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古英雄史詩《羅蘭之歌》評析

2017-04-19 03:19張煜婷
青年文學家 2017年9期
關鍵詞:程式形象史詩

摘 要:羅蘭之歌是歐洲中世紀偉大的英雄史詩,本文從英雄人物及女性形象的分析入手,結合歷史背景對羅蘭形象及布拉密蒙、阿爾德兩位女性形象進行多視角、全方位的深入分析,并根據文本拓展分析帕里·洛德口頭程式理論,即口頭程式是有限性與無限性的統一。

關鍵詞:史詩;口頭;形象;程式

作者簡介:張煜婷,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系2016級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9--02

一、歷史“迷霧”中的羅蘭

羅蘭之歌是歐洲中世紀武功歌的代表作品,原作者及著作完成時日至今無人知曉,但史詩以“屠若德述說的故事就到此為止”為結尾。因此可以推斷屠若德可能是史詩的作者或者加工整理者。這部法國英雄史詩一共有八個抄本,講述的內容大致相似,但最為完備的是英國牛津大學收藏的一個手抄本,共有三千九百九十八行,根據其他抄本補加四行,共有四千零二行。史詩是以史和詩為核心的敘述英雄傳說或重大歷史事件的敘事長詩。經過歷史變遷和文人潤色使其內容變得豐富多彩。羅蘭之歌的創作可以追根溯源,查理大帝是確有其人的,公元777年,西班牙的伊斯蘭宗教領袖要求查理出兵幫助他們攻打另一個在西班牙的伊斯蘭教王。查理王同意合作就兵分兩路去攻打西班牙,在攻下沙拉古索城之前,薩克遜人叛亂,只好放棄進攻,在撤退時遭到當地土著居民的襲擊,在這次襲擊中戰死的將軍中有一個名叫羅蘭的人。羅蘭之歌是建立在這個史料的基礎上形成的。史詩講述了法蘭西皇帝查理大帝出征西班牙取得決定性勝利,所剩無幾的敵人馬西里為了免于滅亡,遣使求和。查中理大帝派甘尼侖談判,他貪生怕死,又痛恨羅蘭建議他冒著生命危險去談判,因此與敵人共謀,使羅蘭和奧利維等十二位大將落入敵人的圈套,在昂塞瓦壯烈犧牲。查理大帝聞訊趕來,為羅蘭等人報仇,叛徒甘尼侖自食其果被處死。羅蘭之歌是在九世紀十世紀間逐漸形成發展,到了十世紀之后,由于伊斯蘭教國家在地中海一帶同基督教國家發生沖突,在公元十一世紀和十二世紀又有了十字軍東征,逐漸變成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尖銳沖突的象征作品,因此羅蘭之歌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歷史上,十字軍東征造成了基督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仇恨和敵對,由于羅馬天主教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徒手中,為了收復失地先后發動了九次十字軍東征。史詩中把摩訶末、特瓦剛、阿波連稱為邪神,對異教徒形象亦是有的放矢的描述:“后面跟著大頭的米森人/在他們背中心的背脊上/都長著鬃毛/像野豬一樣?!庇纱丝梢?,基督教文化和伊斯蘭教文化的宗教對抗纏繞著整個史詩,同時也是羅蘭性格形成的土壤。

二、羅蘭形象的構建

史詩運用各種藝術手法將羅蘭塑造成具有高大勇猛威武不屈的英雄主義性格,同時,其性格夾雜著宗教色彩。在藝術手法上,史詩運用夸張、渲染突出羅蘭以及查理的威嚴形象。例如,羅蘭吹號角求援時,因為用力過度而口吐鮮血,天靈蓋都被吹裂,他痛苦悲傷地吹著號角。歷史上,出征西班牙時,只有36歲的查理被塑造成200多歲的“白須亂撕”的理想君王。羅蘭在危難之際不吹響號角是愛國主義精神和宗教信仰的雙重體現。當伙伴奧利維看見大食人浩浩蕩蕩的行進,他火速飛奔向羅蘭講述異教徒人數難以數計并數次勸說羅蘭吹響號角以得到查理大帝的支援。但被羅蘭拒絕道:“那樣可不行/不能讓人責備我的親人/不能讓可愛的法蘭西蒙受惡名/我只能拿著杜倫達奮戰/我這把配在身邊的寶劍/你將看見它被鮮血染遍/邪惡的異教徒集合在此將要遭殃/我向你保證,他們都要死亡”,史詩著重歌頌羅蘭的英雄氣概,贊美他對國家和君王的忠誠,以及對基督教信仰的虔誠。同時羅蘭的人物形象是復雜矛盾體,他向查理大帝舉薦甘尼侖去敵國談判時說道:“他定能勝任/除開了他/再沒有更聰明的人”,可見他忠于可愛的法蘭西可以不顧一切,甚至可以大義滅親。但奧利維指控甘尼侖是邪惡叛徒時,他回復道:“奧利維,禁聲!他是我的繼父,我不喜歡任何評論?!笨梢钥闯鏊苌衩氐膬刃氖澜?。難道是因為他知道繼父膽小而故意刁難他,或讓奧利維禁聲是因自己有錯在先而羞愧不已,都不是,文本的意圖在于刻畫極度忠君愛國的英雄人物形象。如果拋開文本意圖,羅蘭數次拒絕奧利維吹響號角的建議不僅僅是剛愎自用,更是將個人信仰高高置于法蘭西士兵生命價值之上。從文本自身的矛盾性為突破口可以更好地了解史詩創作的時代背景,繼而可以回歸史詩當中多角度的欣賞不同的人物形象。

