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適齡人口初婚年齡推后的原因及影響分析

2017-04-15 08:28吉文婷趙汗青李東華
福建質量管理 2017年9期
關鍵詞:結婚年齡人口婚姻

吉文婷 趙汗青 李東華

(西北師范大學 甘肅 蘭州 730000)

我國適齡人口初婚年齡推后的原因及影響分析

吉文婷 趙汗青 李東華

(西北師范大學 甘肅 蘭州 730000)

一個國家的婚姻狀況是本國基本國情的反應,也可以影響本國生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目前,我國初婚年齡呈后推趨勢,本文擬在“五普”“六普”的基礎上,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對比探討我國適齡青年初婚年齡推后、性別差異產生的原因及其對我國未來婚姻狀況和人口結構的影響。

初婚年齡;初婚年齡的性別差異;社會經濟因素;婚姻擠壓;生育率

一、相關概念解釋

(一)結婚年齡

1.我國法定結婚年齡。我國法定結婚年齡是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六條規定的男方結婚年齡不得早于22周歲,女不得早于20周歲(男滿25周歲、女滿23周歲的初婚為晚婚)?;橐龅淖匀粚傩院蜕鐣傩砸?,結婚主體對象只有達到一定的年齡,才能具備適合的生理條件和心理條件,也才能履行夫妻義務,承擔家庭和社會的責任。

2.初婚年齡。指在當前的分年齡的初婚率的條件下,人們出于“未婚”狀態的年數。人們一出生就處于“未婚”狀態,只能通過結婚(初婚)退出“未婚”狀態。

結合實際來看,世界各國的平均初婚年齡都要高于法定結婚年齡一段時間,這是正常的。

二、我國初婚年齡發展變化情況

(一)平均初婚年齡變化情況

1990年以來,我國平均初婚年齡總體呈現穩步上升趨勢,從22.79歲上升至24.85歲,總體提升2.06歲,即初婚年齡大約向后延長2歲。1990年至1998年間,初婚年齡持續增長且速度較快,平均每年增長0.17歲。進入21世紀,平均初婚年齡呈平緩較慢增長。

(二)平均初婚年齡的性別差異

結合下表可以看出,近30年以來,男女平均初婚年齡與總體初婚年齡變動趨勢大致相似。但男性平均初婚年齡總體高于女性,這與我國婚姻法規定的男性法定結婚年齡高于女性有直接關系。1991至1998年,兩性平均初婚年齡初婚差為1.60,從1999—2010,11年間,男女平均初婚年齡差增至2.02歲,且仍有不斷擴大的趨勢。

就平均初婚年齡增長幅度來說,1990年—2010年,男性增長了2.30歲,女性增長了1.87歲,男性增長絕對數高于女性。

三、初婚年齡推后的成因分析

(一)政治因素

1.相關政策。計劃生育政策。20世紀70年代初,結合當時人口發展速度大于國民經濟發展速度,人口規模過大,給國家政治經發發展造成嚴重阻礙的實際國情,我國政府開始大力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主要內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從而有計劃地控制人口;1978年以后計劃生育政策全面推行,并1982年3月13日將其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受政策影響,1970—1990年間生育水平到了有效控制,但與此同時,受經濟因素以及傳統觀念的影響,出生性別比隨著生育率的迅速下降而日趨嚴重:1980年、1990年、1994年、2000年的出生性別比分別為107.4、111.3、116.3、119.72。直接導致在該出生人口總體規模的減少和男女數量的差異。

(二)經濟因素

1.經濟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人們的綜合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人們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學習相關事實和技能,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獲得職場競爭力,而不是今早步入婚姻生活,因家庭事務分散注意力。

可以看出,平均初婚年齡和經濟發展水平大體呈正相關變動。

2.結婚成本增加。(1)機會成本。如今,人們花費在學習和工作上的精力和成本較之從前有了很大提升,自然對于職業和未來發展有了更高的期許。22歲,正值壯年時期,此時如果結婚,機會成本會很高,而且有數據表明:越早步入婚姻,婚姻穩定系數越低。(2)婚禮花費。關于結婚聘禮,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要求。60年代是36條腿,也就是一套家具。到了70年代,三轉一響,包括轉的有縫紉機、手表、自行車,還有一個響的就是收音機。到了80年代四大件兒就是冰箱等電器。除了聘禮,男方還要承擔房產、交通代步工具——汽車、婚宴等花費,扣除生活日常開支,對于不少普通家庭來說,結婚成本過高,遠遠超過其支付范許多家庭因為需要積累財富而被迫推遲結婚時間。

