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實調查與鄉村志書里的梁莊

2017-05-15 10:18余方亮
出版廣角 2017年8期
關鍵詞:村志梁莊志書

【摘 要】 中國農村正處在經濟改革與社會變革的風口浪尖之上,如何抓住這一次機遇,實現同城市的發展并軌,對中國農村來說迫在眉睫。學者、作家梁鴻關注到了這一現象并將其具體地表現在了自己的作品《中國在梁莊》中, 這本書真實反映了中國的鄉村生態,而其田野調查的紀實方法與鄉村志書的寫作方式也頗具特點。

【關 鍵 詞】《中國在梁莊》;中國農村;鄉村生態;紀實調查;鄉村志

【作者單位】余方亮,北京體育大學。

21世紀以來,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在經歷著重大變革。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明顯提高,中國的農村也在中國歷史變革和文化變革中努力探索屬于自己的發展道路。但這一過程充滿了艱辛與坎坷,迎面而來的是各種各樣的問題:一方面,農村年輕人對城市的渴望驅使他們離開鄉村,這直接導致了農村留守兒童的增多和人口老齡化的加重;另一方面,在苦苦奮斗離開農村去到城市后,農村人依舊得不到城市人的認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到了這個現象并對此展開研究,當代作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梁鴻用近5個月的時間深入河南穰縣一個小村落進行調查采訪,完成了一本紀實性鄉村調查《中國在梁莊》。這本書出版后,立即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反響。梁鴻通過對自己幾十年鄉村生活的回憶和深入農村對其進行的精確剖析,為我們直觀地展現出了當代農村的矛盾與掙扎。

作者梁鴻遠離了城市的喧囂,選擇回到鄉村老家完成這份調查。鄉村的環境和家族的親情使得作者更為清晰直觀地觀察中國農村的生態,作者“以一種整體的眼光,調查、分析、審視當代農村在中國歷史變革和文化變革中的位置,并努力展示出具有內在性的廣闊的鄉村現實生活圖景”[1]。在寫作方式與文體樣式上本書也極具特色,基于田野調查的紀實文學的寫作模式,鄉村志的文體特征,這一切向大眾生動地描繪了整個鄉村的具有自身特色而又極具代表性的面貌。

一、鄉村生態:真實限度下被塑造的梁莊

作者書中所描繪的鄉村是河南省穰縣的梁莊,“梁莊素有‘綠色家園之美譽,村莊之內古樹參天,谷深峰險,一派原始風貌”。作者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年,后來走出了村莊開始在大城市打拼,卻在之后離開的幾十年中“無時無刻不在牽掛著它”。因為作者本身就在鄉村長大,盡管后來一直在城市里卻有著和鄉村人同樣的生活感觸,所以對這種“鄉村破敗”的現象更為關注,關注的同時更想利用文學的聲音向大眾傳遞若干信息。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人們一提起農村,眼前就會浮現一種破敗感,而在農村成長的人卻會對農村產生一定的依賴,這是自己作為農村一分子的感情存在。作者也不例外,她在書中深度剖析農村破敗的同時又極力為中國鄉村正名,書中作者所描繪的家鄉和中國其他的鄉村一樣,有頹廢也有熱情,有不堪也有善良,有衰敗也有陽光,處處充滿著凋敝卻又處處洋溢著生機。這樣的農村幾乎是整個中國農村的代表,這種普遍性使得作者的調查更為精準,更能剖析出中國當代農村的整體特性,這種普遍性給了作者以陳述的資格,也正是因為這種普遍性,作者才能夠更加暢所欲言地向我們生動地展現當代農村在整個社會變革與文化變革中的面貌與所處的位置。

