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向行為支持改變學生問題行為的研究

2017-07-04 01:20劉宇許華紅
教師博覽·科研版 2017年5期
關鍵詞:智障兒童

劉宇 許華紅

[摘 要] 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不僅影響教師的教學,而且影響學生的課堂學習。本研究采用正向行為支持法對一名智障兒童在課堂中出現的問題行為給予相應的干預措施,以減少課堂中智障兒童的問題行為現象的發生,驗證該方法對干預智障兒童的問題行為的有效性。研究者對智障兒童的課堂問題行為進行功能評估,分析其行為產生的功能。通過采用單一被試實驗設計中的ABA實驗設計,制定有針對性的正向行為支持計劃,并進行行為干預。研究結果表示,采用正向行為支持法處理智障兒童問題行為是有效果的。

[關鍵詞] 智障兒童;課堂問題行為;正向行為支持

20世紀80年代末,人們逐漸關注人性、重視教育策略處理問題,興起了正向行為支持。問題行為產生的原因復雜,同一行為存在著不同的功能,或是不同行為有著同一功能。正向行為支持法干預問題行為,注重行為功能的分析。對問題行為產生的功能作用,通過訪談法、觀察法等多種資料收集的方式進行行為的功能評估,了解行為產生的原因,再根據行為的功能設計有針對性的干預計劃。通過行為訓練、生態環境改善、后果處理等多種處理策略,來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策略實施有理有據,行之有效,學生的學習、生活質量均可得到提高。

一、課堂問題行為的概念

對于課堂問題行為的概念,研究者們在課堂教學環境的前提下各抒己見。有專家認為,課堂問題行為是對正常兒童來說,其不能遵守行為規范和道德標準,不能正常交往和學習的行為。

按照課堂問題行為的時間長短分類,有專家把課堂問題行為分成暫時性和長期性兩大類。暫時性課堂問題行為指學生偶爾發生課堂問題行為,大多數時間是不會發生的。它多與學生自身情緒有關,可以通過干預訓練對他們進行行為矯正。長期性課堂問題行為指學生經常發生課堂問題行為,其與學生的個性、習慣密切聯系,需要長期的干預訓練對他們進行行為矯正。

我國心理學家呂靜將課堂問題行為分為三種類型,分別為行為不足、行為過度和行為不適。所謂行動不足是指所期望的行為很少發生或是不發生,如小組內交流學習經驗時,學生沉默不語的表現。行為過度是指一類行為多次發生,如上課期間,與同學經常說話的表現。行為不適主要是指在課堂上發生不適宜的行為,如搶奪他人的東西的表現。

學生課堂問題行為對教師的教學活動存在影響。在課堂中,學生發生問題行為,教師的注意力會被其干擾,影響正常教學的思路和情緒。教師為保證課堂秩序,對學生的問題行為要進行制止,這樣就使教學的進度中斷,教學效果就會受到影響,對于師生都產生不良后果。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但在學習中如果受到問題行為干擾,學習效果自然不好,也限制了他們潛能的發揮。學校教育的一大職能是教學生學做人。學生的人格、價值觀、道德品行均處于形成階段,問題行為會阻礙學生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習慣的培養,進而影響他們建立健全的人格。

目前,國外對于正向行為支持法干預課堂問題行為的研究較多,而國內相關研究較少。本研究所指的課堂問題行為是指在課堂教學環境中,影響教師教學、學生自身和其他同學學習的行為。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小妍(化名),女,10歲,患有唐氏綜合征,韋氏智力量表得分49,健康狀況良好。小妍就讀于培智學校二年級,溝通能力較差,語言交流以單字或詞為主,且發音不清晰;能聽懂和聽從指令,與人進行交流主要通過動作;不會計算;會找出相同顏色的物品,但不能辨別顏色;會握筆涂色,但不會書寫;能夠進行走、跑、跳等運動;自理能力尚好,能自己吃飯、穿衣、穿鞋,能夠獨立大小便。父母均無家族病史、既往病史。

小妍常有拍打桌子的行為,同時在上課期間也多表現出不順從行為,不聽從教師課堂安排,出現隨意下座位等行為,影響了教師的正常教學及其他同學的學習。

(二)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實驗法中的單一被試實驗設計,輔以觀察法、訪談法等方法。而干預方法采用正向行為支持,以達到徹底改變問題行為的功效。

