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米大豆播期銜接對間作大豆干物質積累及產量的影響

2017-07-01 20:43楊燕竹楊文鈺雍太文
華北農學報 2017年3期
關鍵詞:播期間作單株

楊燕竹,杜 青,陳 平,楊文鈺,雍太文

(四川農業大學 農學院,農業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態與耕作重點實驗室,四川省作物帶狀復合種植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1130)

玉米大豆播期銜接對間作大豆干物質積累及產量的影響

楊燕竹,杜 青,陳 平,楊文鈺,雍太文

(四川農業大學 農學院,農業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態與耕作重點實驗室,四川省作物帶狀復合種植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1130)

為完善玉米/大豆間作的播期銜接技術,在西南地區尋求合適的玉米、大豆播期。試驗在田間采用二因素裂區設計,以玉米/大豆間作模式下3個玉米播期:早播(A1:5月15日)、中播(A2:5月30日)、晚播(A3:6月14日)與3個大豆播期:早播(B1:5月30日)、中播(B2:6月14日)、晚播(B3:6月29日)為對象,研究不同玉米、大豆播期對大豆的干物質積累、器官分配比率及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大豆開花后作物生長率、單株干物質積累量、莢果分配率和產量均在玉米中播時最高,開花后作物生長率較玉米晚播時高出33.2%;在R4、R6生育時期,單株干物質積累量和大豆莢果分配比率分別比玉米晚播時高32.4%,17.9%和26.3%,23.9%;大豆產量較玉米晚播時高75.7%。玉米中播時銜接不同播期的大豆,其單株干物質積累量、莢果分配比率和產量均在大豆早播時最高,在R4、R6生育時期,大豆單株干物質積累量與莢果分配比率比大豆晚播時分別高195.4%,58.5%和33.9%,26.7%;大豆產量較大豆晚播時高出128.7%。在玉米/大豆間作下,玉米中播(5月30日)間作大豆早播(5月30日),即玉米大豆同時播種時,可提高大豆開花后作物生長率,增加單株干物質累積量、籽粒分配率和產量。

玉米/大豆間作;播期銜接;物質積累;產量

我國西南地區,丘陵、山區均有大面積的旱地作物,復種指數較高,是典型的南方旱作多熟農業區[1]。近年來“麥-玉-豆”這種種植模式發展十分迅速,逐漸成為我國南方農業的一種主體模式,種植面積逐年增加[2]。該模式利用大豆較耐旱、耐蔭、耐瘠薄等特點,可在旱坡地與玉米等作物套種,使南方旱地二熟變三熟,提高其復種指數和土地利用率。研究表明,玉米大豆套作產量較單作產量提高,作物間養分互補,降低病蟲害發生幾率,實現雙豐收,具有十分明顯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3]。而現如今西南地區農業生產中,小麥套作面積越來越少,伴隨的是油菜及凈作小麥大面積出現。小麥和油菜收獲后,玉米/大豆間作必將成為發展趨勢,但該模式下兩作物的播期選擇不清。

播期對間套作群體的光、氣、水、熱等氣候資源利用率和競爭矛盾進行調節[4],改善產量構成因子[5],促進作物增產增收[6-8]。前人研究表明,玉米播期過早易遭受旱伏,而過遲播種,不僅不利于玉米養分吸收和籽粒發育繼而影響玉米產量形成[ 9-11],而且在間套作體系中,玉米晚播對大豆的蔭蔽作用增強,導致大豆減產[12];大豆播期過早,共生期長,蔭蔽程度加重,不利于植株生長,播期偏晚,營養生長不足,影響物質積累[13-15]。加之西南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易發生洪澇災害,而農民在5-6月忙于水稻插秧與小麥油菜的收獲,此時勞動力嚴重缺乏[16],從而導致大豆播期推遲。大豆適時播種是提高產量的基本條件,而晚播將降低籽粒產量[17]。因此,開展小麥、油菜收獲后,玉米/大豆間作下的播期銜接技術研究,為西南地區尋求合適的玉米、大豆播期在生產上具有重要意義。

