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塵封到復蘇

2017-05-05 01:58王婧
藝術科技 2016年11期
關鍵詞:復興巴赫音樂

王婧

摘 要:巴赫被后世稱為“近代音樂之父”,在世時作品很少出版,音樂是靠宗教的乳汁滋養著,并沒有考慮到觀眾,從而使他的音樂在很多人眼中成為過時的。19世紀,巴赫的復興運動在全世界內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讓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從懂巴赫到愛巴赫再到學巴赫。至今,他的音樂已傳遍了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關鍵詞:巴赫;音樂;復興

貝多芬曾說過:“巴赫的音樂是大海?!钡拇_,他可以毫不夸張地被稱作是音樂中的卡爾·馬克思。他融會貫通了幾個世紀以來歐洲音樂和他同時代人的音樂創作的豐富經驗,作品中崇高的思想,深刻的哲理性,嚴謹質樸的風格和完美精致的藝術形式,成為后來西方音樂的一個取之不盡的偉大源泉,因此他又被后世稱為“近代音樂之父”。他的音樂從被埋沒到復蘇,經歷了漫長的過程,關于巴赫音樂的復興,是當前研究巴赫最首要的領域之一,也是很值得我們去深究和挖掘的一個專題。

1 肺腑之作,無人問津

勃拉姆斯曾說:“只消看巴赫。那里應有盡有?!?;肖邦說:“巴赫是音樂的全部和終結?!薄M管他得到眾多同行們的稱贊,但那也是19世紀的事了。巴赫作為一個長期生活在教會環境中的虔誠教徒,他的音樂中飽含著深刻而富理性的情感,這樣的音樂卻讓巴赫在世時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當時人只承認巴赫是一個杰出的演奏家,而對于他創作這塊沒有予以認真對待。在世時,作品很少出版,一般僅靠手稿在比較狹小的范圍內流傳。法國音樂評論家保羅·朗多米爾在他的《西方音樂史》中說道:“世上再也沒有一首杰作的構思與實踐像這樣天真純樸”。[1]他從未考慮過作品出版或保存起來為自己使用,從這點上講,我想也可以把它歸因到他在世作品很少出版這方面吧。

巴赫的創作帶有相對的局限性。他從未離開過自己的祖國土地,這就使他的思想閱歷局限在德國這塊小土地上。在戰爭的影響下,宗教則是他唯一可以找到精神慰藉的天地。他的音樂自然不同于亨德爾那種為迎合上層趣味的音樂,而完全是靠宗教的乳汁滋養著,并沒有考慮到觀眾。他的音樂不是華麗的,而是內向的沉思,這使他的音樂在很多人眼中成為過時的東西。其實不然,巴赫有著充滿力量的不朽技藝,可事實卻不盡人意,巴赫生前作品得不到理解,作品極少出版,死后遺體幾經周折才安然入土。18世紀末歐洲音樂趣味的變化和古典主義音樂風格的興起,使人們對巴赫普遍忽視并遺忘,而他的音樂也好像隨他的遺骸一起被埋葬了。

2 極世之作,漸浮水面

直到19世紀,這種狀況逐漸發生了變化,被塵封了近一個世紀的偉人音樂逐漸出土。而對巴赫音樂的復興起至關重要的人物首選門德爾松了。

1829年,門德爾松將他的整個身心投入到了一項偉大的事業中。他決定將幾乎被人所遺忘的巴赫之作介紹給人們。為此,他組織了一個16人小合唱隊來排練《馬太受難曲》,他力排眾議,讓這部作品在1829年3月11日——作曲家死后第一次公開上演了。唱詩班的人數超過了百年前《馬太受難曲》在托馬斯教堂首演時的好幾倍,柏遼茲這樣記述著演出情況:“大廳里鴉雀無聲……我們崇拜巴赫……巴赫就是巴赫,就像上帝就是上帝?!盵2]演出獲得了巨大成功,人們強烈要求第二次公演。3月21日即巴赫生日這天,作品再度上演,劇場內座無虛席,出奇的安靜如同教堂般肅穆和莊嚴。就這樣,沉浸了近百年的《馬太受難曲》,終于重見天日了,它在門德爾松神奇的指揮棒下漸漸地復活。在此曲首演第100年、巴赫去世第79年之際,歷史上迎來了重要的運動——“巴赫的復興”。