三、問題行為的正向行為支持實驗

(一)問題行為的功能評估

問題行為的功能評估就是收集與問題行為的發生有關的前提和后果的過程。

1997年,美國頒布法案,對所有有情緒行為問題的兒童實施正向行為支持和行為功能評估。為了解問題行為的功能,不同學者進行行為功能評估的內容不同。米爾滕伯格將問題行為功能分為社會性正強化、社會性負強化、感覺性正強化、感覺性負強化四種。國內研究者昝飛通過對孤獨癥兒童的功能行為評估,發現兒童行為問題的功能是為了得到教師關注的社會性正強化功能,同時還會有社會性負強化和感覺刺激的功能。從導致問題行為的前提來看,問題行為的功能可分為取得內在刺激、取得外在刺激、逃避外在刺激和逃避內在刺激四種。而鈕文英針對這一個體行為問題的動機出發可分為自我刺激、逃避、引起他人注意、獲得實質性東西。

對于研究對象(小妍)的問題行為的功能評估主要用三種方法進行,即訪談法、觀察法以及調查法。

1.訪談法

通過對家長的訪談,得知小妍的行為主要是情緒控制能力差導致的。家長描述該孩子近一年來脾氣變得暴躁,情緒波動較大。在家中生氣時會出現拍打地面、在地上打滾等行為。小妍很喜歡妹妹,以前總是讓著她、照顧她,現在會因爭搶玩具而與妹妹打架。通過對教師、家長的訪談結果可以得知,因妹妹逐漸長大,小妍知道自身缺陷,害怕家人過多關注妹妹而忽視她,因此為增加自己的存在感,表達方式不正確而產生問題行為。

2.觀察法

這一方法主要是通過對研究對象的問題行為直接觀察,獲得問題行為發生的情境、行為表現和結果等信息。

觀察周期為一周,共5天,涉及的三門學科分別為美術、音樂、綜合實踐,每學科至少一節課。目的是從多節課中分析問題行為的功能。行為觀察記錄總結表如下。

通過觀察與記錄發現,在綜合實踐課中,教師布置涂色任務并逐個引導學生涂色,當看到教師對其他同學進行輔導時,小妍停止手中涂色動作,出現拍打桌子的行為。繪畫時使用的畫筆折斷無法使用,小妍向周圍同學求助無果,出現拍打桌子的行為,教師聽到聲音給予警告,小妍停止拍打桌子行為。教師得知小妍的畫筆無法使用,及時給予幫助,小妍平靜下來。教師在講課中,小妍未經教師允許,下座位到教室左邊放玩具的柜子拿玩具,被教師批評回到座位后,生氣地拍打桌子。在上美術課時,教師要求用超輕黏土做蔬菜,小妍手部精細能力較弱,不易將黏土捏出形狀,而且做得慢,于是自己拍打桌子。聽到聲音,教師批評了小妍,并且要求其停止任務。

觀察發現,當教師關注其他同學時,研究對象會出現問題行為,是希望得到同樣的關注。畫筆折斷,研究對象想向教師尋求幫助,于是做出拍打桌子的行為,發出聲響,以引起教師的注意。當研究對象不能得到想要的玩具,需求得不到滿足時,也會出現問題行為,以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由于手部精細能力較弱,無法完成教師安排的任務時,研究對象也會有問題行為發生。

3.調查法

調查法主要是對問題行為動機進行評量,目的是了解研究對象問題行為的功能。問題行為主要影響課堂正常教學,教師對學生的課堂情況較為清楚,所以由教師填寫問題行為動機評量表。

由表可知,被試者拍桌子的行為評量得分由高到低分別為引人注意、要求明確的東西、感官刺激、逃避,主要功能是引人注意。

綜合訪談法、觀察法和調查的結果來看,研究對象問題行為的發生原因有教學內容對她的現有水平來說難度較大、操作過于復雜,多次的任務失敗易使得研究對象產生抵觸的情緒,從而通過拍打桌子的行為逃避任務;研究對象語言溝通存在困難,所以通過動作吸引教師、家長的注意,以獲得關注,但表達方式不恰當,以致影響教師的正常教學和課堂秩序;研究對象的個人需求得不到滿足,處于情緒壓抑狀態,需要通過某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產生了拍打桌子的問題行為。