作者在書中以冷靜的觀察和思考剖析故鄉,剖析中國。她在書中毫不避諱對更早時期的中國農村那種自卑心理的發掘,而且這種自卑還是發自作者內心的。作者寫到自己十三歲第一次進縣城時,在縱橫交錯的馬路上尋找大姐單位時的驚慌與害怕,寫“也不敢問路,那些悠閑的行人身上有一種陌生的東西使我不敢走上前去”。只是一個小小的縣城而已,帶給還是小孩子的她卻是極大的心理負擔和由此產生的遠離感,這種感覺被作者回憶并書寫了出來,表現出對城市空間恐懼的同時也說明了自己對于農村出身的不自信。作者在寫作中投入了真摯的感情,把對以前的回憶與現在的感受聯系起來,深刻地反映某些問題,從而使讀者有意識地進行有深度的思考。比如作者寫改革開放后的這些年,整個村莊最顯著的變化是路,然而一輛輛飛馳駛過的汽車,卻與村莊的人們沒有任何關系。作者一遍遍用這些令人深省的語句警示世人:在現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如此發達的今天,還有各種各樣的人享受不到改革所帶來的成果。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一些沒有工業支柱產業,并且地理位置居中的城市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始終處于一種劣勢,而這種劣勢長期積攢下去的話,勢必會造成農村生活水平的降低和整體發展的落后。經濟不發達、民風保守且觀念落后的鄉村想要趕超城市實屬不易,如果想要和城市共享發展結果,中國農村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在這部調查作品中,作者高度贊揚了農村人所擁有的優良品質。不管是鄉村居民所擁有的善良還是堅韌,抑或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儒家思想中“仁、義、禮、智、信”這樣一整套價值體系,書中的鄉村居民都或多或少有所體現。作者在走訪調查的過程中感到詫異的是“王家少年”的故事,十六歲的王家少年殺害強奸了同村八十多歲的老太太后被判了刑,作者向村里人了解這一事件時對人們關于這件事最終判決的理解更是詫異。作者原本以為會有人同情這個十六歲的少年,但是大家對這個少年的看法基本上是同一種道德態度:道德敗壞、手段惡劣是不可能讓人原諒的。村民所表現出來的是非觀源自中國自古傳承下來的一種道德感,這種道德感在鄉村人的腦海里深深扎根,他們認為像王家少年那樣殘忍的行為只有死刑才能達到懲罰的目的?!班l人們所表現出來的對王家少年的極端態度顯示的其實是對原始古樸道德的尊重。在這里,有一種最古老的叫作原始正義的東西依然存留在這鄉村的大地上。它隱藏在了日常生活與所謂的法律身后,人們根據這些常識進行基本的正義與邪惡的判斷?!盵1]這種判斷在鄉村中屢見不鮮,甚至已經成了鄉村居民首選的處理問題的方式。

二、紀實調查:不加修飾的繽紛相呈

為了完成這樣一部調查作品,梁鴻連續兩年利用暑期時間回到自己的老家,在這兩年中,作者共在鄉村生活了五個月左右。作品寫作的方法正是人類學中所采用的田野調查。作者對鄉村的情感非常的濃厚,作為土生土長的梁莊人,當闊別多年再一次探尋這片土地時,所獲得的自然是另一番不同的風味。作者小時候活潑、稚嫩,在梁莊的生活充滿了少年人的習性?,F在久別重逢,面對度過了二十年歲月的鄉村,梁鴻開始用一種全新的眼光去打量這片土地,由此帶來的心境自然是不同的,這種不同在這部作品中有充分的體現。這次回鄉,梁鴻帶著對農村的全新認知和心憂天下的情懷,并利用這種認知和情懷更加清晰地感知鄉村,用有力的文字帶給讀者全新的體驗。作者用敏銳的嗅覺察覺出鄉村問題的本質所在,并在其后的調查中有所傾向性與指向性。作者在農村走訪時,詢問了自己家族的長輩,也探訪了地方村干部,還親自去查閱相關資料,所感所得經由作者的筆端流瀉而出,然后作者將那些散碎的文字匯編成了整體,系統地向讀者展現出了當代農村的真實現狀。在這部紀實調查作品中,作者大量引用所采訪對象的話語,她試圖通過這些真實可信的采訪及話語來向讀者展現一個既凋敝又陽光的中國鄉村。

