多勞動者因永遠失去“有保障的生活來源的工作”[15]而陷于絕境。這樣,在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普遍交往的作用下,無產階級具有了世界歷史意義。另一方面,無產階級的國際聯合是基于各民族無產階級的共同利益,而這個共同利益是由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世界交往創造出來的。在馬克思看來,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造成了無產者同現存舊世界的對立。由于大工業使交往的力量變成了工人不堪忍受的東西,無論是在英國、法國、美國還是德國,無產階級沒有任何民族特殊性,都具有同樣的利益: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使每個單個人“獲得利用全球的這種全面的生產(人們的創造)的能力”[16],從而實現人類解放。誠如馬克思所說的,大工業在世界范圍內創造了一個具有同樣利益且沒有民族獨特性的無產階級,這個階級真正同整個舊世界脫離且與之相對立。同時,與生產力的普遍發展相聯系的世界交往則“使每一民族都依賴于其他民族的變革”[17]。因此,在資本主義世界歷史時代,由于資產階級力量強大且占據統治地位,無產階級只有通過國際聯合才能實現共產主義。

二、馬克思開放發展思想在當代中國的實踐與發展

在馬克思開放發展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開始探索開放發展道路。建國后,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社會主義的開放發展進行了初步探索。雖然由于主客觀的因素,毛澤東同志關于社會主義開放發展的許多設想未能完全付諸實施,但是我國仍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為后來中國共產黨逐步掌握社會主義開放發展的規律提供了十分寶貴的經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就是在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艱辛探索社會主義開放發展規律取得寶貴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經過了近40年的探索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偉大成就。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開放發展理念,就是對馬克思開放發展思想的繼承、發展與創新,是馬克思主義開放發展理論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最新成果。

(一)應時而生:中國共產黨基于時代主題的高度確立對外開放基本國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實行對外開放的偉大決策,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時代主題的高度,把對外開放確定為我國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開啟了我國的對外開放。粉碎“四人幫”后,國民經濟千瘡百孔,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任務十分艱巨。鄧小平同志以史為鑒,根據國內外有利的政治經濟條件,從實現現代化的實際需要出發,提出必須利用世界的先進成果,加快經濟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對外開放的重大決策。此后,鄧小平同志始終密切關注國際形勢變化,準確把握世界發展大勢和時代特征,指出和平與發展問題是當今世界的兩大全球性問題。通過對國際形勢變化以及我國周圍環境的分析,他改變了之前認為戰爭危險迫在眉睫的看法,認為“戰爭的危險仍然存在,但是可以爭取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和平?!盵18]同時,他認為發展問題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共同面臨的問題,是全人類的責任?;谶@樣的認識,他作出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的科學判斷。此外,他還從世界歷史的角度分析了世界形勢,明確指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19]、“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20]。鄧小平同志對時代主題的科學判斷和世界發展大勢的準確把握,為我國實行對外開放基本國策提供了依據。正是基于此,他強調對外開放政策“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會變”[21]。1984年,對外開放作為一項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被確立。從此,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逐步走上了開放發展的道路。從創辦經濟特區開始,到90年代初,我國的對外開放已經擴展到沿海開放城市,進而擴大到沿海經濟開放區,初步形成了從點到線再到面的多層次、分重點的開放發展格局。

(二)開拓進?。褐袊伯a黨基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將開放發展推進到新階段

黨的十四大以來,基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黨中央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積極推動加入WTO,把我國開放發展推進到新階段。20世紀80年代的開放發展是在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下進行的,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因此,我國開放發展的水平很有限,還無法滿足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促使我國經濟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因此,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黨中央抓住有利時機,加速改革開放。20世紀90年代,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對外開放的地域進一步擴大,我國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開放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基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黨中央承受著巨大壓力,積極推動復關談判、入世談判,使我國最終成功加入WTO,由此推動我國的開放發展進入新階段。充分利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因此,面對經濟全球化的世界潮流,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然要主動融入世界經濟,在更大范圍以及更深程度上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經濟合作。正因如此,黨中央經過15年堅持不懈的入世談判,最終使我國在2001年12月成功加入WTO。國家在“十五”計劃建議中明確指出,要以加入WTO為契機,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發展開放型經濟。以加入WTO為標志,我國開放發展進入新階段。

