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改良旗袍造型中的西方元素

2017-05-05 01:36張旭陳研
藝術科技 2016年11期
關鍵詞:西方改良旗袍

張旭+陳研

摘 要:傳統旗袍和改良旗袍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也有不同之處。本文以上海紡織服裝博物館、江南大學民間服飾傳習館館藏實物為研究材料,進行了觀察、測量、統計和分析,對改良旗袍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旗袍;西方;改良

旗袍,原為滿清旗人所穿之袍,兩邊不開衩,袖長八寸至一尺,衣服的邊緣繡有彩緣。辛亥革命以后為漢族婦女所接受,[1]這里所接受的旗袍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那種旗袍,實際上是指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流行于上海的,一種具備了西式造型特征的現代意義的上下連體的一段式服裝。到了30年代末,又出現了一種‘改良旗袍,所謂‘改良,就是將舊的不合理的結構改掉,使袍身更加合體和實用,打破了旗袍無省格局。[2]同時第一次出現了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都變得更合體了。這是服裝學專家包銘新教授從工藝角度對“改良旗袍”下的定義。

而筆者所理解的“改良旗袍”,區別于傳統意義上的旗袍,其在造型上被注入了很多西方元素,在裁剪和制作上借鑒了西方的技術手段,突出女性曲線的新型旗袍。其中造型元素的西化是改良旗袍西化的重要環節、主體內容,同時也是改良旗袍的靈魂所在。而造型元素西化的前提是對西式裁剪、結構、工藝的深刻理解;其西化的實質是服裝結構、工藝西化帶來的服裝造型形態的變化;其最大的特點是“中西合璧”,即將原屬中方或西方的局部的式樣糅合在同一件旗袍上。

1 改良旗袍的西方元素

根據對上海紡織服裝博物館、江南大學民間服飾傳習館的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的館藏旗袍進行了測量與統計,發現這一階段的改良旗袍在款式結構造型上、輔料上都有別于傳統的旗袍。雖然每件旗袍西化的程度有所不同,但是都具有明顯的西化特征。普遍的出現了落肩,使改良旗袍更加符合人體自然肩斜;胸省、腰省的采用,打破了傳統旗袍的無省格局,使改良旗袍在結構和裁剪方法上更加合理;各種西式的輔料的運用,如墊肩、拉鏈、領襯以及裝飾花邊的運用等,使旗袍的工藝得以改進,使穿著更加的方便快捷。

2 改良旗袍與傳統旗袍造型的比較

2.1 造型與結構

(1)落肩。肩部是構成服裝造型的重要元素,在服裝造型中受限制比較多,尤其是傳統旗袍,其肩線呈水平狀況,沒有落肩量。同時袖身與衣身相連,一片式結構,這種結構不符合人體的自然肩斜。

改良旗袍形成以后,出現了落肩。肩部的袖中線破縫,由原來的袖身呈現的直角向銳角轉化,開始追求手臂下垂的自然姿態,但是袖身和衣身依然相連。筆者在上海紡織服裝博物館中發現有14件有落肩的連肩袖改良旗袍,落肩量平均為4.5cm。其破縫也只是面料的拼接,袖子仍處于二維平面狀態,直到西式裝袖的出現。西式裝袖在結構上脫離衣身而獨立存在。相較連袖更平順貼體,易于手臂的活動。改良旗袍與裝袖的結合,從整體服裝結構上與西式服裝達成了一致,從穿著理念上完成了由傳統中式平面二維向現代西方三維的轉變。

(2)省道。省道據史料考證最早產生于十四世紀的歐洲哥特時期。省道是影響服裝整體廓形的關鍵點,是服裝進行立體造型的一種重要手段。其中以腰身和胸省最為關鍵。中國的傳統意義上的旗袍沒有省道,寬大直腰,衣長蔽足。近代改良旗袍加入了省道裁剪技術,展現了人體兩側的腰臀曲線,在結構上完成了從平面二維向立體三維服裝形制的轉變。筆者通過對江南大學民間傳習館、上海紡織服裝博物館館藏旗袍進行測量與統計,發現有33件有省旗袍,其中有胸省的旗袍為19件,有腰省的旗袍為8件,有腰省和胸省組合的旗袍為6件;省量一般在1~1.5cm左右,對省一般在1×2cm,1.5×2cm左右。

(3)破縫。傳統服裝由于有限的布幅不足以完成其完整的結構,所以一般會有破縫,但破縫的具體位置以及線型會有所不同:如深衣、辮線襖子、程工衣的破縫都在腰節;而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的改良旗袍沒有破縫,使其工藝變得簡單、便于整理,變得更加整齊美觀。

