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密碼成就千年傳奇

2017-05-02 21:19尤蕾
小康 2017年12期
關鍵詞:西域絲路一帶

尤蕾

無論是古絲綢之路,還是如今的“一帶一路”,都不僅僅是一條貿易之路,還是一條民族人文間的互聯互通的文化交往之路,時空跨越千年,這條“路”傳奇依舊

新疆大劇院內,一場名為《千回西域》的大型歌舞秀,在中國、俄羅斯、格魯吉亞、烏克蘭的360名演員的演繹中,向世人展示著壯美、悠久且浪漫的絲路文化。這條偉大的古道中,匯聚了不同膚色、不同服飾、不同種族的面孔,也將冰山雪峰、沙漠胡楊、洞窟古城深深鐫刻進歷史記憶之中。

將歷史記憶呈現于當代人眼前的《千回西域》是新疆大劇院歷經兩年編排推出的大型室內實景民族歌舞秀,而位于昌吉的新疆大劇院不但是絲綢之路·印象城第一階段啟動建設的項目之一,而且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十二五”期間文化旅游產業重點項目。

借助絲路古道,東西方文化相互交融沉淀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但是這種由來已久的文化交往與交流卻可能比我們想象得更為輝煌。人們已經用足跡丈量了絲路的偉大與壯闊。

威尼斯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21歲時來到中國(當時為元朝),在這里度過17年之后,他選擇水路回到故鄉。而他歸鄉啟航的地方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泉州。從茫茫大漠而來,經驚濤駭浪而歸,馬可·波羅走完了陸路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而從位于東方的中國出發,有一位名叫杜環的中國人也完成了絲路之旅。唐玄宗天寶十年,即公元751年,他來到了撒馬爾罕,進入了被唐朝人稱為“大食”的阿拉伯帝國。在那里,已經匯集了不少來自于唐朝的工匠,將紡織和冶鐵技術傳授給當地人,民間的文化交往一直不動聲色地持續著。歷時11年,走遍了大食全境并且游覽過埃及的亞歷山大城之后,杜環從波斯灣乘坐商船經海路回到祖國。此后,杜環撰寫了一部名為《經行記》的著作,現今僅剩1500字,但卻記錄下了西亞、北非的地理、物產和風土民俗,特別是古阿拉伯的醫藥。

時空跨越千年,已是2015年,同樣在杜環出發的起點——西安(唐都長安),一位名為雷殿生的中國人登頂被譽為“絲路第一地標性建筑”的西安綠地中心,他將開始一次徒步之旅,用30個月重走古絲綢之路,途經20個國家和地區,把對徒步、探險和向往自然的無限熱愛和執著追求,轉化成促進各國人民之間文化共融、文明共享、和諧共建的民間動力。

如此,從古至今,沿著絲綢之路,不同的文化在交流與交往中流動、碰撞與交融,也加深了不同地區人們之間的了解與認知。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無論是古絲綢之路,還是如今的“一帶一路”,都不僅僅是一條貿易之路,還是一條民族人文間的互聯互通的文化交往之路。

跨越千年的東來西往

絲綢之路從來都不是一條孤獨的“單行道”,如果以中亞為中心點,其西線的南亞、南歐、北非等向中亞推進的同時,東方的漢帝國也對向西探索孜孜以求。漢武帝時期,分別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兩次由張騫率團出使西域。至東漢,班超繼續經略西域,并派甘英遠赴羅馬帝國,致使絲綢之路的東段路線得以成型,也因此,全線貫通的絲綢之路終于將幾大文明區域連接在一起。

不同文明的相逢,制造出了關于絲路連綿不斷的、共同的文化記憶與文化符號,使得置身于不同文明與文化背景之下的民族交流更為緊密。陸路絲綢之路開辟后,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展現出人們對于海洋的熱望。

無論是陸路還是海上,絲綢之路千年的互通有無,使得今日的世界依舊受益。從中國運抵西方的絲綢、瓷器、漆器、火藥、指南針、造紙術、紡織以及冶鐵技術等,為西方文明的發展照亮了前路。當然,原生于西方的胡麻、胡桃、葡萄、石榴、芝麻、大蒜、胡蘿卜、胡瓜、香料等也豐富了中華美食文化。

走出去 孔子學院作為傳播中國文化的主力軍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據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已有51國建立了134所孔子學院和127個中小學孔子課堂,2016年注冊學員達46萬人,開展各類文化活動近8000場,受眾270萬人。

