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益多元化時代的政治價值沖突及其化解

2017-04-24 17:00王永志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 2016年6期
關鍵詞:化解市場經濟

王永志

關鍵詞: 市場經濟;利益多元化;政治價值沖突;化解

摘要: 經濟市場化的過程,就是利益多元化的生成過程,也是多元利益沖突日益凸顯的過程。政治價值沖突是多元利益沖突在政治層面上的集中反映。利益多元化誘發利益排他,承認利益差異,強化利益認知,突出利益競爭,會加劇社會利益分立,破壞社會利益均衡,消解社會利益規范,顛倒社會利益秩序。在利益多元化時代,必須以人為本,調整利益格局,優化收入分配治理結構,推進多元利益和諧,從方法、路徑和目標三個層面化解政治價值主體、觀念、標準和目標的沖突。

中圖分類號: D6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 10012435(2016)06069708

Key words: market economy; interests diversification; political value conflict; solution

Abstract: Economic marketization is a process of interest diversification and multiinterest conflicts.On the level of political value,multiinterest conflicts mainly reflected political value conflicts.The performance of interest diversification is indicated by interest exclusiveness,interest difference,interest recognition,and interest competition.In fact,interest diversification will intensify social interest division,destroy social interest balance,eliminate social interest norm,and reverse social interest order.In the period of interest diversification,place people first,adjust interest pattern,and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income distribution for sake of multiinterests harmony,and solve the conflict of political value main body,concept,standard,and goal,in terms of method,path and goal.

2016年第44卷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轉型的加快,一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隱性走向顯性的多元政治價值沖突態勢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出來,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整個社會的政治價值判斷和取向。

社會轉型實施對人們社會利益的再分配,勢必打破傳統社會的單一利益格局,引發利益多元化,進而導致社會階層分化,加劇政治價值沖突。政治價值沖突是多元利益沖突在政治價值層面上的集中反映。從這個意義上說,政治價值沖突根源于社會利益關系的調整,實質上是人們之間的社會利益沖突。利益多元化程度越高,政治價值沖突就越劇烈。本文立足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利益關系的調整,從利益多元化的角度,對當前中國政治價值沖突及其應對之策進行探討。

一、經濟市場化過程中利益多元化的生成脈絡

新中國成立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國家實行指令性計劃,將生產資料納入國家和集體的全面計劃管理,剝奪了個人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導致個人自主性的泯滅。鄧小平曾經指出:“我們過去多年搞的是蘇聯的方式,這是一種僵化的方式,實際上是把整個社會和人民的手腳都捆起來了。在國際上是閉關自守。所以,經濟雖有發展,但速度很不理想,絕大多數人仍然處于貧困狀態?!盵1]1077

要改變這一狀況,唯有實行改革開放?!皥猿指母镩_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2]368改革開放絕非權宜之計,而是一項長期的戰略決策。要有序地推進改革開放,必須首先打破思想禁錮,糾正“左”傾錯誤,拋棄“空頭政治”,解決動力機制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堅持唯物史觀,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改革計劃經濟體制,大力發展生產力,打破利益平均化,重新詮釋長期以來備受貶抑的物質利益問題,尊重人們的物質利益訴求,調動人們的積極性。

(一)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強調物質利益,推進經濟體制改革

由于“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的個體發展的歷史”,[3]532所以實現人的解放,充分發展人必然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首要任務。而尊重人的主體性,承認人的物質利益這一邏輯起點的選擇則為人的解放和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

鄧小平強調,必須重視人們的物質利益,干事業,不能只靠精神鼓勵,還要改善人民群眾的物質待遇,按勞分配。[4]51“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盵4]146轉變工作中心,發展經濟,提高人們的收入水平,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實現四個現代化,是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主要的政治”?!半x開這個主要的內容,政治就變成空頭政治,就離開了黨和人民的最大利益?!盵4]150對物質利益的強調,打破了平均主義,為按勞分配恢復了名譽,為新型多元利益主體的產生奠定了思想基礎。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經濟改革的每一步,無不與社會利益關系的調整相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無不在物質利益上得到反映。

