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陰陽平衡與微生態平衡契合性探析

2017-03-28 03:45劉又嘉賀璐龍承星譚周進袁振儀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 2017年4期
關鍵詞:陰陽菌群機體

劉又嘉,賀璐,龍承星,譚周進,袁振儀

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

專題論壇

中醫陰陽平衡與微生態平衡契合性探析

劉又嘉,賀璐,龍承星,譚周進,袁振儀

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

隨著微生態學的崛起,醫學模式進入生態醫學發展階段,更加突顯出中西醫醫療體系認知的交叉點和一致性。中醫把握疾病的思維核心是陰陽學說,為了拓寬陰陽平衡理論在臨床中的指導作用,使中醫藥理論和療效進一步為世界所認同,本文通過中醫平衡理論與微生態學的研究比較,淺析不同體系的一致性,來探明兩者之間的緊密聯系和中醫平衡理論的微觀本質。

中醫陰陽平衡;整體觀;微生態平衡

21世紀醫學模式正向著“社會-心理-生物-環境”的綜合趨勢發展。陰陽平衡和微生態平衡都是通過內外環境的協調統一,維持人體健康狀態,符合新型醫學模式的趨勢。醫學微生態學與中醫陰陽學說看似截然不同的醫學體系,但表現出越來越多的“接軌”現象。陰陽學說以整體觀為指導,系統闡述人體的生理、病理等各種現象,形成一套獨特的理論體系,包含許多微生態學原理與觀念,如生物體與內外環境的平衡和穩定是生命現象的本質等?;谖⑸鷳B學與中醫學對生命現象的本質認識所具有的同一性,可借助微生態學的具體研究范圍和方法,進一步研究、充實和發展中醫學理論,并更好地指導臨床實踐。正如魏曦所說“中醫四診八綱是從整體出發,探討人體平衡和失調的轉化機制……微生態學很可能成為打開中醫學奧秘大門的一把金鑰匙”[1]。

1 中醫“衡”醫理

中醫具有以陰陽平衡為主線的“衡”醫理特點,如《素問?生氣通天論篇》“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及《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中醫把人體內部各種相互制約、相互為用的生理結構和功能概括為陰陽兩個對立面,認為陰陽在互為消長的生克運動中保持動態平衡,機體才能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若相互制約的功能出現紊亂,則表現出亞健康,甚至疾病?!端貑?上古天真論篇》曰:“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此其道生?!标庩枌W說是中醫把握疾病的思維核心,陰陽失調是亞健康、疾病的本質。機體健康是陰陽平衡的表現,非健康狀態是陰陽失衡的表現。換言之,健康取決于機體內外環境之間的平衡協調。

中醫學從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方面強調了陰陽平衡的重要性?!鞍盐贞庩枴笔菤v代醫家治病“務求其本”的總則,是診斷治療的標準。張景岳《類經?陰陽類》云:“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于陰或本于陽。病變雖多,其本則一?!鄙砩?,“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病理上,“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陰勝則寒,陽勝則熱”。陰陽學說是人體生理和病理學最基本的理論,中醫臨床是根據陰陽平衡而診斷和治療疾病。故此,可以把中醫簡單概括為“平衡醫學”。

2 微生態“衡”醫理

微生態學具有以結構單元為主線的“衡”醫理特點。微生態平衡即生物體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動態生理性過程,是微生物與宿主相互作用的良好結果。微生態系統是人體健康或疾病的重要基礎,在生理病理、預防治療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微生態學不僅研究微生物與宿主的相互關系,還包括非微生物細胞與其所在環境(內環境與外環境)相互關系與作用的規律,其最終目的在于促進微生態平衡,防治微生態失調。微生態平衡是微生態系統的核心,疾病的發生與否取決于其平衡是否維持。研究表明,慢性消化道疾病、肝膽病、藥物治療、暴飲暴食、外傷燒傷等各科疾病都有微生態失衡[2-4]。某種因素破壞了微生態平衡,機體的免疫功能和定植抗力下降使外襲菌和致病菌有可乘之機,在體內定植而致病。因此,致病與否取決于微生態平衡與失調的轉換過程。

自然界生物體的存在必須與內外環境相適應。該適應是相互適應,是生物體與環境動態平衡的現象;不適應是微生態失調,是亞健康、疾病甚至死亡。臨床微生態學研究發現,寄居于皮膚、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中的細菌在正常情況下保持動態平衡,形成正常的微生態群,維持著人體健康,一旦出現炎癥,則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調[5]。任何平衡都有其特定的平衡狀態,但都與總生態系、大生態系有相應關系。局部受總體生態平衡影響,總體生態平衡又將影響局部。如腸道微生態系與腸道生境、盲腸生態系與盲腸生境、呼吸道生態系與呼吸道生境等都各自具有獨特的平衡狀態,同時又相互影響,共同維持平衡。故此,也可把微生態學簡單概括為“平衡醫學”。

