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論秦始皇

2017-06-09 04:04雍容波
科教導刊 2017年11期
關鍵詞:仁政秦始皇統一

雍容波

摘 要 文章從暴政、仁政、統一等三個角度來談秦始皇,從中悟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以及其他一些從政的道理。

關鍵詞 秦始皇 暴政 仁政 統一

中圖分類號:K2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4.065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three angles, such as the unity, benevolent and tyranny, to talk to the emperor Qin Shihuang, "popular in the world, in the lost people, lost the world" and some other political truth.

Key words Qin Shihuang; tyranny; benevolent; unity

秦始皇是一個頗受爭議的人物,他統一中國,實行帝制,但又焚書坑儒,實行專政,沒有爭議的是秦始皇是歷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下面從秦始皇談起,分別論暴政、仁政與統一。

1 論暴政

歷代很多人都稱秦始皇是暴君,筆者認為:秦始皇是空前絕后的暴君,是歷代暴君之最,中國歷史上沒有誰能超過他。

秦始皇當政以后,剛愎自用,大權獨攬,天下的事情事無巨細,都由秦始皇說了算,丞相大臣等都只能按照始皇的旨意行事,不能有絲毫違背。秦始皇重視獄吏,重用李斯,重用刑罰,不重視儒生,不看重德行與操守?!扒赝鯌沿澅芍?,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雹?/p>

惹人非議的就是秦始皇實施的焚書坑儒,籠統地否定或肯定焚書坑儒都是錯誤的。儒生并沒有全部坑掉,全國四百六十多儒生被坑掉了。李斯也是儒生,反而得到重用,因為李斯是能被秦始皇利用的,這一類儒生是不會被坑掉的。不是所有的書都全部焚毀了,而是保留了醫書等具有實用價值的書,其目的就是為了鞏固秦始皇的統治。儒生即知識分子從來就不屬于一個階級,若是這些儒生代表的是以前的六個諸侯國中的奴隸主,議古非今,為了維護奴隸制度而反對秦始皇所施行的封建制度,從這一意義上來說,秦始皇坑儒是為了鎮壓反革命,為了鞏固自己的封建統治,因此,秦始皇代表的是進步勢力,符合歷史前進的腳步。而這些儒生宣揚奴隸制,為奴隸主復辟,代表的是落后的勢力。當然,秦始皇的手段也相當殘忍,竟然將這些儒生活埋了,連聲辯的機會都沒有。但我們不能用現代人的眼光,從現代人的角度,對秦始皇進行苛求。

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中,暴政是延續出現的。暴政從來都是階級斗爭的一種表達形式,當階級矛盾尖銳時,別的辦法都行不通了,統治階級就使用暴政來迫使百姓服從,因此,暴政是階級斗爭最激烈的一種產物,是統治階級為了平息老百姓的暴抗而進行殘酷鎮壓的一種方式。

秦始皇收集了天下的所有兵器,全部聚集在咸陽,并將兵器重新冶煉,鑄造了十二個重千石的鐵人,擺放在咸陽的宮廷中。秦始皇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不讓老百姓擁有鐵器做成的武器,防止老百姓造反。但是陳勝吳廣起義揭竿而起,舉木為兵,揭竿為旗,沒有鐵器做成的武器,用竹竿子、木棍子照樣可以造反。因此,任何鎮壓、暴政,只要不得民心,用盡辦法都不能制止老百姓造反。

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的暴政與反暴抗,老百姓的暴抗與反暴政,兩者之間的矛盾愈尖銳、愈激烈,一個朝代、一個國家垮得越快。不管怎么樣施行暴政,都不能平息老百姓的反抗情緒,只能激起老百姓的更多怨恨。用高壓懲治,等于以暴治暴,形成“暴政—暴抗—暴治”的惡性循環是無法消除矛盾的,暴政是沒有出路的,暴政是不得人心的。秦始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秦始皇兼并六國,號稱始皇帝,希望子孫后代永續帝位,可他實施暴政,失去民心,導致秦朝只傳到秦二世就滅亡了。秦始皇用武力兼并天下,用嚴酷刑罰統治天下,他的暴政專權失去民心,古語“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也是為什么秦始皇的霸王之業會坍塌。

2 論仁政

暴政的反義詞就是仁政,仁政與仁術、仁愛都是同義詞,他們的關鍵詞就是愛,施仁政的核心就是要愛人民。暴政之所以會使統治階級的統治很快垮臺,就是因為缺乏對老百姓的愛,缺乏對人民的愛,從而失去了民心,失去了人民的衷心擁護。一個沒有愛的社會、國家、家庭、制度、政權等,是不能持久維系的,人類歷史上證明了歷來如此。秦始皇就是一個例子。秦始皇通過焚書坑儒來愚弄百姓,讓百姓俯首稱臣不敢有絲毫懈怠、點滴反抗。秦始皇從修建阿房宮、兵馬俑、秦陵、道觀以及長城等,無不把苛捐雜稅攤派在勞動人民的頭上,所招收的工匠、勞力都是無償地、強制性地為秦始皇服務。后來起來造反的陳勝吳廣本是秦始皇被派到邊境修長城的,由于天下大雨耽擱了行程,到達目的地也是死路一條,他們不如奮起而反抗,還留有一絲生機。正所謂時勢造英雄,陳勝吳廣也就是一般的人,論才能比不過孔孟,論富裕比不過陶朱公,他們是出身行伍被派出服役的人。也就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于是乎,“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會響應,嬴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雹?/p>

愛是維系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紐帶,大到國家,小到家庭,都如此,都只有靠愛來維系才能長久。只有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安得廣廈千萬間”、“一枝一葉總關情”等愛國、愛人民的情懷,人民才會懷念你。而暴政缺乏對人民的愛,純粹靠武力來維系,撕裂了維系人與人關系的紐帶,使人民離心離德,像一盤散沙,其結果必定是國家四分五裂。