(三)文化因素

1.婚姻和生育觀念的轉變。(1)同居和性行為的普遍性。隨著性觀念的開放,人們普遍對同居和性行為的普遍持寬容和理解的態度,這促使人們推遲結婚甚至于未婚。同居行為和性行為的普遍,使得婚姻與性及生育逐漸背離,結婚更成為一種社會化的標志,而不是生理上的需要。是人們初婚年齡延后的又一重要原因。(2)離婚率提升,人們對婚姻有觀望態度。從國家統計局2010年至2014年離婚數據來看,離婚登記人數連年增加,粗離婚率呈增長態勢。尤其是經歷父母離異的年輕人,容易對婚姻呈懷疑態度。對婚姻缺乏安全感,容易使人們對婚姻呈觀望態度,從而使初婚年齡延后。(3)生育觀念的轉變。隨著社會分工以及福利保障水平的提高,“養兒防老”的觀念逐漸被人們摒棄。不同于以前人們通過多生孩子來分擔家務勞動、增加經濟收入、為自己養老送終。

2.高等教育的發展。由于近年來高等院校的擴招,絕大多數的高中畢業生都能進入高等院校學習。這樣,在大學畢業或研究生畢業的時候,年齡就會達到23-26。雖然國家規定在校大學生可以結婚,但是上學期間,還沒有獨立的收入來源,在校結婚的人數并不多。

因此,隨著教育程度的提高,在校就讀時間的延長觀上推遲了結婚年齡。

六普數據關于全國分性別受教育程度、初婚年齡的人口統計表可以看出,受教育程度在大學??瞥潭鹊娜丝?,結婚年齡集中在24歲,受教育程度在大學本科程度的人口,結婚年齡集中在25歲,同上,研究生學歷的人口結婚年齡集中在26歲。

3.女權主義運動的發展,解放女性思想,女性獨立精神逐漸蘇醒。萌芽于19世紀早期的女權主義運動,經過三個階段的發展,理論逐漸成熟且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接受。尤其是當代女性,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影響下,自我意識不斷覺醒,通過自身奮斗,獲得與男性同等的社會地位逐漸成為現代女性的追求。

四、初婚年齡推后的影響

(一)婚姻擠壓

婚姻擠壓是指由于婚姻市場上可供選擇的男性與女性之間不利失調并導致部分男性或女性不能按照傳統的偏好和習慣擇偶的現象。綜上所述,結合實際,我國目前婚姻擠壓現象逐漸凸顯并且日益嚴重,政府如果不對民眾加以合理引導和必要管制,適量青年的合理需求得不到滿足,最終會引發一系列道德倫理問題,直接威脅社會穩定與安全產生。

(二)人口結構

初婚年齡的延后,等于間接推遲了初育年齡。這對調整人口數量和調控人口規模具有重要的作用。伴隨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執行,目前已處于穩定的低生育水平,總和生育率已經低于更替水平,所以依靠降低生育率來控制人口規模的作用已經不大。

五、總結

綜上,我國適齡人口初婚年齡的推后是近30年來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綜合作用的結果,是我國基本國情的體現,是時代發展進步的產物。它對預測未來婚姻狀況以及人口結構有重要意義,為相關政策法規以及制度出臺和修正提供了有力支持。

[1]鄭珍珍.80年代以來我國婦女初婚初育間隔的分析.人口與經濟,1992(3):32—37.

[2]國家統計局.2010年中國人口[R].

[3]陳友華.近年來中國人口初婚基本情況估計[J].人口與計劃生育,1999(7):47—55.

猜你喜歡
結婚年齡人口婚姻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轉型為何在加速 精讀
婚姻是一門溝通課
俄議員提議:16歲可以結婚了
人口最少的國家
1723 萬人,我國人口數據下滑引關注
古人都會選擇在什么時候結婚?
婚姻中要“看見”彼此
那場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門當戶對的婚姻最幸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