在農村,以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為發端,分田到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將土地的使用權和經營權賦予農民,一改平均主義大鍋飯,使生產隊和人民公社無法再繼續無償占有農民的勞動成果。農民生產和經營自主權的獲得,意味著其開始擺脫對生產隊和人民公社的依附,以獨立、理性的生產和經營主體身份,組織家庭成員進行生產和經濟核算。這就極大地推動著農村生產力的發展,促進著具有市場意識的現代農民的成長。

在城市,以放權讓利,搞活企業為發端,傳統的權力結構開始調整?!包h向國家放權;國家向社會放權;政府向單位或個人放權;單位向個人放權”。[5]13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傳統的經濟管理權力過于集中的弊端逐漸得以解決,被國家壟斷的社會經濟資源開始向企業流動,“吃大鍋飯”的分配方式被打破。擴大企業的自主權,尊重價值規律,開放市場,實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發展多種經營方式,推進利改稅改革,充分調動起了企業、社會組織、個人等各種市場主體的積極性。

為適應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家開始放松對農民在集鎮落戶條件的限制,強調保護其合法利益,鼓勵在城鎮務工和經商,允許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的存在發展。這對促進人口流動,轉變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念,打破城鄉二元壁壘發揮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加快和深化改革,建構市場經濟社會,予民于利

以勞動貢獻的大小為依據,承認人民群眾的物質利益,不斷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必須進一步加快和深化改革,建構市場經濟社會。

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了“南方談話”,明確提出要繼續通過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堅持社會主義的前提下,發展市場經濟,改善人民生活,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澳戏秸勗挕背吻辶巳藗儗κ袌鼋洕闹T多誤解,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隨后,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八屆人大一次會議將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寫入憲法,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從此,中國社會進入到了構建市場經濟的新階段。

在市場經濟社會,人們的經濟活動無不受到市場機制的制約。社會資源根據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進行有序流動和合理配置。為適應建構市場經濟社會的要求,國家堅持予利于民的原則,對利益關系進行深入調整,促進著多元利益主體的形成。

國家首先大幅減少指令性計劃指標,重視和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進行分稅制改革,理順中央與地方、國家與企業的利益分配關系;其次,以市場經濟為導向,推動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轉換經營機制,實行公司制,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現代企業制度;第三,實現糧食關系與戶籍的脫鉤,廢除票證制度,放開糧價,建立自由市場購銷體制,培育市場體系,搞活商品流通,繁榮商品市場;第四,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鼓勵不同經濟成分平等競爭,聯合經營,承認和允許公有制實現形式的多樣化;最后,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依法保護個人的合法收入,以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為依據,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這些改革都以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為基本遵循,蘊含著對多元利益主體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基本導向的改革,造成了人們利益關系的復雜化,不可避免地強化著人們的利益觀念,培育了具有獨立、開放、平等和競爭意識的市場主體。予民于利,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逐漸為人們所認同,成為判斷改革成敗的價值標準。

(三)尊重勞動,保護合法收入,以人為本,回應多元利益訴求

市場經濟對人的主體性的尊重,深刻地改變著人的經濟社會角色,使“市場人”逐漸取代“計劃人”,成為市場經濟社會唯一的利益主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充分肯定人們對于求利的正當性,維護人們追求利益的合理性,是市場對利益主體提出的內在要求?!盵6]3142

市場經濟是趨利性的。經濟市場化程度越高,人們的利益關系就越復雜。在一定程度上,能否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系,將直接決定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為此,“必須把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改革和建設的根本出發點,……以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最高衡量標準?!盵7]面對日益多元化的利益主體,黨的十六大報告強調,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將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白鹬睾捅Wo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會的勞動,……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都應該得到保護?!攀肿屢磺袆趧?、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盵8]16

以勞動是否有益于社會,收入是否合法為依據,一種更加注重個人收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新勞動觀為越來越多的“市場人”所認同,他們開始追求自我利益,公開表達利益訴求,逐漸形成新的社會階層。由此必然改變中國社會階層結構,加劇社會階層利益分化。對此,必須“堅持統籌兼顧,協調好改革進程中的各種利益關系。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盵9]

