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號行為聚合過程的另類解析

2017-05-05 23:31郅凱華
藝術科技 2016年11期

郅凱華

摘 要:本文主要通過對符號聚合過程的發展以及具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內容的介紹,對厄內斯特·鮑曼的理論進行應用性的闡釋,并思考了想象性主題的來源以及現實的運用情況,期望對后來的學者進行應用性研究提供幫助。最后運用到了符號學工具,對電影《盜夢空間》進行分析,這部在2010年取得相當不錯成績的電影之所以得到成功,很大程度上因為電影對于夢境層次的思考使得觀眾對于此形成了相關的聚合性共鳴。觀眾在影院中,既是獨立的觀察者,也成為了夢境構造的參與者對自身進行思考。故在本文中,筆者將對影片中構造的想象-主題分析所構造的修辭性視野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戲劇性五元法;想象性主題分析;符號聚合理論;修辭性視野;觀眾參與感

0 前言

不論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行為,本文認為傳播應該是以任何方式發生的,對接收者產生一定的影響,或者是對一群人/一部分接收者產生影響的行為。比如網絡語言(捉急、我宣你、然并卵等)的迅速走紅,使學者認識到傳播也要考慮個體接收者,對網絡時代的傳播定義應該更加廣泛,這也充分證明了符號聚合的過程在現代社會之中運用十分廣泛,然而國內學者對此研究卻相對較少且缺乏理論支持。當代社會,不論是商業活動還是政治、經濟、文化傳播等方面,符號聚合的過程都廣泛存在,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商人以及企業家希望推廣自己的產品品牌,政治家希望在投票選舉中獲得高的支持率,國家希望在國際中推廣民族文化意識,增強軟實力。仔細研究符號聚合過程,學習認同理論,更有助于社會實踐的發展,在后面本文會提出主題的主要幾種來源方式,以期對實踐性研究有所幫助。

本文在研究符號行為聚合的過程當中著重比較分析了當前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并創造性的對理論進行了一些補充,提出了想象性主題的來源,以便更好地把握符號行為聚合。符號行為聚合的過程一般是從想象性主題出發,包括一些幻想典型,然后發展到修辭性視野,最終形成聚合,也是人們互相理解認同的最終結果,這在符號的互動主義中也有所體現。筆者認為它們之間是一個遞進的關系,想象性主題都包括人物、情節線索、場景和公認的人。人們通過共享想象性主題形成了修辭性視野,后者把他們聚合到一起,使他們對現實達成識,從而獲得認同感。[1]在符號行為聚合理論的研究之中,關于想象性主題與修辭性視野的區分并不是十分的明顯,甚至二者有許多共同之處,我們并不試圖去嚴格意義上的區分它們之前的差別,我們旨在運用分析-結果的這種模式之下,最終用一部非常典型的電影來剖析符號行為的聚合過程。這部電影對我們所研究的主題有著十分多的切合點,更容易說明符號聚合的過程。

1 理論內涵

符號聚合理論也被稱為想象——主題分析,其中想象性主題與修辭性視野是最主要的兩個方面?!跋胂笮灾黝}”與“修辭性視野”來自于厄內斯特·鮑曼、約翰·克里甘和唐納德·希爾茨發展起來的關于在傳播中如何敘述的相當完備的符號聚合理論。該理論認為:想象性主題出現在那些較長、較復雜的故事中。這些故事是一種更大型的“戲劇”,也被稱之為“修辭性視野”,而想象性主題與修辭性視野則是該理論的核心。[2]想象性主題自產生發展到今天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影響著國內現代生活的風潮。與此同時,傳統媒體也更多地開始應用各種主題以吸引讀者。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想象性更多地被期望成為幻想典型,在這個爆炸信息的時代被人們所熟知,增強品牌影響力。從傳媒的角度來說,有傳統媒體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有網絡媒體互聯網、手機終端等等。它們都是開始或引用故事或創造的故事形式來使讀者產生認同達到品牌認知聚合的目的。從社會性質來說,有商業性的廣告宣傳、節目贊助等,有社會效益為中心的公益廣告、社會正能量傳播,主要想通過想象性主題改變或者增強人們的修辭性視野,也就是說加強人們所具有的意識形態觀念,增強品牌聚合和集體凝聚力。近年來興起的文化產業可以說是符號行為聚合的進一步廣泛應用,想象性主題的來源可謂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也是創意內容的必備條件,通過故事講文化,傳播民族文化意識形態也是曾強國家軟實力和文化戰略的重點。