1 材料和方法

1.1 試驗時間、地點及材料

試驗于2015年5-11月在四川省現代糧食產業(仁壽)示范基地進行(30°07′N、104°18′E)。供試玉米品種登海605,由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供試大豆品種為南豆25,由四川省南充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提供。

1.2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二因素裂區設計,以不同玉米播期(早播A1:5月15日、中播A2:5月30日、晚播A3:6月14日)為主處理,不同大豆播期(早播B1:5月30日、中播B2:6月14日、晚播B3:6月29日)為副處理。每個處理種植兩帶,每兩帶為一個小區,重復3次,共27個小區,每小區面積20 m2(5 m×4 m)。試驗采用寬窄行種植(圖1),種植方式為2∶2,小區帶寬2 m,玉米、大豆窄行行距40 cm,玉米寬行行距160 cm,寬行內種植2行大豆,玉米、大豆間距60 cm。玉米密度為6萬株/hm2,穴距30 cm,穴留雙株;大豆密度為12萬株/hm2,穴距15 cm,穴留雙株。

圖1 玉米/大豆間作模式圖

玉米底肥施純N 90 kg/hm2、P2O5和K2O各120 kg/hm2;玉米大喇叭口期追肥施純N 120 kg/hm2;大豆不單獨施肥。其他田間管理同大田。

1.3 測定項目與方法

1.3.1 地上部物質積累及分配 于大豆五節期(V5)、盛花期(R2)、盛莢期(R4)和滿粒期(R6)每個小區連續選取生長一致的4株大豆植株,地上部生物量按莖、葉、莢等器官分別裝袋,于105 ℃殺青30 min,80 ℃烘干至恒重后用電子天平測定干物質量,并利用公式計算作物生長率和干物質分配比率,計算公式如下:

作物生長率=(W2-W1)/(T2-T1)

式中:W2-W1表示一定時期內單位面積植株干物質量的凈增長;T2-T1表示每次測定時期的間隔時間,按天數計算。

干物質分配比率=C/W×100%

式中:C表示作物某一器官在一定時期內的干物質重量;W表示作物所有器官在這段時間內的干物質重量。

1.3.2 籽粒灌漿特性 在大豆開花期對具有代表性的植株進行標記。開花后,每隔7 d在各處理中選取8株大豆,將大豆籽粒脫?;靹蚝箅S機選出100粒,于105 ℃殺青60 min后80 ℃烘干至恒重,最后用電子天平測定干物質重。參照楊升輝等[18]的方法,利用Logistic方程擬合大豆籽粒的灌漿過程,計算方程如下:

y=a/(1+b×exp(-cx))

式中:x表示大豆開花后的天數,開花日計x=0;y表示開花后的大豆籽粒干物質重;計算均以百粒為單位:a表示理論上的最大百粒質量;b、c為參數。

1.3.3 產量和產量構成 分別于玉米、大豆成熟期,按對角線法在各小區取3個樣點,每個樣點取10株連續的玉米、大豆植株,共計30株;調查玉米有效穗數、穗粒數和千粒質量,計算理論產量;調查大豆單株莢數、單株粒數與百粒質量,并計算理論產量。

1.4 數據處理

運用Microsoft Excel 2007進行數據的統計和處理,采用SPSS 20.0軟件對數據進行方差分析和LSD顯著性測驗;采用Curve Expert 1.04進行灌漿動態模擬。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玉米、大豆播期銜接對大豆干物質積累與分配的影響