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利益共享”的原則,強調“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鉀Q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10]這不僅深刻地揭示了我國發展的真諦——以人為本,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明確了解決一些社會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基本思路。黨的十八大報告針對群眾利益提出了“兩個凡是”,對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切身利益和現實利益等問題作了新的闡述,強調要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任何時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11]這既是對利益多元訴求的正面回應,也是有效應對利益多元化挑戰的根本之策。

二、利益多元化的政治價值沖突效應

經濟市場化是一種強力“腐蝕劑”,能夠將單一社會利益結構瓦解和打破,促進異質社會的形成。在推動社會利益結構分化的同時,不斷地加速社會利益格局的調整,將利益多元化格局事實化。作為一把“雙刃劍”,利益多元化反映著多元市場主體的利益訴求,不僅會重塑市場經濟規則,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也會擾亂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誘發政治價值沖突,阻礙中國政治發展。這一負面效應和利益多元化是一種共生關系,只要社會利益結構仍然呈現出多元化態勢,就無法從根本上消除。

(一)利益多元化誘發利益排他,加劇社會利益分立

市場經濟的核心是利益的獲取、支配和交換。市場主體關注市場動態,參與市場競爭,無非是為了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以市場主體的經濟利益訴求為價值導向,尊重其利益主體地位,不僅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而且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基礎。一般來說,人們在市場交換活動中所處的地位及其能夠獲得利益的多寡,直接決定著市場經濟運行的順暢程度。市場經濟越發達,經濟市場化程度越高,人們的利益訴求越多樣,利益多元化態勢就越明顯。

利益多元化突出經濟利益導向,在打破原有的一元利益格局的同時,將個人利益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往建立在血緣或地緣基礎之上的人與人之間的親情關系,逐漸讓位于建立在業緣基礎之上的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懊恳患榷ㄉ鐣慕洕P系首先表現為利益?!盵12]209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以不同的身份和職業,參與市場經濟活動,進行商品交換,通過競爭,搶占市場,獲得超額利益。這無疑將有力地引導和支配人們的行為,以排他性方式,通過利益博弈,獲得最大化的個人利益。

新中國成立后,通過劃分階級成份,消滅剝削階級,個人獲得了新的身份和地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無論是工人還是農民,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工人或農民階級內部,工農兩個階級之間的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然而,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社會資源的占有和分配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個人利益予以重新分配,契約社會逐漸取代身份社會,致使中國社會階層加速分化。一方面,傳統的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內部在逐漸分化,原本涇渭分明的階級界線變得模糊不清;另一方面,個體戶、私營企業主、自由職業者等新的社會階層不斷涌現,人數不斷增加,社會影響力日益增強。

社會階層分化實質上是社會階層之間的利益分立。經濟體制改革通過對傳統一元社會利益格局的調整,將社會整體利益予以重新分配,從而造成人們利益關系的變化,為新的社會階層的孕育提供了土壤??梢哉f,在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下,人們之間利益差異的不斷擴大,以及由此產生的利益關系的變化,是造成社會階層分化的根源。實際上,新社會階層的大量涌現,反映著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利益上的分立。一定范圍內的利益分立,對社會的發展不僅無害而且有益。但是,如果利益分立肆意擴大而不予以有效引導和控制,必將拉大貧富差距,強化社會階層差異,增加社會隔閡,造成心理落差,在不同利益主體之間引發持續的政治價值沖突,威脅社會的和諧和穩定。

(二)利益多元化承認利益差異,破壞社會利益均衡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社會分工,人們被劃分為不同的利益群體,分屬于不同的生產部門,從事不同的生產勞動,具有相對獨立的產權和物質利益。為了生存和發展,人們就必須參與市場經濟活動,通過商品交換,滿足個人的需要,獲取能夠為自己所享有和支配的利益。從這個意義上說,以市場為導向的一切經濟活動,實質是受個人利益的驅使,為利益導向所制約。

有多少市場主體,就有多少利益主體。利益主體越多,利益多元化態勢就越明顯?,F實中,在生產力水平、所有制結構、主客觀條件的共同作用下,市場主體所占有的物質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梢哉f,利益差異不僅表征著利益多元化的基本格局,而且反映著利益多元化的內在要求。

