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音樂教學中應怎樣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2017-05-05 10:10肖梅
藝術科技 2016年11期
關鍵詞:民族音樂人文精神教學

肖梅

摘 要:中國的民族音樂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民族音樂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民族音樂獨特的藝術魅力,更在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方面發揮重大作用,它能夠提高學生的人文思辨能力,所富含的文化內涵和文化精神更是給予學生人文精神滋潤。通過弘揚民族音樂中心的人文精神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當前民族音樂教學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就這些教學問題展開研究,并提出部分改進措施。

關鍵詞:民族音樂;教學;人文精神

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就種類而言可分為五大類,分別為民間歌曲、民間歌舞、民間說唱、民間戲曲和民間樂器;民間歌曲的數量更是多達30萬首以上,可見我國民間音樂不僅豐富多彩,更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1]然而,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改革開放的程度越來越深,外來文化開始滲入我國傳統文化,現代青少年的價值觀被外來文化強勢沖擊,造成其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輕視民族傳統文化,領悟不了民族音樂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因此,如何將日常音樂教學中的文化知識與人文精神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增加學生對民族音樂的了解和人文精神的培養,同時增強民族意識和民族自豪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目前面臨的一個重大的問題。

1 人文精神在民族音樂中的重要性分析

人文精神是人類對自身尊嚴的維護、價值的追求和命運的關切,是一種人類的自我關懷。人們對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明高度重視,對人的全面發展和理想人格的塑造有重要的意義。人文精神不僅是某個民族精神文明的主要內容,更深深影響該民族的物質文明建設,一個國家國民人文素養的水平,很大程度取決于國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因此,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迫在眉睫。

1.1 促進思辨能力的培養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推理、辨析能力,培養思辨能力,是主體意識對客觀世界做出的積極反應,具有反思性、批判性和獨立性的特點。人文思辨能力具有三個鮮明的特征:一是對人文的思考沒有公認的、唯一的答案,具有較大的爭議性;二是在思考人文問題的過程中,對所主張的觀點進行辯護是維護這一觀點的主要說理方法;三是思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鑒別和選擇一個最佳的價值理念。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擁有自己本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特點,正是由于這種差距使得每個民族在音樂風格和文化上也有不同的差異和特色。這些種類繁多的音樂構成我國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文化,這種豐富的文化對提高青少年的人文思辨能力有重要的意義。[2]可以通過學習民族音樂直觀地感受音樂帶來的情感沖擊,進而引發對人類自身的思考,從而促進思辨能力的提高。

1.2 促進民族音樂文化的交流

我國擁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擁有自己獨特的語音、文化和音樂等,每個民族的生活習俗和獨特的民族特色也都在音樂文化中體現出來。因此盡管每個民族在文化差異造成民族沖突,但是音樂是無界限的,人們可以通過音樂文化嘉盛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可以通過音樂文化促進民族間的溝通,加強民族間、人際間的了解。許多民族音樂的學習蘊含著很多人文精神培育的機會,需要教師隊伍真正領悟民資音樂的內涵并了解其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內容,最終在教學活動中教授給學生,加深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理解。

1.3 給予學生人文精神滋養

民族音樂凝聚著不同民族的理想,反映著不同民族生活的習俗,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民族音樂題材廣泛,風格鮮明,且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通過學習民族音樂,學生能夠從這些多元的文化中提高自我反省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時能在多元文化中審視自己,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文理想。

1.4 拓寬學生的人文知識視野

民族音樂是每個民族生活習俗等各方面的真實寫照,每個音樂作品背后不僅反映著各民族思想感情和生活習俗,更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知識。學生可通過學習民族音樂,深入了解作品的歷史淵源、創作背景、傳承方式等方面拓寬自身人文知識面,同時可提升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當代學生素質教育中推行民族音樂,在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傳承祖國優秀得到民族文化。[3]

2 分析當前民族音樂教學存在的不足

由于受傳統教學觀念和師資力量的限制,當前民族音樂教學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2.1 對文化內涵理解不深入

現在的音樂教學活動主要在于對音樂作品的形態分析,導致學生缺乏對民族音樂的文化內涵的理解,忽視了音樂存在的真正意義。以熟知的《春江花月夜》為例,在常規教學中一般會重點介紹該曲的由來,然后進行曲式分析,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只能理解相關的作品分析知識,對該曲的真正深層內涵知之甚少。對該曲的文化淵源、特有的音樂傳承方式、特殊的歷史因素等知識更是不了解,這些重要的教學內容往往在實際教學中被忽視。