3 復興運動,風起云涌

在此期間,門德爾松于1829年和1832年訪問倫敦,演出巴赫的音樂,贏得一片喝彩。除此之外,門德爾松還積極推動在萊比錫建造巴赫的塑像。他集資興建的巴赫紀念碑外表看來簡單,但意義重大。后來在“托馬斯教堂”的正門口樹立了一個用青銅鑄造的高大的巴赫立像,“托馬斯教堂”的男童合唱隊經常站在這個巨大的銅像下面在節日開露天演唱會,給群眾唱圣歌和民歌。如今,在萊比錫市中心走不多遠,游人們就能看到遙遙相對的巴洛克音樂大師巴赫和德國浪漫派作曲家門德爾松的銅像——它形象地記錄了萊比錫音樂史上的這段佳話。而音樂史上真正標志著巴赫復興運動的開端的則是1802年管風琴家約翰·尼古拉·??藸栐谌R比錫出版的他的著作《論約·塞·巴赫的生活、天才與作品》。他寫的這本傳記是第一本重要的巴赫傳記。他在這本傳記中說:“這個偉大的人是一個德意志人。德意志祖國以他為榮…他的作品是無價的民族遺產,任何國家的東西都是無法與其相比的?!盵3]隨后,巴赫協會于1850年成立,旨在紀念巴赫逝世100周年。與此同時,倫敦也成立了巴赫協會,用以建立一專事收集巴赫作品(印刷物和手稿)的圖書館。在該會主持下,英國于1854年首演了《馬太受難曲》。1876年成立于倫敦的巴赫合唱團,是一個永久性合唱團體,該團每年兩次演唱《馬太受難曲》。

巴赫的復興運動在全世界內這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讓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從懂巴赫到愛巴赫再到學巴赫。進入21世紀,這里不得不提的是當今古典指揮界最受到矚目的英國指揮家約翰·艾略特·賈第納,他決定在歐洲50座教堂舉行為期一年的“巴赫清唱劇朝圣之旅”,雖然這次朝圣活動走得并不順利,但卻有力地推動了巴赫音樂在全世界的關注度,也是巴赫逝世250周年全球紀念活動中備受矚目的一次舉措。

中國的譚盾也參加了為紀念巴赫逝世250年的活動。德國的國際巴赫學術院出于新穎的理念,委約當今世界中具有代表性的四位作曲家中國的譚盾、德國的沃爾夫岡·里姆、俄羅斯的索菲亞·古拜杜琳娜、阿根廷的奧斯瓦爾多·高利焦夫,依據《圣經·新約》的四大福音書各自創作一部“受難樂”,以紀念巴赫逝世二百五十周年。譚盾受邀去德國斯圖加特演出了他的《水祭》,并在德國、日本、英國和俄國等地進行巡演。音樂中仿佛再現了人生輪回,轉世復活的場面,大師他那來自上帝的娓娓之聲不斷縈繞在聽眾耳邊。

除了上面所論述的復興運動外,巴赫的繼妻安娜,二兒子卡爾·菲利普·艾曼紐及巴赫的許多弟子們在承繼老師傳統,維護大師風范,復興巴赫作品中都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也讓后世的作曲家對他的重要性有了更清晰的認識。至今,他的音樂已傳遍了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復興運動還在繼續進行著,今年是巴赫逝世266周年,真誠期望為紀念巴赫逝世266周年的活動能夠在全球內掀起更火熱的浪潮。

4 結語

巴赫的音樂是偉大藝術的綜合,作為歐洲早期音樂的總結和里程碑,巴赫的音樂從被遺忘到被重拾,從冰封多年再到逐漸蘇醒,從被普遍忽視到全面復興,其實這一過程本身就是一部《受難樂》,從受難,再到復活,就是一個虔誠的教徒的真實寫照。到這,我仿佛看到一縷上帝照耀之光灑落在圣托馬斯教堂的墓地上,我們的大師從墓地中安然走出來,隨著那道金色的光芒一起升向天堂,光芒收尾漸消,大師也隨之“羽化而登仙”。

確實如此,對于巴赫,我們只有聆聽!聆聽!再聆聽!且不說一句話……

參考文獻:

[1] 保羅·朗多米爾.西方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82.

[2] 虎頭.一不留神成巴赫[J].當代,2007:223.

[3] 余志剛.音樂的大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4.

猜你喜歡
復興巴赫音樂
巴赫
OEHLBACH(奧勒巴赫)MATRIX EVOLUTION
從《百鳥朝鳳》看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
鐘擺回擺,自行車在中國“復興”
西方近代音樂之父巴赫
文化復興,“復興”何事?
論巴赫音樂的多重風格特征
音樂
秋夜的音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