2.1.1 作物生長率 由表1可知,在花前,不同玉米播期對大豆作物生長率有顯著影響,隨著玉米播期的推遲,大豆的作物生長率逐漸上升,在A3最高,較A1、A2分別顯著增加75.2%和24.3%。同一玉米播期銜接不同大豆播期下,以A3B1處理最高,較A3B2顯著高出24.8%。大豆播期對大豆作物生長率有顯著影響,隨著大豆播期的推遲大豆作物生長率逐漸下降,其年均值在B1最高,比B2和B3處理顯著增加36.7%和36.2%。在花后,玉米中播有利于其作物生長率的提高,大豆作物生長率在A2最高,比A1、A3顯著高16.4%和33.2%。相同玉米播期銜接不同大豆播期下,以大豆花后的A2B2最高,較花后A2B3顯著高出44.7%。隨著大豆播期的推遲其作物生長率先上升后下降,B2處理比B1和B3處理顯著高出11.0%和43.1%。

表1 不同玉米、大豆播期銜接對大豆作物生長率的影響

注:表中數據為3次重復的平均值,同一列中標以不同字母表示各處理間差異顯著水平達5%;表2-3,5-7同?;ㄇ?五節期-盛花期;花后.盛花期-滿粒期。

Note:Values within each column followed by different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5 probability level;The same as Tab.2-3,5-7.Before blooming.V5 to R2;After blooming.R2 to R6.

2.1.2 干物質積累 由表2可知,不同玉米播期對各生育時期的大豆干物質積累量影響不一致,在開花后差異達到顯著水平。R4、R6下均以A2處理的大豆單株干物質積累量最大,比A3顯著高出32.4%,17.9%。同一玉米播期銜接不同的大豆播期下,各生育時期的干物質積累量分別在A1B1、A2B1最高。R2、R4、R6下,A1B1較A1B3顯著高出360.4%,142.0%,126.6%;A2B1比A2B3顯著高出164.6%,195.4%,58.5%。隨著生育時期的推移,在不同大豆播期下大豆單株干物質積累均以B1最高,單株干物質累積量在V5、R2、R4、R6下分別較B3顯著高出42.5%,217.3%,137.7%,74.7%。在R6下大豆單株干物質積累以A2B1最高,表明玉米/大豆間作,大豆中播時,其營養生長更充分,為后期籽粒形成奠定基礎。

表2 不同玉米、大豆播期銜接對大豆單株干物質積累的影響

Tab.2 Effect of different maize and soybean sowing dates cohesion on soybean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per plant g/株

玉米播期Maizesowingdates大豆播期Soybeansowingdates生育時期DevelopmentstagesV5R2R4R6A1B12.55a20.49a41.77a62.21aB22.34a7.68b29.50b56.11bB32.22a4.45c17.26c27.45cA2B13.19a19.61a47.67a65.67aB23.15a12.51b26.14b63.42aB32.23a7.41c16.14c41.43bA3B13.10a24.41a27.90a60.95aB23.11a13.71b24.07a45.78bB31.77b8.48c15.98b37.92c平均MeanA12.37a10.87c29.51a48.59bA22.87a13.18b29.99a56.84aA32.66a15.53a22.65b48.23bB12.95a21.51a39.12a62.20aB22.87a11.30b26.57b55.85bB32.07b6.78c16.46c35.60c

2.1.3 干物質分配 由表3可知,不同玉米播期對大豆干物質分配比率有顯著影響。莖的分配率在開花前隨著玉米播期的推遲而降低,在V5下A1顯著高于A2、A3,分別高16.0%,21.4%;平均值A1在4個生育時期下表現為先上升后下降,在R2最高,較V5、R4、R6分別高出8.0%,13.0%,11.6%。A2處理下,不同的大豆播期變化不一致,莖的分配比率在V5、R2、R4均以A2B3處最高,較A2B1高出29.5%(P<0.05),29.0%(P<0.05),5.20%;R6下以A2B1最高,較A2B3顯著高出34.7%。

不同的玉米播期對葉的分配率有顯著影響,且隨著生育時期的推進而降低。在V5、R2、R6均以A3最高,較A1分別高出7.4%,2.7%,28.9%;在R4下A1最高,較A2顯著高出7.3%。在相同玉米播期下,不同大豆播期的葉分配率變化不一致。V5、R2下B1最高,較B3分別顯著高出8.6%和6.4%。R4下以B2最高,但差異不顯著。R6下為B3最高,較B2顯著高出19.7%。