在市場經濟社會,“利益被升格為人類的紐帶——只要利益仍然正好是主體的和純粹利己的——就必然會造成普遍的分散狀態,必然會使人們只管自己,使人類彼此隔絕,變成一堆互相排斥的原子”[13]94,這就意味著只要利益仍然表現為主體性,為個人所獨有,具有排他性,不受他人侵犯,就必然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疏離。這種疏離因人們過于關注私人利益而不斷被放大,并隨著人與人之間利益關系的變化,實質性地改變著人們的社會身份和地位。一些利益訴求相同或相近的強勢利益階層,為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將率先結成利益共同體,建立利益攻守同盟,占有更多的社會財富,形成利益獨大。強勢利益階層往往會利用其所掌握的社會資源,打壓和脅迫弱勢利益階層,將其排斥在公平競爭之外,人為地擴大利益差距。如果任其發展下去,而不進行利益協調和整合機制建設,那么整個社會將被無情的撕裂,陷入利益失衡所帶來的無休止的混亂和動蕩之中。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階層利益失衡問題開始逐漸暴露出來,并呈現出日益嚴重之勢。自2000年我國基尼系數超過04的國際警戒線之后,一直居高不下,超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2008年甚至達到0491,[14]居民收入差距達到了歷史高位。雖然從2009年開始,我國基尼系數逐步回落,但是實際數值仍未低于04??s小居民收入差距,實現收入相對合理尚需時日。

當前,我國利益失衡的負面效應正在凸顯,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日益加深,“個人意識越來越擺脫了集體意識的羈絆,而集體意識最初所具有的控制和決定行為的權力也正在消失殆盡?!盵15]128在這種情況下,原有的為集體所共同遵循的社會主義政治價值觀念式微,不斷受到質疑,在強大的異己力量的沖擊下,失去既有的規范力、引導力和控制力。一些非社會主義政治價值觀念在一個更加尊重個人利益的異質性社會環境下生根發芽,并在不斷的相互沖突中為自己開辟空間,爭得生存權、發展權和主導權。

(三)利益多元化強化利益認知,消解社會利益規范

利益是人們維持生存之根本?!叭藗優橹畩^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盵16]187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們的一切社會活動始終圍繞著利益展開,個人利益無不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甚至支配著人們的政治行為。在某種程度上,不以追求和維護個體利益為基本價值旨趣的社會活動,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17]46

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之上的現代社會,依托高度發達的社會化大生產,在創造出大量社會物質財富,滿足人們生存需要的同時,也勢必消解和摧毀舊有的社會利益規范??陀^上,市場經濟的運行,要求市場取代計劃成為規范利益、調節利益分配的主導性力量。作為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必然結果,市場規范利益能夠將人從片面、狹隘和被動的利益依附關系中解放出來,為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隨著市場對利益規范功能的強化,人的主體利益意識會日益覺醒,僵化保守的傳統利益觀念將逐漸被破除,一個以強調個體利益為核心的“物質世界”越來越為人們所依賴,成為詮釋個體生存價值之要義。這一點在利益多元化時代尤為突出,因為市場經濟所造成的人與人之間實際經濟生活的差異,以及物質財富及其代表——金錢占有關系的變化,必然會在人們的思想觀念層面以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樣,人們對利益的認知將更加趨于理性,利益至上也將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社會結構必要的變遷是以利益系統為依據的?!盵18]115在利益多元化時代,隨著整個社會利益系統的變動,原有的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看似牢不可破的利益集合體,被分裂為一個個相互之間以金錢為紐帶的原子化個體。金錢這種“可以成為任何人的私產的外界物”[19]155日益為人們所親睞?!白鳛榧みM的平均主義者”,[19]155金錢不排斥任何人,能夠消滅人與人之間的一切差別。為了獲得占有金錢的成功感,彰顯個人價值,人們會超越甚至否定既定的社會利益規范。這樣,在以金錢為“自己最根本的生活原則”[19]156的市場經濟社會里,利益規范的消解必將會成為一種常態,進而深刻地影響社會政治生活。