2 想象性主題來源

通常情況下,人們通過共享想象性主題形成了修辭性視野,而后者把他們聚合到一起,使他們達成共識,從而獲得認同感。想象性主題很容易識別,因為它總是反復出現,有時候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有時候是一段對話,甚至有時僅僅是一個名字。而本文在談話中的核心內容就是這些想象性主題,生活中本文無時無刻也無法避免它。例如本文說起人類的起源,大家可能會有不同的想法,女媧造人的神話傳說、依羅娘娘造人、龜婆孵蛋亦或是亞當、夏娃偷吃禁果等而這些都是想象性主題,也都是人盡皆知的,談起關于人的起源時都無法避免這些話題,而人們通過共享這些想象性主題來形成修辭性視野最終獲得認同感。本文查閱了大量的相關文獻資料,經過思考,本文認為想象性主題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第一類來自于神話傳說故事,這些起源比較久遠,人們在最初對抗大自然的時候自然產生的無力感和畏懼感,在各種偶然、巧合的情況和長時間的積淀,形成了圖騰崇拜等形式,經過無數代人的累積發展,完善并形成了最初的鬼怪之說和神話故事傳說。如《山海經》便是典型的例子,這是人類在敬畏自然現象和對抗自然的過程中而產生的,是最初的精神寄托方式。

第二,第二類來源上位統治者為了達到某種控制人民的目的故意制造某些主題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如天子的概念、皇帝是真龍,君權神授等。

第三,第三類來源是商人為達到自己的利益而設定了主題,主要是圍繞他們的產品,如。這類例子在現代商業社會中也隨處可見,多不勝數。如《變形金剛》起初人們并不知道變形金剛是什么,那么首先具有變形金剛的修辭性視野的人也就是導演,認為變形金剛就是外太空幫助人類生存抵御外敵,拯救世界的先進的高度發達和智慧的機器人就是想象性主題。它把這一主題分享與人們,共享這個主題,使人們獲得同樣的感受,于是越來越多的人基于這一主題形成同樣或具有共同點的修辭性視野,從而獲得了大家的認同。人們認同之后便會購買相關產品,商人因此獲得巨大商業利益。同樣的道理,品牌的確立也是如此,品牌就是人們共享的想象性主題,共同的修辭性視野使人們聚合起來對某一品牌產生認同。也就是說品牌來源于故事。

第四,第四類來源為進行交流而進行的創作,如詩人寫的詩、成語故事等。修辭性視野不僅僅是包含故事,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如我講一個故事,比爾蓋茨通過努力成為了世界首富,你也可以從這個故事中推出奮斗+學習+智慧=成功,也可以推斷出成功需要基礎,最初比爾蓋茨的父母幫助他建立公司,也可以推斷出通過做慈善獲得人們尊敬,那么慈善等于受尊敬等等更深層次,道德,倫理等方面深刻的含義。

第五,第五類來源是社群內形成的語言形式規則,包括家庭,同齡人群體,學校和工作單位等,它是指社群成員內所使用的語言背后所蘊含的規則,使群體內成員互相理解和交流。來源于社會的經歷或者人生經驗,是人們對于已經發生過的事物的總結。在這些來源中,其中為達到某種明確的目的的活動和人生經驗而產生的想象性主題是其最主要也是最廣泛的來源。如果想象性主題發展到盡人皆知的程度,那么就成為幻想典型,例如獨立革命,《獨立宣言》甚至喬布斯,比爾蓋茨的故事。人們是通過共享想象性主題而聚合到一起,并且形成了相同的看法,而幻想典型的存在與使用充分證明了聚合現在的存在。簡單來說,想象性主題就好像生活中一個個小故事,而修辭性視野就是你對故事的看法,從中學習或者形成的觀念意識。

