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全不粹不足以謂之美也

2017-05-05 09:49郝淑瓊
藝術科技 2016年11期
關鍵詞:意境

郝淑瓊

摘 要:中國繪畫受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深遠,“虛”與“實”的藝術手法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廣泛應用,通過對虛與實的內涵和兩者間的對立統一關系做出闡述,最后重點分析了中國繪畫中應用虛實結合來表達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即意境。

關鍵詞:中國繪畫;虛與實;意境

1 虛與實美學思想的探源

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一直以來影響著包括美學在內的政治,文化等社會的各個層次,從美學思想中,主要集中表現在“虛”與“實”兩方面。因此,在中國繪畫的藝術表現中才出現“虛由實生,實仗虛行”“以實為本,以虛為用”的美學意識。

對中國傳統藝術思想影響最為巨大的主要是儒家,道家和《易經》哲學。哲學上的虛實說主要源于道家。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边@里的“道”,具“有”與“無”雙重屬性?!暗馈弊鳛橛钪嬷械谋倔w和根本規律,決定了萬物是無與有、虛與實的統一。莊子發揮了老子的虛實理論?!肚f子·天地》中談道:“黃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鼻f子認為憑靠“知”“離朱”“詬”都不能得道,只有“象罔”才可得道。而“象罔”正是有象與無象、虛與實的結合。老子的“有生于無”和莊子的“象罔”成為后來中國美學虛實說的根源?!耙魂幰魂栔^道?!薄兑捉洝芬蕴珮O圖闡述陰陽對立統一規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相互滲透,相互轉化,這正是太極圖所涵蓋的哲理,也正是中國繪畫表現出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

老莊的有無說、孔孟的虛實觀以及《易經》的太極陰陽交替論,體現在中國繪畫上即表現為虛實構成。因此可以說,有無、虛實、陰陽的傳統哲學構成了中國美學和中國繪畫的重要思想基礎。

2 中國繪畫中虛和實的內涵

中國繪畫很早就應用了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例如晚周帛畫鳳夔人物、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閻立本《步輦圖》、宋李公麟《免胄圖》等,究其虛與實的內涵,對中國繪畫審美價值有很重要的作用。

2.1 中國繪畫中虛的內涵

中國繪畫中的“虛”是指在我們的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能從所見實景中體味出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即:化實景為情感和境界。虛是客觀存在,反映的是現實生活中藝術表現的情感和藝術境界。它強調精神生活,和道家的“天地合一”的境界異曲同工?!疤摗敝亍吧袼啤?,而略“形似”,表現為“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利用留白等形式為觀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間。就如古典藝術研究學者清戴熙先生在他的《習古齋畫絮》一文中說:“畫之妙處在筆墨處,畫之更妙處,在無筆墨處”,也是我們常說的“畫實容易留虛難”。例如:白石老人繪活潑的小蝦在清澈的“水”中游動戲樂,畫面靈動,氣韻生動,背景雖然不著一筆一墨,卻使人產生蝦兒將躍出畫面,潛游別處的歡快意境。

2.2 中國繪畫“實”的內涵

中國繪畫中的“實”是與“虛”相對,是一種相反的表達形式,是我們在畫面中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景,將通過景物展現出來對生活的情感表現?!皩崱笔侵饔^的存在,“山即是山,水即是水”。通過對事物客觀的反映,在不改變景物自然風貌的基礎上,繪畫作品融入個人想要表達的情感。例如,《清明上河圖》,是一幅中國古代現實主義杰作,是對北宋都城卞京清明時節的風光,現實生活中場景的真實反映,展現了當時各階層人物的生活狀況和社會風貌,表露出畫家對汴梁生活的贊美和懷戀。筆法嚴謹精細,虛實結合,創造了獨特的藝術效果。