市場經濟注重效率優先,鼓勵公平競爭,尊重利益差別,能夠將人們潛在的利益欲望激發出來,滿足其多元化的利益訴求。它會將競爭理念嵌入既定的社會政治生活,以競爭方式推動社會政治發展。由于市場競爭始終是圍繞著利益的獲取而展開的,使人們開始重新認識和重視利益,并以利益為基礎建立社會政治關系,形成個體利益觀,確立利益至上標準。這樣,一切政治價值客體都將被納入利益的視域,重新進行認識和詮釋,并據此對其進行政治價值判斷。

在利益標準的考量之下,絕對化、一元化的政治價值標準由于忽視個體利益,無法滿足人們的利益訴求,不能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逐漸為人們所認異。此外,“市場制度的創新的非理性,使這個制度成為從未有過的改造世界的一個力量?!盵20]110經過市場經濟的改造,以尊重個人利益為核心,體現個體意志,具有相對性、多元化的政治價值標準會逐漸為人們所認同,而其內在的沖突也將在利益多元化時代日趨頻繁而激烈。

(四)利益多元化突出利益競爭,顛倒社會利益秩序

市場經濟具有多元經濟的結構、特征和要求。它崇尚利益多元,培育多元利益主體,尊重和維護其利益訴求。然而,在一個資源有限的社會里,個人的利益訴求難以得到完全的滿足,人們需要通過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獲得最大化的利益。在這一過程中,多元利益主體往往會將利己置于優先地位,訴諸競爭,搶占先機。市場經濟在造就多元市場主體的同時,也造就了多元利益主體,以及激烈的利益競爭。

利益競爭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原動力。一旦人們的“物質生活充盈了,一切也就前進了,市場經濟也就藉此迅速地充盈起來,擴展其關系網?!盵21]42市場經濟的發展,密切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推動著社會關系的擴展。社會關系實質就是利益關系。社會關系的擴展就是利益關系的擴展。作為利益主體,人們只有接受市場經濟規則,參與市場經濟活動,才能獲得為社會所承認的個人利益。

市場經濟的運行,在不斷調節和優化資源配置的同時,也改變著社會利益結構,顛倒社會利益秩序。這既是市場經濟內在缺陷的集中反映,也是利益分配機制不健全的直接后果。一般地,不同社會階層的利益占有關系越不平等,利益分化就越嚴重,人們的利益競爭意識就越自覺,社會利益秩序就越混亂。為減少無序的社會競爭,實現社會政治穩定,客觀上要求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相對均衡、有序和協調的利益秩序,并將反映其內在要求的平等、自由、公平、開放、效率等價值理念規范化和制度化,使之成為人們認同和遵循的一種政治生活方式。然而,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由于利益占有關系的不平等,以及大量無序、惡性甚至非法利益競爭的存在,利益秩序時刻受到世俗化和功利化的沖擊,面臨著被突破、踐踏和破壞的風險。

“每一個社會系統都包含著現實性沖突的原因,因為人們會對稀有的地位、權力和資源提出有沖突的要求,而且他們也支持沖突的價值觀念?!盵22]41利益多元化對物質利益的強調,將政治價值“祛魅”,不斷推動著其世俗化、個體化、多元化和理性化。這一過程充滿著火藥味,彌漫著世俗對理想、個體對集體、多元對一元、理性對感性的較量、博弈和廝殺,反映著市場經濟對政治生活的價值訴求和規定。需要強調的是,當前中國政治價值目標所呈現出來的新趨向,并非意味著后者對前者的徹底否定或取代,而是彼此共存著,在相互交織、有機融合和頻繁互動過程中充斥著難以彌合的矛盾和沖突。

三、政治價值沖突化解的利益意蘊與途徑

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并不是一種利益的世界,而是許多種利益的世界?!盵16]272存在著多元利益的相互交織、碰撞和競爭。作為一種特殊的個體,人離不開一定的現實的私人利益。私人利益是人們社會化的現實需要,“私人利益把自己看作是世界的最終目的”,[16]272始終遵循著“各個人的出發點總是他們自己”[17]119的原則。這就為我們有效應對利益多元化挑戰,化解政治價值沖突提供了邏輯起點,即以人為本,調整利益格局,尊重和滿足個體利益。具體來說,就是要在方法上,加強頂層設計與創新,堅持新集體主義;在路徑上,協調與整合多元利益,擴大利益契合點;在目標上,建構利益共同體,實現利益共享。

