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給教育松土了嗎?

2017-05-31 13:42潘照團
江蘇教育研究 2017年14期
關鍵詞:松土常態生命

曾記得,家有小盆栽“文竹”,常養???,不論如何采光、給水、供養。后來偶然用鐵絲給干硬的泥層鉆洞松土,澆水即滲,最終有一盆存活下來,已近十年。其間,打孔松土屢試不爽。生活如此,教育亦然。我們在關注“光”“水”“養”的同時,是否忘了給教育松松土?

在我看來,給教育松土屬于管理的范疇,是一種常態的激活。隨著學校的發展,社會各界關注,校際競爭愈演愈烈,有時往往不是教育內部想這么做,而是被系統外的各種因素綁架了,更多地關注了看得著的、明顯的、影響力大的,如“光”,如“水”,如“養”。求新、求異、求變、求創,高處上位,頂層設計等等,卻忽略了基層常態“土壤”的吸納性。也有一些管理者認為做得再多,還是吃力不討好,小打小鬧又無人問津,做的動力不足。

做的動靜大小,常常會不自覺地左右著管理者。項目推進、經驗分享、掛牌授勛是不是更刺激?冷靜地看待我們的教育創新,有幾個項目、特色真正地在校園內長期存活,并得以區域性推廣?“雷聲大、雨點小”是不爭的事實。當然,我們不能把板子打在革新創優上,問題的“根源”在于沒有了“根源”!我們在得益于教育創新力并為之欣喜的同時,是否得更多地考慮教育管理也需要接地氣?是否得更多地追問“教育生長的土壤是什么”?是不是也有一盆“教育文竹”時常需要松松土,讓頂層設計與特色項目之養分能真正惠及根部,再倒過來催生出教育的“綠意盎然”?

答案是肯定的。

與每位教育者、被教育者生息與共的就是教育常態,是隨著不斷發展其基因得以重組優化的新常態。教育常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常見得不能再常見,實實在在地、時時刻刻地與每位師生發生關系。當這種常態融入每個生命體,自然如呼如吸的時候,也就有了剔除雜質的、適切的校園文化。

教育常態往校園文化嬗變的因子很多,如明確的規定、長期的堅守、務實的作風、創新的做法、團隊的協作等等,其原動力卻是“立著的生命”,得以尊重的挺拔的生命。有根基的生命教育理念,是在學?,F有實際基礎上的對常態的激活。

切入常態激活的路徑是在活動中見到生命。這不是一句空話,因為有認識才有覺醒,有覺醒方有行動。我有個習慣,經手過的工作都留有完備的材料。到一個新的單位,在與所分管處室的負責人談話時,發現其組織活動缺少思路,常會順便給他相關活動方案的參考,但結果卻是有些學校僅僅改了原學校的名稱、活動時間場地以及相關人員名單,其余原封不動。問其原因,是原方案做得太好了,無需改動。什么叫“好”?適合本校學生的、洋溢本土氣息的活動才是真正的“好”,因為這個“好”聯系著現場真實的你我他。教育的價值是什么?是尊重生命,發展生命。對于不一樣的學生,你拿來給他用,不就是對生命尊重感的缺失?

尊重生命就是處處為學生著想。南方夏季結業典禮常常會遇到地表45℃以上的高溫天氣。有的學校為了把活動過程完整搞一遍,充分展示學校的成果,體現所謂的“高大上”,讓學生在室外站一兩個小時,甚至更長。這就把活動看得太重,學生反而居其次,結果,不到半個小時,學生陸陸續續地進了醫務室。有人會說,學生體質太差。換位思考,讓你頂著烈日試試,毒辣的太陽、桑拿的大地、揮灑的熱汗、冒煙的喉嚨、加速的心跳……你還有心欣賞眼前一幕幕的精彩嗎?你還覺得自己上臺領獎或表演是美麗的瞬間嗎?每次活動都要思考,我們想要的是什么?這種“想要”有沒有隨著學生的脈搏一起跳動?

