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寧縣博物館藏《三希堂法帖》考辨

2017-05-03 22:51馬可房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7年4期
關鍵詞:拓本書法

馬可房

【摘 要】《三希堂法帖》是清代著名的匯刻叢帖之一,凡32卷,始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刊刻完成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會寧縣博物館所藏《三希堂法帖》拓本為“約法會議”期間所拓,是研究《三希堂法帖》各類拓本的重要實物資料之一。

【關鍵詞】三希堂法帖 刻帖 拓本 書法

文字是文明起源的標志。據地下出土的實物考證,殷商之際,漢字就已出現。人類發展到了有漢語、漢字以后,作為漢字的書寫藝術——書法便獲得其生存的基礎。隨著漢字的發展,先后出現了篆書、隸書、楷書(亦稱正書)、草書等不同字體。漢字產生之初就已經產生了書法,不過此時的書法還處在早期從不自覺到自覺的摸索階段。與漢字發展相呼應的書法也出現了經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隸書(八分)、草書、行書、真書依次演進的過程,至隋唐書法大盛,篆、隸、楷、草、行等各種書體風行于世。王羲之、張旭、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米芾等書法方家各擅其長,引領著各種書體的發展,使書藝創作更加輝煌。書法“無色而有圖畫之燦爛,無聲而有音樂之和諧”,堪稱中華文化的燦爛之花,體現了東方藝術之美,是中華民族永遠值得自豪的藝術瑰寶。

古代沒有攝像,名人書法墨跡數量少,獲取十分不易,廣泛傳播也就相當困難了。起初唐人將半透明蠟紙蒙在原件上,雙勾出字的輪廓,再填墨而制成復制品。但這種雙勾復制的方法費時又費工,無法大量生產。后來,唐代弘福寺僧人懷仁首創將王羲之的行書逐字綴集成唐太宗的文章《圣教序》,然后摹勒上石,刻成石碑,最后將宣紙蒙在刻石的表面,用墨拓印出來,世稱《集王圣教序》,這算是刻帖技術的初創。之后刻帖之風盛行,綿延千年之久,這便是書法傳播的主要途徑。但要廣泛學習和欣賞各個朝代不同書法家多種風格的作品又是很困難的,因此叢帖應運而生。歷代叢帖種類十分繁雜,有官刻的,有私刻的。在所有官刻、私刻的叢帖中現存最早的刻帖是北宋淳化三年(992年)的《淳化閣帖》,相傳是宋太宗拿出宮中珍藏的名跡,命翰林侍書王著摹刻于棗木板上拓制而成的。而最大型的要數清代的《三希堂法帖》了,在整個書法史長河中,該叢帖所匯集的歷代名作數量之大,傳拓翻刻品類之多,對書法傳播的影響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對中國書法的歷史研究、藝術傳承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三希堂法帖》概述

“三希堂”位于故宮博物院養心殿的西暖閣。故宮養心殿歷來都是皇帝辦公、居住之所,在其西側有雅室一間,空間不大,四壁緊湊,但裝飾尤為雅致精整,這就是聞名遐邇的“三希堂”?!叭!卑雌浔玖x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為“士希賢,賢希圣,圣希天”,即士人希望成為賢人,賢人希望成為圣人,圣人希望成為知天之人,以鼓勵自己不懈追求,勤奮自勉。第二種解釋為“珍稀”,古文“?!蓖跋 ?,“三?!奔慈∈勒鋵?。乾隆皇帝文韜武略、博學多識,能詩詞,尤擅書法,曾多次在全國尋求歷代書法大家的名帖。他收藏有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自己十分珍愛,特意貯藏在“三希堂”。由此可見“三希堂”之名不僅與書法有關,更是思想文化層面上的闡發。乾隆親自題寫“三希堂”匾額,并留下了《三希堂記》墨跡?!叭L谩焙蠼浖螒c、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各朝都未有任何變動,至今仍保持原貌。

《三希堂法帖》全名是《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皇帝敕命吏部尚書梁詩正、戶部尚書蔣溥、戶部左侍郎嵇璜、兵部右侍郎汪由敦等人將內府所藏歷代法書真跡擇其精要,由宋璋、扣住、二格、焦林等人摹勒而成。該帖選編內府所藏自魏鐘繇《薦季直表》至明董其昌臨《褚遂良倪寬贊》共135位書家340件楷、行、草諸體法書遺跡,以年代先后為序編次,附以歷代題跋210多件,作者、鑒藏者印章1600余方,總計9萬余字,共32卷。法帖的刻石共495塊,其中包括帖前御題及帖后乾隆題跋共3塊,帖后諸臣恭跋及編刻人員題名2塊,其余490塊全為法帖,刊刻著全部法書遺跡。每塊刻石寬約92.5厘米,高29.5厘米。由于所選刻的法書遺跡書體不同,字跡大小有別,故每塊刻石所刻書跡內容多少不等,根據法帖編撰者的排次順序依次鐫刻。書法遺跡及其題跋、印章或分刻數石或多位書家遺跡共刻一石,因此每塊刻石所刻書跡內容不具有獨立性??淌畛醮娣旁陂喒艠巧?、下兩層,其中一層存放264塊,二層存放231塊。建國后為了便于保管,在1964年將所有刻石統一陳列于樓上。