(三)以質取勝:中國共產黨基于科學發展原則推動開放發展轉入科學軌道

黨的十六大以來,新一屆黨中央基于科學發展原則統籌推進“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使我國開放發展轉入科學軌道。新世紀頭20年的國際國內有利形勢使我國處于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黨的十六大在準確把握國內外形勢的基礎上,對我國實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進行了部署,并明確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為了解決發展中面臨的矛盾和問題,順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以及如何發展的基本問題??茖W發展觀“為改革開放指明了正確的方向、目標和路徑”[22]?!敖y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是黨中央全面分析新世紀我國對外開放和國內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后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這個重大戰略決策,推動我國開放發展轉入科學軌道。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內發展不可能脫離世界潮流而孤立進行,對外開放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是我國在新世紀頭二十年的奮斗目標。為此,對外開放必須著眼于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從而促進國內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另一方面,對外開放必須立足于國內發展,國內發展為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提供根本保障。多年來,我國對外開放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對外開放水平還不高。加入WTO后,對外開放面臨新的國際國內環境和新的挑戰。鑒于“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取決于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23],我們在利用外部有利條件的同時,必須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注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等。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至2011年,我國的開放發展已經在WTO的框架下實現了跨越式飛躍,開放型經濟水平邁上新臺階。

(四)繼往開來:中國共產黨基于新發展理念推動高水平的開放發展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當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目標和問題為導向,提出開放發展理念,推動開放發展邁向更高水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和條件都發生了深刻復雜變化,但我國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把握發展機遇、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有新理念和新舉措。對此,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和準確把握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針對發展難題,適時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開放發展理念,是黨中央針對我國開放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短板,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對經濟社會發展內外聯動規律的反映。歷史實踐反復證明,開放發展是我國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F在我們面臨著如何提高對外開放質量和發展內外聯動性的問題。過去十年,以加入WTO為契機,改革開放所帶來的開放紅利和改革紅利已經衰退,中國必須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才能釋放新一輪的改革開放紅利。當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時,我國開放發展面臨的機遇比以往更多,但同時面臨的風險挑戰也前所未有,而我國對外開放的層次和水平總體上還不高,“引進來”和“走出去”的能力和水平還比較低,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還不夠大,國際貿易摩擦應對能力還不夠強。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加快提高我國對外開放的質量和增強發展的內外聯動性。為此,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開放發展理念,并將其作為系統化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下一步怎么開放發展作出了部署,推動我國開放發展邁向更高水平。

三、開放發展理念是馬克思開放發展思想在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開放發展理念,凝結了近40年來我國開放發展的經驗,在秉承馬克思開放發展思想的同時,力求回應時代問題和把握時代走向,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是對馬克思開放發展思想的繼承、發展與創新,是馬克思開放發展思想在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

(一)開放發展理念對馬克思開放發展思想的理論創新

馬克思開放發展思想雖然從本質和宏觀層面上指明了世界歷史條件下人類社會開放發展的內在聯系和規律,但對人類社會尤其是社會主義如何開放發展卻沒有詳細論述。當今,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主動順應世界發展潮流,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開放發展理念,是對馬克思開放發展思想的繼承、發展與創新。開放發展理念具有豐富而深刻的科學內涵。第一,開放發展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堅持開放發展,必須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已經成為當今時代潮流,中國始終主張將本國利益和他國利益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各國共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世界各國聯系緊密、利益交融,要互通有無、優勢互補,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自身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不斷擴大共同利益匯合點?!盵24]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是開放發展理念的重要戰略舉措?!耙粠б宦贰苯ㄔO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為各國提供了一個包容性的共享發展平臺,旨在促進我國同世界各國在共同發展中實現合作共贏,努力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第二,開放發展以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為著重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開放更多地強調“外引內聯”,隨著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以及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現在的對外開放已經不能適應國內國際形勢的新變化,我國發展中的內外聯動問題逐漸凸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審時度勢地將“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作為開放發展的重點。第三,開放發展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為主要目標。過去30多年的對外開放,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生機與活力,但目前我國的對外開放水平還不高,開放型經濟還存在許多矛盾和問題。面對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迫切要求提高對外開放質量,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從而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第四,開放發展以打造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為主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25]。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發展格局,但這一格局還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開放發展“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盵26]

