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編輯的文化擔當和醫學編輯的工匠精神

2017-04-22 19:53徐瑛
出版廣角 2017年4期
關鍵詞:類圖書社會效益工匠

【摘 要】出版業的發展離不開編輯的文化擔當,編輯是創造文化產品的工匠,編輯的文化擔當需要工匠精神來實現。文章探討編輯的文化擔當和工匠精神的關系,以及“敬畏、奉獻、知行合一”三大工匠精神內涵在編輯職業素養中的體現。筆者結合自身專業領域,探討醫學編輯踐行工匠精神的方法及其意義,即堅持社會效益第一,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不斷創新,避免低水平重復出版和盲目跟風;嚴把圖書質量關,努力打造精品圖書,進而實現醫學圖書市場的再度繁榮和醫學出版的可持續發展。

【關 鍵 詞】醫學編輯;文化擔當;工匠精神

【作者單位】徐瑛,青島出版社。

一、編輯是創造文化產品的工匠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獲得了豐富的精神、物質財富,但缺乏誠信、投機取巧、急功近利、心態浮躁等不良風氣也給各行各業帶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要促進出版業良性發展,編輯人的文化擔當尤為重要。

文化擔當指文化使命和文化責任。編輯的文化擔當具體來說是一種文化自覺和文化自律。文化自覺主要指“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在文化上的覺悟和覺醒,包括對文化在歷史進步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對發展文化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1]。編輯人應該自覺承擔起用先進文化引領社會進步的責任,擔當起傳承優秀文化的責任,擔當起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責任,擔當起提高國家軟實力、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責任[2]。對編輯人來說,所謂文化自律就是樹立把關意識,把好政治關、內容關、文字關和圖書質量關。

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其后又在第二屆中國質量獎頒獎大會上再次強調弘揚工匠精神,讓追求卓越、崇尚質量成為全社會、全民族的價值導向和時代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們對設計獨具匠心,對技藝不斷改進,對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精雕細琢、追求完美的精神,其具有對產品的敬畏精神、甘于平凡的奉獻精神、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等方面內涵。工匠精神在當代社會具有重大價值,其意義和內涵涵蓋各行各業。

編輯努力打造精品力作的文化擔當與工匠精神所倡導的精益求精不謀而合;同時,編輯的文化擔當又需要編輯人發揚工匠精神來實現。出版是一項文化產業,編輯是文化的啟蒙者、傳播者、整理者和探索者,是創造文化產品的工匠。在書籍產品的創造過程中,編輯擔當的角色和作者不同。如果把作者比作蓋房子的工匠,那么編輯就是專注于裝修的工匠。作者往往著力于采風和寫作,而編輯工作則是貫穿市場調研、選題策劃、組稿、編輯加工及校對、版式及封面設計、營銷宣傳等眾多環節。中國出版界有《辭?!钒倌瓿梢粫拿勒?。這部極具學術權威性的大型綜合性辭書是各學科專家從事科學研究的結晶,同時經編纂者、編輯者提煉、概括、精心審校而成。百年《辭?!返恼Q生和編輯人的努力和辛勤付出密不可分,他們是創造百年《辭?!返膬炐愎そ?。

二、工匠精神:編輯職業素養的回歸

目前我國出版業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產品數量的不足,而是產品品質的下滑。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圖書出版品種數從2000年的14.3萬種邁入2009年的30萬種大關,2013年又迅速增長到44.4萬種。而圖書平均品種印數2000年為4.38萬冊,2009年下降為2.33萬冊,2013年下降為1.87萬冊[3]。圖書出版品種數的猛增對應的是圖書平均品種印數的持續下降,這說明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精品力作數量在不斷減少。出版業現狀不容樂觀,出版行業需要工匠精神的回歸。工匠精神是編輯職業素養的最佳體現,編輯必備的職業素養集中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工匠對產品要有敬畏心。這意味著編輯對文字和書要時時刻刻心懷敬畏,這是編輯應具備的最基本的職業素養。敬畏文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比如敬惜字紙的習俗就是典范。大哲學家康德說過:“在這個世界上有兩樣東西值得我們敬畏——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準則?!睂τ谧⒍ㄒc文字和書打一輩子交道的編輯人來說,所謂敬畏,就是對文字和書,都用一顆嚴肅的心認真對待。圖書質量是出版業生存發展的根本,編輯應當堅守出版的質量門檻,努力提高圖書質量,在稿件付印之前消滅一切差錯,確保萬無一失。

第二,工匠對職業要有奉獻心。奉獻精神也是編輯重要的職業素養。我們看到蜿蜒雄奇的萬里長城、氣勢恢宏的故宮,很少會想到創造這些建筑奇跡的工匠;當我們追捧某本暢銷書的時候,很少會想到責任編輯的辛勤付出。鄒韜奮先生把編輯比作花匠,編輯就像園丁,是為人作嫁衣,默默為作者和讀者服務的職業,沒有平常心和奉獻精神、服務意識,就很難在崗位上堅守下去。

