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麥赤霉病發生與菌源?氣象因子量關系分析

2017-05-30 03:42張春云
安徽農業科學 2017年6期
關鍵詞:菌源氣象因子赤霉病

張春云

摘要 [目的]明確小麥赤霉病發生的各影響因子,分析各因子不同量級對病害流行的影響。[方法]以2000年以來的數據為基礎,分析江淮南部丘陵地區小麥赤霉病大流行各發生影響因子量以及各因子不同量級對病害流行的抑制作用。[結果]菌源的存在是赤霉病發生的前提條件;雨水是赤霉病發生的主導性影響因子;正常年份溫度都能滿足病害流行要求。[結論]研究結果為赤霉病測報及大面積防治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 赤霉??;氣象因子;菌源

中圖分類號 S435.121.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7)06-0151-03

Analysis on Relationship of Occurrence of Wheat Gibberellic Disease with Bacteria Source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ZHANG Chun-yun

(Yizheng Plant Protection and Plant Quarantine Station, Yizheng, Jiangsu 211400)

Abstract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clear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the occurrence of wheat gibberellic disease and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degree of all factors. [Method] Based on the data since 2000, we analyzed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the occurrence of wheat gibberellic disease in the hilly area of southern Jianghuan as well as the influencing degree of all factors. [Result] The existence of bacteria source was the precondition for occurrence of wheat gibberellic disease. The rainwater was main influencing factor for occurrence of wheat gibberellic disease. The temperature could satisfy the demand for occurrence of wheat gibberellic disease in normal years. [Conclusion] The results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ediction of wheat gibberellic disease and large area control.

Key words Wheat gibberellic disease;Meteorological factors;Bacteria source

儀征市地處江淮南部,為江蘇省西部丘陵地區,被認為是小麥赤霉病[Gibberella zeae(Schw.)]重發麥區中偏輕地區[1-2]。初步分析,除了與本地一直大面積種植較抗赤霉病的揚麥系列小麥品種相關外,其主要原因還是與菌源和農田小氣候有關,歷史上本地一直以稻麥茬為主,玉米種植極少,菌源以稻樁為主,相對來源偏少又不復雜。丘陵地區農田地勢高、排水快,相對同緯度的沿海、里下河、沿江東部等平原地區麥田小氣候,偏干燥,不利于病害發生。因此,本地稻樁枝帶菌率、雨水等實測氣象因子量相對更能反映出與病害發生程度的關系。筆者以2000年以來的數據為基礎,分析了小麥赤霉病大流行各發生影響因子量以及各因子不同量級對病害流行的抑制作用,以期為今后赤霉病發生測報及大面積防治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菌源和病害資料

菌源量以江蘇省儀征市植保植檢站2000年以來稻樁子囊殼全市平均枝帶率為指標,由于2016年稻樁所帶的子囊殼堆普遍偏少,以常年正常情況為參照標準,對2016年帶菌率進行了校正處理。赤霉病發生情況以當年自然發病率為指標,即不用藥的大多數田塊平均病穗(穗腐)率。

1.2 氣象因子資料

以本地氣象部門市站觀察數據為統一指標。在氣象因子選擇時,先是確定本地常年情況下赤霉病病菌侵染期和擴展期,經過資料分析,2000年以來,儀征市大面積小麥揚花期一般在4月18日至月底,5月初為敗花或落花期,此時正是病菌侵染花藥并形成初侵染的關健時期,因此,選擇4月20日至5月4日為侵染氣象影響期,共15 d。多年病害發生分析表明,病菌侵染后(形成水漬狀斑),5月5—10日即小麥灌漿初期,共6 d,此時氣象因子是否配合及配合程度也能決定病害能否大流行,因此,該研究選擇小麥灌漿初期為病菌擴展氣象影響期。具體氣象因子上,以上述2個時段為期限,分別統計直觀的雨日數、雨時數(2004年及以后)、雨量,以及日平均氣溫、日平均氣溫>15 ℃天數作為氣象因子分析指標。

1.3 分析方法

利用統計聚類分析,把相似的年份集中在一起進行比較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大流行年關鍵影響因子量

赤霉病大流行年不但病穗率、嚴重度高,而且發生面積大,產量損失巨大,因此,必須掌握一個地區赤霉病大流行各影響因子量。該研究把2000年以來17年的儀征市自然病穗率與菌源量、氣象因子影響進行聚類分析。由圖1、2可知,2003、2012年都單列為一類,也是17年來自然病穗率高、損失大、病害大流行的2年。

由表1可知,它們在發病關鍵影響因子方面最共同之處是感病期和病菌擴展期雨日數接近,表明雨日數是病害流行的關鍵因子,即大流行年侵染期雨日數要達到7~8 d,高于常年日數2~3 d,灌漿初期要有雨水配合,一般2~3 d即可。