開放發展理念,不僅揭示了社會主義開放發展的規律,更重要的是,緊密結合中國社會發展實際和時代特征,從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深化內地和港澳以及大陸和臺灣地區合作發展、積極參與全球境經濟治理、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六個方面,對我國今后的開放發展提出新要求并作出全面部署。由此可見,開放發展理念進一步推進了馬克思主義開放發展理論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二)開放發展理念與創新、協調、綠色、共享發展理念的深度融合

開放發展理念與創新、協調、綠色、共享發展理念雖然各自從不同方面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但它們相互貫通、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一個具有內在聯系且不可分割的整體。其中,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協調是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是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開放是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發展的目的和歸宿。具體而言,在這“五大發展理念”中,創新發展解決的是發展動力問題,通過不斷推進理論、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創新,為開放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孕育興起,不斷推進科技創新、產品創新以及品牌創新,可以使我國企業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占據有利位置,提高我國全面參與全球經濟合作和競爭的綜合實力;創新外貿發展模式,推動我國對外貿易優化升級,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邁進;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創新,有利于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協調發展解決的是發展不平衡問題,通過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等,為開放發展帶來整體效能提升。一方面,通過“協調發展”提高開放的質量和水平,是開放發展的內在要求;另一方面,開放發展堅持立足國內和國際視野相統籌,用全球視野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發展不平衡問題特別是南北發展失衡,是當前突出的全球性問題,也是我國發展中長期存在的突出問題。開放發展堅持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加強中西部地區口岸和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東部沿海地區利用自身優勢全面參與全球經濟合作和競爭,以此帶動內陸沿邊地區的進一步開放。同時,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同沿線各國同創發展機遇,實現互利共贏,為世界經濟整體復蘇作出貢獻。綠色發展解決的是可持續發展問題,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生活方式,為開放發展帶來指引。生態問題是當前另一大突出的全球性問題,在開放發展過程中,我國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擴大環境治理領域的對外合作和援助、落實減排承諾以及參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談判,體現了中國在重大全球性問題上的擔當精神。共享發展解決的是社會公平正義問題,通過堅持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以及人人享有的要求,既為開放發展明確了價值取向,又積極調動了人民群眾推動開放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而創新、協調、綠色、共享“都需要在開放的視野下加以推進”[27]。開放發展解決的是發展的內外聯動問題,通過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以擴大開放帶動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和共享發展,并為它們拓展發展空間。開放發展推動科技開放合作不斷擴大,通過在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在更高起點上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堅持從全球經濟聯系中進行謀劃,以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帶動東中西地區協調發展。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推進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致力于使各國共享發展機遇和成果??偠灾?,五大發展理念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必須統一貫徹,不能顧此失彼、相互替代,否則,發展進程會因此而受到影響。

[1][25][26]《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日報》2017年10月19日

[2][3][4][6][8][10][11][12][13][14][15][16][17][2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0、566、566、520、560、539、539、539、538、539、539、541~542、538、520頁

[5]張云飛:《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結構向度》,《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年第6期,第68~74頁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9頁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69頁

[18][19][20][21]《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49、64、78、79頁

[22]張寒梅:《論科學發展觀與改革開放的良性互動》,《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第1~4頁

[2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331頁

[27]馬凱:《開放發展理念的社會主義意蘊》,《重慶社會科學》2017年第7期,第24~30頁

Marx’s Thought of Open Develop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hina

Li Yuanping

Marx’s thought of open development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Marxist theory of social development,has rich theoretical connotation,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trend and the important motiva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and the premise of realizing communism,reveals the basic law of human society development scientifically.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Marx’s thought of open development in socialist construction,especially the basic state policy of Opening Up implement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is the innovation practice of Marx’s thought of open development in China,keeps Marx’s thought of open development still maintaining vigorous vitality up to now.The concept of open development proposed by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is the latest achievement of sinicization,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t theory of open development.

Marx’s thought of open development,theoretical essence,practice and development,idea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 100872

猜你喜歡
馬克思理念世界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建筑設計應對低碳理念的相關思考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淺談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我愛你和世界一樣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數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