第三,工匠精神的外在表現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編輯最優秀的職業素養。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認識為“知”,實踐為“行”;對個體來說,不僅要認識,還要注重實踐;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對編輯而言,知行合一體現為在敬畏、奉獻等主觀精神指導下去身體力行,踐行工匠精神。編輯大家白以坦,長期從事毛澤東著作的編選、校對工作。經白以坦校對的《毛澤東選集》繁體字本、簡化橫排本、單行本,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著作、黨史資料、文獻、叢書等上百種圖書,至今未發現一字一點的成品錯誤。白以坦在校對工作中真正做到“百萬無一失、萬萬無一失”,獲得“校對王”榮譽稱號,是編輯知行合一職業素養的典范。

三、醫學圖書編輯踐行工匠精神的方法及其意義

1. 堅持社會效益第一,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

圖書的社會效益,指圖書這種包含精神內容的特殊商品對社會所產生的效果和利益方面的影響,也就是對社會產生的好的影響和帶來的益處[4],具有傳播知識、推進文明、弘揚真善美、抵制假丑惡等優良屬性。對推進社會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有意義的圖書,才是社會效益高的圖書。醫學圖書與其他圖書本質的不同,在于它的優劣直接關乎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危。因此,醫學圖書的社會職能和社會效益主要體現在是否能為讀者傳遞正確的醫學健康知識,增強全民健康意識并提升全民醫學素養等方面。

“養生熱”曾經催生了健康類圖書市場的繁榮。在巨大利益驅使下,不少偽養生專家和偽醫學科普暢銷書應運而生。如劉太醫的《劉太醫養生》、林光常的《無毒一身輕》、李一道長的《世上是不是有神仙》和馬悅凌的《不生病的智慧》等。這些偽醫學圖書不僅損害了出版社的形象,傷害了整個出版業,還嚴重危害了讀者的身心健康。正是圖書市場的亂象和圖書社會效益的缺失導致了健康類圖書經濟效益大滑坡。

2010年,“張悟本事件”發生后,《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在各大書店悄然下架,隨之而來的是健康類圖書的驟然降溫。2011年1月—11月健康類圖書的整體銷量與2010年同期相比下降明顯。其中,2011年1月—6月,健康類圖書市場的銷量呈負增長態勢;2011年5月的銷量同比下降32.85% [5]。這印證了鄒韜奮先生在《事業性和商業性問題》一文中的精辟論述:“如果因為顧到商業性而對于文化食糧的內容不加注意,那也是自殺政策,事業必然要一天天衰落,商業也將隨之而衰落?!贬t學圖書編輯應當大力發揚工匠精神,堅持將圖書的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如此才有望實現健康類圖書市場的再度繁榮。

2. 不斷創新,避免低水平重復出版和盲目跟風

優秀的工匠需要在熟能生巧基礎上不斷突破,推陳出新。圖書出版要緊跟時代步伐,注重讀者不斷變化的需求,用新內容、新形式引領大眾閱讀潮流。以健康類圖書為例,青島出版社出版的“細節決定健康”系列圖書、鳳凰聯動推出的“求醫不如求己”系列圖書,以及讀客傾力打造的“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小病一掃光”系列圖書都是引領出版潮流的創新典范。醫學編輯人編輯上述圖書時使用了新的語體。新的語體是一種新的形式,好比新體詩對舊體詩的變革,它給人們帶來不同的閱讀體驗,引領新的閱讀潮流。從“細節決定健康”到“求醫不如求己”,再到“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小病一掃光”,每一次健康類圖書質的飛躍都伴隨著語體的創新。改變出版業的語體是編輯人的夢想,但創新語體并非易事,它需要工匠精神做保障,以長期扎實的知識經驗為積淀,以悟性和靈感為驅動。與上述精品圖書相比,不少健康類圖書存在盲目跟風、同質化現象嚴重的問題。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國內健康類圖書內容多是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組稿過程側重編而不是著,原創程度較低,體例單一,內容和形式都很容易被復制和仿造,這導致圖書數量猛增的同時,選題重復、缺乏特色和新意等問題普遍存在,抄襲、跟風現象嚴重。

圖書內容創新方面,青島出版社2014年推出的《分清體質好養生》在學界首次提出三陰三陽體質分類法,將人之體質精確細分為18種類型,并結合張飛、關羽、劉備、林黛玉等小說人物,形象地歸納出各類體質人群的生理、病理特征。書中有嚴謹的醫學理論,有生動的醫學案例和故事,是一本名家原創的特色保健圖書。此書編輯過程中,責任編輯結合當前 “快餐式閱讀”“碎片化閱讀”“輕閱讀”的時代特征,經作者同意,對書稿內容進行了合理取舍,將部分深奧的中醫理論和古文內容刪除,將最精華的內容呈現給讀者,既節省了出版成本,也使書稿內容簡單明了,便于讀者輕松閱讀。

青島出版社2015年推出的《漆浩教授教你玩轉茶療》,是國內第一本微信互動養生書,也是出版形式創新的有益嘗試。該書作者在青島出版社官方微信上進行專家手診,讀者只要將自己的手形照片上傳官微,當天即可獲得專家回饋的手診結果和相應的個性茶療方案。官微數據顯示,一個月內有8000多人參與微信互動,這已成為養生專家與微信讀者群創意互動的成功案例。同時,根據本書內容制作的6集電視養生節目《“掌”握茶奧秘》獲得了極高的收視率,其“書—媒”互動形式也是本書的亮點。