(一)堅持新集體主義,尊重個體利益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破除平均主義分配方式,肯定和堅持按勞分配原則,承認收入差異,講求物質利益,逐漸建立起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傮w上,這一分配制度與我國現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反映著人民群眾的物質利益訴求,體現著廣大勞動者的權益和價值,能夠調動人們的生產積極性。然而,由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成熟,規范利益分配的相關制度不完善,缺乏合理有效的利益分配糾偏和調節機制,致使社會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懸殊。對此,當務之急就是要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分配方式和分配結構,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第一,要按照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完善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利益分配制度,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發揮政府在利益分配過程中的宏觀調控職能。第二,要加強國民收入初次和再次分配的相關法律、制度、規章的頂層設計,調整利益分配格局,完善利益分配機制,規范利益分配秩序,理順利益分配關系,為利益公平分配提供法律和制度依據。第三,要打破利益階層固化的藩籬,建設“橄欖型”社會結構,完善利益分配的協調、糾偏和補償機制,適時推進個人所得稅改革,發揮社會保障制度的兜底功能,健全低收入群體的幫扶救助機制。

衡量利益分配制度頂層設計是不是科學,關鍵要看人民群眾的合理的利益訴求是不是得到切實反映,合法的利益收入是不是得到切實保護。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正確處理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系,堅持新集體主義,尊重和保護個人利益。新集體主義是對片面強調集體利益至上的舊集體主義的揚棄、升華和超越,不僅體現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價值意蘊,而且內在地反映著社會主義政治價值的本質規定。它以馬克思所闡述的“真實的集體”為價值旨趣,承認現實的物質利益,強調集體和個人的有機統一,在維護集體權威性的同時,又保證個人的主體性;在提倡集體利益優先性的同時,又承認個人利益的正當性。作為“從本體意義上緊緊依賴市場經濟基礎上所生長的新型價值體系”,[23]245新集體主義不僅能夠正確認識兩類利益主體,而且能夠正確處理兩種利益關系,主張以動態利益均衡取代靜態利益失衡,以相對利益融合取代絕對利益沖突,在共生、互動和合作的基礎上尋找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平衡點。這對消除多元利益沖突,實現多元利益和諧,增強主導政治價值的統攝力與引導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擴大利益契合點,推進利益整合

古往今來,人類社會的每一次改革無不圍繞著完善利益分配制度,調整利益關系,增加公共利益和個體利益,實現利益和諧而展開。這既是中國改革的出發點,又是中國改革成功的關鍵所在。當前,中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相互疊加,彼此交織,牽一發而動全身,其涉及面之廣、難度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影響之深遠不遜于一場“革命”。只有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斷激發市場活力,破除改革阻力,健全利益協調機制,尋求多元利益主體的最大公約數,才能為全面深化改革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作為化解多元政治價值沖突的關鍵環節,健全利益協調機制旨在通過經濟、政治和法律等諸多手段,調節和理順多元利益關系,擴大利益契合點,推進利益整合,縮小利益差距。具體而言,第一,堅持市場化原則,引入競爭機制。要摒棄利益分配的絕對平均化,著力推進市場化改革,優化競爭環境,打破行業和部門壟斷,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籬,堅持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注重效率優先,規范初次分配,合理拉開收入差距。第二,堅持平等原則,引入公平機制。要從培育市場公平入手,堅持地位平等、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承認人們合理合法的利益訴求,以增量利益帶動和優化存量利益,尊重大多數,照顧極少數,健全再分配調節機制,擴大各階層利益契合點,在動態中尋求多元利益的相對均衡。第三,堅持協同原則,引入治理機制。要以利益公平分配為核心,提高收入分配政策供給效用,構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協同處理政府、社會和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有效開展對話、協商與合作。要加大收入分配宏觀調控力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優化收入分配治理結構,提高分配治理能力,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治理體系。第四,堅持法制原則,引入法治機制。要加強收入分配領域的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規范利益表達、利益協調、利益調控、利益補償、利益救助的一整套法律體系,用法制引領和約束人們的趨利行為。構建合法利益保護的法治框架,強化法治意識,增強法治思維,提高多元利益整合的法治化程度和水平,運用法律手段化解政治價值沖突。