3 通過《盜夢空間》的符合聚合過程進行理論分析

以電影《盜夢空間》為例,影片劇情游走于夢境與現實之間,被定義為“發生在意識結構內的當代動作科幻片”。影片講述由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扮演的造夢師,帶領約瑟夫·高登-萊維特、艾倫·佩吉扮演的特工團隊,進入他人夢境,從他人的潛意識中盜取機密,并重塑他人夢境的故事。與本文所要講的想象性主題如何形成修辭性視野進而產生認同聚合的過程不謀而合。本文分析夢境改變人們思維就像想象性主題改變人們意識形態觀念一樣,以此來對符號的聚合過程進行進一步的剖析。運用想象性主題與修辭性視野的構建來詳細闡述想象性主題是如何構建本文對現實世界的認知,保持群體成員對某種意識形態的支持的作用。你觀影的行為還包含了其他目的(目的),可能是為了消遣、看一些科幻片或者是為了好奇,甚至可能是因為萊昂納多的演技等。那么除此之外,對于《盜夢空間》這部電影的觀影行為,在觀影前或者在觀影的不同階段,觀影者都可能會與身邊的觀影者進行簡單的言語交流分享片刻看法等在這個故事中,影片的導演所具有的修辭性視野即盜夢者主角能夠通過夢境竊取人們的思想,從而獲得商業機密等所需要的一切,甚至可以對人們植入思想,改變一個人的意識形態,而主角“盜夢者”道姆·柯布就是具體實施的人,但是進入目標人物的夢境后會有比較明顯的潛意識防御,也就反映了通過改變思想從而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從來都不是一個簡單的直線的過程,而是循環往復不斷漸進,是一個長期相互修正完善的過程。通過盜夢的一連串故事也就是這個想象性主題進而來影響觀眾,可能觀影者之間的看法會有相對重合和相對沖突的部分,但總體來說,影片在此刻成為中介本身,而這個共同所認可的中介把他們聚合在一起,從而發生了這樣的認同行為。

人們首先是受到想象性主題的影響,先受到故事的引導,于是在人們的意識當中逐漸構建出了一個現實生活中的形象,盡管有時這個形象并非真實的,但這并不影響人們對事物的看法,接著人們便形成了一種修辭性視野,這種視野鼓勵人們創造小規模群體符號互動,在人與人甚至群體之間逐漸產生認同,他們聚合在一起討論故事的內容,發表個人的看法,對故事結構產生修改再達成共識。這是一個循環往復的動態過程,直到這一想象性主題成為了一個幻想典型為止。盜夢空間就是一部深刻反映改變人們思維的過程的一部電影。一層層夢境,以及主人公歷經意識反抗、狙擊、潛意識等等,也說明改變一個人的意識并非簡單的而是迂回曲折的過程。盜夢空間的三層夢境就好像符號聚合行為的過程,從故事到意識形態再到聚合。正如盜夢空間所說的要想改變一個人的想法首先要先學會創造夢境,特別是一個好的夢境,就像迷宮不會被人輕易識破。而要想了解符號聚合的過程就必須先要研究想象性主題,弄清楚它的來源和可能發揮的作用,這樣你就會對最終的聚合行為不會感到驚訝,甚至是理所應當。關于故事中的故事鏈(影片中的夢境層次)本文做如下的分析。

