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服務實體經濟中防控金融風險

2017-03-30 08:44董希淼
中國證券期貨 2017年3期
關鍵詞:金融風險實體監管

金融必須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加大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支持。2月25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央行正在牽頭制定對資產管理業務的統一監管意見,這是防范金融風險的一件大事。當然,這并不意味簡單地增加對實體企業的信貸投入,更不是讓資金全部流入實體經濟

最根本的還是要搞好實體經濟,讓金融與實體經濟水乳交融、共生共贏,這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治本之道。

風險防范是金融持續健康發展的永恒主題。

中央對此高度重視,多次提出要抑制資產泡沫,防控金融風險。2016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著力防控資產泡沫,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2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強調,防控金融風險,要加快建立監管協調機制,加強宏觀審慎監管,強化統籌協調能力,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風險。2017年,應在加大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服務實體經濟進程中,注意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

隨著我國進入新常態,經濟中存在的許多問題和矛盾最后集中轉移到金融領域,金融風險呈現集聚和高發態勢??傮w而言,我國企業部門杠桿率較高,多個傳統產業產能過剩,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庫存居高不下;而部分金融機構資金“脫實入虛”,引發市場波動也增加了新的風險隱患;少數金融違規違法操作,重大案件時有發生。

與此同時,部分企業和個人打著互聯網金融等幌子,非法集資、金融詐騙行為屢禁不止,不斷沖擊金融安全,影響社會穩定。從深層次看,我國金融機構還沒有建立真正的現代企業制度,控制和抵御風險有待增強;金融產品創新過程中產生的風險逐漸暴露,金融監管體制還未能更好適應金融業發展需要。而在全球化時代,國際經濟與金融不穩定因素也更容易傳導到國內。

金融產生于實體經濟,在市場資源配置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效地防范金融風險是促進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從世界范圍看,歷次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都導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加劇。因此,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都高度重視和防范金融風險。

對我國而言,2017年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一年。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振興實體經濟和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被列為2017年經濟工作的四個發力點。金融要加大對這些重點關注和支持的領域的支持和服務,并在這個過程中做好金融風險的防范和化解。

從金融支持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來看:一是發揮金融對行業企業的引導、約束和杠桿功能,對過剩產能行業的細分產業和不同企業分類施策,同時將支持去產能與防范化解風險相結合,完善風險應對預案,及時應對去產能可能引發的信用違約風險。

二是支持發展前景良好但遇到暫時困難的優質企業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切實降低企業杠桿率;

三是完善差異化信貸政策,優化貸款結構,提升綠色金融服務水平,穩妥有序實現市場出清;四是著力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水平和金融精準扶貧效率,加快推進以投貸聯動為核心的創業金融服務創新。

從金融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看,我國正在推進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將為農村金融創新營造制度基礎和市場環境。作為盤活農村資源、資金、資產的有效途徑,推進農村“兩權”抵押貸款試點將是2017年農村金融創新的重點。

銀行業應在“兩權”抵押業務模式、產品工具、風險控制和配套支持措施方面加快創新,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和貸款利率;同時與政府部門、第三方評估機構加強溝通與協調,配合做好“兩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積極參與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確?!皟蓹唷惫乐导百Y產變現處置公正合理。

從金融支持振興實體經濟來看,促進資金脫虛向實、實現產融結合是銀行業緩解實體企業融資困境、促進自身轉型升級的客觀要求。

近年來,大量信貸資金流向房地產、證券投資與大宗商品市場,并對實體經濟形成擠出效應。據中國銀監會統計,截至2016年10月底,銀行業投資類資產已達到59.2萬億元,占比達26.9%,比年初長37.6%。

2017年,金融業尤其是銀行業要促進“脫實向虛”的資金歸位,更多投向實體經濟,改善和加大實體企業的金融供給,進一步緩解優質的實體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同時,要加大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提高直接融資比例。

從金融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來看,2016年新增信貸12.65萬億元,近一半流向房地產市場。年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房地產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

2017年,熱點城市降杠桿和三四線城市去庫存將是房地產市場的兩大重點工作。金融是建立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的關鍵支撐,要按照貫徹落實國家房地產宏觀調控的相關要求,加強房地產市場研究,完善信貸政策,合理把握信貸投放,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總之,金融必須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加大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支持。2月25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央行正在牽頭制定對資產管理業務的統一監管意見,這是防范金融風險的一件大事。當然,這并不意味簡單地增加對實體企業的信貸投入,更不是讓資金全部流入實體經濟。

最根本的還是要搞好實體經濟,讓金融與實體經濟水乳交融、共生共贏,這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治本之道。

隨著金融市場化改革不斷推進,不同金融領域和機構交叉明顯增加,我國金融監管體制也要適時調整和優化。下一步,應加強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建設,推進機構監管與功能監管、微觀行為監管與宏觀審慎監管有機結合,按照金融的本質要求進行“穿透式”監管,守住不爆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感謝新浪財經意見領袖供稿,本文作者董希淼,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近著《有趣的金融》。)

猜你喜歡
金融風險實體監管
金融風險防范宣傳教育
前海自貿區:金融服務實體
構建防控金融風險“防火墻”
大力增強憂患意識 進一步防范金融風險
實體的可感部分與實體——兼論亞里士多德分析實體的兩種模式
兩會進行時:緊扣實體經濟“釘釘子”
振興實體經濟地方如何“釘釘子”
關于當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若干思考
監管
監管和扶持并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