3 中國繪畫中虛與實的關系

先秦哲學家荀子在他的美學著作《樂論》中說:“不全不粹不足以謂之美也”,這句話的美學思想是:既要全面的表現生活,又要典型、集中的表現生活,才能稱之為美。這里的“粹”,去粗存精,藝術表現里有了虛,“全”,為實,中國美學大師宗白華在他的《藝術散步》中說:‘虛和‘實辯證的統一,才能完成藝術的表現,形成藝術的美?!钡?,“全”和“粹”從表面上理解,兩者是相互矛盾的,在中國繪畫中明確虛與實的關系是創作的基礎,事實上,虛與實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彼此之間是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的。主要關系表現為虛實相對,虛實相生。

3.1 虛實相對的關系

道家思想中的“有無論”、儒家思想中的“陰陽論”、佛教思想中的“色空論”,反映到中國傳統繪畫中,無、陰、空則代表著“虛”,表現為畫面留白,筆墨較少等;有、陽、色則代表著“實”,表現為畫面色彩濃厚,或者筆墨較多等。留白與濃厚,少與多,是對立的關系,但是彼此之間又是統一的。南宋畫家馬遠的《寒江獨釣》,一葉扁舟,一個孤獨的釣魚翁,這里“實”,其余滿紙一片空白,是“虛”,一實一虛,看似對立,但又是統一的。我們想象那空白處是煙波浩淼的江水和廣闊的空間,恰恰襯托出了環境的蕭瑟和釣魚翁的孤獨,達到了藝術境界的升華,成為我國傳統繪畫的藝術精品。

3.2 虛實相生的關系

虛是畫面表達的意境,實是實體,只有實體和意境相結合才能成為一幅完美的藝術作品。用實來突出主體,用虛來表達畫面的意境,就如清初畫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畫筌》中說的“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边@段話扼要地說出了中國繪畫虛實相生的關系,讓我們聯想到:宋徽宗趙佶喜愛書畫,常出題考畫家,有一次考試,他出的題目是:“深山藏古寺”。有一位畫家構思叫絕,畫面只見崇山峻嶺,山路蜿蜒,一位老僧在山下汲水……“實景清而空景現”,古寺虛掉了,但并不等于沒有,不然老僧擔水又去何處?實中藏虛,古寺就在山的深處,作品與觀賞者的精神交流,深入藝術創作的最深意趣,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

4 虛實結合產生中國畫意境

所謂“意境”,是藝術作品的形象系統所顯現的一種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是藝術家的主觀“情意”與作品所體現的客觀“物境”的有機融合,是情與景、虛與實、意與境的完美統一。

徐復觀指出:“我國的繪畫,是要把自然物的形相得以成立的神、靈、玄,通過某種形相,而將其畫了出來”。中國繪畫是對“不可定義”的感性意象的再現,需要用虛實表達畫外之意。因此在中國繪畫中虛實應用非常廣泛。畫家們在畫面上應用虛實變化表達難以言表的內在神情,表現“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同一”“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無限自由境界,表達深藏于境像之中的未知意蘊。孟子說:“充實之謂美”。但沒有停留于實,繼而“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謂圣,圣而不可之之謂神”。從實到虛,發展到神妙的意境。從中我們發現虛實結合追求最終目標就是意境。意境是中國畫的至高追求,也是其魅力所在,然而它的極致表現卻是“虛”與“實”對立概念的高度統一。

中國繪畫“虛室生白”“大象無形”“澄懷味象”,以實寫虛,虛實結合,追求莊嚴神圣的超越境界,是中國藝術孜孜以求的最高精神。

參考文獻:

[1] 培真.道德經探玄[M].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90.

[2] 樊莉.淺析中國傳統哲學與中國畫的虛實關系[J].甘肅高師學報,2008.

[3] 高敏.淺析中國畫的虛與實[J].藝術教育,2010.

[4] 宗白華.藝術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猜你喜歡
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這樣實現
———《“意境”如何實現———惲壽平意境觀念研究》評介
“逍遙游”壺的創新和人文意境
論紫砂壺“尋覓”的造型藝術和意境之美
中國畫的意境
意境心造 達其自然
探討現代景觀設計中意境的體現
鏡頭里的意境
舞蹈意境的認知與養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