可見,研究對象問題行為的主要的功能作用是引起老師的注意這種社會性正強化物,所以問題行為的功能是社會性正強化。

(二)前事控制策略

前事控制策略是指人為操縱容易引起問題行為的明確前事,以預防問題行為的發生,引發適當行為的產生。

對于研究對象產生問題行為的前事控制策略是:調整任務難度,在安排任務或開展活動時,把任務難度降低,簡化對他們的要求,難度略高于或接近研究對象現有水平即可,增加他們參與任務的積極性。

進行任務分解,把需要完成的任務分為幾步完成。

(三)行為訓練策略

行為訓練策略是指教給問題學生新的適當行為,學習新的技能和能力,其中包括社會技能、溝通技能、分辨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根據米爾滕伯格的觀點,行為訓練的主要方法有示范、指導、演習和反饋。

研究對象由于溝通能力受限,采用的方式不恰當導致產生問題行為。因此,對于能力受限制的個體應著重教他們如何采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根據課堂要求,可以選擇舉手訓練作為行為訓練的內容。由于智障兒童的運動能力較正常兒童差,因此,可以首先訓練他們在聽到指令后立即舉手。

(四)生態環境改善策略

生態環境改善策略泛指一般生活形態的改變,以及生活質量的提高的策略,包括四周的環境對身心障礙者抱持正向而支持的態度和行為,為他們提供一個溫暖而富于鼓勵的環境。

研究對象是智障兒童,其能力相對較弱,能夠參與的活動和表現的機會少。因此,教師要嘗試在校內對研究對象的問題行為改變態度,減少對他們出現問題行為的指責,以此消弭對該行為的社會性強化作用。教師之間也需要相互配合,為問題學生創造支持環境,多提供活動和表現的機會,增加其積極性和自信心。

(五)后果控制策略

后果控制策略是在問題行為發生后,立即對問題行為進行相應的處理,采用正強化、消退、替代行為的積極強化等方法,使問題行為得到期望的改變。

在此次干預中,采用的是消退法和替代行為的積極強化相結合的策略。

由于研究對象的問題行為的功能是為了獲得社會性正強化,比如是為了獲得教師的注意這種社會性正強化物,所以在干預時可采用消退策略。當研究對象出現問題行為時,教師不予理睬,對問題行為進行消退,從而達到問題行為逐漸減少的效果。

替代行為的積極強化,也稱作區別強化,是指通過對良好的期望的正強化來代替問題行為的方法。

在此次干預中,研究對象問題行為的替代行為是舉手,當研究對象在課堂上出現舉手行為時,要對其進行正強化。這樣,研究對象在舉手行為增加的同時,減少了拍打桌子的問題行為。

在替代行為的積極強化中,給予研究對象的是兩種正強化物:一是活動性強化物,如讓研究對象玩喜歡的玩具;二是社會性強化物,如教師的口頭贊揚。

在后果處理策略中,采用的試驗設計是倒返實驗設計:ABA。

基線期:共5天。研究對象在未接收干預的情景下,對其問題行為觀察并記錄,收集數據。

處理期:共10天。采用消退和替代行為的積極強化相結合的策略,對研究對象的問題行為進行干預。

倒返期:共5天。撤銷干預處理,參與人員對研究對象的問題行為觀察并記錄。

四、實驗結果與結論

(一)后果處理策略的行為結果

拍打桌子行為ABA數據折線圖

上圖是研究對象拍打桌子行為的ABA數據折線圖,橫軸表示實驗期間觀察的天數,縱軸表示實驗期間問題行為發生的次數,以每天行為問題發生的次數為數據點。根據實驗設計分成三個階段,分別為基線期(5天)、處理期(10天)、倒返期(5天)。

由上圖可以看出,基線期斜率k=0.1,研究對象的課堂問題行為平均每天發生次數為4.4次;處理期斜率k=-0.41818,課堂問題行為平均每天發生次數為1.9次;倒返期斜率k=0,問題行為平均每天發生次數為0.8次。

從各實驗階段數據變化來看,基線期的數據先是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順序,數據雖然波動較大,但是這一階段整體數據變化的速度慢,可以說明此階段研究對象的表現是相對穩定的,實驗沒有對其產生影響,前期的適應工作達到效果。進入實驗處理期,參與者對問題行為開始進行干預。由圖可知,第一次實施干預措施行為的發生次數達到最高點,研究對象出現不適應的狀況,這一現象在預計中。隨后的行為發生次數雖然有上下的波動情況,但均未達到最高點,而且到第13天時,行為次數減少至0次,這一天沒有產生問題行為,整體呈現平穩且下降趨勢,說明對研究對象的干預是正確的、有效的。從處理期和倒返期數據看,問題行為整體降至2次以下且數據平穩,說明本研究減少了研究對象的問題行為。

