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職涉農專業建設的有效解困途徑探究

2017-07-15 05:39張紹山
新農業 2017年6期
關鍵詞:中職建設

張紹山

摘要:當前,中職涉農專業建設存在諸多困境,中職學??赏ㄟ^把握政策新態,了解市場需求,調整教學模式,服務農村經濟,創新校企合作等途徑,銜接城鄉市場,促進涉農專業解困發展。

關鍵詞:中職;涉農專業;建設;解困途徑

當前,國家對新農村建設的重視程度與支持力度在持續加強,《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加強涉農專業建設,加大培養適應農業和農村發展需要的專業人才力度”。然而許多中職學校涉農專業建設卻舉步維艱,甚至持續萎縮,瀕臨停辦,如何有效解決中職涉農專業建設困境,是中職教育面臨的迫切問題。

1中職涉農專業存在困境及原因

1.1學生選報意愿低,素質欠佳

濟源職業技術學校近4年來招生規模都在1300余人,涉農專業選報人數雖有上升,但每年招生依然達不到150人的計劃,根據濟源職業技術學校近幾年初中畢業生選報志愿的調查顯示,城市畢業生選報涉農專業極低,幾乎空白。所招生源大部分來自農村山區,學生學習能力欠佳者較多,認為涉農專業好混文憑,不需多費腦筋去學習。城區外初中畢業生從小就接觸種菜、耕地、摘果、養豬、放牛、喂雞等農活的較多,認為種植養殖不用學也能干,怎么干也干不出大事業來,涉農專業辛苦勞累,操心報酬低,家長學生都不愿選報。

1.2只為考學,前景不明

根據濟源職業技術學校對入校后涉農專業學生的學習意愿調查,學生多是為了對口升學,畢業后打算從事涉農行業的少之又少。這是因為近年來涉農高校針對中職涉農專業對口招生力度越來越大,以往只有普高優秀學生才能考上的名校,現在也專門劃撥指標給對口高招,引起不少學生熱心選報。但畢業后在涉農行業潛心工作干出一番事業的寥寥無幾,除了認為涉農行業苦累,效益低,工作不體面。另一方面農村生產力水平落后,經濟發展緩慢,就業機會少,發展空間小,也占很大的原因。

1.3師資技能不高

涉農專業教師大多是涉農專業高校畢業生,具備相關理論知識,但缺少實踐技能,參加國家省市級師資專業培訓的機會很少。同時假期到企業實踐犧牲教師休息權利,短期或許可以,長時間容易引起教師反感。平時脫產去培訓,學校又因師資緊張不愿放人,因此學校多選擇邀請涉農專家到校交流,這樣就嚴重影響了教師實踐技能的提升,教學授課只能教室里照本宣科。另外學校缺少資金投入,實踐基地簡陋,理實一體化實訓室多成擺設。

1.4校企合作不能有效開展

涉農專業實踐教學有很強的季節性和時令性,學校一方面怕外出實踐實習打亂教學計劃,需要額外費心調整教學內容,不利于學校整體管理;另一方面學校又擔心師生安全,需要層層簽訂安全責任書,出了校門帶隊教師整天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需要大部分精力管理學生。企業也顧慮學生沉不下身、靜不下心,學不用功,技術出錯,給企業造成浪費或財務損失。所以涉農專業學生在校期間常常難以學到實用的農業技術。

1.5教育教學脫離城鄉市場實際需求

筆者近年來調查發現,很多中職學校很少去做具體詳細的市場調查,不能及時關注國家涉農政策法規的發布動態,以及城鄉農副產品市場需求的及時變化,往往是兩耳不聞“市場事”,一心只教“課本書”,造成“教”“學”“用”相互脫離,校外農業供給側改革、新農村建設形勢轟轟烈烈如火如茶,校內涉農專業建設仍是因循守舊、按部就班、中規中矩、漸行漸遠。老師教的枯燥,學生學的無趣;市場發展變化急需創新人才,學校發愁畢業生就業無門路。如我市近年來大力實施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等涉農項目,急需大量農業技術人才,卻難以招聘到合格者,只好走農村培訓剩余勞動力提升農民專業技術之路,可不少高齡待業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文化素質太差,學習接受能力太低,影響培訓效果,反過來又使得很多農村涉農項目建設嚴重滯后。

2解決困境的有效途徑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中職學??赏ㄟ^把握政策新態,了解市場需求,調整教學模式,服務農村經濟,創新校企合作等途徑,銜接城鄉市場,促進涉農專業解困發展。