作者的文字之所以可讓讀者隨處感受到中國鄉村的真實面貌,就是因為作者調查的過程充滿了紀實性。紀實文學是指借助個人親歷、采訪等體驗方式,或使用日記、書信、檔案、新聞報道等歷史文獻,以非虛構方式反映現實生活或歷史中的真實人物與真實事件的文學作品[2]。讀者在閱讀這部作品時不會產生時間和空間的隔閡,甚至會非常強烈地感受到其中的真實,就是因為作者對寫作事物的本身不添加任何夸張或者虛無的成分,使其在文學作品中表現出本來的面目。作者不會因想要為鄉村正名而夸大其詞,也不會對鄉村的瑕疵遮遮掩掩,讀者所能感受到的就是一個浮現在眼前的中國農村,是一個不加任何修飾的農村,是一個任何人都可以讀懂、都可以近距離感受的鄉村。讀者非常直觀地面對鄉村時,自然而然地會被一種真實貼切感代入。除此之外,紀實性作品需要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并在這一基礎上進行藝術創作。作者在書中所講到的案例都有村民的話語或相關資料證明,其產生的真實性都是由真實話語與真實事件作為支撐的,因為真實,所以讀者在閱讀作品時才不會覺得內容空洞和乏味,我們讀了這部作品后所產生的震撼和感動,都是因為作者將自己眼中農村所有的狀貌絲毫畢現地描繪了出來。

文學作品的價值分為其表現出來的時代價值和歷史價值,如果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在其褪去時代的華麗外衣后還能堅挺而被人們所欣賞,那么說明它的歷史價值在盛放光彩。讀者欣賞一部作品,很大程度上基于作者對現實世界的尊重,一位作者能將事物本身的特點通過筆尖描繪出來,又在尊重現實世界的基礎上進行富有感情的創作,這就是為作品注入旨趣和增添美感。像這部《中國在梁莊》,作者就是通過自己眼中對農村的真實感受來帶動寫作,人們在作者的感召下進行神游,仿佛進入了這個村莊,進入了這個原本與自己毫無關系的地方,流連忘返,不愿回歸現實。作者的紀實性調查為寫作提供了更加真實、更加詳盡的資料,這也是讀者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的深層原因。真實感永遠是引導讀者進入情境的最佳感覺。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文學亦如此,但文學的內容一定要能反映生活,只有在生活的基礎上進行創作,才能讓文學作品的藝術性更高。這部作品盡管沒有華麗的文字,也沒有神秘的噱頭,但是其平凡的文字和真摯的情感通過紀實調查這種方式,恰到好處地向讀者展示了作者的情感表達,使讀者與作者的情感處在同一位置。

三、寫作高度:鄉村志書的新書寫方式

村志是地方志的一種,是以某一個行政村或自然村為記述范圍的志書。村志的修訂與國家意識有關,國家意識是人們在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對國家的態度、情感、認知以及信念、習俗、價值認同的復合存在形式[3]。作為最基本的種族構成單位,村莊的作用不可小覷,而村志恰恰給了我們了解這個村莊的條件,我們通過某個村的村志,很容易就會看到這個村莊所折射出來的某一個地域、某一個時期整體的風土習俗、態度情感以及認知信念。自古以來,隨著縣志、府志、省志的編修,各地也編寫了不少鄉村志,只是由于歷史變遷,留存下來的很少。盡管村志的影響力一般只在所記述村莊的范圍內,不如縣志、市志廣,但從村志中,我們能看到在縣志、市志中看不到的東西,這為研究當時社會最底層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人們的風俗、生活狀況等都提供了可貴的歷史依據。

毫無疑問,《中國在梁莊》這本書是典型的鄉村志書,其以人物為寫作單位的模式也改變了傳統鄉村志書以年代為寫作單位的基本模式。在其書第二至第七章的內容中,每一章都是以一些代表人物來反映梁莊的一個側面。第二章蓬勃的“廢墟村莊”有四個小節,“第一代打工者:還愿意在村莊蓋房子,那里才是家”,“我的族人:在黑色的淤流之上建立的幸福生活”,“老貴叔:磚廠是老百姓遭殃的鐵證”以及“縣水利局副局長:我管水,我也只能讓孩子站在岸邊”。這種模式就構成了全書以人物傳記為基礎的鄉村志書的寫作模式。此外如第四章,“離鄉出走的理想青年”,分別為毅志、菊秀、春梅、義哥、光河等人物立傳,為我們展現了離開梁莊前往城市打拼的人的生活。第五章“守在土地上的成年閏土”,則通過對清立、昆生、姜疙瘩、清道哥等人樹立了留守者的形象。