二、《三希堂法帖》拓本鑒定依據

《三希堂法帖》摹刻精良,卷帙浩繁??淌瓿芍?,僅精拓數十本賜予寵臣。其后在乾隆晚期、嘉慶、道光、光緒等各朝代均有傳拓,甚至還有看守者與帖商內外勾結,偷盜私拓法帖以牟利。由于拓法不同,版本亦隨之各異。拓本的主要鑒定依據有:

1.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乾隆皇帝發現收入此帖第十八冊中署名子昂(趙孟頫)所書之《衛宜人墓志》系屬偽帖。于是乾隆于九月間題跋一篇,命彭元瑞奉敕書寫,鐫刻于第十八冊之尾。因乾隆五十七年歲次壬子,故又稱之為“壬子題款”。凡沒有“壬子題款”者,均為乾隆五十七年九月之前拓本,應為乾隆初拓本。存有“壬子題款”者,均為乾隆五十七年九月之后的拓本?!叭勺宇}款”之前的乾隆初拓本,國內公、私藏家均未見著錄,所以當下可能公、私藏家都沒有收藏了。

2.閱古樓及其所藏《三希堂法帖》刻石,在乾隆、嘉慶、道光各朝都進行過修葺,其中維修工程最大的一次是道光十九年(1839年),這次維修距法帖刻成已80多年。此次修整從四月底持續到十一月初,歷時半年之久。維修時將所有石刻從壁間卸下運到別處進行加工,除卻三寸以上的大字沒有剔刻之外,其余一二寸的小字、大小印章全部進行了剔刻修整。又據當時御書處之呈折,修整剔刻之外,又于原石四周加刻了一寸(3厘米)寬的花邊,又稱“龍邊”?!褒堖叀敝痰膫鹘y觀點認為,此舉意在“示禁”;另有學者認為,加刻花邊的法帖刻石是道光十九年部分文字及印章重新剔刻的標志,花邊成了附加的美化工程。加刻花邊亦為《三希堂法帖》拓本斷代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如拓本有花邊呈現必定是道光十九年之后的拓本。

3.《三希堂法帖》拓本傳拓方式的不同,亦可推斷拓本之拓制時間。早期拓本多為烏金拓,墨色濃郁,神采煥然,字口嚴整,毫發畢現。而后期拓本多采用蟬翼拓,字口較肥。

三、會寧縣博物館藏《三希堂法帖》拓本考辨

約法會議是1914年至1915年中華民國召開的一次旨在制定《中華民國約法》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的會議。根據《約法會議組織條例》和《約法會議議員選舉程序試行細則》等有關法規,1914年3月18日,約法會議在北京開幕,議員以互選方式選出孫毓筠為議長,施愚為副議長,任命王式通為秘書長,后 顧鰲兼任秘書長。約法會議自始至終都是在袁世凱的操縱下進行的,會議于1915年3月18日閉會,歷時一年,通過了《中華民國約法》(又稱《新約法》)《參政院組織法》《立法院組織法》《修正大總統選舉法》等法律法規?!吨腥A民國約法》于1915年5月1日由大總統袁世凱頒布實施。袁世凱通過這些法律法規將其高度集權的獨裁統治加以合法化,為其預謀稱帝鋪平道路。

根據《約法會議紀錄》,此次拓印《三希堂法帖》始于民國四年(1915年)三月下旬。秘書廳三月二十五日致函統率辦事處總務廳,其事由曰“請轉飭駐扎北海統領與本會議科長孫敬等辦理摹拓三希堂法帖”,三月二十九日秘書廳收到拱衛軍后路司令部之函,事由曰“摹拓三希堂法帖事遵即轉知駐扎北海幫統”,可見其事正在往來相商之際。至四月十四日,秘書廳猶在致函統率辦事處總務廳,其事由為“請轉催李總司令將三希堂鎖匙迅予轉交”。十六日統率辦事處復函秘書廳,事由曰“三希堂鎖匙應由本廳派員先向李總司令接洽,轉飭劉統領知照”??梢姶藭r閱古樓仍在駐軍鎖管之下,拓印之事仍未開工。以此推算,則拓成當在民國四年(1915年)五月之后。