3. 嚴把圖書質量關,努力打造精品圖書

醫學圖書關系到人之性命安危,所以提倡由具備真才實學的醫學專業人員進行嚴肅科學的創作,圖書的責任編輯也應該由具有醫學專業背景的醫學編輯擔任。然而現狀是,國內的醫學圖書質量參差不齊,作者素質有待提高。中醫科普專家溫長路對此有精辟的論述:“部分不是醫的人寫醫、不懂醫的人論醫,使一些宣傳內容出現了以偏概全、以訛傳訛、以假亂真的傾向?!盵6]另外,有的圖書的幕后推手是沒有醫學圖書出版經驗的民營公司,組稿者是沒有任何醫學專業背景的寫手;有的圖書是由圖書工作室攢稿,最后由醫學專家掛名。這些潛在的問題最終導致該類圖書內容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有的觀點過于片面,甚至自相矛盾,使讀者產生了“健康知識到底我信誰”[6]的困惑。有鑒于此,作為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醫學圖書編輯,更應該嚴格執行選題論證制度、稿件“三審”責任制和“三校一讀”制度,更應該具備良好的職業操守,自覺開展行業自律,嚴把作者關和內容質量關,嚴格落實“三審三?!杯h節和專家審讀環節。

醫學圖書編輯嚴把圖書質量關至少要做到“兩個關鍵”。第一個關鍵是審查作者,對作者的職業和履歷認真核實。以《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為例,書中提到張悟本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中藥系,其實責任編輯只要仔細核實就不難發現北京師范大學根本沒有中藥系。此外,還應嚴格核實作者有無醫師資格證書(醫學人文類圖書除外)。對于沒有醫師資格證但有醫學背景的作者,編輯可聘請專家對稿件進行嚴格審讀。另外,作者署名必須實名制,以便文責自負。第二個關鍵是審查書稿內容,認真推敲作者觀點是否科學正確、醫療方法是否安全有效、有無片面夸大療效之嫌,還要看書稿邏輯是否嚴密、每句話是否適宜、是否會產生歧義而誤導讀者等。另外,若讀者對書中的健康知識產生疑問,責任編輯應認真給予解答,同時對內容進行審查,認真進行勘誤,并在重印時認真修正。

《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的策劃人賀雄飛在反思“張悟本現象”時指出,“作為媒體工作者,我們每一個鏈條上的人,在涉及事關人民群眾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大事時,都不可不慎重,也不可不負責任胡吹亂侃,否則后果不堪設想”[7]。醫學圖書編輯應當以此為鑒,嚴把圖書質量關,用良知和工匠精神努力打造質量過硬的精品醫學圖書,為傳遞正確的醫學健康知識,增強全民健康意識和提升全民醫學素養貢獻綿薄之力。

健康是人類永恒的主題,醫學圖書是承載健康知識的重要載體,醫學出版是傳播健康知識的重要途徑。健康類圖書市場的繁榮,以及由此掀起的“養生熱”證明了醫學圖書市場“剛性需求”的客觀存在,說明醫學出版蘊藏著極大的市場原動力。工匠精神是醫學圖書編輯職業素養的最佳體現,是醫學出版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傳遞科學、正確的醫學健康知識,增強全民健康意識和提升全民醫學素養是醫學圖書編輯的文化使命和責任,它需要工匠精神來實現。醫學圖書編輯必須努力踐行工匠精神,堅持社會效益第一,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不斷創新,避免低水平重復出版和盲目跟風;嚴把圖書質量關,努力打造精品圖書。如此,醫學圖書市場的再度繁榮和醫學出版的可持續發展必將實現,這就是醫學編輯踐行工匠精神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劉云山. 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J]. 紅旗文稿,2010(15).

[2]周蔚華. 轉企改制后出版人的文化擔當[J]. 編輯學刊,2016(6).

[3]蔡翔,陸穎. 我們出版的方向,深化出版體制改革問題研究[M].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1-110.

[4]鄧子平,楊惠龍. 圖書社會效益的概念及標準探究[J]. 編輯之友,1997(4).

[5]闕岳,李翠. 大眾健康類圖書的市場歷程與發展趨向[J]. 社科縱橫,2013(9).

[6]溫長路. 中醫科普創作需要規范[A]. 2009年全國中醫藥科普高層論壇論文集[C]. 金華: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普分會,2009:23-24.

[7]賀雄飛. 關于“張悟本現象”的回眸和反思[J]. 現代出版,2010(9).

猜你喜歡
類圖書社會效益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風采
烏蘭牧騎社會效益研究
工匠神形
新形勢下教育類圖書編輯如何全面提升編輯素質
好刊社會效益高
工匠贊
論股票價格準確性的社會效益
航天類圖書的出版現狀與選題策劃研究
從一本書的出版到一門課程的建設:淺談教育類圖書編輯的作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