在雨量上,2012年侵染期39.6 mm,略低于17年平均水平,但2003年是常年的2倍多,2012年病害擴展期5.2 mm,是17年平均量的1/3多,2003年與常年相當,因此在大流行年份,揚花期雨量能達到常年平均水平(40 mm)或以上,灌漿初期雨量能達5 mm或以上即可滿足大流行條件。

在溫度因子上,2003年氣溫偏低,侵染期平均日氣溫16.65 ℃,比17年平均低1.59 ℃,日均氣溫≤15 ℃達5 d,占1/3,病菌擴展期平均日氣溫17.88 ℃,比常年低2.07 ℃,日均氣溫≤15 ℃有1 d;而2012年則屬高溫年,侵染期平均日氣溫高出常年1.96 ℃,病菌擴展期高出3.75 ℃,表明雨水多、溫度偏低,赤霉病也可大流行,但高溫年份,流行程度和危害損失更嚴重,極易出現像30年未遇的2012年大流行年。

在菌源因子上,2003年稻樁子殼帶菌率并不高,為3.18%,是常年平均水平的63%,2012年帶菌率偏高,達8.50%,但仍比17年最高年份低10百分點以上,表明稻樁枝帶菌率在3%以上即可滿足大流行條件。

2.2 關鍵因子對病害流行的影響

2.2.1 菌源。小麥赤霉病穗腐的初侵染源是來自土表稻樁、玉米等殘體上的子囊孢子[3-4],這些殘體在一定的溫濕度條件下產生的子囊殼成熟后,吸水破裂,向空中放射子囊孢子,借風雨傳播至小麥花藥上,并經花絲侵入小穗,因此,充足的菌源是病害流行的基礎。儀征市以稻麥輪茬為主,稻樁殘體是赤霉病菌源主要場所,調查結果表明,不同年度稻樁枝帶菌率差異很大,低的年份在1.0%以下,2011年甚至未查見,高的年份達25.7%。聚類分析表明(表2),4月中下旬稻樁殘體上子囊殼量對赤霉病的發生程度有明顯影響,與2003、2012大流行年比,2010、2016年雨水、溫度滿足大流行條件,由于菌源量明顯偏低,其中2010年稻樁枝帶菌率僅0.15%,最終自然病穗率平均為0.6%,為輕發生年;2016年稻樁枝帶菌率為1.70%,是常年的1/3,是大發生年(2012年)的1/5,是2003年的1/2,自然病穗率平均為8.00%,顯著輕于2012年。2001、2002年稻樁枝帶菌率雖在2%以上,但由于仍低于大流行年(2003年3.18%),病害發生程度也受到了控制。綜上所述,在雨水、溫度條件滿足大流行的情況下,菌源量高低對病害發生有明顯影響,在儀征市條件下,初步推測出稻樁枝帶菌率低于1.70%時,赤霉病顯著減輕甚至輕發生,稻樁枝帶菌率高于1.70%時,滿足中等流行要求,當稻樁枝帶菌率≥3%時,菌源充足,赤霉病病害極易大流行。

2.2.2 雨水。雨水影響稻樁上子囊殼破裂和子囊孢子釋放,影響子囊孢子向花藥上傳播,也影響侵染后的菌絲潛伏期長短,影響灌漿初期病菌的擴展。從表1可知,雨水是病害流行的關鍵因子。再分析一下其他年份,表3所列5年菌源量均充足,但由于雨日少或雨量小,發生程度受到顯著抑制。其中,2000、2013年抽穗揚花期(感病期)雨日僅1~3 d,雨量在0.8~25.2 mm,盡管灌漿前期(擴展期)雨水條件滿足,病害仍極輕;2004、2015年抽穗揚花期雨日4~5 d,雖然雨量在59.5~63.5 mm,超過了大流行的2012年,且灌漿前期雨水條件也達到大流行的指標要求,但自然病穗率也僅2.8%~4.0%,再次說明雨日數是雨水因子中的關鍵指標;2014年抽穗揚花期雨日數達7 d,但雨量僅14.8 mm,未達到大流行雨量要求指標(40.0 mm),加上灌漿前期幾乎無雨(1 d,0.2 mm),流行程度受到雨量不足因子抑制。上述分析進一步驗證了大流行年對雨水影響因子量的要求。

