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探索與反思

2017-03-30 12:16黃振蓮
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 2016年32期
關鍵詞:正確對待史料教學興趣激發

黃振蓮

【摘 要】教師在備課時應該認真的分析史料,結合教材內容,根據重點難點精心取舍史料,把史料、思考題有機融合進教案之中,最大限度地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形成探究思維能力。史料運用的重點是在學生的興趣被教師所引史料撩起后,是否能提高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關鍵詞】史料教學 正確對待 興趣激發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2-0116-02

沒有史料的歷史,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史料教學法符合新課改教學理念。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這就要求學生要學會正確使用史料。有效的歷史教學不是被動地讓學生接受現成的歷史觀點、歷史結論,而是將關注的焦點集中到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創新能力上。近年來,在實施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將史料引入教學已成為趨勢?,F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就史料教學應遵循的原則和史料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史料教學中應遵循的原則

不論哪一類史料,對歷史教學質量的提高,對學生歷史思維的培養都有作用,但要取得較好的效果,史料教學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充分使用教材史料原則

新課程歷史教材中,有非常多的史料。這些史料都是經過編寫教材的專家精心挑選,有很高的利用價值。對于這些史料,有的教師采取的是有時間則講,沒時間就不講的方式,其實不然。因為這些史料基本上都是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內容選取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啟示性。教師在備課時應該認真的分析史料,結合教材內容,根據重點難點精心取舍史料,把史料、思考題有機融合進教案之中,以促進難點和重點內容突破,在教學中有目的設計一些啟發式問題引導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分析史料,激發學生積極思考,最大限度地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形成探究思維能力。

2、堅持“論從史出”的原則

史料是我們了解過去的媒介,在歷史學習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史由證來,論從史出”,這就要求教師要立足于史料的運用,注重發揮史料的教學價值。在歷史教學中引進史料,真正做到既反映了歷史學科的學科特色,又能通過史料達到三維目標的和諧統一。

3、真實性原則

真實性就是指史料本身的真實性,也意味著所使用的史料必須是真實發生與真實存在的,是對已經發生的歷史事實客觀真實的記載,沒有虛假的成份存在,不能超越人們的認知而自行杜撰。這也是選擇史料和運用史料之前的根本原則。史料的選擇與運用必須強調有史可依、有據可循,遵循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如果史料選擇完全隨心所欲而不顧歷史事實,則會與歷史事實存在出入,影響學生的歷史判斷能力,也極大地打擊了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興趣。

4、漸進性原則。

史料的解析,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歷史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較好的古現代漢語功底,較廣的知識面。因此,史料的選用必須符合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規律。運用史料教學要循序漸進,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年級學生運用的史料應該有不同的要求。低年級學生應多用一些直觀的、簡易的史料;高年級學生可以用一些理論性較強和稍難的史料。

5、精心準備,適當補充原則

教材中現成的史料是史料教學的主體。教學時,圍繞教學目的,還需適當補充史料。比如教學九年級(上)第十五課《決定美利堅命運的內戰》時適當補充1787年美國憲法的內容,可以使學生更全面地認識美國的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教學八年級(上)第三課《甲午中日戰爭》時,簡要補充日軍在中國犯下的又一滔天罪行——旅順大屠殺的經過,不僅使學生的歷史知識更全面,而且能充分利用這一課程資源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達到以史為鑒的目的。補充史料,關鍵在恰當,恰當的史料關鍵在選擇。這就要求教師廣泛閱讀,平時注意積累,精挑細選,把最核心、最有價值、最有說服力的材料提取出來,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展示,學生通過認真閱讀,篩選信息,得出結論,使學生不僅習得了知識、培養了情感,還逐步學會了學習。

二、史料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史料運用首先為要教學服務

選擇史料進行教學首先要清楚的是,史料教學只是教學中的一種方法和手段,它最終還是要為教學服務的,不能把史料教學僅僅當成興趣激發的工具。確實,史料包括遺跡、文獻資料、圖片影像資料等等,這些都會使學生覺得相當有興趣。史料運用的重點是在學生的興趣被教師所引史料撩起后,是否能提高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如果學生的興趣表現在僅僅去接受教師傳遞的“新鮮”、“好玩”的史料,那么這種教學即便是運用了史料,也不是達成歷史教育宗旨的途徑。

2、應正確對待教材中的史實和史論,對各種新觀點應慎重處理

歷史上存在著許多有爭議的問題,但這些史實史論都是編寫教材者的謹慎選擇后編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學家的看法,具有科學性。而有些教師在上課時追求標新立異,通過活動得出的結論有別于教科書甚至相反,忽視否定了基本史論、基本史實。對學生的各種看法、新意見一律贊同,喪失了科學性、原則性,甚至于對學生從文學作品、電視電影作品中得來的印象表示支持,忘記了自己所擔當的任務。因此,一方面活動的開展能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另一方面教師要依據科學性原則,對學生得出的結論進行分析、開導、糾正,使老師成為一個真正的引導者。

3、應注意層次性和漸進性史料的解析,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歷史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較好的古現代漢語功底,較廣的知識面。因此,史料的選用必須符合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規律。運用史料教學要循序漸進,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年級學生運用的史料應該有不同的要求。低年級學生應多用一些直觀形象的、通俗易懂的、間接的史料,高年級學生可以用一些理論性較強的、第一手的、原始的史料;低年級的可以重點培養閱讀和概括能力,簡單的分析綜合能力,而高年級學生則要求發展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能力,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史料是再現歷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據,歷史的無窮魅力也在于它包含著大量豐富的史料和內涵。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準確把握教材內容、把握史料作用,精心進行篩選史料、準確運用史料教學,就能給初中歷史教學帶來了無限生機,也給我們老師與學生留下了許多思考和發揮的空間。在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有效地運用史料教學,仍將是我們所有一線教師值得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季芳. 創設直觀情境 提升思維能力——淺議高中歷史圖片史料教學[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14(11)

[2]孫鴻金. 科學篩選 合理運用史料 優化課堂教學[J]. 中小學教師培訓. 2014(06)

猜你喜歡
正確對待史料教學興趣激發
疫情當前,我們該如何正確對待野生動物?
正確對待地方人大工作實踐創新
新課改下高中歷史課堂的“史料教學”
以史料促教學
正確對待幼兒的情緒宣泄
激發學生興趣,提高作文教學質量
構建有效的高中語文教學課堂
淺論史料教學在中學歷史中的作用
談體育教學中學生興趣的培養
小學語文教學激發文本閱讀興趣的有效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