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清末民國畫家吳觀岱的畫學思想

2017-05-05 02:10吳國平
藝術科技 2016年11期
關鍵詞:師古古意文人畫

吳國平

摘 要:作為民國地方畫壇的領軍人物,吳觀岱在無錫地區畫脈的傳承上影響巨大,起到了關鍵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他的藝術與海派、吳門畫派、揚州畫派、浙派等都有聯系,他的畫學思想因此曲折而多變,從師古到古意,師天地造化到適吾意,逐漸地完成了他對于繪畫的個人理解。

關鍵詞:師古;古意;適吾意;文人畫

吳觀岱(1862~1929),江蘇無錫人,清末民初畫家,工書,山水、花鳥、人物皆精。曾被薦入清宮如意館作畫師,在北大講授過畫學。晚清、民國在北平時其山水畫造詣頗高,有“石濤再世”的美譽,亦稱為“江南老畫師”。有《觚廬畫萃》《南湖詩意》《觚廬畫屏》等畫集出版問世。

吳觀岱在長期的藝術歷程中,總結了相當多的畫學體會,都是吳觀岱在藝術探索中的個人體會,雖然貌似普通,但也不乏真知灼見。這些畫學思想大多存于他的題跋中,筆者梳理后發現他的畫學思想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廣師古——以古為上乘求古意

1.1 師法全面與以古為上品

吳觀岱對于古人作品進行了大量的仿習,上至五代、宋元,下到晚清的許多優秀古人畫作都成他學習的范本,素養相當全面。在他完成的作品上面畫面可常見”“仿”“擬”“臨”追摹的題跋文字。并自說“讀古人名畫不下數十百本”。近代著名收藏家裴景福對吳觀岱涉古之廣表示欽佩:

又遍攬宋元名筆,悉濡染陶冶,發之腕底,當與趙松雪唐子畏并馳爭先。

他于反復的追摹中,他從中悟到追溯畫學淵源和學古的重要,并進一步理解了學畫“不可不師古”的道理。并總結了他對于師古的思考:

余畫是幀,乙酉清和,去壬戌(1922年)三十八年矣。所學皆時人筆墨,雖筆致清秀,而未見古人名跡,殊少古趣。(題《劉海戲蟾圖》)

這是他反思了早年習畫的師法,認為近人不及古人筆墨,其缺少的是古之趣味。他又說:

學畫以古人為師已是上乘。(題《大江帆影圖》),

今人學畫能以古人為師已上乘矣。(題《天地造化圖》)

“以古為上乘”為 畫壇巨擘董其昌所言,師古對應的是師近人,師時賢的作品,其實,師近人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取法乎上得其中 取法乎中得其下,與其師近人的作品,不如學習學習近人是如何師法的。這是吳觀岱從反復習畫實踐中得到對董其昌的印證,實屬不易。

同時,1922年他對師古的缺位也對此作出自己的闡述:

不師古則無法,無法則墮于野狐。(題《秋江別意圖》)

不師古就會被人說成是野狐禪。這就是一個關于取法的問題,法從何來,他認為不是憑空臆造出來的,前人已經給我們創造了許多有價值的方法和理論,如果我們不借用,就等于是亂畫,于法于理不通。

1.2 求古意

吳觀岱師古人的目的在哪里呢?為什么如此,他在這點上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十分主動和清晰的。作品里的一句話為我們指明了玄機:

古人有云,“詩文字畫其理一也,不可不師古,亦不可溺于古,不師古則無法,無法則墮于野狐,溺于師古則無我 ,無我則畢生寄人門戶,然作畫要有古人在,仿古須有我在也,知此然后可以尋仿古意”。(題《秋江別意圖》)

該段題跋論述師古與溺古、無我與有我后,進而提到可尋仿“古意”。古意是吳觀岱在深入師法古人,在復古的過程中的繪畫感悟,認識古意才是他的目標。繪畫中“古意”古已有之,元代畫家趙孟頫曾說:

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意。

趙孟頫繪畫中的“古意”的本意大體上有二層意思,首先是對近世繪畫流風的反拔,在他所處的元代,尚“古意”即為對南宋一路畫法及審美的疏離,其次是以古人繪畫的趣味為尚,提倡對唐、五代及北宋藝術的學習,對于“簡率”推崇。吳觀岱的“古意”,是與趙孟頫提出的“古意”是一致的。并在題跋中屢次提到關于對“古意”的理解:

所學皆時人筆墨,雖筆致清秀,而未見古人名跡,殊少古趣。(題《劉海戲蟾圖》)

畫學寫意起于元朝而盛于明代,啟南之蒼古莫及。(題《重陽風雨圖》)

古人作畫多用熟紙素絹,雍乾以來,間有用生紙者,然百不得一二也。今人以有生紙為能,失古意矣。(題《溪山載鶴圖》)

清湘老人(石濤)畫煙云變幻無法耳,有得荒空古曠之趣,雖心師日臨,焉能得其真髓……(題《秋山釣艇圖》)