2.2.3 氣溫。赤霉病屬于高溫高濕性病害。但連續陰雨天氣,溫度往往略有下降,如2003年抽穗揚花期15 d平均氣溫為16.65 ℃,日均>15 ℃天數僅10 d,均列17年來倒數第三(圖3、4),由于雨日多、雨量大,病害仍大流行;2012年雨日多、雨量一般,但抽穗揚花期和灌漿前期溫度均高于常年,形成少有的高溫高濕條件,出現了30年未遇的大流行年。綜上所述,雨水多時,溫度偏低往往不會抑制病害大流行,但若溫度偏高,形成高溫高濕條件,病害更易暴發流行,正常年份溫度都能滿足病害流行,與菌源和雨水因子相比影響較小。

3 結論與討論

小麥抽穗揚花期是赤霉病病菌最佳侵染期,近20年來,儀征市小麥品種均以揚麥系列為主,生育期變化小,大面積揚花期基本穩定在4月20日以后,該研究選擇4月20日至5月初共15 d時間作為病菌侵入花藥、潛伏、形成水漬狀斑的時期,并以該時期及灌漿初期的氣象條件,結合前10 d的菌源量,進行聚類比較分析,基本摸清了儀征市赤霉病發生流行與菌源、氣象主要影響因子量的關系。

3.1 菌源

菌源的存在是赤霉病發生的前提條件。菌源充足,病害就有可能流行,儀征市以稻麥輪茬為主,其他菌源體少,4月中旬稻樁子囊殼帶菌率平均在3.18%以上就滿足大流行條件,稻樁子囊殼帶菌率在1.70%~3.18%時能滿足中等流行要求,稻樁子囊殼帶菌率在1.7%以下時發生程度就會受到抑制。但若雨日、雨量特別多或氣溫特別高,形成這17年來未出現過的長時間高溫高濕天氣,枝帶菌率小于3.18%也有可能大流行,必須引起注意。

3.2 雨水

雨水是赤霉病發生的主導性影響因子,特別是雨日數,在菌源滿足條件下,感病期若雨日數在7~8 d,配合一定雨量(40 mm及以上),病菌就能大范圍嚴重侵染花藥,灌漿前期再遇上2 d雨日,且雨量在5 mm以上,促使病菌進一步擴展,赤霉病就會大流行;若雨量低于30 mm,侵染機會減少,或灌漿前期雨水稀少,病菌擴展受到抑制,流行程度就會降到中等甚至以下。感病期若雨日數在3~5 d,即使雨量在40 mm以上,灌漿前期雨水又多,也最多為中等流行。雨日數是關鍵因子,傳統論點認為在小麥揚花期遇連續3 d雨日,病害易流行[5-7],2003年8 d雨日中有1個連續3 d雨日,但2012年連續雨日就1個,僅2 d,因此,該研究使用雨時資料可能比雨日數更精確,2004年后氣象部門自動化程度提高,均有雨時資料,由于缺少2004年前雨時資料數據,該研究未引用分析,有待進一步探索。

3.3 溫度

正常年份溫度都能滿足病害流行要求。在雨日多、雨量大的年份,感病期即使溫度低于常年,日均溫度≤15 ℃的天數占1/3,也不會影響大流行性質。若雨水條件略差,但溫度偏高,形成高溫高濕天氣,也會加重流行程度,在大流行年病穗率、嚴重度會更高,損失更大。

參考文獻

[1] 周元,張旭輝,高蘋.小麥赤霉病促病指數算法分析及檢驗[C]//第七屆長三角氣象科技論壇論文集.嘉興:浙江省氣象學會,2010.

[2] 張旭輝,高蘋,居為民,等.小麥赤霉病氣象條件適宜程度等級預報[J].氣象科學,2009,29(4):552-556.

[3] 王筱娟,高宇人,霍秀英.南通地區麥類赤霉病菌周年活動狀態的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1983(2):29-31.

[4] 段雙科,王保通.玉米殘稈與小麥赤霉病初侵染菌源的關系[J].陜西農業科學,1991(4):25-26.

[5] 楊榮明.今年江蘇省小麥赤霉病流行嚴重原因分析[J].農家致富,2012(16):34.

[6] 劉壽東,王恩眷,郭安紅,等.2003年江蘇省小麥赤霉病大流行的天氣條件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23):370-374.

[7] 楊榮明,吳燕,朱鳳,等.2010年江蘇省小麥赤霉病流行特點及防治對策探討[J].中國植保導刊,2011,31(2):16-19.

猜你喜歡
菌源氣象因子赤霉病
菌源同工酶分析揭示菌源DPP4同工酶是潛在的抗2型糖尿病靶點
小麥赤霉病研究進展
芮城縣:科學預防小麥赤霉病
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殺菌劑應用情況分析
來安縣2018年小麥赤霉病發生特點與防效分析
橡膠產量與氣象因子的灰色關聯性及逐步回歸分析研究
小麥條銹病綜合治理體系獲國家大獎
生物發酵制氫菌種富集優化與產氫的關聯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