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蘇州中學園區校打造最具生命力的“詩思立體課堂”

2017-04-25 11:39李楠
現代蘇州 2017年8期
關鍵詞:蘇州園區博物館

記者 李楠

知行錄

江蘇省蘇州中學園區校打造最具生命力的“詩思立體課堂”

記者 李楠

野外考察生態濕地,探尋遠古文明遺址,撰寫生態報告……11年來,蘇州中學園區校的師生們自主結成研究小組,從“水鄉特色菜譜”、“良渚文化玉器的藝術特征”等26個濕地研究課題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創立了“綠色衛士”、“Green Plan”、“澤奇學社”等社團。他們用這種詩意的教與學的方式,保護身邊的濕地,創建綠色生態有機農場,呼吁太湖濕地申報成為世界自然文化遺產。

蘇州中學園區校副校長胡慧敏說:“濕地文化”課程是我校原創的一種課程形態,是基于校園及周邊濕地環境而創生的。該課程是融合自然與人文、學習與研究、學校與社會的跨學科的綜合實踐課程,它關注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倡導人地和諧的生態文明觀。廣大師生在充滿詩意的濕地上學習與生活,他們不僅比別人更懂得保護生態環境和文化遺產,而且也更懂得多元共生的意義。

“天人合一”,兩個課堂的智慧碰撞

蘇州中學園區校,坐落于如詩如畫的濕地之中,校內還保留了一片近20畝的自然濕地。園區校的周邊有草鞋山、張陵山等良渚文化遺址,良渚文化是建立在太湖遠古濕地環境之上的史前文明。這些真實生動的地域資源,構成了學生身邊可以感知、可以發現、可以探索的生活世界。濕地的靈動、多樣性與生命力,給予了師生們無限的靈感與智慧。

如何讓“濕地文化”深入學生的心靈?2006年2月,來自蘇州中學園區校的生物、地理、歷史、文學、數學等多種學科的老師,成立了“濕地文化研究”課題組,他們把濕地資源轉化為課程體驗,并編寫并出版了《濕地》(中、英文版)校本教材。

作為個性化的課程基地,蘇州中學園區校又建造了面積達1500平方米的西馬濕地博物館。由濕地生態館、濕地生活館、濕地文明館組成的濕地博物館,從自然到人文再到精神領域,成為全方位引導學生“質疑與思考”的立體課堂。

蘇州中學園區校副校長胡慧敏介紹:以《濕地》教材為藍本,蘇州中學園區校創建了濕地生態園和西馬(濕地文化)博物館兩個特色課堂,引導學生從平面的文本學習中走出來,進入生動活潑、充滿探究感的“立體課本”中。

第一個課堂是“大自然課堂”。利用學校保留下來的一片濕地,還原濕地自然景觀,構建了葦風蘆影的濕地生態園?!按笞匀徽n堂”倡導實踐與探究的學習模式,關注實踐調查、實驗取樣、實證研究等科學實踐活動。

第二個課堂是“博物館立體課堂”。學校創建了1500平米的西馬博物館(濕地文化博物館),自下而上構建了濕地生態、濕地生活、濕地文明三層“立體課堂”。寓意:生態保護是基礎;生活智慧要建立在人地和諧的基礎上;文明是流傳后世的精華,是精神領域享受?!拔黢R博物館”倡導質疑與思考的學習模式,關注浸潤學習以及項目研究學習。

“一人一品”,為濕地文化注入創新智慧

濕地文化課程,關注問題教學和實踐教學,這給教師帶來巨大挑戰。很多知識和技能超越教師原先的知識積累和能力。胡慧敏說: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結成了“學習共同體”,和學生一起發展。地理教師朱仲之,是課程的開發者、實踐者,他開設的《中國濕地現狀》研究課,獲得市級一等獎。在省級期刊上發表了《濕地課程的學習方式:浸潤、實踐和實證》文章,近期他被評為蘇州市區地理學科帶頭人。

她補充說:我們還鼓勵教師“一人一品”,利用自身專長,開發精品課程。語文教師聞一波有30多年收藏古玉的經歷。他帶領大家尋找失落的濕地文明,展出近百件史前玉器,開發了“濕地文明”課程;生物教師林子杰掌握鳥類觀察的野外技能,開發了《校園濕地鳥類調查手冊》;語文教師何一萍開發了“濕地文學”課程;數學教師樊亞東研究“如何利用數學模型研究濕地”;政治老師單偉峰研究“水的智慧”……豐富的教師專長為濕地文化課程注入了創新的智慧。

一批優秀教師傾心創造,以學科知識作支撐,以專業化視角形成濕地課程系列。目前已出版并投入選修課程使用的有6套,包括《濕地文學·植物篇》、《校園古代陶瓷片賞玩》、《西馬博物館英文志愿者講解》、《江南水鄉船拳》(全校大課間必修項目)、《江南園林建筑模型》和《史前玉器鑒賞》。

