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銀行支持供給側改革問題研究

2017-03-28 17:57楊吉峰肖起峰劉相兵
西部金融 2017年1期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

楊吉峰 肖起峰 劉相兵

摘 要:供給側改革是未來我國經濟運行和改革的方向,本文從分析供給側改革給商業銀行帶來的影響入手,指出商業銀行支持供給側改革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商業銀行支持供給側改革應處理好的“四對關系”,最后闡述商業銀行支持供給側改革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四對關系;三去一降一補;路徑

中圖分類號:F830.4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0017-2017(1)-0048-03

“供給側改革”指從供給側入手,對導致經濟運行中出現的結構性問題進行改革。供給側改革決定了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經濟運行和改革的方向,必然會對處于現代經濟金融中樞地位的商業銀行產生深遠影響。目前商業銀行在支持供給側改革中存在不足,需要妥善處置四種關系,著力解決存的問題,為供給側改革提供扎實有效的金融支持措施。

一、供給側改革給銀行業帶來的影響

(一)供給側改革推動商業銀行業務轉型。雖然監管部門一直致力于推進銀行業金融機構(以下簡稱“商業銀行”)“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但很多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一直游走于“大而全”和“小而精”之間,發展路徑模糊。在“需求側驅動”的環境中,金融需求單一且旺盛,受益于經濟擴張、利差鎖定、牌照稀缺等政策紅利,商業銀行依然取得了良好業績。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推進,產業調整、技術創新、消費升級將驅動客戶的金融需求更趨多樣化,以往同質化競爭的格局將被全面打破,銀行模糊定位下“規模擴張+資本消耗”的發展模式將難以為繼,商業銀行必須根據供給側改革的要求,結合各自發展實際,選定適合自己的轉型路徑。

(二)供給側改革深刻改變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結構。推進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我國現有的融資結構必須進一步優化,直接融資比重需要進一步提高,不斷推動杠桿率降低。與此相適應,商業銀行必須進一步提高對資產端的重視程度,讓資產端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商業銀行需要進一步擴展資產配置的視角,將視角從信貸市場進一步擴展到整個金融市場,從原來單一的貸款為主拓展到表內外全資產配置,證券化、結構性融資工具比重會上升。在商業銀行的負債方,利率市場化、金融創新常態化及客戶需求多元化都會使得商業銀行負債結構更加復雜,商業銀行以前依靠存款等被動型負債工具無法平衡商業銀行的收益性、流行性和安全性,金融債券、大額存單、中期票據、結構性存款、海外存款證等市場化主動型負債工具將成為商業銀行主要選擇。

(三)供給側改革有效拓展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空間。供給側改革中結構調整、消費升級、技術創新、國企改革、并購重組都將為商業銀行優化傳統業務布局、加快新興業務創新發展、形成多源動力增長提供了重要契機。服務消費、品質消費等消費升級勢必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部分產能過剩行業的兼并重組提供了大量并購融資需求,商業銀行可以在這一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為業務創新提供新的空間。

(四)供給側改革全面考驗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短期來看,在去產能、去庫存及去杠桿的過程中,鋼鐵、煤炭、船舶制造、房地產等產能過剩、高杠桿率行業及其上下游企業的信貸風險將會集中暴露,驅動銀行資產質量加速尋底。長期來看,表內外信用風險資產配置的復雜化、多元化將加大信用風險管理的難度;主動型債務工具拓展、批發性負債占比上升、新型表外業務或有負債增加、資金跨市場跨境流動日趨頻繁使流動性風險管理難度上升;利率市場化深入、匯率彈性增強、結構性金融產品和衍生品的增加將直接考驗銀行市場風險管理能力;保險、信托、證券、租賃、投貸聯動子公司等全牌照附屬公司的設立將加大并表風險管理難度;各類風險的交叉共振將檢驗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水平。

