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仲舒與柏拉圖人性論思想的比較

2017-05-19 10:17王冰杰
關鍵詞:人性論董仲舒柏拉圖

王冰杰

摘 要:本文將董仲舒與柏拉圖人性論思想進行比較研究。從二者人性論的理論基石出發,通過對“天賦善惡論”、“性三品說”與“善”的理念進行闡釋解讀,進一步對兩人的政治主張--“王道教化”與“哲學王”等思想比較研究,以期得出對當今和諧社會的建設的啟示性意義的思想精髓。而在當今全球化態勢下,如何以正確姿態擁抱世界文化,并且建立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開放性文化,是一個相當現實性的問題。對比發現,兩位先哲在教育觀、用人觀、政治觀上具有明顯相似性。正是基于這些相似性,本文試圖為中西文化比較、融合找到新的切入點。

關鍵詞:董仲舒;柏拉圖;人性論

中圖分類號:B23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7)04-0036-03

一、董仲舒與柏拉圖人性論理論基礎的比較

(一)“天賦善惡論”

“性相近,習相遠也”,孔子指出人的后天習性差別很大,但天性是相近的。他認為通過教育,使人認識自己,可以為善成仁,但亦有可能為惡不仁??梢娍鬃诱J為人性是亦善亦惡的。儒家弟子繼承了這一思想并加以發展。孟子從“四心”出發,引出“四端”,他認為人具有仁義禮智的“四端”,“猶其有四體也”,由此提出性善論,主張由“本心”論“本性”,從“盡心”、“知性”從而達到“知天”。荀子則從人的自然稟性出發,認為“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荀子提出了性惡論,主張“化性起偽”,“明分使群”和“隆禮重法”。

董仲舒的“性三品說”是在對先秦人性思想批判繼承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洞呵锓甭丁分v:“人之受氣茍無惡者,心何栣哉?吾以心之名,得人之誠。人之誠,有貪有仁。仁貪二氣,兩在于身?!比嗽诮邮軞庵蹙陀袗盒?,要不然人心怎么軟弱,受限。因此具有仁愛,貪婪兩種性質,并且共存于一身?!叭耸苊谔?,有善善惡惡之性,可養而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若形體之肥臞而不可得革也”。人副天數,那么人性也受于天,就像是人能改變胖瘦,卻不能完全革除作為人的形體。但是人性可“養”,即通過向善的仁義養性?!疤熘疄槿诵悦?,使行仁義而羞可恥,非若鳥獸然,茍為生,茍為利而已”。強調了人性是人之本質所在,是區別于禽獸,優越于禽獸的原因。但他同時又指出人趨惡的可能性:“栣眾惡于內,弗使得發于外者,心也。故心之為名,栣也?!苯又?,他明確的指出人具有善惡兩種因子:“身之名取諸天,天兩有陰陽之施,身亦兩有貪仁之性,天有陰陽禁,身有情欲栣,與天道一也?!笨梢姸偈娴娜诵哉撌钱愑凇靶陨普摗迸c“性惡論”的。他的仁之性可以說是對孟子性善的繼承,而貪之性可以說是對荀子趨惡性惡論的繼承。由此,可把他的人性論歸結為為“天賦善惡倫”。董仲舒對先秦人性論思想進行批判繼承,并加以發展,提出“性三品說”。他認為人性不是單一的,而是分為三個階段,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

董仲舒主張“性三品說”,但他的人性論重點卻是“中民之性”。他在《春秋繁露·實性》指出:“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中民之性如繭如卵,卵待孵二十日而后能為雛,繭待繅以涫湯而后能為絲,性待漸于教訓而后能為善?!笔ト酥?,在他看來就是:“循三綱五紀,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愛,敦厚而好禮?!痹诙偈婵磥?,人性之中雖有善性,但不能說人性就善了。就像禾雖出米,而禾未謂米,繭能繅絲,而繭不可謂絲一樣。人性之中具有善質,這為成善提供了可能,但需要建立在王道教化的基礎之上。