設色一道,豈徒以涂紅抹綠,鮮艷妍美取勝,須得發林泉蒼古之韻……(題《靜聽松風圖》)

曾見石田(沈周)老人畫,筆致古潤,簡而疏秀,覺涼風習習,暑勃頓消,……(題《碧梧清暑圖》)

松雪云“作畫貴有古意”,無古意則俗。此幀純乎韻勝耳。(題《晴雪賞梅圖》)

“古潤”“古趣”“啟南之蒼古”“今人以有生紙為能,失古意”“林泉蒼古之韻”“蒼古”,這些吳觀岱的只言片語是畫學思想的靈光一閃,是他對于 “古意”的最好說明。他不僅提到“古意”,而且對“古意”做出了更精準的自我體會—“蒼古”“古潤”。

吳觀岱在“古意”理念的引領下,經過反復的繪畫實踐,上達到了這一層次的境界。無錫近代著名畫家胡汀鷺就曾說過:

觀道人畫法全以新羅,石田為宗,故落筆便 有瀟灑出塵之概。蓋其天分即高,下筆自超然入古。

2 以天地為師

吳觀岱主張,師法古人后,如果要更上一層樓,取得更高的成就,就需要以天地為師,注重對真山水的體悟。吳觀岱以天地為師的畫學理論是以董其昌為藍本的。董其昌在他的《畫禪室隨筆·畫訣》說:

畫家以古人為師,已自上乘,進此當以天地為師。

吳觀岱用自己的語言傳習了這種畫學:

學畫以古人為師已是上乘,進此當以天地為師,然非吾輩臨撫家所能窺測,……俯臨大江帆檣,杳映天然妙跡,聊記大略以意圖之,非敢妄擬古人以天地為師也。(題《大江帆影圖》)

這段關于師天地題記說明,吳觀岱看過董其昌的畫論,最起碼也是經常聽人提及,然后在作畫中得到此中共鳴,而題在畫作上,以此作為標榜。后句自謙妄擬,實際上他已是親躬而為了。而下面這句題,更是揭開了楮墨與造化的關系:

古人作畫,以天地為師,縮造化于楮墨,為造化傳無窮之變態。(題《山水屏》)

清山初水四王貴為正統,他們把宋元名家的筆法看作最高準則,師自然較少,全國乃至江南地區深受其勢力影響和左右,形成摹古氣氛。而吳觀岱所處時代已是清末民國,摹古之氣仍在,但是,他經歷了揚州畫派和海上畫派的影響,尤其是畫僧石濤的洗禮,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的寫生態度對他有頓開茅塞之功,他更傾向于接受了董其昌、石濤以天地為師的理論。

吳觀岱寫生作品中,家鄉的風景占了很大一部分篇章,都是他對于本鄉真實勝景的追憶。如《太湖黿渚圖》、《第二泉圖》。另外,象《繪原村莊圖》、《城山雅集長卷》、《芝山紅葉》、《夏日鄉居圖》,也是根據具體的真景進行的創作。其次民國畫冊《南湖詩意畫冊》也是吳觀岱對有具體地點的繪事寫照。

其中,《貫華閣畫卷》是吳觀岱的一張重要的寫生圖卷。近代的著名資本家楊味云的一段話詳細記載他作畫前的準備工作,可見吳觀岱對寫生的慎重態度,也是他師法自然的最好佐證:

觚廬老人貫華閣畫卷,經營慘淡,歷三年而始成,聞其作畫之先,時棹輕舟,或攜筇屐,遍歷湖濱山麓,風月煙云之趣,滂沛于胸中,然后伸紙落筆,一展卷而惠山全景如在目前。

3 深師內心—“適吾意”“以畫自娛”

師古人、天地自然后,吳觀岱最終對于藝術的目的有了明確的認知,明白了為什么畫畫,畫畫的目的是什么。在這點上他推崇宋代文學家蘇東坡的關于繪畫的理論,也就是“適吾意”。 此句語出《書朱象先畫后》:

松陵人朱君象先,能文而不求舉,善畫而不求售。曰:“文以達吾心,畫以適吾意而已……”。

蘇軾是認同朱君先所說文達吾心,畫達吾意的。吳觀岱也把此語當座右銘寫道:

余于此中甘苦三十年,東涂西抹,無所適從,興至輒畫懶即止。東坡先生云:“畫以適吾意”,此語最可尋味。(題《松云策杖圖》)

余游繪事三十有季矣,讀古人名畫不下數十百本,雄健秀逸各擅其勝,而拙于臨摹,欲從末由,興到筆隨,意懶即止,聊適吾意而已。(題《松云策杖圖》)

筆者認為,“適吾意”在吳觀岱看來還有二層意思:

首先在師法古人、天地中必有吾在:

古人有云,詩文字畫其理一也,……作畫要有古人在,仿古須有我在也,知此然后可以尋仿古意。(題《秋江別意圖》)