2.2 過于注重技術的培養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更注重學生音樂技巧的培養,使得學生被技術所牽絆,忽視音樂所蘊含的人文文化。調查發現,當前我國民族音樂教學中,通常只注重演奏技能的訓練,甚至將掌握演奏技巧作為教學的唯一目的,導致教學過程枯燥,學生情緒被演奏技巧的掌握程度控制,很難在音樂中表達真實的情感。這種機械的訓練方式導致學生過于擔心在演奏中某個動作出錯而帶來心理負擔,使學生無法享受民族音樂之美,也無法從中領悟人文精神。

3 民族音樂教學中培養人文精神的策略

3.1 更新民族音樂的認知觀念

民族音樂所蘊含的豐富的文化不僅將民族精神、民族審美情趣、民族心理和民族生活習性等因素融為一體,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時代風貌的寫照。轉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認知觀念,想學生介紹我國悠久的民族音樂歷史和文化,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4]早在7000多年前我國祖先就創造了音樂,我國的音樂與由原來的實用功能轉變為觀賞性功能,同時也成為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傳授民族音樂演奏技巧方面的知識,更應該注重向學生傳授民族音樂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精神。

3.2 深化民族音樂教學改革

要深入教學改革必須從教師隊伍入手,提升教師隊伍的師資力量和素質是首要任務。目前我國的音樂課程設置依舊較為傳統,只著重培養學生的演奏技能而忽略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使教學目的有所偏離。因此,需要教師從培養自身音樂素養出發,深入挖掘和研究民族音樂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并在實際教學中體現出來,將其傳授給學生,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的同時培養其人文精神。音樂素養包括教師對民族音樂理論知識、民族樂器表演能力、嫻熟掌握民族音樂教學方法、現代教育技術和教學軟件。從事民族音樂教學的教師必須做到“情感與技術并行”,不能只注重技術忽視情感表達。

3.3 加強民族音樂的推介

我國民族音樂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人文知識,將我國優秀的民族音樂介紹給學生,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民族音樂中作為我國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一部分,它將一個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習俗和審美情趣融合到音樂中,形成獨特的文化內涵,反映了一個民族社會歷史和時代風貌。我國擁有許多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且各個民族音樂設計的題材非常廣泛,風格鮮明。例如,《義勇軍進行曲》通過慷慨激昂的曲風喚起人們的抗日高潮和愛國情懷;《白毛女》講述了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之間的斗爭,類似這些優秀的作品在我國民族音樂寶庫中還有很多。正是因為這些豐富的民族音樂使我國的音樂內容極為豐富,涉及77種體制、樂種、樂器、曲種等,這些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的財富,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將這些和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傳授給學生,讓其真正體會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激發其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精神。

3.4 優化民族音樂教學環境,營造和諧教學氛圍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大學生的課外活動越來越豐富,校方應借此開辟第二課堂,拓寬民族音樂教育的途徑,加大民族音樂在校園的傳播力度。例如,引導學生將民族音樂與街舞結合起來,促進民族音樂傳播的同時提高寫生的創造力。教師在教學中要準確抓住民族音樂與民族文化的關聯,通過師生互動與交流,營造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加入到民資音樂傳播隊伍中,感受民族音樂的獨有魅力,在把握和理解民族音樂藝術魅力的同時,提高藝術修為和人文素養。

4 結語

縱觀整個民族音樂發展時可發現,我國民族音樂起源、發展和演變均源于民族生活習俗、審美情趣和民族文化中。我國民族音樂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因此,將民族音樂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傳承下去是現代教育的重要任務。在民族音樂教學中,不可過于注重演奏技巧忽視音樂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培養,轉變思想觀念和教學模式,全面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參考文獻:

[1] 吳旦.民族音樂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培育探究[J].音樂大觀,2013(03):169.

[2] 王有為.淺談如何在高校音樂鑒賞課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05):83.

[3] 王新學,李四忠.論音樂在大學生素質培養中的影響——大學生音樂素養培養的關鍵因子分析[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4):310-315.

[4] 楊春林.民族音樂教學中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性[J].科教導刊(中),2012(04):155-156.

猜你喜歡
民族音樂人文精神教學
傳統民族音樂在高職教育中的傳承——以高職民族音樂課程為例
民族音樂處在“低谷”
高校音樂教育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挖掘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編輯出版中的體現及構建
“自我診斷表”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對外漢語教學中“想”和“要”的比較
試論醫學人文精神的構建
循證醫學的人文精神
課堂中滲透民族音樂文化的實踐與探索——以《其多列》一課為例
尋找歷史的縫隙——關于“人文精神討論”的述評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