教育的生命在于走進學生的心里。結業典禮是一次彼此的盛會,夏日里也要讓學生有個沐心靜觀的相對環境。一定要在早上八九點鐘嗎?一定要在室外頂著烈日嗎?換個背對太陽直射的地點可以嗎?坐在教室觀看視頻現場直播可以嗎?辦法不是沒有,鉗制我們的是對常態的熟視無睹,對生命的熟視無睹。

模糊與不清,源自對常態生命的價值判斷。一些人覺得常態本應該是反復的代名詞,以前都這么做,這次還這么做,別的學校這么做,我們也可以這么做。這種思維方式,讓常態披上了程序化的外衣。如同把結業典禮理解成“升旗敬禮→宣布開始→表彰先進→成果展示→假期倡議→校長致辭”一樣,這些硬生生地遮蔽了常態的“生態”。機械的套用,程序化的思維,讓很多人在組織常態活動時候有遭遇瓶頸之感。要想把他們從無助與無奈中拉出來,還得靠基于本校、本土與本色的生命尊重。

上述的情況恰巧我也遇見過。期末只剩下兩周了,德育處還是拿不出好的結業典禮方案給我。用他們的話說,“就是想不出來!”他們很努力,但覺得本屆結業典禮除了頒頒獎領領證,別無他法。我說:“表演多一個少一個沒有關系,這么熱的天,孩子也曬。關鍵我們要思考,頒獎可以頒出新名堂嗎?能否與校園農場成果品鑒會結合起來?先室內后室外分兩個場地如何?主題為‘生命·這里綻放怎么樣?”他們眼前一亮,開始籌劃出一場以生命為主題的結業典禮。

析解本次典禮成功的原因,是我們在常態里看到了“立著的生命”。同樣的資源,因有了生命的意識而完全不一樣。在室內頒獎,不超過半小時,短平快,學生不熱,容易進入神圣的莊嚴的榮耀的氛圍?!绑w育之星”“閱讀之星”由家長親自給自己的孩子頒獎,既拉近了親子關系,又融洽了家校關系。專設“校長友誼獎”,讓學生貼近校長,讓校長走近學生,共同激發起向上的力量,學生都極其期待。隨后,在室外農場,學生在走動中評價各個班級一個學期來農作物的成果,時間控制在20分鐘內,他們在自然中欣賞著生命與生命的對話,彼此分享著豐收的喜悅。較之四平八穩的領獎與講話,這種方式更契合學生的需要,也更接“地氣”。

學校的工作,其實沒有太多的高大上。程序是需要的,是一種規范,固定下來,也就漸漸形成了文化。但真正的文化不可能被程序束縛,也不是另起爐灶的脫離實際的創新,而是“立著的生命”,在合宜處點撥,在常規處激活,在生命處挺立。

在常態中注入生命,這是我們應有的教育印象。史鐵生在《以往的事》中寫道:往日并不都停留在我的記憶里,但往日的喧囂與騷動永遠都在我的印象中。因為記憶,只是階段性的僵化記錄,而印象是對生命變動不居的理解與感情,記憶只是大腦被動的存儲,印象則是心靈仰望神秘時,對記憶的激活、重組和創造,記憶可以丟失,但印象可使丟失的生命重新顯現。喧囂與騷動,并不高雅,但真實,常態存在著,是來自基層的生態,有著那么一股濃烈的泥土的氣息。教育者,不要只定格在“往日”的記憶里,要在“往日的喧囂與騷動”中尋找最樸素的生命,并發自內心的尊重它。

尊重生命,讓教育留下印象,并對常態加以激活、重組和創造,重新找回或繼續深化常態的生命之根。我們在仰望星空的同時,別忘了腳踏實地。

(潘照團,溫州大學城附屬學校,325035)

責任編輯:宣麗華

猜你喜歡
松土常態生命
智珠二則
清晨
“5+2”“白+黑”是否應鼓勵?
習近平不要濫用“新常態”
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溫室栽培黃瓜的土、肥、水管理技術
在莊稼地里松土時我發現一小節骨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