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漫派大師”門德爾松的故事(三)

2017-04-05 18:11李建華蔡成恩
琴童 2017年3期
關鍵詞:芬妮仲夏夜門德爾松

李建華+++蔡成恩

門德爾松(1809~1847)德國著名音樂家、作曲家、鋼琴家,是浪漫樂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生于德國漢堡的一個富裕家庭,9歲開始登臺表演鋼琴獨奏,10歲開始音樂創作,12歲成為德國文學泰斗歌德的“忘年之交”,17歲時完成了為人所熟知的《仲夏夜之夢序曲》。

《仲夏夜之夢序曲》

1826年夏天,姐姐芬妮在書店買了一本新出版的《莎士比亞喜劇集》,還沒顧得上看,就放在書桌上。門德爾松看見了,信手拿到了自己的房間。

當晚,他一夜沒合眼,一口氣把書讀完。

第二天一早,芬妮發現新買的書不見了,連忙找到門德爾松:“弟弟,你看到我那本《莎士比亞喜劇集》了嗎?”

“哦,在這兒呢!”

“哎呀,這可是我新買的書啊,你怎么給我畫成這個樣子?書上到處都寫滿了音符!”

門德爾松揉了揉那雙通紅的眼睛,不好意思地說:“是的,這本書太精彩啦!它讓我激動,讓我陶醉,特別是那篇《仲夏夜之夢》,我真的非常喜歡,我想用音樂來表達我的心情……”

話沒說完,門德爾松已經坐到鋼琴前,彈奏起來,優美的旋律從他指下緩緩流出……站在一旁的芬妮聽得入了迷。門德爾松剛彈完,她急切地要求弟弟把譜子記下來。

幾個星期后的“星期天家庭音樂會”上,姐弟倆聯袂(mèi)獻出了鋼琴四手聯彈《仲夏夜之夢序曲》。

后來,有人建議門德爾松將這首鋼琴曲改編成管弦樂曲,門德爾松很快完成了改編。1827年2月20日,管弦樂《仲夏夜之夢序曲》在劇院進行首演,演出大獲成功。

《仲夏夜之夢序曲》的成功,為門德爾松成為浪漫主義音樂代表人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那一年,門德爾松才18歲。

《馬太受難曲》的復演

為了訓練門德爾松作曲的能力,早在他14歲時,策爾特就讓他練習巴赫的音樂作品。為此,這一年的圣誕節,門德爾松的外祖母還將一本厚厚的《馬太受難曲》的譜本,作為禮物送給了他。

《馬太受難曲》是巴赫創作于100年前的一部大型清唱劇,由于巴赫大膽突破宗教規范,吸收民間音樂旋律,因此在當時被認定為“大逆不道”,僅僅于1729年4月10日在萊比錫首演一場,便從此銷聲匿跡。而巴赫的大名也自1750年隨著他的去世,漸漸被人們遺忘,就連他為之奉獻了近30年的萊比錫也只有少數人知道曾經有位老管風琴師。

最后,門德爾松對《馬太受難曲》愛不釋手,他一遍又一遍地研讀。

1829年初,門德爾松的好朋友、青年歌唱家愛德華來到門德爾松的住處,無意間發現這本樂譜,兩位年輕音樂家一拍即合,決意排練演出《馬太受難曲》。

兩人在柏林歌唱學院組織一個由150多人組成的合唱團。此舉一出,立刻引起一片嘩然。老師策爾特極力反對,作曲家斯蓬蒂尼甚至親自出面干涉。

然而,還是這兩位火一樣熱情的“巴赫迷”占了上風。1829年3月11日,在門德爾松的親自指揮下,《馬太受難曲》在新落成的歌唱學院大廳唱響。當晚,黑格爾等社會名流都觀看了演出,《馬太受難曲》在沉寂了一百多年后終于重見天日。

10天后,《馬太受難曲》第二次的公演又獲成功?!鞍秃诊L”一旦刮起,便迅速蔓延,德國許多城市紛紛將巴赫的作品搬上舞臺。

20歲的門德爾松,無疑為“巴赫復蘇”之火的燎原,燃起決定性的第一把火種。

《芬格爾山洞序曲》

隨著《馬太受難曲》的上演,門德爾松的名字更多地引起了公眾的關注。這時,門德爾松卻有個新的念頭:他決定進行一次長途旅行。

1829年4月,門德爾松踏上了歐洲之行的第一站——倫敦。他的好朋友克林格曼向他伸出了熱情的雙手。

7月的一天,他和克林格曼一同前往蘇格蘭高原,蘇格蘭的赫布里底群島分布著眾多美麗迷人的巖洞,特別是地勢奇險、人跡罕至的神秘巖洞——芬格爾巖洞更是讓他心動不已。

兩人一路同行,乘船而去,海水在身邊流淌,在這個巨大的巖洞里,海水沖擊著水中的石柱,發出陣陣悅耳的回聲。

芬格爾巖洞奇異的聲音,喚起了門德爾松創作的靈感。一回到住所,他即興寫下一個21小節的樂曲片段,并把它寄給了姐姐。

1830年,門德爾松利用這個片段創作了管弦序曲《芬格爾山洞序曲》。1832年5月14日,《芬格爾山洞序曲》在倫敦科文特花園劇院隆重上演。此時,門德爾松的音樂,終于插上翅膀,飛出了國門。

猜你喜歡
芬妮仲夏夜門德爾松
永不消失的愛
仲夏夜之夢
門德爾松音樂作品創作風格淺析
門德爾松的誠實
尋覓仲夏夜精靈
《仲夏夜夢南柯》劇照
斯戴芬妮·露易絲·廓萊克(1923-2014)
陰魂不散
關于仲夏夜之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