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影像博物館建設的可行性考證

2017-05-05 01:27涂少榮
藝術科技 2016年11期
關鍵詞:金溪縣藝術

涂少榮

摘 要:金溪縣在行政區域劃分屬于江西省臨川地區,是臨川文化的歸屬區,本文嘗試從金溪縣明清古建筑群及其所附“三雕”藝術特色論證數字影像博物館的建設對保護和傳承江西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作用及數字影像博物館建設的可行性。

關鍵詞:金溪縣;明清古建筑群;“三雕”藝術;數字影像博物館

江西省境內地理環境復雜,文化差異形成的不同的文化區。據考證北部開放地區在歷史上最先接受來自中原的文化,由此衍生出了其獨特的民俗形式,奠定不贛俗的基礎。贛文化經長期發展又派生出一系列自己的文化分支包含了潯陽文化、豫章文化、臨川文化、廬陵文化、袁州文化、贛南客家文化等諸多子系統。臨川文化以臨川古治屬為核心,涵蓋現今撫州市十余縣區,生成于秦漢,興盛于兩宋,延綿于明清,影響于當今,是贛東江右民系創造出來的區域性文化,是江右文化的重要支撐部分。臨川文化區地形的北部撫河沖積平原與丘陵區就包括金溪縣大部地區與臨川、東鄉共同組成臨川文化核心區。金溪縣保存的最具中國特色的古村落建筑群及依附于古建筑的民俗“三雕”藝術是臨川文化的活化石。80余古村落,920處古建筑,村落中大量明清時期的古民居、祠堂、書院、牌坊、戲臺、廟宇、古道、水井、古橋梁保存完好,并留存著明清時期古樸的生活氣息。建筑外觀平直平實,被建筑專家稱為“印斗人家”。

近年來提倡的城鎮化建設,使得傳統村落正在逐步消失。北京大學旅游規劃與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平均每天有300個自然村落在消失,鄉村古宅的消失更難以計數。據統計,我國65萬個傳統村落中,現在僅存3000個左右,比例為0.5%,這意味著99.5%的古村已經消失。民居建筑消亡導致其所承載的活態的傳統文化也隨之失蹤。古村落文化藝術的發掘與拯救工作是當今非物質文化遺產拯救工作的重要項目,對相關工作人員提出了挑戰。將古村落文化研究深化為古村落民俗藝術這一分支,古建筑及“三雕”藝術考證是民俗藝術學科的一項重要的專業研究課題。

金溪縣古建筑群翹腳飛檐、青墻黛瓦,是贛派建筑的典型代表,其保存完整程度甚至超過了江西流坑,其中建筑群內大量的“三雕”藝術是中國雕刻藝術發展的“活化石”,保有明清雕刻的完整風貌,是贛明清雕刻藝術考證的有力證據,為民俗“三雕”藝術的技藝傳承和人文思想淵源提供了寬闊的研究空間。贛派建筑風格以青磚灰瓦、馬頭墻、雙披屋為典型特征;格局為二進三開間,堂廳各一,面闊三間,明次間分為廳堂、臣室,一般都是左右對稱,木構穿斗式梁架;人文環境布局中則采取廳堂寶壁兩邊側門的上方設神龕的方法,狹小的天井都在堂前,既可采光通風,又有四水歸堂之意,布局中蘊含“天人合一”思想,是贛派建筑及儒家文化的重要體現,是中國古建筑文化中極其華美一章。

金溪縣等江西古村落中依附于古建筑的“三雕”藝術風格、工藝、圖案、古村落的自然環境布局是贛派建筑的寶貴遺產,其營造出的自然美與藝術美相結合相融洽環境空間都是江西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但由于相當部分古村落中建筑裝飾、材料等缺乏有效的保護,其中一些具有重要藝術文化價值的木雕、石雕、磚雕、門窗等構件被暗地買賣;因缺乏有效的監管控制,使得部分具有突出文物價值的村落構筑物,人為損毀的現象嚴重。以金溪縣陸坊鄉上李村為例:整個村莊規劃齊整,四通八達,村邊溝渠、水塘(池)縱橫清澈且道路平坦整潔。各具特色的古建筑群散落在規劃整齊且嶄新的現代式高樓中,其原有的古風遺韻還存在:青磚黛瓦馬頭墻、古戲臺、古祠(廟)與古繡花樓等。但是人為撬盜,損失嚴重使得部分古屋的木雕、石雕、磚雕和匾額陸續遺失。遭到人為破壞部分古建筑其形狀可謂千瘡百孔、慘不忍睹。文字與花紋的磚石、圍墻窗欞,門角,壁板與室內雕刻了精美物象的木板和匾額,均遭到不同程度地被撬損斷裂,這些情況的出現是對金溪縣古村落文化藝術的重視度的低估、對古建筑“三雕”藝術價值的忽視所導致的保護措施的不力原因造成的。要加大對古建筑及“三雕”藝術的保護、使贛民俗文化藝術得到弘揚和發展,構建金溪縣本土民間雕刻藝術數字影像資料館迫在眉睫,數字博物館的建立及后期的宣揚工作,可以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引起民眾的關注,對促進贛民俗文化的傳播和贛“三雕”技藝的傳承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增強地方政府對古文物的保護意識,可以為江西省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提供可借鑒的地理自然環境、歷史文化、氏族風俗、古建筑科技、“三雕”藝術、工藝傳承等多方向、多層次的、多專題圖片和影像資料。