2.2 工藝與輔件

隨著西方現代物質貨品的不斷進口,改良旗袍開始用到各種西式輔料,以改進工藝,及方便穿著保養。進口輔料種類有:四合扣,比傳統盤扣,更加方便快捷,且易于洗滌和儲藏。

(1)墊肩。墊肩是服裝肩部的襯托物。中國傳統中裝很少使用墊肩,改良旗袍中開始廣泛地應用墊肩,也有人稱之為“美人肩”。其使肩部平整,后背方正,兩袖圓順,衣著平衡,同時還能彌補體形缺陷。

(2)拉鏈。拉鏈是一種可以重復拉合、拉開,由兩條柔性的可互相契合的單側牙鏈所組成的連接部件。在傳統的旗袍中,沒有拉鏈。而在改良旗袍中,經常出現在側縫收腰的地方,使其適應收腰的曲線,穿著方便。

(3)風紀扣。在中國傳統中裝中也有使用搭扣,但是改良旗袍中使用的搭扣與中裝中使用的樣式相差甚遠。逐步演變成“領鉤”,即“風紀扣”。用鋼絲彎曲定型而成,以一鉤一環為一副。特點是隱蔽、方便,常用于服裝的領口及門襟處,其鉤合和固定作用。

(4)撳紐。除了盤扣和搭扣之外,在改良旗袍中,普通采用了子母扣,也稱為按扣或撳紐。在我們研究的100件館藏實物中有,有65件改良旗袍均使用了撳紐,而且形制基本一致,均為凸型的上撳紐與凹型的下紐扣組合而成的鈕扣。形狀有方型、圓型,以圓型居多。這65件裝有撳紐的改良旗袍,扣子的直徑均為0.6mm到0.8mm之間。凸型的上鈕扣有4個洞眼,以作引線固定用,從形制上看,與今天的按扣差別不大。

(5)花邊裝飾。正是由于受到去繁化簡的思想的主導,使改良后的旗袍保持著一種素雅的形象,能夠進行的裝飾要素不多,所以門襟呈現出較為豐富的裝飾手法,較為普遍的是一條滾邊,或寬或窄,可用兩條滾邊,或一條滾邊配上一條較窄的嵌條相間,呈現出寬窄的節奏感變化。改良旗袍受到進口材料的影響,一度流行各種的西洋花邊裝飾,更加豐富了改良旗袍門襟線條的裝飾視覺效果。

2.3 上海紡織博物館館藏旗袍

查閱上海紡織博物館館藏旗袍圖表,根據它的外觀特征和相關信息,可以確認此旗袍為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的改良旗袍??钍綖榱㈩I,收腰,無袖,兩側開衩,衣長113cm,胸寬37.5cm,肩寬18cm,領高6.5cm,腰寬34cm,下擺寬41.5cm,衩長28cm.面料為藍色織絨,黑色割絨圖案旗袍,胸部輯有白色明線,有一對前胸省,肩部開襟,撳紐分布在肩線處,側腰處裝有拉鏈,拉鏈起頭處有一風紀扣的改良旗袍。

旗袍的肩部開襟線、腰部省道線、胸部分割線、風紀扣、撳紐、墊肩以及塞露露領襯等細節是典型的西方元素。這些細節的微妙變化使旗袍整體更加的生動和諧,更能表現其特殊的文化韻味和審美情趣。

3 結語

近代中國服裝在世界服裝體系中的位置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服飾存在的根基由以往的中國傳統的一元性而演化成了具有“亦中亦西”的二元性。[3]其中最能說明這一轉變的典范是近代改良旗袍。其“亦中亦西”的特征,從縱向上看是中國歷史傳統文化傳承與積淀的結果,而從橫向上來看,又是與西方外來文化不斷碰撞與融合的產物;它具有對傳統的歷史傳承性和對西式服裝造型結構的融合性,是那個時代選擇與創造的結果,也是中國傳統服裝向近現代服裝轉換的杰出代表與成功典范。

參考文獻:

[1] 袁杰英.中國旗袍[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9-11.

[2] 包銘新.中國旗袍[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1.

[3] 張競瓊.從旗袍的國際化看中國民族對外融合與對外交流[J].天津紡織工程學報,2001(2):48.

猜你喜歡
西方改良旗袍
Classic option,stylish choice
我來說說旗袍美
改良經腹橫切口輸卵管結扎術1260例臨床觀察與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