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語成語的傳播學語境分析

2017-05-13 13:12王媛
青春歲月 2017年6期

【摘要】中國傳播文化孕育在深厚的歷史傳統之中,漢語成語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包含有關傳播活動的豐富內容。本文從漢語成語的傳播學語境視角,擬從傳播方式和傳播形態的維度,剖析我國古代的傳播學史和傳播文化,并簡要論述傳播本土化的問題。

【關鍵詞】口語傳播;文字傳播;官方傳播;傳播本土化

傳播學自20世紀50年代傳入中國以來,歷經了吸收、借鑒、融合的歷史過程。然而反觀數十年中國的諸多傳播學理論研究,無不是建立在西方傳播學理論基礎之上。中國作為歷史悠久、文化渾厚的文明古國,傳播文化自有氏族社會以來,即展開了它的發軔歷程。從傳播學理論本土化的角度看,我國的傳播學研究在有限度的借鑒西方的基礎上,更應從中國歷史文化的深厚積淀中,挖掘和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傳播文化和理論。

漢語作為中華民族數千年發展的文化結晶,內容包羅萬象,意蘊博大精深。而成語可謂漢語的精華所在,語意凝練,言簡意賅,具有極強的表現力。與此同時,成語多出自我國古代的歷史典故、名人文集、社會事件等代表時代特征的社會現象,是對社會事實的真實反映。筆者擬從傳播方式和傳播形態兩個維度進行分析。

一、傳播方式:口語傳播和文字傳播

口語傳播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眾所周知,口語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中,一直是傳播活動的重要載體。漢語成語中包含有很多關于口語表達的成語,如“津津樂道”(清·頤瑣《黃繡球》)、“口若懸河”(《世說新語·賞譽》)、“侃侃而談”(《論語·鄉黨》)、“出口成章”(《詩經·小雅》)、“滔滔不絕”(《開元天寶遺事》)等。

盡管口語在傳播活動中扮演了無可比擬的角色,但其本身也伴有非常明顯的局限性。成語“三人成虎”(《戰國策·魏策二》),原意說三個人謊報城市里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了?!秴问洗呵铩げ靷鳌穼Υ艘灿猩羁痰恼J識:“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边@段話充分論證了口語傳播的一大特點,即受眾對傳播內容的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觀性,對于喜好的部分會有意無意地加以過濾、更改,以滿足自身的信息傳遞需求,因而常常導致原有內容的扭曲、失真甚至大相徑庭,產生錯誤的傳播效果。其實,在傳播過程中始終無法清除傳播者的“意識先結構”,即使是今日的電子媒介,也無法保證絕對的客觀性與準確性。

與口語傳播比肩的文字傳播,雖出現較晚,卻后來居上。自“倉頡造字”始,我國古代先民逐漸摒棄了“結繩記事”、“契木為文”這些早期簡單的記事方法。秦漢時期文字傳播的載體以竹、木制造的簡和絹帛為主。成語“罄竹難書”(《呂氏春秋》),極言一個人的罪行之大,用盡南山的竹子作竹簡,“猶不能書也”。竹簡在最開始的文字傳播活動中,擔當了重要角色。官方的公文記述、史官的歷史記載、思想文本的保存等大多借助于竹簡。

至漢代,由于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造紙術適應社會潮流,應運而生。造紙術的發明,不僅推動了世界文明的歷史進程,更在人類傳播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語典故“洛陽紙貴”(《晉書》)講述的是,由于西晉文學家左思的《三都賦》文字優美,令人拍手稱贊,人們競相購買紙張,手抄傳誦??梢姰敃r詩文的傳抄和紙張已經密不可分了。

二、傳播形態:官方傳播和民間傳播

中國歷史上,不同年代,信息傳播的主體也不盡相同。從個體到群體,從政治家到軍事統帥,從歌妓到說書人,傳播主體和內容豐富多樣,包羅萬象。但是若從傳播形態的角度區分,則大致可劃分為官方傳播和民間傳播。

1、官方傳播形態

在古代,政令、法典、諭旨的傳達多依靠郵驛制度。殷周時期,郵驛制度產生并開始發展。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通過書同文,車同軌,修馳道等行政手段促進了郵驛制度的完善,并制訂了中國第一部郵驛法——《秦郵律》。及至盛唐,“天下驛凡一千六白三十九”,其中水驛二百六十,陸驛一千二百九十七,水陸兼驛八十六。由此可見唐代的驛站已具備相當的規模。在漢語成語中,“駱驛不絕”(《后漢書·郭伋傳》)則描述了驛陸上,人馬眾多的情景,“驛”逐漸成為流動人口的代名詞。

在軍事信息傳播中,除了牌符制度,還有創制時間最早,使用時間最長的烽燧系統。烽燧系統是古代君臣之間、中央與地方各級政府之間具政治軍事作用的接力式組織傳播。在古代,我國國土廣袤,幅員遼闊,來自邊疆的外敵入侵不僅頻繁,而且分散在幾千公里的邊界地帶上,要想施行有效的戒備和預警,必須建立迅速的信息傳播渠道。西周時,烽燧報警機制初步建立。

2、民間傳播形態

迥異于官方傳播的專有渠道,民間傳播無論在傳播媒介,還是在傳播時效與范圍上,都無法與官方傳播分庭抗禮。但是民間傳播領域卻不容忽視,因為正是底層民眾的真實生活構成了社會存續和發展的根基。在民間,社會輿論不僅擴大了信息傳播范圍,而且構成了政治道德的制衡力量。

歌謠是古代社會中,百姓喜聞樂見的傳播形式。成語“村歌社鼓”(《粉蝶兒·牛訴冤》),指的即是民間的歌謠、鼓樂。歌謠的創作可以追至先秦時期,傳統上歌謠多是孩童自編自唱,并且簡短押韻,但是傳世的諸多歌謠也有成人創作的成分。歌謠按內容可以劃分為勞動歌謠,愛情歌謠,風俗歌謠,時政歌謠等,從民眾角度,真實反映了對應時期的社會圖景。

三、結語

中國社會的傳播文化歷經千年的時間洗禮,依舊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疾熘袊糯膫鞑ノ幕?,亦可以從歷史、文學、詩歌、軍事等角度進行探索。本文無意從宏大視野做出對于中國古代傳播文化的高度概括,僅是從豐富多彩的成語故事和成語背后所代表的文化事件中窺視其一隅。中國古代社會的傳播文化涵蓋范圍極廣,“橫向則廣袤無邊,縱向則世代不絕;可以近在咫尺,口語相傳,也可以通過文字、繪畫等,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所傳遞的信息,極其豐富,或傳事,或傳言;或為顯性的具體客觀事物,或為隱性的意氣、精神?!边@一切都根植于我國悠久的歷史傳統當中,是社會文化領域中當之無愧的瑰寶。在此基礎上,開展富有中國特色的傳播學理論研究,必將在世界范圍內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 趙 昆. 淺析成語中的中國文化[J]. 大眾文藝, 2010(12).

[2] 聞 娛, 張 翅. 先秦時期傳播活動略論[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2,2(1).

[3] 蘇全有, 陳自豪. 中國郵驛史的回顧與反思[J]. 北京郵電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0,12(5):58-66.

[4] 方漢奇. 中國新聞傳播史[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9.

[5] 黃金貴. 古代傳播詞辯釋[J]. 河北大學學報, 1996,02.

[6] 孫旭培. 華夏傳播論[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7.

【作者簡介】

王媛(1992—),女,漢族,江蘇句容人,西安外國語大學西方語言文化學院2014級西班牙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