3 陰陽平衡觀與微生態學平衡觀的統一性

3.1 理論相似

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宇宙觀和方法論,也促進了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成為中醫學的重要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端貑?生氣通天論篇》云:“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北砻麝庩柺菢嫵扇梭w的生態因子,在調節新陳代謝、免疫拮抗等功能活動中保持著相對的動態平衡,維持人體健康。陰陽學說認為,“陰平陽秘”即陰陽的平衡協調是人體生理活動的基礎,一旦遭到破壞,便會產生亞健康或疾病。機體健康狀態是陰陽平衡的表現,陰陽失調是機體產生亞健康的本質。

微生態學認為,正常情況下,生物宿主的體表與體內分布著一定種類和數量、形成一個生態系并保持生態平衡的特定微生物群,即正常菌群[6]。正常菌群分布于人體體表以及與外界相通的腔道黏膜表面,如皮膚、呼吸道、外耳道、鼻腔、泌尿生殖道等,這些菌群在宿主的免疫代謝、生長衰老、消化營養等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如果微生態系統的平衡遭到破壞,可導致許多致病菌過度增長或條件致病菌轉為致病菌,有害菌產生的細菌因子作為信號分子,引起細菌與細胞間網絡功能異常,如細菌誘炎因子誘導宿主細胞產生白細胞介素-1、白細胞介素-8和腫瘤壞死因子,出現炎癥反應及免疫異常而引起疾病。這是陰陽失衡在微生態學中的反映。

3.2 具有相同特征

3.2.1 動態性 《素問?脈要精微論篇》在論述陰陽的運動變化時說:“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痹谥嗅t范疇內,機體或內部臟器、組織的陰陽處于消長運動變化中。生理上,陰陽始終處于一種規律性此消彼長的運動轉化中,從而保持著機體相對穩定的健康狀態。體內物質代謝過程也主要以陰陽互根互用的消長平衡方式進行。在微生態學中,人體的微生態系統也處于一個動態的平衡之中。微生態平衡維持其實是正常微生物群與宿主和環境在不同發育階段的動態生理性組合,是物質、能量、基因流動的動態平衡結果,并隨著人體內外環境的變化而改變。一旦失衡,則引起紊亂,進而導致疾病。由此可見,陰陽平衡與微生態平衡都有動態性。

3.2.2 互根共生性 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相互依存、轉化,互為根本?!端貑?陰陽應象大論篇》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薄夺t貫?陰陽論》說:“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蔽⑸锱c宿主、微生物與微生物間是彼此依賴、互換生命活動所需產物的共生共處關系。由此可見,陰陽平衡與微生態平衡都有互根共生性。

3.2.3 對立統一性 對立統一指相反相成,沒有對立就沒有統一,沒有相反也就沒有相成。中醫陰陽平衡理論認為,陰陽雙方既對立制約又依存互根,旨在使對立的兩方面能統一在一個整體之中,維持陰陽平衡狀態。陰陽雙方的對立是絕對的,所謂“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陰陽者,一分為二也”。陰陽平衡,即陰陽斗爭的結果取得了統一。就微生態學而言,機體是內外微生物與人的生命活動的對立統一體,這種對立統一關系是人的正常生命活動的前提或基礎之一,一旦被破壞,則必然導致疾病的發生。由此可見,陰陽平衡與微生態平衡都有對立統一性。

3.3 二者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人體內外環境平衡的重要性

中醫陰陽平衡與微生態平衡均是機體生理情況下的正常表現,天、地、人的陰陽平衡觀代表大生態下的微生態平衡觀,二者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人體內外環境平衡的重要性,具有相似的臨床意義。

中醫的精髓是整體觀和辨證論治。對疾病認識不只是局限于微觀病原生物,更重要的是把人體與天地結合為一體,從辨證角度調整陰陽平衡?!鹅`樞?邪客》提出“人與天地相應也”,不僅指機體內部的相對平衡穩定,也包括外環境(大自然甚至整個宇宙)。對此可理解為人要順應自然界生長規律,即“發陳”“蕃秀”“容平”“閉藏”,以調養陰陽平衡,所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同樣,微生態平衡也強調宿主體內和體表生態空間結構與棲居其中的微生物群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受宏觀環境微生物種群的影響。