西方國家提倡自由、平等、博愛、人權,而我們中國提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兩者的內核都是愛,愛人民。兩者都沒有本質的差別,只是提出的口號不同而已。前者符合西方人的文化與習慣,后者符合中國的傳統文化。旗幟本身、口號本身并沒有錯,問題就是旗幟有沒有得到響應,口號有沒有得到真實的實施。

3 論統一

中國自秦始皇開始,成為了一個統一的國家,實行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高度的專制,歷史上的任何專制都不能超過秦始皇?!耙环ǘ群馐沙?,車同軌,書同文字?!雹凼裁炊技薪y一,方便了相互間的溝通與交流,便于中央的集中管理,這些都是秦始皇的功勞,但往往“真理跨出一步就是謬誤”,凡事都有一個度,超過這個度,就會物極必反,好事變壞事,統一中國,統一制度,秦始皇功不可沒,但什么都搞統一,老百姓沒有擁有鐵器的權利,沒有議論的權利,一切都是高度集權,一切都得取決于上面的旨意,老百姓只有俯首稱臣、甘受愚弄的權利,這樣就造成了秦始皇的暴政。

秦始皇滅六國,結束了諸侯間互相攻擊,相互誅伐的混戰局面,統一天下,安定民心,威震四海。正是由于秦始皇統一了中國,才使中國人有了“大統一”的思想,才使中國成了幾千年以來,人們希望統一,追求統一的民族傳統,沒有任何中國人希望分裂。我們經常形容自己生活在同一個“大家庭”當中,我們的祖國是家大、業大。從秦朝以來就形成的“大統一”、“大集體”意識導致中國人熱愛團結,熱愛集體,熱愛祖國,習慣于大兵團作戰。這是中國集體主義產生的根源,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是由此產生的。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固然是一種歷史趨勢,但秦始皇統一中國造成了人們“大統一”、“大集體”意識的一種客觀基礎,從盤古開天地,五帝統治中國,堯、舜、禹統治中國,是一種部落統治,中國到了夏、商、周時期,才形成了國家統治,不過都是一些很小的國家。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從奴隸制到封建制過渡的時期,有的只是大小諸侯國,都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強大的中國,直到秦始皇才滅六國而一統天下。所以,從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大統一”、“大集體”意識早已深入人心,任何分裂都不得人心。人們希望、盼望統一的想法從來就不曾改變。

秦始皇統一了度量衡,統一了貨幣,開始用金屬鑄造貨幣,后來漢代制幣業又有所發展,嫌秦幣太重不便于攜帶,造就了一種用白色的鹿皮制造成的皮幣,這是介于金屬錢幣與紙幣之間的一種幣。

秦始皇還統一了漢字,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與秦始皇統一文字功不可沒。為了方便秦始皇遍游名山奇川,尋找長生不老藥,修建了道路交通,并且始皇規定了天下所有的馬車都共用同一個尺寸的軌道,這樣客觀上促進了交通的便利,增進了民間的交流。

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使中國人的人心統一。就像當今社會推廣普通話,也是為了統一,使人們能夠便捷地互相溝通、聯絡,把人心凝聚起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六個諸侯國家,都有各自的標準,各自為政,甚至互相拆臺,而秦始皇所頒布的很多措施就是為了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使中國所有的東西都有一個基本統一的標準,而不會各行其是,這樣才會凝聚人心。歐洲歐共體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有了統一的語言——英語,而中國早在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就有了統一的語言與文字,所以,才使中華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

秦始皇統一了中國,開創了統一制度,統一道路,統一文字、統一政治模式等,這是中國集體主義思維的起源,對后世都有深遠的影響,如中國的全民總動員容易發動起來,就離不開這種“大統一”“大集體”的思想。

秦始皇創造了我們中華民族值得驕傲、自豪的文化瑰寶——萬里長城、秦始皇陵,這些都是組織了幾十萬人,高度集中,才能修建如此偉大的工程。這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廣泛集中群眾才能創造出這么偉大的業績。但如果只強調集中,集中過分就變成了專權、暴政,獨裁、專制與民主、自由是一對矛盾統一體。統一是好事情,但搞久了,老是一種制度、一種思想,使人民覺得不自由,若在統一的這個過程中,不根據形勢的變化,人民的需求,采取措施,來豐富統一的內涵,則這樣的統一就會不適應社會的需要,這樣就會導致老百姓的埋怨、厭惡直至反抗。

秦始皇為什么會失???主要原因就是秦始皇暴政,暴政與仁政之間往往只有一步之遙,失去了民心就是暴政,得到了民心就是仁政。統一是好事,但凡事有個度,超過這個度,好事就變成了壞事,統一的措施就變成了暴政的措施, 就變成了限制老百姓的措施。于是,老百姓就產生了怨言,甚至仇恨。統治階級的統治能不能長久都系于老百姓,就要看施政的結果使老百姓滿不滿意,舒不舒服,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币虼?,獲得老百姓的信任與衷心擁護是一個國家、制度賴以存在的合法基礎。前面,秦始皇結束了六國的戰亂,建立了統一的國家,采取了統一的措施,獲得了民心;后面,秦始皇走極端,施暴政,失去了民心,也就失去了天下。

注釋

①②③司馬遷著.史記[M].長沙:岳麓書社,1988:73,72,57.

猜你喜歡
仁政秦始皇統一
中考省級統一命題意味著什么?
淝水之戰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憶師
三十六計之偷梁換柱
統一方向 瞄準目標
秦始皇拜荊條
孟子說仁德
自然界中相互作用的大統一理論簡介
《論人民民主專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