二、商業銀行在供給側改革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商業銀行調整市場導向需要一個長期過程。供給側改革是一個長期過程,產業結構調整需要時間,商業銀行在支持部分過剩產能行業、落后行業中能夠獲得一定的穩定收益,在支持部分新興產業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風險較高制約銀行收益,導致商業銀行依然有動力去支持過剩產能行業及落后行業,對新興產業支持存在不足。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穩步推進,商業銀行需要有較強的激勵機制才能慢慢改變自己的行為,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二)商業銀行管理價值取向轉換需要一個長期過程。我國商業銀行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一直存在速度情結,喜歡拼規模、占地盤,導致商業銀行存在同質化競爭,沒有形成特色化、差異化的發展定位,走特色化的發展道路。從國內外商業銀行發展的歷史看,好的銀行能夠經歷經濟金融周期的考驗,是運營穩健、特色化、差異化的銀行。我國商業銀行在支持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管理價值,確定各自轉型升級的路徑,走特色化、差異化的發展道路,這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商業銀行管理機制取向轉換對商業銀行支持供給側改革有深遠影響。

(三)商業銀行存量包袱消化需要一個過程。商業銀行長期對一些恢復生氣無望、需要長期“輸血”才能免于倒閉的負債企業投入信貸資金,不僅造成信貸資源的大量浪費,還影響了企業所在行業的有序競爭,造成社會資源的錯配。在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要求商業銀行從部分過剩產能行業、落后行業、僵尸企業中穩步退出,但是商業銀行消化這些存量包袱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四)專業人才短缺。供給側改革過程中,需要商業銀行根據市場環境變化不斷創新業務,例如商業銀行積極參與PPP項目、投貸聯動試點等,這都需要商業銀行有相應的人才。雖然每年大量人員進入商業銀行,但是商業銀行對于風險管控、合規管理、特殊業務等方面的人才依然短缺。

三、商業銀行支持供給側改革應妥善處理好“四對關系”

(一)供給側改革和銀行轉型的關系。供給側改革與商業銀行轉型升級關系緊密。一方面,目前商業銀行仍然是我國企業獲取資金的最主要融資渠道,供給側改革中需要商業銀行積極作為,要求商業銀行對原來的經營模式進行調整,放棄原來粗放式的經營模式,通過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加強產品與服務創新,變革管理方式等,不斷提高商業銀行金融服務的質量與效率,全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供給側改革在產業轉型、基礎設施建設、消費升級等方面帶來新的機遇,為銀行轉型發展提供重要契機。商業銀行要高度重視供給側改革,加強研究,積極應對,主動轉型升級。

(二)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供給側改革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決定著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經濟運行和改革的方向,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這一過程中,市場、法律及公共服務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供給側改革中,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也要發揮好政府的作用。商業銀行要充分利用好“兩只手”的功能。一方面,商業銀行要充分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各自的經營策略,在市場競爭中獲得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商業銀行要在政府引導下,發揮商業銀行在“市場失靈”領域的作用,積極踐行社會責任,著力做好小微金融、三農金融服務、精準扶貧等工作,補金融服務短板。

(三)創新和風險的關系。商業銀行要正確處理好產品服務創新和風險防控的關系。一方面,商業銀行要進一步加大創新力度,支持供給側改革。按照“三個有利于”的標準,貼近實體經濟的有效需求,積極創新產品和服務模式,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另一方面,商業銀行要把握好金融創新與把控風險的平衡點,防控自身業務風險,保護客戶資金安全。商業銀行要結合自身業務特點、市場變化等進行金融產品的創新,但這種創新風險要可控,不可過度創新,導致金融風險過大,影響區域金融穩定。

(四)加與減、破與立的關系。商業銀行需要把握好“有加有減、有補有去、有進有退、有破有立”四項原則:產融結合、投貸聯動、困難企業分類幫扶要加,企業融資成本、銀行服務收費要減;普惠金融、科技金融、消費金融要補,不合理的多頭授信、過度授信要去;重點領域、重大項目、新興產業要進,對過剩落后產能、 “僵尸”企業要退;容易引發“兩鏈”風險的傳統授信管理模式要破,新的產品、服務、模式要立。