莢果分配率隨著玉米播期的推遲而先上升后下降,在不同的生育時期下均以A2最高。在R4下A2較A1顯著高出52.1%,較A3高出26.3%;R6下A2較A3高出23.9%。不同大豆播期的莢果分配率均以A2B1最高。在R4、R6下,A2B1分別較A2B3顯著高出33.9%,26.7%。不同的大豆播期下,莢果分配率呈下降趨勢,且在不同的生育時期均以B1最高,R4下B1較B2、B3分別高18.7%,45.4%;R6下B1較B2、B3分別高7.7%,17.9%。表明玉米/大豆間作,玉米中播與大豆早播可以提高其在R4和R6 2個時期的莢果分配比率,促進干物質向籽粒轉移,以提高大豆產量。

表3 不同玉米、大豆播期銜接對大豆干物質分配比率的影響

2.2 不同玉米、大豆播期銜接對大豆籽粒灌漿的影響

2.2.1 大豆籽粒灌漿進程的曲線模擬 根據楊升輝等[18]的灌漿計算方法,自變量(x)為開花后的天數,開花日計x=0,因變量(y)為開花后的大豆籽粒干物質重,運用Logistic方程擬合的大豆花后籽粒灌漿變化規律,方程式為:

y=a/(1+b×exp(-cx))

通過Logistic模擬方程(表4)的計算,不同玉米、大豆播期影響下大豆籽粒灌漿的相關系數均為0.968 1~0.999 7,已達到極顯著水平,說明大豆籽粒灌漿的曲線模擬方程擬合度較高,能夠客觀反映出各處理下的大豆籽粒灌漿進程。

2.2.2 大豆籽粒灌漿特征 由表5可知,不同玉米播期對大豆灌漿速率影響不顯著,但隨著玉米的播期推遲,A2下的Vmax、T1和V均大于A1、A3處理,表現為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Se、T2與T3隨著玉米播期的推遲而增加,均在A3處理下最高。大豆籽粒灌漿特征參數在相同的玉米播期下變化不一致。Vmax、V2、V3和V在A1B1下高于A1B3,分別高出47.9%(P<0.05),29.2%,38.5%,36.8%。不同大豆灌漿參數除T2、T3外,均在A2B1處最高,顯著高于A2B3處理。T2和T3均在A3B1處最高,且顯著高于A3B2和A3B3處理,不同大豆播期對大豆灌漿速率有顯著影響。隨著大豆播期的推遲,所有大豆籽粒灌漿參數均呈下降趨勢,在B1下最大,且均顯著高于B2、B3處理。

表4 不同玉米、大豆播期銜接下大豆籽粒灌漿進程的曲線模擬

注:**.相關性極顯著。

Note:**.Extreme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表5 不同玉米、大豆播期銜接下大豆籽粒灌漿特征參數

注:Vmax.最大灌漿速率;Se.有效灌漿持續期;T1.灌漿漸增期;T2.灌漿快增期;T3.灌漿緩增期;V1.漸增期灌漿速率;V2.快增期灌漿速率;V3.緩增期灌漿速率;V.平均灌漿速率。

Note:Vmax.Maximum filling rate;Se.Effective grout continuous period;T1.Increasing filling period;T2.The grain filling period;T3.Grout sustained period;V1.Increase the filling rate;V2.Faster filling rate increases;V3.Slow filling rate increases;V.The average filling rate.