約法會議之議員由各省選舉,甘肅共推選代表二名,一位是顧鰲(1879年-?),字巨六,四川廣安人,清光緒癸卯科舉人,流學于日本法政大學。在清廷曾任警官、大理院行走等職,民國之后歷任內務部參事、政治會議秘書長、法制局局長、約法會議議員兼秘書長等職,授上大夫加少卿銜,二等嘉禾勛章。另一位秦望瀾(1870-1928年),字少觀,甘肅會寧縣城人。年十三歲中秀才,得甘肅學政陸廷黻賞識,選入蘭山書院就讀。十九歲中舉人,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中乙未科二甲進士。任兵部主事、操武選司、職方司總辦,后出任貴州道監察御史、遼沈道監察御史。因直諫觸犯權臣,左遷民政部代理員外郎,其后民政部改巡警部,改任京師外城西分廳警察總辦,期間還曾任圖志館提調。秦望瀾工詩文,善書法,一生勤于著述。有《退想齋詞》《少觀疏稿》《三省九齋文集》(四卷)《文苑雜存》(二卷)及《枝陽集》《枝陽詩集》(十二卷)《省三思九軒札記》等,惜遭歷次運動劫難,今已大多不傳。秦望瀾雖久居京城為官,猶不忘桑梓教化,于民國九年(1920年)出資創辦秦氏初級小學,學舍在縣城南街枝陽巷,鄉民于今稱頌之。民國初建,秦望瀾被任命為甘肅河西觀察使,后改任隴東道尹。后任大總統府政治咨議、政治會議議員、參政院參政、清史館協修等職,參與編纂《清史稿》兵志部分。曾被袁世凱授予上大夫、四等嘉禾章、二等寶光嘉禾獎章。約法會議期間,又被授予二等大綬嘉禾獎章。民國十七年(1928年)病逝于北京,歸葬會寧城北余家灣,卒年五十有八。

會寧縣博物館館藏《三希堂法帖》拓本(見圖1),現存共30冊2260頁。該帖應為32冊,其中第13冊、第30冊缺失。該拓本為經折裝,拓片托裱于白棉紙上,一頁一折。每頁裝裱頁面縱長31厘米,寬20厘米。以楠木薄板為封面,封面板長31.7厘米,寬21厘米。每冊封面右上角貼一白棉紙條,紙條上楷書題“三希堂法帖第X冊”,其中第1冊封題之后署“達窘題”三字,第32冊封題之下署“終”字。

此拓本采用羅紋紙、蟬翼拓法,拓印精細,墨色均勻,字口清晰,雖纖絲毫發,亦表現無遺。除裝裱白棉紙外,僅拓片長24.4厘米,寬17.5厘米,無花邊。此拓本與通行拓本縱長29.2厘米相較,則短缺近5厘米,應為上下兩端的花邊長度,推測在裝幀時被裱工裁剪掉。拓本末尾未見乾隆御題“煙云盡態”四字拓片。

該拓本第1冊第5頁拓片右上角鈐有“約法會議之印”陽文朱砂印一方(見圖2)。第32冊第93頁拓片上端偏右亦鈐有陽文“約法會議秘書廳印”朱砂印一方(見圖3),其余各冊未發現相關印記。據以上二印,可推斷此本為“約法會議”期間所拓之本,故應定名為“約法會議本”。 約法會議召開期間,由約法會議秘書廳負責,組織人力傳拓《三希堂法帖》。拓本內頁上鈐有“約法會議之印”和“約法會議秘書廳印”朱文印鑒,分贈會議代表作為禮物,也算是對會議代表的一種獎賞了。會寧縣博物館所藏約法會議本《三希堂法帖》即為會議代表秦望瀾生前之物,“文革”期間破除“四舊”之時,由其會寧家中流出,幸遇有識之士,收藏保存于會寧縣博物館。

會寧縣博物館為國家三級博物館,現館藏有陶器、石器、玉器、瓷器、銅器、書畫、化石等各類文物17620件,而清代宮廷和地方名人書畫以及眾多的碑帖拓片是該館的特色藏品。館藏《三希堂法帖》拓本雖缺失2冊,其余30冊卻保存完好.該拓本至今未見國內外其他公、私收藏單位著錄,更顯珍貴,是研究《三希堂法帖》各類拓本的重要實物資料之一。

參考文獻:

[1]李翰文.三希堂法帖[M].合肥:黃山書社,2012.

[2]丁春生,郝曉穎.中國傳世書法[M].北京:線裝書局,2003.

[3]會寧縣志編委會.會寧縣志[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單位:會寧縣博物館)

猜你喜歡
拓本書法
石鼓與石鼓文探究
“拓”字詞義考
拓本《唐多寶塔感應碑》的保護修復
詩書畫苑
書法等
圖說書法(三十九)
《爨寶子碑》泐文及校碑考正
書法等
高句麗好太王碑拓本的分期與編年方法
少年書法優秀作品選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