一段段故事在絲綢之路上成為傳奇。傳世之作《一千零一夜》中曾經講到過阿拉丁與神燈的故事,其主人公阿拉丁的人設便是中國人,故事發生的背景則是在絲路上的古城。此外,在絲路重鎮撒馬爾罕,中國公主遠赴西域和親的故事也被再現于阿夫拉西阿卜博物館的壁畫之上。

如果說這是一條開放、包容的道路,恐怕無人會反對。不同的宗教文明如佛教、伊斯蘭教、祆教等都曾沿著絲路流動、共生。中華文化之中的儒、釋、道三大主體中的“釋”就是“舶來品”。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訪求佛法,最終在東晉時期,融入中國文化。更為人所熟知的恐怕當屬玄奘法師,他經由絲路古道遠赴天竺(古代印度)求佛法,除了得道之外,他還成為架起唐朝與南亞之間往來橋梁的關鍵角色,尤其他所著《大唐西域記》成為了研究西域以及南亞地理歷史以及人文風俗的重要史料。

在今天的泉州,清凈寺依舊保持著原貌,這是一座具有阿拉伯建筑風格的清真古寺,是伊斯蘭教最初流布中國的遺跡。清凈寺始建于北宋,當年圍繞著這座古寺居住著上萬名渡海而來的各國商人。海上絲綢之路開通之后,作為起點之一的泉州繁華富庶,來自于波斯灣乃至紅海和北非的商旅絡繹不絕,他們不僅交易貨物,也帶來了迥異于中華文明的文化,并且落地生根。

藝術,顯然更容易接受文化交融的成果。在封建王朝最為鼎盛的唐朝,唐樂舞兼收西域眾多少數民族以及國外之精華,其中就有出自西域的《龜茲樂》。據《新唐書·禮樂志》記載,唐太宗時設立了十部樂,其中四部來自于少數民族,四部來自于國外,南至南亞,北到撒馬爾罕。長安城內還居住著大批西域音樂家,其中現在常見的胡琴、琵琶等均是由西域而傳入中原。直到上世紀40年代,音樂依舊在絲路上從東而西跳躍,在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有一條以中國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命名的大道,這是因為衛國戰爭爆發后,冼星海來到阿拉木圖,在此創作了《民族解放》、《神圣之戰》、《滿江紅》、《阿曼蓋爾德》等著名音樂作品。

交往,永無止境,當絲綢之路從陸路和海上打開重重阻隔,跋涉萬水千山的人們就沒有停止過腳步。對于絲路上的往來,西北大學歷史學院李利安曾經寫道,絲綢之路在空間上始終是多極支撐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國、印度、中東、歐洲四個極點。通過這種多極支撐的交往框架,人類的多個文明中心彼此遙相呼應。而且,中華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歐洲文明等人類主要文明體系之間得以相互接觸、相互依托,但互不壓制、互不取代,彼此尊重、彼此借鑒。人類文明在并立中會通,在彼此呼應中共榮,呈現出存異并弘的文化生態和多姿多彩的發展取向。

正如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趙磊在《一帶一路:中國的文明型崛起》一書中所寫:“可見,歷史上絲綢之路的時間起點是2000多年前,絲路的主體不僅是中國人,更是亞歐大陸所有人民的共同產品和財富;絲路的性質不僅是多條連接亞歐非幾大文明的貿易通道,是一條人文交流通路,更是一條文明互鑒之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是最寶貴的‘絲路精神?!?/p>

不僅“走出去”還要“走進去”

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學者約瑟夫·奈提出了“軟實力”的概念,他將“軟實力”提高到與“硬實力”并駕齊驅的位置,明確將文化、價值觀念、政策等因素視為“力量的另一面”?!耙粠б宦贰背h的落實有利于提高中國的軟實力。其中,軟實力的核心便是文化。文化交往古已有之,如今在共建“一帶一路”上,文化依舊不可或缺。

文化在“一帶一路”中如何發揮軟實力的作用?