(二)“善”的理念

柏拉圖認為關于“理念”的知識是先天存在于人的靈魂之中的,“理念”是不變的、永恒的、是第一性的,而可感事物則是不完善的復制品。在他看來,現實世界即是可感世界。每一個事物都有一個理念,各種事物的各種理念又構成了可知世界??筛惺澜缡翘摶玫?、不真實的,那么就有了讓我們追求“理念”的要求。柏拉圖認為,“善”的理念是最高等級的,它也是其他理念所追求的最高目的。各種理念在“善”的理念的引領之下,形成一個有序、完善、真實的世界。因此,在現實社會中,只要按照“善”的理念模式建立國家,就會實現國家的有序、安定、繁榮?!袄硐雵笔且粋€由“哲學王”所管理的國度,柏拉圖認為只有真正的哲學家才能真正的接近、認識“善”的理念。按照萬物向“善”的這種結構,現實社會也會有一種自上而下的、不同階層存在的國家制度,這是和諧社會的要求。根據這種自上而下的層級秩序,并對每個公民進行美德教育,是柏拉圖提出的治國安邦之道。這種有序的社會秩序,存在著三種分工者——統治者、守護者、勞動者;又分別代表著三種不同品德——智慧、勇敢、節制,三種不同的人性——理智、意志、欲望。這也正是“善”的理念存在的目的?!吧啤钡睦砟畛蔀槿f物的目的,使萬事萬物向它靠攏。在人身上同樣適用,柏拉圖認為,正是因為有了“善”的理念的存在,才體現了人性有不完美,讓人去追求“善”。

二、董仲舒與柏拉圖人性論的政治目的比較

(一)“王道教化”

“性三品說”把人性分為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他認為圣人之性和斗筲之性是不普遍的,真正普遍的人性乃是中民之性,而這也是廣大民眾所具有的人性。董仲舒的中民之性指介于圣人之性與斗筲之性之間的普遍人性。它不同于圣人之性的天生之善,無需教化,亦不同于斗筲之性的天生之惡,教之無用,它強調的是百姓人民的可教化,指出人人都有一個向善、懂禮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通過他的神化體系得以實現。

董仲舒把“天”看作是至高無上的神靈,是有意志、有人格的造物主,人只有敬事上天才能得到賜福。天能感應人之敬,人能得到天之賜,原因在于“為人者天”、“人副天數”的天人感應論。而王是天聯系人的中間者,代表天意行事??傊?,董仲舒的這些思想核心目的就是要實現政治的“大一統”,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大一統”。這是封建統治所需要的集權思想,目的就是使統治者高于人民,讓人民接受王道教化。董仲舒人性論把人民人性置于中民之性,既肯定了人民的人民人性中的不足,又賦予人民得到教化的權利。

(二)“哲學王”

柏拉圖認為人的靈魂不滅,具有追求美好世界的本能,但它卻被禁錮于人的肉體之中,因此需要凈化。柏拉圖表面是對靈魂的認識進行闡述,本質上卻是對人性理論的深層探析——人們對真實、永恒理念世界的一種向往和追求。他肯定了理性對激情、欲望的節制和引導作用,并指出德行正是在這種作用下產生的,并把理性靈魂作為人性論的思想核心。柏拉圖把人的靈魂分為三個等級,即理性、激情和欲望。在這三個等級中,靈魂在人性中的作用不同。他認為政體可以劃分為五種,每一種政體都是關于人的制度,而最理想的政體就是王政。在王政里,城邦正義根據柏拉圖思想把人性劃分三個等級:各盡其力、各司其職、實現社會穩定、有序的發展。個體正義是公民個人通過教育實現個人德、智、體、美、勞的均衡發展的結果。但是保衛者、勞動者之上卻是必須有一個領導者,這樣才能使人履行職責,使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三個等級的靈魂之間也才能和諧相處。這就是他對理想國家的要求,從不一致的靈魂中找到“哲學王”,帶領人民走向和諧幸福。