(三)實現利益共享,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市場經濟是一種以商品交換為直接目的的經濟形式。商品交換源于人與人之間私人利益交換的需要。雖然作為個體利益的占有者,個人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不受他人意志的支配,且與他人有著一定的利益矛盾,但是“他的每一種本質活動和特征,他的每一種生命欲望都會成為一種需要,成為一種把他的私欲變為追逐身外其他事物和其他人的需求?!盵13]321個體利益能夠轉化為公共利益。對個體利益的追求,不僅能夠滿足個體的正常需要,而且能夠推動公共利益的實現?!肮餐媲∏≈淮嬖谟陔p方、多方以及各方的獨立之中,共同利益就是自私利益的交換。一般利益就是各種自私利益的一般性?!盵24]199可以說,不以個體利益為基礎,不對寓于其中的共同利益重構,利益共同體就無法建構。因此,必須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要尊重個人合理合法的利益訴求,健全個人利益的保障機制;二是要堅持有限原則,擴大公共利益的范圍;三是要界定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合理邊界,實現兩者的有機均衡。

利益共同體代表著國家、社會和集體的公共利益,由個體利益有機組合而成,并真實地反映著利益個體的利益訴求。公共性、代表性和均衡性是利益共同體的三個基本特征。一般地,如果公共利益的公共性越強、代表性越高、均衡性越好,利益個體成員對利益共同體的認同度就越高,其建構的阻力就越小,結構就越穩定,社會整合功能就越強。利益共同體以利益共享為基本價值取向,實現利益共享是建構利益共同體的應有之義。作為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中國共產黨以利益共享為永恒的價值目標和追求,貫徹利益共享理念,將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遵循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堅持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終極目標,不斷為促進社會利益關系的協調,化解社會矛盾,凝聚社會共識提供著強大的物質支撐。利益共享追求“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狀況,……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17]243強調利益均衡,重視社會公平與正義,以期通過“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25]使全體人民在共建中更多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不僅是有效增強社會活力,增進社會有機團結,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利益導向的關鍵環節,而且也是有效彌合利益分化,應對多元利益沖突,最終化解政治價值沖突的根本所在。

參考文獻:

[1]冷溶,汪作玲.鄧小平年譜:下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2]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林尚立.制度創新與國家成長:中國的探索[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6]洪遠朋,陳波.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社會利益關系的十大變化[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9):3142.

[7]江澤民.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二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981219(01).

[8]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31022(01).

[10]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071025(01).

[1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21118(01).

[12]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國家統計局綜合司.馬建堂就2012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答記者問[EB/OL].(20130118)[20160503].http:∥www.stats.gov.cn/tjgz/tjdt/201301/t20130118_17719.html.

[15]涂爾干.社會分工論[M].渠東,譯.北京:三聯書店,2000.

[16]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帕森斯.現代社會的結構與過程[M].梁向陽,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

[19]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0]林德布洛姆.政治與市場:世界的政治經濟制度[M].王逸舟,譯.上海:三聯書店1992.

[21]布羅代爾.資本主義的動力[M].楊起,譯.北京:三聯書店,1997.

[22]科塞.社會沖突的功能[M].孫立平,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23]李西建.重塑人性:大眾審美中的人性嬗變[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

[24]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5]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N].人民日報,20151104(01).

責任編輯:陸廣品

猜你喜歡
化解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下公共管理制度的創新研究
論經濟法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的法律地位
商務部:美方認定中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嚴重歪曲事實
關于對市場經濟的認識
如何在刑事申訴中發揮控申職能促成矛盾化解、息訴罷訪
從城濮之戰看參謀的作用
新媒體背景下,廣播新聞如何化“微”為機
班主任如何化解班干部和其他同學之間的矛盾
化解我國房地產庫存對策研究
論市場經濟行為的善惡原則及對傳統道德的印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