認為作畫時即要有古人在,不能無所依托,仿古也要滲入個人對于作品的理解,要有“我”在。56歲時他又說:

……,聽山禽,觀舞鶴,濁酒一尊,高歌一曲,興來磨墨三升,寫我胸中丘壑。此境不可得而托諸毫端。不啻移家其中矣。(題《松竹盤恒圖》)

把所知所見之景,融于心中而寫出,有吾并已化自我心中的丘壑,與古人,自然天地已不相同。

梅枝干皆方折,是宋元畫法,懊道人(李鱓)常用之,非冬心(金農)翁一派。觀岱記?;◣熇钭跅睿ɡ铟W)石稍變其皴法。(題《花鳥四屏》)

吳觀岱師李宗楊的石頭稍變其法,變從哪里來,是從前人的窠臼中脫出來,有了“我”的存在,有了主觀的能動性,根據需要而主動改變筆墨技法。

欲仿文待詔(文征明),及收筆不識似何筆法也,與刻意臨摹者有領會。(題《山水屏》)

“不知似何筆法”,說的已不是單純畫得與臨本一致,不似臨本,有二方面的走向,一是受到控制的,臨寫時,向著有明確前人某家某法而去,結果與原臨本不一致。二是不受自己控制,融合幾家之法,既有在目前的臨本,也有前人諸多家,下意識里并沒有十分明確要向哪個方向去,畫著畫著已不受各家局限,化成一種嶄新的筆墨程式。無論這二者處于哪一種狀態,都需要自我在其中的參與,有“我”在。

其次認為作畫要隨自我興致,無意為之,強求不得。并以自娛此為判斷作品高低:

有意于畫,筆墨每去尋畫,無意于畫,畫自來,求筆墨蓋有意不如無意之妙耳。(題《筆墨尋畫圖》)

仿墨井道人(吳歷)畫冊,隨意寫去,不求形似也。(題《松風琴韻圖》)

八大山人長于用筆,而屈于用墨,清湘大滌子用墨最佳,筆次之,筆墨之難也如此,興之所至,筆即隨之,自有天趣,以畫自娛則高,以畫為業則陋矣。(題《重陽風雨圖》)

李宗楊(李鱓)云以畫自娛則高,以畫營業則陋,……,石田謂筆力不讓古人,不及古人處坐讀書少耳,胸中有書卷氣韻自佳。讀之方知學古之難也。(題《高松鳴琴圖》)

無意、草草不經意,把怡情養性作為作畫的目的、用自娛還是為業作為品評藝術高低的尺碼,這是文人士夫的眼光,吳觀岱本是一個職業畫家出身,可是他不滿于此,也不止于此,想做到從一個職業畫家到文人畫家的轉變。后來,更是對近之畫風的亂象進行了批評:

近之畫風尚狂怪迷離,五色劍拔弩張,目為西法東流,運吾筆端,忘其繪事之本旨,而不知古人筆墨出之辭翰之余,為怡情養性之事,與去繪畫之流非可同日而語也。(題《溪山清夏圖》)

吳觀岱畫學思想的形成了上述的規律,隨著年齡的增加愈加全面和成熟。吳觀岱師法和接觸古人畫作越早。就這樣,經過漫長的廢紙三千的歷練,形成了他“師古”、“師天地”、至“適吾意”畫學思想,吳觀岱的畫學思想基本上還屬于清末主流,但是他能在其中融入自個人的深入思索,并形成一定的概念,實屬可貴,同時他是近代較早地接觸石濤畫學思想并身體力行的一位的畫家,對于清末民國畫壇有一定的引領和啟發作用,尤其是對開啟本土無錫現代繪畫之路,有重要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吳觀岱.觚廬畫萃[M].無錫理工制版所,民國十年(1921).

[2] 吳觀岱.觚廬畫屏[M].無錫理工制版所,民國十二年(1923).

[3] 楊壽楠.云在山房類稿[M].民國19年(1930).

[4] 吳觀岱,等.南湖詩意[M].文明書局,民國19年(1930).

[5] 蘇軾.蘇軾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

[6] 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7] 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

[8] 董其昌,等.畫禪室隨筆[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

[9] 石允文.中國近代繪畫叢刊——吳觀岱[M].臺北:雅墨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

[10] 石濤.苦瓜和尚畫語錄[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

[11] 李鑄晉,萬青力.中國現代史[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12] 南京博物院,無錫博物院.江南老畫師吳觀岱[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2.

[13] 無錫博物院.無錫文博[M].2014.

猜你喜歡
師古古意文人畫
古代文人的特殊規定性及文人畫的發生
“文人畫”里寫春秋
禪畫文人畫中的簡約與蕭散
中正平和——王棟山水畫中的古意
尋找古意的配色
唯有“師古” 方得“創新”——記退役軍人書畫創作者夏雪虹
古意流轉——評改琦《紅樓夢》畫的藝術風格
從晚明文壇“師心”與“師古”的博弈看晚明文學思潮的流變
王鐸
化古意而為今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