數字博物館建設技術人員將采用先進的數字化技術,把古建筑群及依附于古建筑的民俗“三雕”藝術借助數字媒體藝術多媒體屬性打造成具有現場感、可與參觀者進行交互、可在網絡上進行下載,并可重復使用的視頻、游戲、圖片、模型??蔀楦嗟娜肆私饨鹣h古建筑風貌及“三雕”藝術及工藝制作技法提供便利,可避免不斷往復兩地造成的時間和財物的浪費。這些寶貴的資源在數字化平臺的開放,服務于社會,讓更多的人了解江西省臨川文化的重要部分金溪縣古建筑群及其民俗“三雕”藝術的藝術魅力,領略古文化的精髓所在,對贛文化的傳承傳播具有重要的作用,突出數字博物館在信息社會中的傳媒功能,也有利于金溪縣旅游文化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提高。從藝術與科技的角度來說,十三.五期間,互聯網+項目、數字媒體技術、影像互動技術對古村落民俗文化藝術開發項目、非物質文化申遺工程、傳統文化保護工程都提到日程上。用影像視頻紀錄金溪縣建筑群布局、建筑風格格局;用圖像影像紀錄建筑群內部“三雕”風格、工藝、圖案、內涵;用圖像影像紀錄金溪縣民俗“三雕”技藝傳承歷史、淵源及雕刻藝術特色個案。從文化傳播、民俗旅游、非物質文化遺產方向出發,運用影像等數字媒體手段紀錄、從藝術學角度出發、對金溪縣明清古建筑群及“三雕”藝術進行系統、專業、多層次、多項目的考證研究可以為江西省古建筑遺址數據庫和國家住建部的“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平臺提供數據資料、可以為地方志提供影視資料、為旅游產業、為江西傳媒產業、為江西文化創意設計方向產業提供影視設計和研究資料。對金溪縣古建筑群保護工程辦公室與旅游產業公司、贛民俗三雕藝術研究機構:提供實例、史實資料、學術研究、展示與傳播宣傳、經濟項目研發提供了具象的史料集;為金溪縣古建筑群工程辦公室的古建筑群復原、融造,為住建部的“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平臺的構建提供研究資料,落實贛派民俗三雕藝術的保護;為學界、業界提供古建筑群瀏覽圖像、視頻作為歷史價值學術的研究依據。

從以上角度表明,金溪縣明清古建筑群及“三雕”藝術數字影像博物館的建設可以通過內容、技術與數字化展覽相結合的手段,充分體現贛民俗文化藝術保護的意義與價值,突出應用創新性,引領江西省數字博物館的建設,切實做到合理把控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在汲取現有考古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充實數字化展示內容;提升觀眾數字化觀展的趣味性和互動性。

參考文獻:

[1] 葉若琛,王金平.傳統民居石雕裝飾藝術特征分析[J].工業建筑(增刊Ⅱ),2016.

[2] 張寧.關于博物館數字影像系統2.6%[J].中原文物,2008.

[3] 張寧.建設新鄉市博物館數字影像圖片庫的意義[J].平原大學學報,2007.

猜你喜歡
金溪縣藝術
金溪縣:“金融活水”賦能鄉村振興
紙的藝術
金溪縣探索建立以專職管理機制為主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機制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礫質土均質堤防工程填筑質量控制—以江西省金溪縣何源鄉鎮防洪工程為例
金溪縣完成項目區荒山造林2.6萬畝
爆笑街頭藝術
對公共藝術的幾點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