(二)觀察者間信度檢驗

采用次數比率表示觀察信度,計算公式為:一致性次數/(一致次數+不一致次數)×100%=一致性百分比。若一致性百分比大于80%,則說明參與者之間的差異不大,數據具有可信度。

由表可知,參與者在每個實驗階段的一致性百分比均在80%以上。研究對象拍打桌子的問題行為,基線期一致性為80%,處理期為80%,倒返期為100%,在實驗期間參與者的觀察信度不斷提高,因此數據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判斷此實驗設計是否有效,可以根據研究對象各階段課堂問題行為每天發生次數的平均數的變化來判斷。若各階段平均數逐漸變小,說明該實驗設計有效;反之,則實驗設計無效。在基線期,研究對象的課堂問題行為平均每天發生次數為4.4次;在處理期,課堂問題行為平均每天發生次數為1.9次;倒返期,問題行為平均每天發生次數為0.8次。雖然處理期行為發生次數達到最高點,但與基線期相比,平均每天數發生次數已有明顯下降,并且呈下降趨勢。各階段平均數逐漸變小,由此可說,該實驗設計的干預是有效的。

判斷該實驗設計是否穩定,可以觀察數據的斜率變化。當各階段斜率k>0時,說明在此階段數據呈上升趨勢,k越小,傾斜度越小,反映該階段數據變化慢,這一階段實驗是穩定的;反之,則實驗是不穩定的。當各階段斜率k<0時,說明在此階段數據呈下降趨勢,k越大,傾斜度越小,反映該階段數據變化慢,這一階段實驗是穩定的;反之,則實驗是不穩定的。在基線期斜率k=0.1,在處理期斜率k=-0.41818,在倒返期斜率k=0。各階段斜率k均接近于0,說明在此階段數據呈平穩上升、平穩下降或平穩趨勢?;€期和倒返期k越大,傾斜度越小,反映兩個階段的數據變化慢,階段實驗是穩定的。處理期k越小,傾斜度越大,反映該階段數據變化快,這一階段實驗是不穩定的?;€期和倒返期兩個階段實驗是穩定的,處理期不穩定,說明該實驗設計的干預效果是顯著的。

本研究采用正向行為支持法(包括生態環境改善策略、行為處理策略、后果處理策略)處理智力障礙兒童問題行為是有效果的。能夠明顯降低智力障礙兒童的課堂問題行為。

五、總結

本研究從干預開始到干預結束,總體干預效果達到預期水平。雖干預效果顯著,但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家庭的配合程度不夠。在干預之前,研究者和參與者積極與家長進行溝通,達成共識,但在干預實施階段,家長積極性不高,在家中的輔助訓練效果不好。

其次,本研究為單一被試實驗,設計缺乏更長時間的追蹤,未能夠確保干預的長期有效性。

最后,數據收集方面存在局限性。本研究雖由兩位觀察者進行數據的收集工作,使數據之間具有對比性,提高數據的可靠性,但兩者的主觀期望因素產生的影響也是不可避免的。

參考文獻

[1]呂靜.兒童行為矯正手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2]邵瑞珍.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3]Infantino.J,Little,E.Studentsperceptions of classroom behaviour problem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disciplinary[J].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5,25.

[4]朱琳.問題行為干預中的正向行為支持[J].中國特殊教育,2005,(03).

[5]許華紅.行為改變技術[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6]Miltenberger R G.行為矯正的原理與方法[M].胡佩誠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

[7]高永玲.關于小學課堂問題行為的成因分析及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S2).

責任編輯 萬永勇

猜你喜歡
智障兒童
智障兒童親子溝通能力評估的研究進展
社區融合教育點亮智障兒童的生活
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現對智障兒童的有效教育的策略
如何創設有效情境,培養和激發智障兒童的學習動機
談智障兒童繪本閱讀的重要性
遲開的花朵也能飄香
不同主題情感類抒情歌曲對智障兒童的影響與應用
下頜打開度受限智障兒童矯治的個案研究
淺析智障兒童教育現狀及對策
智障兒童的有效識字教學策略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