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在小學勞動與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措施

2017-06-12 18:07楊玲
小學生·多元智能大王 2017年3期
關鍵詞:勞動與技術創新精神措施

楊玲

[摘要]在改革教育的新背景下,素質教育已經不斷推進。人們都重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為民族的創造性越強,那么發展就越快。習近平同志也曾說過,把創新擺在更重要的位置,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但是很多小學生接受的是傳統教育模式,他們缺乏勞動,觀念生活能力差,并且動手能力也不強。所以在小學勞動與技術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勞動與技術;教學;創新精神;措施

隨著改革的深入,新的教育理念已經深入到各個階段。從傳統的重視學科知識的教育到學生的全面素質教學轉變。學生擁有良好的創造能力不僅可以把學科知識學好,還能夠增強我國的民族競爭力。小學正是身心發展的最佳階段,而勞動動與技術學科的教學可以使學生提高動手能力,培養勞動精神。本文研究的是在小學勞動與技術教學過程中如何對學生進行創新精神的培養,從而增強他們的素質。

一、勞動與技術課程的優點

(一)具有明確的培養目標勞動與技術課程具有明確的培養目標。那就是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學會動手,學會創新。從而養成良好的勞動、學習、生活習慣。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學會基本的技能和生活方法,培養學生等各種能力,讓學生能夠全面發展,成為高素質的優秀人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在勞動與技術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課程教學的目標,并且將思想教育穿插在課程教學當中,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基礎知識,深化基礎知識,掌握技能,提高思想覺悟。所以勞動與技術的課程具有明確的培養目標,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有重大的幫助。

(二)教學內容具有實用性勞動與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基礎的知識以及基礎的技能。從而培養學生良好勞動技術素養以及各種能力,讓學生擁有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技能。也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勞動與技術的課程內容主要根據日常生活中最主要最基礎的知識與技能進行編制。根據學生的年齡以及特點進行課程內容的選擇。既考慮到了課程教學目標,又實現了提高學生創新精神的目標。課程內容注重結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從最基礎的知識入手,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并在學習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創造能力。

(三)教學方法具有實踐性勞動與技術課程最主要的特點是教學方法就有實踐性。在教學過程中,實踐貫穿了整個教學。以實踐為主,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增強他們的勞動技能訓練,從而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在實踐過程中也能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勞動與技術課程的教學實際就是考察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形成各種能力。教學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創造的過程。勞動與技術的教學方法具有實踐性,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有極大的幫助。

(四)教學時間及教學形式具有靈活性勞動與技術課程既要體現學生的認識發展規律,又要反映技術的靜態結構和發展態勢,注重學生的勞動與技術能力與共通能力發展的統一。教師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廣泛尋找那些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益、現實生活有用、與現代科技有關的課程資源,并通過一定的加工與改造成為勞動與技術課程的內容。這也充分說明了勞動與技術以學生的實踐為主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靈活安排課時。這就充分體現了勞動與技術教學時間及教學形式具有靈活性的特點??梢钥闯鰟趧优c技術課程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二、在勞動與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措施

(一)創造生活情境,激發學生想象力

勞動與技術課程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只是根據課程上等內容來受制實踐課程,那么學生就容易缺乏動手的興趣。在這勞動與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比較復雜,并且由于教學設備、器材及相關材料的欠缺,很難開展教材上的實踐內容。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學生自身的發展特點以及教材的要求,積極探索和開發適合學生的實踐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他們的創造精神。

如在進行《家庭種植DlY》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讓他們嘗試種植吊蘭。并且把吊蘭種植出各種各樣的形狀。學生們就會收集吊蘭的品種,以及搜集相關資料,同學之間進行交流。吊蘭種植的工具簡單,只要瓦片、細土、剪刀、水壺、花盆等一些小工具就能完成。學生完成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然后動手操作。讓學生思考除了土培吊蘭之外,還可以用什么方法進行栽種?用土培吊蘭的方法還可以種植其他哪些植物?學生經過思考與動手創新,知道水培吊蘭的方法。并且利用土培的方法栽種了綠蘿、文竹、發財樹等。

教師通過創造生活情景,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開發思維,從而培養了自身的創造精神。不但讓勞動與技術的課程教學目標得到實現,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基礎技能,培養了他們的創造精神。

(二)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提高學生創造能力 在勞動與技術的課程教學中,教師要營造的學習氣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思維。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學到基礎知識,并且掌握基本的技能,同時培養自身的創造精神。興趣是學好知識的必要前提。只有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供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提升自我,培養創新能力。

如在教學《編船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視頻導入的方法,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教師播放有關編竹籃的視頻,如耄耋的守藝人,編籃七十載的相關視頻。視頻中的老人采用竹條把竹籃編制好,介紹了竹籃底部、籃身等的編織,介紹了編織手法以及所用到的竹篾總數。觀看了教師的視頻,學生對編織產生興趣。并且對老人堅守編竹籃藝術的精神表示敬佩。大家都被老人的精神感染,想要動手學編竹藍,守護這種編織藝術。教師適時導入課程內容,學習一種編織技術,板書課題:編船籃。然后引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探討:船籃的形狀、特點是什么?船籃可以用哪些材料進行編織?然后學生進行船籃的編織教學。之后讓學生充分發揮創新能力,讓他們編織出不同形狀的船籃。有的學生嘗試改變經、緯線長度,船籃形狀果然有所變化。而有的學生嘗試改變經、緯線的根數,船籃又有了新的變化。有的學生用其他材料對船籃進行裝飾,使其更好看,更能派上用場。通過編船籃的教學,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開拓了思維,創新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三)引導學生觀察,啟發學生想象力認真觀察可以實踐完成得更好,并且能更深入認識事物。發現問題的存在。在勞動與技術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巧妙地引導學生對事物進行觀察,了解操作方法。引導學生對教師的示范演示認真觀察,了解操作的步驟和操作技巧。通過認真的觀察,學生才能了解作品制作的要求,并且學生通過觀察可以激發思維,培養創新精神。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設置問題、營造學習氛圍,還應該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在觀察中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如在《中國結一吉祥結》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展示幾個中國結,讓他們觀察,并且結合教材內容,猜測哪一個才是吉祥結。然后進行提問:“中國結有什么用處?它是如何編織成功的?”與此同時讓學生仔細觀察吉祥結,之后引入繩結編織法。讓學生借助導學單觀察圖示,了解編織的過程,并且提出疑難問題,小組進行討論。接著,教師演示或請學生演示,邊編織邊講解,借助投影讓學生觀察編織過程,解決疑難問題。這樣可以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三、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對于學生的創新精神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通過創造生活情景、營造學習氣氛、引導學生觀察等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創造精神。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積極的探索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教學手段,才能讓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

(作者單位: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

猜你喜歡
勞動與技術創新精神措施
解答排列組合問題的幾種常用措施
求函數零點個數的措施
解答高中數學問題的幾個常用措施
創新形式,實現勞動與技術發展性評價
勞技教學讓學生“動”起來的實踐與探索
淺談獨立院校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的組織與實踐
高校大學生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初探
大創項目對大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的作用研究
淺談“勞動與技術”課程開發和評價的有效性
閱讀練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