2.3 不同玉米、大豆播期銜接對作物產量的影響

由表6可知,不同的玉米播期對大豆產量構成有顯著影響。大豆單株莢數在A2下最高,較A3顯著高出20.1%;單株粒數、百粒質量隨著玉米播期的推遲而降低,均在A1下最高,分別較A3高出21.0%,12.0%。在相同的玉米播期下,大豆單株莢數、單株粒數均在A1B1處最高,分別較最低的A3B3顯著高出129.9%,128.7%;百粒質量在A1B2下最高,較最低的A3B2顯著高出25.5%。不同的大豆播期對大豆產量構成有顯著影響。大豆單株莢數、單株粒數和百粒質量均在B1下最高,其中單株莢數和單株粒數在B1下較B3顯著高出65.9%,77.2%。

進一步分析各播期下玉米、大豆產量(表7),在不同的玉米播期下,隨著玉米播期的推遲,大豆產量在A2下最高,較A3顯著高出75.7%。A2處理下,不同大豆播期下的大豆產量在A2B1下最高,較A2B3顯著高出128.0%。不同的大豆播期下大豆產量差異顯著,隨大豆播期的推遲,大豆產量逐漸降低,B1處理分別是B2和B3處理的1.44,2.29倍。

表6 不同玉米、大豆播期銜接對大豆產量構成的影響

從玉米產量來看,玉米播期推遲不利于其產量提高,A1分別比A2和A3顯著高出19.6%和79.8%。A1處理下,不同大豆播期的玉米產量在A1B1下最高,比A1B3顯著高出11.3%。不同的大豆播期對玉米產量有顯著影響,大豆早播有利于玉米產量的增加,B1處理比B2和B3處理分別高2.5%和9.2%。

不同的玉米與大豆播期對玉米、大豆總產量均有顯著影響,隨著玉米、大豆播期推遲間作體系總產量逐漸降低,A1處理比A2和A3處理分別高16.8%和78.8%。A1處理下,不同大豆播期的總產量在A1B1下最高,較A1B3顯著高出19.5%。不同的大豆播期下,總產量在B1下分別比B2、B3顯著高7.1%和18.4%。

表7 不同玉米、大豆播期銜接對作物產量的影響

3 結論與討論

3.1 玉米大豆播期銜接對間作體系下大豆干物質積累分配的影響

呂越等[19]研究玉米/大豆間作系統的作物資源競爭表明,由于高位作物玉米嚴重遮陰,使低位作物大豆處于競爭劣勢,影響大豆植株各器官的生長與干物質積累。本研究,玉米播期對大豆的生殖生長階段影響顯著,中播有利于大豆干物質積累量的增加。前人研究表明,大豆推遲播種縮短了營養生長期和生殖生長期,群體生長量變小,干物質累積量減少[20]。本研究在營養生長階段,表現為大豆晚播,其干物質積累量隨著播期的推遲而減少,播期越晚,其接受光合作用的時長越短,所合成的干物質越少。而在生殖生長階段,大豆在最早播期B1積累量最高。其籽粒分配率隨播期的變化與干物質積累量變化相一致,說明其在開花期后,營養器官向籽粒的轉移對干物質積累量的變化起了重要作用。

3.2 玉米大豆播期銜接對間作體系下大豆產量的影響

高陽等[21]研究表明,在玉米/大豆間作群體內,大豆受到玉米遮陰導致對光能資源的利用減少,而降低大豆產量。本研究表明,玉米播期對大豆產量影響顯著,玉米的蔭蔽作用影響大豆籽粒形成,在最遲玉米播期A3下,大豆灌漿速率與百粒質量均最小。而大豆的有效莢數與有效粒數隨著玉米的遲播,在A1、A2播期下差異不顯著,但顯著高于A3播期。不同播期對大豆產量潛力的發揮有直接影響[22-24]。前人研究表明,作物晚播,產量會降低[25-26]。本研究表明,早播處理接受光合時間最長,且在3個播期處理下沒有出現旺長,其營養生長階段合成的干物質為后面生殖生長做好了準備,灌漿速率隨著播期的推遲而逐漸降低,在B1處理中,大豆最大速率、漸增速率、快增速率、緩增速率與平均速率均為最高,百粒質量增加,最終在B1處理下獲得更高的產量。各玉米大豆播期銜接下,以A2B1大豆產量最高。玉米大豆總產量隨著玉米大豆播期推遲產量逐漸降低,處理間以A1B1產量最高。