三、女性形象分析

史詩中出現兩個女性形象,皇后布拉密蒙和羅蘭的未婚妻,也是奧利維的妹妹阿爾德。奧利維亞多次被羅蘭拒絕吹響號角,最后希望渺茫之時羅蘭才如夢初醒,奧利維無可奈何地說:“以我的胡須我起這誓言/如果我再同我的好妹妹阿爾德見面/你將不能睡在她兩臂中間?!眾W利維說的這番話流露出真性情,首先是對妹妹的疼愛之情,史詩言語層面表達的意思是如果以兄長的身份就可以命令妹妹不能嫁給一個置自己生命于危險的未婚夫,這顯然是無計可施時的言語。其次是情不自禁地以男女之情表達對戰友羅蘭不明智的勇敢感到無力回天。阿爾德在史詩中僅出現過一次,是在查理曼大帝從西班牙回來后:

“皇帝從西班牙回來,

來到埃斯城,法蘭西最好的所在;

他走進王宮,來到大殿之上。

阿爾德來見他,他是一位美貌的姑娘。

他對國王說,“羅蘭將軍在哪里?

他曾發誓要娶我做他伴侶?!?/p>

查理王心情沉重,悲哀已極,

他眼中流淚,撕著雪白胡須,

“親愛的姑娘,你要的人已經死去,

我可以給你最好的人來代替,

就是羅維斯,我不知道有誰能和他相比;

他是我兒子,他將管理我的封地?!?/p>

阿爾德回答,“你的話太荒唐,

上帝、眾圣和天使都不會這樣希望,

在羅蘭死后我還活著留在世上?!?

她臉色變白,在查理腳前跌倒;

她突然死去,愿上帝將她靈魂護保!

法蘭西的將軍們都為她哭泣哀悼?!?/p>

阿爾德不僅高貴美麗,同時又有圣徒般的氣質,正如圣經所表達:愛在任何不義中都找不到快樂,愛只有在真理中才享有快樂,史詩女性形象的塑造是與圣經中的真理密切相關的。首先,阿爾德認為愛就是真理,羅維斯無法代替羅蘭。其次,她無法欺騙自己的心靈。在她看來,欺騙就是罪,任何與罪有關的事,心中有上帝之愛的人,是不會感到自在和快樂的。所以史詩中是這樣描述的:“上帝,眾圣和天使都不會這樣希望”。羅蘭視死如歸的精神與阿爾德烈女情懷剛好搭配。其次,阿爾德剛說完話看似毫無緣由突然死去,其實這是通過神跡的應驗表現基督徒濃厚的信仰,意在表明上帝的真實存在,他們信仰的神才是真正的神。如果說阿爾德代表了基督徒女性形象,布拉密蒙則代表了異教徒女性形象。既可以從宗教角度進行分析,又可以從中世紀歐洲封建時代的女性地位及歷史背景為出發點進行分析。與費爾巴哈的宗教觀恰恰相反,布拉密蒙信仰宗教的目的不是為了擺脫依賴感,而是尋求依賴感,當馬西里王失去右手時,她絕望的認為神已經背叛:“唉,你這惡神,為什么叫我們丟臉?/為什么讓我們國王遭到這樣兇險?/我們好好信奉你,你卻不給我們恩典?!辈⒍啻纹砬竽υX末予以幫助。然而于事無補,即使摩訶末已不再庇佑,她曾拒絕受基督教的洗禮,漸漸的她對上帝產生依賴感,聽了許多故事和經義,后來她主動要求奉教,愿信奉上帝,為了讓上帝占有她的心靈,最終接受了洗禮。

四、口頭程式理論拓展分析:口頭程式是有限性與無限性的統一

基于帕里·洛德口頭程式理論,在《羅蘭之歌》史詩內部及詩行之間程式化表達看似隱隱約約,實際上是在詩行內部多是一種思維的程式化,而程式化表達大多運用于詩節之間。例如在兩個連續的詩節中分別以“白天過去了,黑夜降臨”及“黑夜過去了,白晝來臨”作為首行敘述,分別展開故事情節,詩行顯得整齊又不失畫面感。因此口頭程式不僅是迅速行文構句的必要手段,更是的情節跌宕起伏的重要方式。除此之外,口頭程式是有限性與無限性的統一,在史詩開篇中這樣敘述“我們偉大的皇帝,查理王/整整有七年在西班牙打仗/他攻占高地一直到海邊/A:沒有一座堡壘能夠留在他面前/B:沒有一座城鎮沒有被他打破/除了一座山上的沙拉古索”。例如在A、B兩句中,“沒有”是程式化語言。在B句中,“沒有”出現了兩次,第一個“沒有”顯而易見是程式化語言,第二個“沒有”不能作為程式化語言,只能作為敘述性詞語。因此口頭程式的有限性表現在,程式語言在固定的、有程式功能的位置中才能稱為程式。程式化語言“沒有”后面敘述的內容是縱聚合關系、可以是天馬行空的想象。因此口頭程式是有限性與無限性的統一。

參考文獻:

[1]楊憲益.羅蘭之歌[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

[2]阿爾伯特·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M].北京:中華書局,2004.

猜你喜歡
程式形象史詩
增程式電動汽車續駛里程的延長優化
英語程式語可學性的語言模因論解讀
基于Motor-CAD的增程式電動車發電機設計
2013史詩之戰
史詩表演
史詩
論導演創作的指揮棒
《水滸傳》宋江形象探析
簡述中國戲劇語言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豬形象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