總之,陰陽平衡與微生態平衡兩者互為關聯,理論本質、主要特征、臨床意義具有統一性??梢哉J為擾亂正常菌群平衡的因素也會對機體陰陽平衡產生干擾,菌群平衡可通過陰陽平衡的外在表現而體現,陰陽平衡也可通過菌群平衡的臨床指標得以推斷。

4 陰陽平衡及微生態平衡的臨床運用

健康是微生態平衡的綜合表現,即“陰平陽秘”。若菌群失調,將引起各種疾病,即“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陰勝則寒,陽勝則熱”。

4.1 臨床診斷

《景岳全書》云:“凡診病施治,必先審陰陽,乃為醫道之綱領……醫道雖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陰陽而已?!标庩柺侵嗅t把握疾病的核心?!夺t門棒喝?傷寒論本旨》曰:“觀舌本,可驗其陰陽虛實;審舌垢,即知其邪之寒熱深淺也?!庇醒芯客ㄟ^觀察濕熱證患者黃膩苔菌群密集度和菌群多樣性的變化,并從微生態角度分析舌苔變化的特征。結果顯示,黃膩苔細菌總數明顯多于正常薄白苔,黃膩苔中革蘭陽性小球菌和微球菌的量較多;黃膩苔組發現真菌的例數和真菌種類明顯多于正常組[7]。另外,通過分析舌苔菌群情況,可辨識脾胃病不同證型的差異[8]。表明陰陽平衡和菌群平衡具有互為對照的關系??傊?,臨床可否運用菌群平衡檢測推斷機體陰陽平衡,值得進一步研究論證。

腸道菌群平衡是脾胃生理功能的基礎,菌群失衡可導致脾胃功能紊亂,出現脾胃陰陽失調的臨床證候[9]。檢測菌群是否失調或偏離程度,可協助診斷疾病的病性、病種及嚴重程度[10-12]。若原籍菌的增殖屬陽,自溶屬陰,一旦增殖與自溶之間平衡破壞,則依菌種的不同可出現陰陽偏盛偏衰的不同表現[12],那么,可以認為菌群失衡差異性與中醫陰陽偏失有相關性。據此可進一步得出結論:分析研究菌群客觀指標的差異性,有助于指導中醫臨床辨證分型。臨證可根據微生態失衡表象,判斷陰陽屬性。

4.2 臨床治療

糾正陰陽失衡或微生態失調是臨床治療的目的。調整陰陽是中醫治病的核心,微生態調節是微生態療法的基礎,二者具有互通性。

中醫治病強調“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就是著眼于調整陰陽平衡這個根本,即“以病為物,以藥為權,醫為持衡者”。近年來,抗生素的濫用導致耐藥菌的泛濫,使現代醫學的治療逐漸從“抗菌、抗生”轉變為“微生態調節”,即“治病求本”,凸顯了微生態調節與中醫陰陽調節的相似性?!端貑?至真要大論篇》強調治療應“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通過辨證論治,從陰陽角度為立足點,謹遵“以平為期”,尊重各種微生物競爭與共生,外著眼于宏觀整體,內著眼于氣血陰陽,通過湯劑、針灸、微生物制劑等糾正陰陽失衡而達到“殺菌抑菌”、扶植弱勢菌種,使菌群恢復平衡,重達“陰平陽秘”。研究發現,超微七味白術散可通過對腸道微生物抑促作用使菌群恢復平衡,以防止腹瀉過度而導致的陰液耗損甚至陰陽離絕[13]。

日本富山醫科藥科大學教授小橋恭一[14]從微生物群與天然藥物的關系出發,研究了正常微生物群對天然藥物在人體內代謝過程的影響和在病理狀態下給藥中微生態環境的轉化。發現許多中藥都是借助于腸道細菌而轉化為有效成分,進而達到治療作用,但這些成分對無菌動物毫無作用。這一結果反證了中藥成分必須通過腸道細菌的作用才能發揮藥效。據此,小橋恭一認為中草藥依靠人體腸道細菌發揮作用,即中草藥藥效的發揮依賴于腸道正常微生物群的酶代謝作用。因人體消化道是一個微生態環境,其中有數百種細菌,這些細菌必須達到生態平衡,人體才能保持健康狀態。中藥多種有效成分正是通過腸道細菌的作用,調節人體微生態環境,使之達到平衡,才能發揮藥效,從而使機體恢復健康。因此,分析研究中醫療法與微生態菌群關系,將會成為揭開中藥湯劑組方配伍調和陰陽的神秘面紗的突破口。同理,一些臨床治療感染性疾病有較好療效的中藥,體外實驗既不抑菌也不殺菌,而一旦用于機體即有解熱消炎之效。探索其機制發現,這類中藥進入機體后并不是直接抑制和殺滅病原菌,而是通過促進正常菌群生長,使正常菌群發揮了生物拮抗作用,提高了定植抗力,將致病菌排除[15]。中藥雙向調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與藥物和微生態系統的相互作用有關。中醫調整陰陽同時也改善菌群平衡,可以說明二者具有互通性。