三、董仲舒與柏拉圖教育、人才觀比較

(一)全面培養的教育觀

在培養人才方面,董仲舒堅持的是比較全面的教育觀。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教育內容的多,另一個是劃分多個層次。在教學內容方面,為了適應大一統的需要,董仲舒主張獨尊儒術,即:“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保ā短烊巳摺罚ζ渌骷沂恰敖^其道”,但并不是消滅,而是不給其發展的條件,讓主流思想始終是儒家思想。董仲舒還強調教育要全面,即教授六科之藝,主張進行儒家思想的全面教育。禮、樂、射、御、書、數在各學校中要開設,主張良才要全面發展。在關于教學層次上,董仲舒十分強調興辦太學,這是“賢士之所關”,“教化之本原”。他指出,在興辦太學的同時,還要注重地方教化,地方教化針對百姓,使他們不起禍患。因此,他建議“立大學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義,節民以禮”,從而達到“教化行而習俗美”的目的。相比于董仲舒,柏拉圖的教育思想更為細致、全面。從教育層次上看,他十分重視學前教育的思想,認為初始教育很重要,對兒童的教育越早越好。柏拉圖認為一個人兒時受到教育指導,對這個人的一生會產生深遠影響。他還提出終身教育說,他認為教育應該伴隨人的一生。從教育內容看,柏拉圖提出了體育和“四藝”(算術、幾何、天文、音樂)教育。柏拉圖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開展教育,一是用體操來鍛煉形體,二是用音樂來陶冶情操。柏拉圖教育觀一個重要特征是著眼于國家,“教育的總目標就是為了實現城邦的正義”,他認可教育興國,加強教育可以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綜合兩人關于教育的觀點,我們不難看出,二者都重視教育,關注教育的內容和層次。

(二)任人唯才的選拔制度

董仲舒選才上首先主張廢除“任子”、“貲選”制;其次,求才要合理。做好人才的選拔、培訓、甄別以及優撫工作,建立健全相關制度法規。把人才的推舉作為一項國家層面的工作,對地方推舉的賢才進行檢驗。柏拉圖的“理想國”強調有真正哲學思想的人的領導,他十分強調對社會賢才的任用,治國者必須是精英之才。他指出,在有些人身上加入黃金,就是統治者;在有些人身上加入白銀,就是衛國者;而在農民身上加入的是銅,顯然這是血統論的觀點。但接來下,柏拉圖指出,如果農民之中有天賦高的人,有才學之士就應該重視他,提高他的地位。最重要的是“哲學王”,即國家領導者。柏拉圖至始至終未提及領導者的世襲,他始終認為領導者應該是真正的哲學家,或能夠學習哲學、追求知識的人。董仲舒與柏拉圖在對待人才上都主張選賢用能,根據不同的能力給予不同的職位,并建立嚴格、科學的人才選拔制度,避免弄虛作假。

(三)以德治國的政治觀

董仲舒與柏拉圖對德都十分的看重以德治國。從董仲舒來看,儒家向來就有以德治國傳統。柏拉圖師承于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有“知識即是美德”的名言,因此柏拉圖也看重“德”的力量。董仲舒主張行禮儀、施仁政,以德治為主,重視教化,用仁德代替嚴政。董仲舒認為君王是為民而立,而民非為王而生,因此王必須以仁德之心保證人民安居樂業,否則天就會奪走王的江山。他把德比作陽,刑比作陰,認為陰是輔助陽的。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講到,“哲學王”治國,城邦才能安定和諧。他強調,真正的哲學家具有一切良好的品質,且具有正義、勇敢、節制的美德,能夠制定出關于“美、正義和善的原則,在需要的時候守護它們”。他認為只有哲學家領導下的城邦才會安寧、和諧。從柏拉圖關于“哲學王”的表述我們不難看出,這個領導者是一個具有優秀德行之人,具有最高的正義品德的領導者就必然實行德政,從城邦利益出發,保護人民利益。

參考文獻:

〔1〕(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2.

〔2〕(漢)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華書局,2011.

〔3〕馮友蘭.中國哲學小史[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4.

〔4〕(美)梯利.西方哲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責任編輯 孫國軍)

猜你喜歡
人性論董仲舒柏拉圖
春秋決獄與法律解釋——以董仲舒春秋決獄案例為中心的考察
社會科學戰線(2022年2期)2022-03-16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問題研究述評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春秋“王魯”說芻議:以董仲舒為中心
柏拉圖之靈魂觀
為什么柏拉圖強調“幾何”
國內近二十年來柏拉圖研究綜述
奧古斯丁和尼布爾的人性論比較
柏拉圖的民主思想及對現當代民主的反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