四、商業銀行業適應供給側改革的路徑選擇

(一)商業銀行要積極適應供給側改革,加強研究,積極支持,在這一過程中實現轉型發展。加強對供給側改革的研究,明確轉型升級路徑。供給側改革決定了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經濟運行和改革的方向,必然會對商業銀行的發展產生長期的深遠的影響。商業銀行要加強研究,結合各自實際情況,明確各自轉型升級的路徑,走差異化、特色化道路,以把握好供給側改革提供的機會,在支持供給側改革中實現穩步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商業銀行必須處理好短期與長期的關系,按照轉型升級的路徑穩步推進,不應追求短期利益、規模和速度,而放棄長期的轉型升級。

(二)緊扣服務實體經濟,加大服務實體經濟力度。一是要著力支持新興產業和重點領域。商業銀行要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等企業的信貸支持,加大對“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的支持,緊貼國家產業政策支持的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緊盯對宏觀經濟和區域經濟具有重要帶動作用的重點項目、重點工程、重點客戶,提供優質金融服務。二是商業銀行要不斷提高金融供給效率。要進一步強化金融創新,積極推動投貸聯動、PPP模式創新,滿足不同企業的資金需求;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大數據等信息科技,提高風控能力,開展發展空間。三是積極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商業銀行要在遵循商業可持續的原則下,與企業形成共榮共生、共建共存的良性銀企關系;通過加強貸款定價管理,縮短企業融資鏈條,堅決取消不合理收費和不合理的中間業務等方式,切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四是履行社會責任,提升薄弱領域的金融服務。商業銀行要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通過金融產品創新、下沉網點等多種措施,進一步加大對貧困人口、“三農”、小微等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力度,提升薄弱領域的金融服務水平。

(三)加大風險管控,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底線。供給側改革給商業銀行的穩定發展也帶來一定的挑戰,在僵尸企業、落后產能退出的過程中,新興產業的支持過程中,以及金融產品的創新過程中,都對商業銀行的風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業銀行要采取以下措施積極應對。一是健全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結合自身實際,進一步完善風險管控機制,消除工作中風險防控的空白點,從源頭上減少風險的發生。二是強化風險識別化解。商業銀行要進一步健全風險識別、監測、計量和控制機制,不斷提升風險監測、控制與動態管理的水平,實現風險的早發現、早報告、早干預和早處置。三是加大風險吸收能力。商業銀行要利用撥備資源仍然充分的時機,進一步擴大資本補充渠道,加大不良貸款核銷力度;積極利用市場化手段處置不良,持續增強風險消化和風險吸收能力。四是加大對特殊行業的風險管理。商業銀行要根據供給側改革要求,強化對僵尸企業、過剩落后行業的風險防控的研究,積極采取措施,確保商業銀行穩步退出。同時,在新進入部分行業、金融創新的過程中,也要強化風險防范,促進實體經濟發展中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參考文獻

[1]曹國華,劉睿凡.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防控[J].財經科學,2016,(4):22-30。

[2]勾東寧.供給側改革的金融支持[J].中國金融,2016,(8):92-93。

[3]韓春劍.金融創新是供給側改革活力之源[J].中國商業銀行,2016,(3):20。

[4]邵平.商業銀行的供給側改革[J].中國金融,2016,(2):16-19。

[5]佘志遠.商業銀行供給側改革探析[J].武漢金融,2016,(3):66,10。

Abstract:The supply-side reform is the direction of Chinas future economy and the reform. From the impacts of the supply-side reform on commercial banks, the paper points out problems existing in commercial banks support for the supply-side reform, puts forward that “four pairs of relationship” should be well handled when commercial banks support the supply-side reform, and finally expounds the path choice of commercial banks support for the supply-side reform.

Keywords: supply-side reform; four pairs of relationship; cutting excessive capacity, de-stocking, de-leveraging, lowering costs and improving weak links; path

責任編輯、校對:張德進

猜你喜歡
供給側改革
美國動畫片價值觀輸出對供給側改革的啟示
朔州市煤炭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淺論經濟新常態下產業結構調整
利用土地整治推進供給側改革研究
從“供給側改革”看傳統蒙學圖書的深度開發
淺析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房地產去庫存有何妙招
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內涵、路徑
人才領域也需“供給側改革”
韓媒:抓住中國“供給側改革”新機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