影片放映就是一個修辭性視野的開啟,觀眾默認跟從導演進入一個由導演來主導的主觀修辭性視野,從而在影片中模擬出類現實的場景,其中包含所構建這一符號聚合的所有特征。結合影片分析,在影片中,由夢境到現實,劇中費舍先生是被強迫進入夢境,從而進入了由主角構建的主觀修辭性視野,其中包含空間、時間、演員、中介、目的等,同時也包含由無數個想象性主題構建的擬現實生態。在其中包含環境、人物、場景定位等等,通過人物的對話、動作、語義判斷等,在夢境中,主角為主夢者,費舍先生為客夢者。影片隨即轉而進入下一層催眠,迫使費舍先生在主角夢境下進行下一層次的修辭性視野構建,從而進入由費舍先生進行主夢的下一層,在本層中,包含信息同上,只不過是對夢境主配角色進行調換,從而對費舍意識內的機密文件進行竊取。在影片中,最后的竊取結果是失敗的,所以,夢境碎裂,從費舍的主夢夢境中開始摧毀,直到回到影片模擬現實中。從而完成了一個層次遞進分明的故事情節。

在觀影者角度來說,首先,選擇觀看這部影片,也就代表著觀眾默認進入了導演所想表達訴說的修辭性視野之中。其次,電影通過層層遞進、層層構建把觀眾帶入氛圍。觀眾在此時并不僅僅是一個獨立觀察者,更是在觀影過程中,對于“夢境”“盜夢”等概念進行了聚合、認同。從而對自身進行思考,完成了自我意識行為,那么在這里,觀影者變相成為了電影的參與者,從而形成了視野上的不一致,這樣影片才能構成對于觀眾的吸引。電影從某一方面來說,必須切合文化“暗流”,即對于時代所想所思以及觀眾需求進行“暗合”。這也在影片構建過程中,完成了對于時代、文化、藝術、觀眾等符號的聚合性。同時憑借其藝術性,將主題加以運用和融合,從而形成完整的視野,這就叫做“想象性主題的藝術性”概念。

從語言符號聚合角度看,盜夢空間運用引用、比喻、反語、舉例等修辭手法,通過夢境來進行交流行為。首先,觀眾和盜夢空間都是具有意義的事物,那么在交流中發揮作用的就是他們共同的修辭性視野,即“同意識性”。其次,大多數觀眾和盜夢空間的理想化認同來自都作為相對弱勢的消費者,觀眾中必然存在一部分人和盜夢空間有著相似的經歷,這種共享的意義促使認同發生,而認同是進行說服和有效交流的一種方式。同時,它本身也是目的。這部電影受到無數人的點擊觀看,這也印證了肯尼斯·伯克強調語言和符號可以把人聚合到一起的作用。在這個事件中,觀眾通過盜夢空間共享三層夢境去改變主人公的思想放棄企業的這一想象性主題,使群體對現實達成共識,從而獲得認同感。在符號聚合理論中,人物就是觀眾,情節線索就是主人公制造的三層夢境,最終成功回到家庭(也有人認為主人公仍處在深層夢境之中沒有醒來)故事發展過程。觀眾在觀看視頻時,既是獨立的觀察者,又是參與者。正是因為如此,電影才能吸引觀眾。

4 結語

想象性主題分析包含的內容還有很多,本文未能詳盡完善,誠如李特·約翰所說,如果想要對修辭性視野做一個完整的把握,就應當仔細研究想象性主題,這是因為這些主題構成了談話的核心內容。人們正是通過這樣的談話創制和鏈接了修辭性視野。想象性主題在傳播和說服過程中的功能是一個很有意義的領域,需要本文進一步探索。本文是建立在故事,主題,視野,認同,聚合這一過程之中的,然而并非所有的故事都有吸引力,也并非所有的想象性主題都能成為幻想典型,法國著名學者勒龐在《烏合之眾》之中指出,群眾的信仰觀念等可能并非那么理智,有時僅僅服從于表面的機制,或者是錯誤的邏輯觀念,認同的原因也多種多樣,在這里本文也不再多做分析。本文只是對符號行為過程進行剖析,如有未盡完善的地方,肯請諒解。

參考文獻:

[1] 劉通.《夢想星搭檔》的價值取向構建與傳播研究——基于符號聚合理論[J].今傳媒(學術版),2015(2):100-101.

[2] 李特約翰,史安斌.人類傳播理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4:186-188.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