玉米/大豆間作下,不同玉米播期對大豆的干物質積累、分配及產量影響顯著,玉米中播有利于大豆的干物質積累。產量較其他2個播期最高。且大豆灌漿速率與干物質在籽粒中的分配比率也更高。大豆播期對大豆的干物質積累與分配、灌漿速率與產量有顯著影響。大豆早播單株干物質累積量大,灌漿速率更高,籽粒所占干物質分配比率高,產量最高。玉米和大豆播期對玉米大豆總產量的影響達顯著水平。玉米大豆總產A1B1處理最高,在玉米/大豆間作體系中,玉米和大豆早播,在玉米播期5月15日,大豆播期5月30日播期銜接下,玉米大豆總產量最高。

[1] 王龍昌,鄒聰明,張云蘭,等.西南“旱三熟”地區不同保護性耕作措施對農田土壤生態效應及生產效益的影響[J].作物學報,2013,39(10):1880-1890.

[2] 雍太文,楊文鈺,向達兵,等.小麥/玉米/大豆和小麥/玉米/甘薯套作對土壤氮素含量及氮素轉移的影響[J].作物學報,2012,38(1):148-158.

[3] 雍太文,劉小明,宋 春,等.種植方式對玉米-大豆套作體系中作物產量,養分吸收和種間競爭的影響[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5,23(6):659-667.

[4] Rahman M M,Hampton J G,Hill M J.Soybean seed yield as affected by time of sowing in a cool temperate environment[J].Journal of New Seeds,2006,7(4):1-15.

[5] Achakzai A K K,Kayani S A,Jehan S,et al.Effects of fertilizer,inoculation and sowing time on growth,yield and yield attributes of soybean under field conditions[J].Asi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2002,1(4):308-313.

[6] 薛國峰,安曈昕,吳開賢,等.間套作中作物播期配置研究綜述[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8(4):576-581.

[7] Fan M,Shen J,Yuan L,et al.Improving crop productivity and resource use efficiency to ensure food security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China[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2012,63(1):13-24.

[8] Carroll B,Mcneil D,Gresshoff P.A super nodulation and nitrate-tolerant symbiotic(nts)soybean mutant[J].Plant Physiology,1985,78(1):34-40.

[9] 劉 明,陶洪斌,王 璞,等.播期對春玉米生長發育與產量形成的影響[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9,17(1):18-23.

[10] 于吉琳,聶林雪,鄭洪兵,等.播期與密度對玉米物質生產及產量形成的影響[J].玉米科學,2013(5):76-80.

[11] Vega C R,Andrade F H,Sadras V O.Reproductive partitioning and seed set efficiency in soybean,sunflower and maize[J].Field Crops Research,2001,72(3):163-175.

[12] 王 竹,賀陽冬,楊繼芝,等.套作模式下播期對不同熟性大豆莖葉形態及產量的影響[J].河南農業科學,2009,38(8):40-45.

[13] 于鳳瑤,劉錦江,辛秀君,等.播期對高蛋白大豆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大豆科學,2008,27(4):620-623.

[14] 程艷波,江炳志,蔡史欣,等.不同播期對華南夏大豆品種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大豆科學,2010,29(1):37-40.

[15] Spehar C R,Francisco E R,Pereira E A.Yield stability of soybean cultivars in response to sowing date in the lower latitude Brazilian Savannah Highland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2015,153(6):1059-1068.

[16] 徐 婷,雍太文,劉文鈺,等.播期和密度對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大豆植株,干物質積累及產量的影響[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14,36(5):593-601.

[17] 欒曉燕,杜維廣,陳 怡,等.播期對不同大豆品種生育階段與光合產物積累的影響[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3(4):9-11.

[18] 楊升輝,王素閣,于會勇,等.接種根瘤菌對夏大豆籽粒灌漿特性及品質的影響[J].大豆科學,2014,33(4):534-540.