教師參與有關課題研究并結題的有三項,其中省級重點課題《構建“學校濕地文化”的研究》獲省級精品課題獎。在省級刊物上發表文章7篇。研究成果獲3個省級一等獎和1個特等獎。其中,“濕地文化”課程的開發與研究獲“江蘇省人民政府教學成果特等獎”。

其實,“獲獎、出版”等成果并不能代表教師發展的全部,教師內在深層次的體驗與幸福感,是無法用數據來說明的。國家督學成尚榮對濕地文化的開發曾經高度評價:一個課題要有崇高的價值追求。尋找濕地就是要尋找失落的文明、失落的文化,“西馬學社”就是他們對失落文化的一種尋找,一種重新建構和堅守。這個崇高的價值追求,形成了一個志同道合的研究團隊,這個團隊有兼收并蓄的智慧,摒棄功利心,堅持和勇氣。這是他們崇高的價值。

“詩思特質”,濕地文化促學生全科發展

蘇州中學園區校課程教學方式的改變,不僅帶給學生開闊的視野,而且讓學生有質疑和表達的自由。

課程資源的豐富性,帶給學生多樣化學習體驗。戴思宇是來自河南的少年班學生,在選學濕地文學過程中產生了創造靈感:搜集校園周邊的濕地古詩詞以及挖掘那些被遺忘的詩人。為此,他奉獻了所有雙休日,走遍圖書館,翻遍地方志,最終編撰出版了《濕地詩詞選粹》。方欣是一位纖弱的高二女生,她對西馬博物館里的史前文明產生了興趣。她曾帶著自己的研究文章《良渚玉器紋飾的考據》參加了北大考古夏令營,因表現優異,獲得了北大自主招生資格。金雨琦、朱緗綺、石育之同學對吳地山歌的歷史淵源有興趣,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去周邊搜集、錄音、整理,編纂了《吳地的天籟》一書。書中記錄了從先秦一直到現代蘇州地區的民歌發展歷程。

多年來,“西馬學社”成員帶領學生,對草鞋山文化遺址進行了多次尋訪、考察,經過不遺余力的宣傳,最終帶動了草鞋山文化遺址的修復。林汐石同學選修了西馬博物館的古琴課程,她以題為《假如沒有那柄麈尾》的讀書論文在第八屆復旦大學“博雅杯人文知識大獎賽”榮獲全國二等獎,于2012年被復旦大學錄取。

課程學習方式的創新,最根本的是讓學生獲得了學習主動權。八年來,一批學生在參與創業式學習時脫穎而出?,F已是劍橋大學學生的全逸君,創立了“澤奇學社”,主動擔負起關注濕地文化的使命。生物課代表劉皓天是“澤奇學社”骨干成員,他的好奇心、探究熱情以及淵博的蛇類知識,在學校里獲得了“濕地蛇類研究專家”的美譽。蔣旻曦、王迪甫、林汐石分別是2010級澤奇學社、精英社、模聯社社長,他們聯合舉辦了“太湖濕地模擬申報世界遺產”活動,吸引了50多名學生作為48個國家代表出席。第二年他們又代表學校參加了“中英學生模擬申報世界遺產”活動,全英文精彩陳述和睿智回答,獲得了“最佳團隊獎”。已在紐約大學留學的冉鑫安是“Green Plan”社團的第二任社長,熱衷于環保事業,創建了校園“有機農場”。俞天沐同學是學生會直選主席,他利用暑假組織中外社團聯盟成員,開展了蘇州、杭州、北京三地大運河調查與走訪活動,最后將第一手采訪資料編撰成《遇見運河》(雙語版),以實際行動支持中國“大運河申遺”,得到了世界遺產保護組織的贊賞。

胡慧敏說:多年來,廣大師生通過濕地文化課程的開發與學習,共同創造出嶄新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形成了獨特的學校濕地文化。濕地,自然與人文結合,其內涵的豐富性為構建獨特的課程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濕地,多元與共生結合,其暗含的和諧相融的意境與園區校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相合。作為一種課程文化,它不僅是師生探究學習的實踐平臺,也是師生共同追求“天人合一”,充滿人文情懷的發展平臺。

在胡慧敏看來,蘇州中學園區校通過濕地課程文化的建設,已經形成了課程文化的“詩思”特質,將濕地研究的“詩意”與課程開發的“思性”統一起來。如果說“特色”也是一種“質量”的話,那么具有鮮明特色的學校課程文化則對學校發展形成內在的、長遠的、整體的影響,并以浸潤和濡染的方式具體而深刻地影響師生外在行為和內在氣質,使學校具有一種獨特的文化氣場和氣韻。

猜你喜歡
蘇州園區博物館
Pingtan in Suzhou 蘇州評彈,值得一聽
蘇州伴宅
“洋蘇州”與“新蘇州”演奏和弦
博物館
蘇通園區:激蕩開放潮 十年再出發
園區的開放樣本
從園區化到國際化
露天博物館
園區開發Ⅱ個股表現
博物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