5 結語

鑒于中醫平衡理論與微生態學存在著某些共同的規律,筆者建議,隨著微生態學研究的逐步深化,應當移植和利用微生態學理論和方法,把微生態學與中醫平衡理論研究結合起來,走中西整合醫學之路,促進中醫與現代化研究手段的結合與發展,從而為更好地豐富和發揚中醫提供新的科學思路和方法。

[1] 魏曦.微生態學芻議[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1989,1(1):4-5.

[2] 顧玉榮,高志良.肝臟疾病的腸道微生態失衡及其對機體的影響[J].熱帶醫學志,2010,10(3):359-361.

[3] 康白.胃腸微生態系統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臨床版), 2006,26(13):961-963.

[4] 張達榮.微生態學在醫學領域中的應用[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02, 14(1):3-4.

[5] 強星宇,張國成.淺析中醫理論與微生態學[J].陜西中醫,2006, 27(10):1249-1250.

[6] 劉敬霞.李建生教授“以平為期”治療肺炎繼發抗生素相關性腹瀉舉隅[C]//中國中西醫結合養生學與康復醫學專業委員會.第六次全國中西醫結合養生學與康復醫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2009:463-465.

[7] 呂軍影,黃李平,闕鐵生.濕熱證患者舌苔微生態的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08,25(4):487-488.

[8] 程明,胡玲,勞紹賢.幽門螺桿菌和乳酸桿菌菌群失調與慢性胃病脾胃濕熱證發病的關系[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31(9):1273-1275.

[9] 陳曉剛.小兒再發性腹痛的脾胃濕熱證與腸道微生態關系的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07.

[10] 江月斐,勞紹賢,鄺棗園,等.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脾胃濕熱證與脾氣虛證腸道微生態初步研究[J].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5,15(2):1-3.

[11] 謝蘭,常淑芳,孫江川,等.435例外陰上皮內非瘤樣病變患者陰道微生態狀況分析[J].解放軍醫學雜志,2016,41(2):136-139.

[12] 劉衛紅.微生物自溶現象在中醫微生態學研究中的意義[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1998,22(5):328.

[13] 譚周進,吳海,劉富林,等.超微七味白術散對腸道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響[J].生態學報,2012,32(21):6856-6863.

[14] 小橋恭一.中藥有效成分與腸道細菌的關系[J].醫學與哲學,1995, 16(11):598.

[15] 張照楠,陳瑞雪,王躍飛,等.藥物與腸道菌群的相互作用[J].中藥材,2015,38(6):1319-1323.

Discussion on Consistency of TCM Yin-Yang Balance and Microecological Balance

LIU You-jia, HE Lu, LONG Cheng-xing, TAN Zhou-jin, YUAN Zhen-yi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208, China)

With the rise of microecology and medical model getting into the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medicine, the intersection and consistency in the cognition traditional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al system are highlighted. Yin-yang theory is the core theory in TCM. In order to extend the guidance effects of theory of the balance of yin and yang in the clinic, and help TCM theory and curative effect be further recognized by the world,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consistency of different systems by comparing TCM balance theory and microecology, with a purpose to explore the closed link between TCM balance theory and microecology and microscopic nature of TCM balance theory.

TCM yin-yang balance; the holistic view; microecological balance

10.3969/j.issn.1005-5304.2017.04.002

R2-05

A

1005-5304(2017)04-0005-04

2016-02-15;編輯:梅智勝)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573951);湖南省教育廳重點項目(14A110)

袁振儀,E-mail:yuanzhenyi5@126.com

猜你喜歡
陰陽菌群機體
“云雀”還是“貓頭鷹”可能取決于腸道菌群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Ω-3補充劑或能有效減緩機體衰老
“水土不服”和腸道菌群
某柴油機機體的設計開發及驗證
服藥先分陰陽
Yin and Yang: Finding Balance and Understanding
大型臥澆機體下芯研箱定位工藝探討
法于陰陽
肉牛剩余采食量與瘤胃微生物菌群關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