[19] 呂 越,吳普特,陳小莉,等.玉米/大豆間作系統的作物資源競爭[J].應用生態學報,2014,25(1):139-146.

[20] 趙 陽,葛維德.不同播期對春播紅小豆干物質積累和產量的影響[J].園藝與種苗,2013(4):53-56.

[21] 高 陽,段愛旺,劉祖貴,等.玉米和大豆條帶間作模式下的光環境特性[J].應用生態學報,2008,19(6):1248-1254.

[22] 閆艷紅,楊文鈺,李興佐,等.不同品種及播期對丘區套作大豆產量的影響[J].大豆科學,2007,26(4):544-549.

[23] 王 竹,楊文鈺.套作模式下播期對不同熟性大豆碳氮代謝及產量的影響[J].浙江農業學報,2014,26(3):556-563.

[24] BastidasA M,Setiyono T D,Dobermann A,et al.Soybean sowing date:the vegetative,reproductive,and agronomic impacts[J].Crop Science,2008,48(2):727-740.

[25] Egli D B,Cornelius P L.A regional analysis of the response of soybean yield to planting date[J].Agronomy Journal,2009,101(2):330-335.

[26] Robinson A P,Conley S P,Volenec J J.Analysis of high yielding,Early-Planted soybean in Indiana[J].Agronomy Journal,2009,101(1):131-139.

Effect of Maize and Soybean Sowing Date Cohesion on Soybean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Yield in Intercropping

YANG Yanzhu,DU Qing,CHEN Ping,YANG Wenyu,YONG Taiwen

(College of Agronomy,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Crop Physiology,Ecology and Cultivation in Southwest China,Ministry of Agriculture,Sichuan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Crop Strip Intercropping System,Chengdu 611130,China)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maize and soybean sowing dates on soybean yield,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partitioning ratio,provided reference to increase crops yield in maize-soybean intercropping system.The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with three maize sowing dates:early seeding(A1:May 15 th),middle seeding(A2:May 30 th),late seeding(A3:June 14 th),and three soybean sowing dates:early seeding(B1:May 30 th),middle seeding(B2:June 14 th),late seeding(B3:June 29 th).In maize middle seeding, the soybean growth rate after blooming was 33.2%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maize late seeding;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per plant and pod distribution rate of soybean were 32.4%, 17.9% and 26.3%,23.9%significant higher than maize late seeding in R4, R6; soybean yield was 75.7%significant higher than maize late seeding.Compared with soybean middle seeding under maize middle seeding treatment, the soybean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per plant and pod distribution rate were 195.4%,58.5% and 33.9%, 26.7%significant higher than soybean late seeding in R4, R6; soybean yield was 128.7%significant higher than soybean late seeding. It turned out that sowing maize and soybean simultaneously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growth rate after soybean blooming,increase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per plant,pod distribution rate and yield in maize-soybean intercropping system.

Maize-soybean intercropping;Sowing date cohesion;Matter accumulation;Yield

2017-04-29

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專項資助項目(CARS-04-PS19);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201203096)

楊燕竹(1991-),女,四川萬源人,碩士,主要從事作物高產栽培理論與技術研究。

雍太文(1976-),男,四川南部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作物高產栽培理論與技術研究。

S344.2;S352.1

A

1000-7091(2017)03-0096-07

10.7668/hbnxb.2017.03.015

猜你喜歡
播期間作單株
不同間作模式對山蒼子光合特性及其栽培土壤水分和養分的影響
通徑分析在蕓豆品種篩選中的應用探討
小豆農藝性狀與單株產量的相關性及通徑分析
黃淮海北部地區夏玉米穩產高產的播期優選
無為市太平山楓香樹不同單株葉片性狀多樣性分析
不同間作物對連作葡萄生長影響初探
核桃柴胡間作技術
福鼎大白茶有性系后代優良單株品比試驗初報
馬鈴薯/玉米間作栽培對土壤和作物的影響
略陽縣冬播馬鈴薯適宜播期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