此外,在《中國在梁莊》這本書中,作者大量引用以往村志的內容,試圖帶著讀者進入一個由村民自發組織的對村莊歷史的回望,而讀者在文字的穿梭中,也很容易被村志里面具有專業性的文字所吸引,從而站在與作者同高度的位置——同作者一起贊美農村生活的美好,一起感嘆農村生活的不公。鄉村志書對于本書的構成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一方面,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大量引用地方志書的內容為寫作增添真實性;另一方面,作者也通過寫作為鄉村志書提供一種新的書寫方式。應該說志書的書寫是當代農民覺醒的標志?!按逯镜木幾砻髑О倌陙硪恢碧幵谏鐣聦拥霓r民開始發現自身的價值,產生一系列過去夢中也不可能有的新追求。他們既需要通過史學來為自己定位,讓史籍留下自己的足跡,也需要通過史學總結經驗,探索進一步發展的方向?!盵4]同時,村志的編撰還表明了鄉村整體向國家意識的靠攏,想要帶領自己的文化融入現代國家意識里面的思想。

《中國在梁莊》的成就不只是以鄉村志書增添其文字的真實性,而且在這樣的文字中,我們得以審視農村中的各種現象并進行思考:退休教師梁萬明口述自己的教學生涯,說明農村的教育問題;對“清立砍人”事件的回顧透露出作者對整個鄉村在現代之風吹了幾十年但是沒有改變內部生存結構的惋惜;在梁莊的前任支書梁清道口述中得以了解喊了三十多年的民主程序和民主自治對中國的內陸小村莊還是陌生的、概念化的代名詞;敘述巧玉的真實故事來講述在傳統道德與現代行為下兩種不同習慣的碰撞與隨之而來的關于傳統與現代、保守與進步的辯爭……隨著時代的變化,中國的農村也有越來越多的事件發生,這些事件本身不具備價值,但是將其放在大的社會背景下就會發現,這些小的事件無不展現著農村生活各方面所具備的特點。作者就是將這些類似傳記的內容整合,通過當事人的經歷來體現時代變遷,這無疑給鄉村志書的書寫帶來了新的書寫模式和思維方式。

作者用流暢并飽含真情的文字向讀者訴說當代農村在整個社會變革和文化變革中的位置。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更好更直觀地對中國當代農村進行極其精準的解讀。在這場變革中,農村也一直在努力改變自己的面貌,以更加符合時代的發展,不過在快餐文化同樣盛行的今天,中國農村的一些優良傳統仍要保留下來。農村居民本身所具有的善良和熱情,所具有的憨厚與樸實,所認定的以“仁、義、禮、智、信”為主導的精神坐標……如果這些傳統能夠跟隨鄉村進步的步伐一起變革,使之更契合現代社會需要的話,與之相匹配的中國農村人在“弄潮兒”的路上才能越走越遠。

|參考文獻|

[1]梁鴻. 中國在梁莊[M]. 北京:臺海出版社,2016.

[2]李輝. 紀實文學:直面現實,追尋歷史——關于《中國新文學大系》紀實卷(1977-2000)[J]. 南方文壇,2009(1):21-27.

[3]班紅娟. 國家意識與地域文化[D]. 中央民族大學,2010.

[4]孫達人. 中國農民史的價值和意義——兼論族譜、村志的社會功能[J]. 社會學研究,1994(6):59-64.

猜你喜歡
村志梁莊志書
直到《梁莊十年》,梁鴻才改變了“姿態”
《梁莊十年》:立足大地,見證時代的變遷
自治區地方志辦公室召開特色志書編纂專題會議
“一域全景式村志”的編纂模式探索
江蘇省張家港市村志編纂調查
談編譯出版《西藏七大藝術集成志書》藏文版的必要性
把村志打造成村民的“傳家寶”工程
——江蘇省張家港市較大規模推進村志編纂的調查
故園歸去卻無家:評梁鴻的梁莊系列
關于村志的研究綜述
淺談提高第二輪志書的可讀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