2017年初,《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為《行動計劃》)公布,為“一帶一路”文化建設工作的深入開展繪制了路線圖?!缎袆佑媱潯分幸巹澚恕耙粠б宦贰蔽幕涣髌放平ㄔO,包含“絲綢之路文化之旅”計劃、“絲綢之路文化使者”計劃、“一帶一路”藝術創作扶持計劃和“一帶一路”文化遺產長廊建設計劃。

其中,“絲綢之路文化之旅”計劃,打造“絲綢之路文化之旅”品牌,到2020年,實現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文化交流規模達3萬人次、1000家中外文化機構、200名專家和100項大型文化年(節、季、周、日)活動。

目前,孔子學院作為傳播中國文化的主力軍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據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已有51國建立了134所孔子學院和127個中小學孔子課堂,2016年注冊學員達46萬人,開展各類文化活動近8000場,受眾270萬人。對此,北京大學黨委書記、原教育部副部長郝平表示,孔子學院始終堅持一國一策、一校一策,開展了許多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不僅如此,中國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海外生源,以新疆為例,來新疆的留學生主要來自中亞,并以每年25%左右的速度增長。

“設計好合作機制,讓參與交流的各方感到可以產生價值,才能使文化交流事半功倍?!?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研究員王齊國說道。事實亦是如此,絲綢之路申遺成功就是文化合作的典范,2014年6月,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聯合申請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未來,按照《行動計劃》,我國還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實施考古、文物科技保護與修復等項目,并且推進海上絲綢之路申遺以及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擴展項目。

此外,還要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智庫交流與合作,與周邊國家舉辦文化論壇。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合辦代表國家水準和民族特色的優秀藝術家互訪、文化藝術人才培訓和青少年交流活動;支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文化機構在戲劇、音樂、舞蹈、美術等領域開展聯合創作,在國內“一帶一路”沿線區域實施“中華優秀傳統藝術傳承發展計劃”,通過國家藝術基金對“一帶一路”主題藝術創作優秀項目予以支持。

“目前來看,各國在文化的理解和互通方面,確實存在不可忽視的差異。但文化輸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伴隨國內外文化藝術的頻繁對話,任何形式的壁壘與隔閡都將被打破?!敝袊鐣茖W院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馬達飛對媒體表示。

可見,文化不僅要“走出去”還要“走進去”。例如現在備受矚目的“北斗文化”,這雖然是我國古代發展出的獨有的北斗建時系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但是可喜的是在諸多“一帶一路”國家中也能找到蘊含“北斗”意義的文物。上海禮斗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負責人汪柯對此寄予厚望,希望通過“同一片星空、同一個北斗”讓“一帶一路”沿線民眾找到最佳的文化共通點。

趙磊也表示,要科學規劃“一帶一路”的對外文化交流,悉心研究國外的文化市場、國外觀眾的文化需求以及接受方式,使文化交流工作更接地氣、更有底氣。另外,加強“一帶一路”的公共外交和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也非常重要。

以“雙向車道”尋求文化共生

當然,文化交往并非單方面輸出。

盤古智庫學術委員、‘一帶一路百人論壇專家委員梁海明撰文指出,“一帶一路”下應尋求文化共生。文章中寫道,中國的一貫文化理念,追求的是“和而不同”,講究的是“一種文明,多種體系”。梁海明提出,未來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中,要減少文化上的沖突,尋求文化共生,消除誤解,為“一帶一路”建設營造更好的國際環境。一方面,文化不能僅強調多元,應該更加強調共生。因此,在“一帶一路”的建設過程中,不應將中華文化強加于其它文化之上,也不應刻意彰顯中華文化的優勝之處,而是要以“雙向車道”(two-way street)的平等、互利的態度,讓中華文化與沿線國家的不同文化之間,各美其美,共生共榮,以及采用創新的思維,主動把中華文化與其它多元文化進行大融通,創造出互相促進、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新文化。另一方面,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中應加強雙向溝通。第三方面,要促進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共生,需要進一步發揮政府、智庫及文化產業界等機構相互結合的作用。

“‘一帶一路就是要以開放的視野、以謙虛的精神、以合作的態度,打通痛點,不停地補充新鮮的空氣與陽光,最終實現文明層面的鳳凰涅槃。在這一過程中,‘和合文化、‘互聯互通等中國理念將成為有中國韻味的共同價值,將充分展現中國文化中具有普世性的人文理念和終極關懷?!壁w磊如是說。

猜你喜歡
西域絲路一帶
“一帶一路”我的夢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數說“一帶一路”這5年
絲路夢
絲路
班超出使西域
夢絲路
絲路謠
《西域圖志》纂修略論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帶一路”這趟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