2.1緊追政策支持,加強涉農專業建設力度

濟源職業技術學校前身是濟源市第一職業高中,位于濟源市西郊區農村,2005年成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但涉農專業每個年級只有種植一個班,多是為了對口升學,長期位列弱勢專業。2009年中央1號文件中明確提出中等職業教育從涉農專業及農村家庭困難學生,開始免費,中職涉農專業招生開始擴大。學校涉農專業招生進入一個高峰期,首次每年招收三個教學班,突破百人,但依然是考學為主。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央召開了六次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2014年6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201 5年8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等,諸多文件政策都對職業教育服務“三農”提出了指導性策略,這也對中職涉農專業的建設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尤其是2010年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出臺《關于實施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計劃的意見》,中央財政在全國范圍內重點支持1000所中等職業學校改革創新,以此帶動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提高質量、辦出特色。濟源職業技術學校涉農專業抓住機遇,在有國家資金投入保障的情況下,大力加強自身建設,逐步走出了困境。學校的畜牧獸醫和果蔬花卉兩個涉農專業,盡管是個老牌專業,已開設有十余年,但一直是以參加對口升學考試為主要目的,學生專業實踐技能缺失,始終難有大的起色。2012年,學校抓住國家示范校建設的機遇,與濟源市農牧局、園林局等單位結合,爭取國家財政資金150余萬,進行師資技能提升培訓和專業設施設備配置更新,同時根據創建示范校要求,大膽革新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并與多個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合作共建實習實訓基地,主動出擊積極為企業和社會提供人才與技術服務,緊緊把握國家相關政策,獲得資金支持,實現了校企同發展的共贏局面,如今畜牧獸醫和果蔬花卉兩個涉農專業已分別成為省市級品牌建設專業。2014年學校被評為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2015年學校成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和河南省職業教育品牌示范院校,2016年,學校被河南省教育廳評為省級中職管理強校。

2017年2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全文發布,這是中央自改革開放以來第十九次發布涉農一號文件,作為重視農村問題的專有名詞,這些文件的頒布實施,使得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已經并將持續促進農村生產關系變革和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濟源職業技術學校為此專門組織專家名師研討會,領會文件精神,對學校涉農專業的發展出謀劃策,積極強化服務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能力,大力提升涉農專業建設水平。

2.2了解市場需求,找準涉農專業發展新路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頒發《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以新型城鎮化為依托,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加強科技創新引領,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等要求。2月6日農業部印發了《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就六大重點任務提出具體要求,并將任務落實到相關部門。這些文件的頒布實施有力地激活了涉農產業,各地相繼規劃了一系列惠及“三農”的項目工程,涉農市場發生了巨大變化,迫切需要創新涉農產業發展的途徑,中職涉農專業理應及時把握市場需求的變化,積極投身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潮流,主動服務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如濟源市制定了《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20152017年改革與建設實施方案》,立足于優質糧食、高效園藝、生態養殖、現代種業、觀光田園“五大主導產業”,努力打造東部現代農業集聚區、南部生態觀光農業集聚區、北部高效設施農業集聚區、西部優質特色農業集聚區、以及丘陵半山區生態養殖集聚區等“五大片區”,全面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濟源職業技術學校涉農專業積極與相關主管部門密切合作,在充分研讀領會國家省市有關文件之后,結合自身實際,兩年來先后參與賽科星6000頭奶牛養殖項目建設、王屋山冬凌草中藥材種植基地擴建、坡頭鎮萬畝薄皮核桃種植基地建設、王屋山高山“十字花科”蔬菜制種基地建設、思禮鎮牛灣新村苗木花卉基地建設、玉泉都市現代化產業示范園區建設等產業的革新提升,為保證實效性,對每一個參與項目,學校分別成立對應的服務小組,選派一名“雙師型”名師帶領,實行全程跟蹤服務,既增強了師生專業技能,提高了涉農專業的知名度,又獲得了社會的贊譽和認可。

2.3調整教學內容,重視涉農專業技能提升

目前,轟轟烈烈的新農村建設對涉農專業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職學校涉農專業,必須緊密關注城鄉涉農市場的變化,認真做好市場調研,及時調整教學內容,革新教學方式,努力實現學習和生產的“無縫對接”。首先教學內容要適時調整,根據當地“三農”產業的規劃,大膽對教材進行增減,尤其是充實涉農特色產業的教學,學??梢越M織骨干師資編寫實用校本教材,需要什么就編寫什么和傳授什么。其次師資培訓要及時跟進。涉農教師不僅應是教學的能手,還應是農業某一領域的專家,更應是農業的通才;不僅要有先進的理念,還要有嫻熟的技能;不僅要精通生產,還要熟悉銷售;不僅要善于從農業發展中尋找規律,還要善于捕捉市場信息。農民的需要就是涉農專業教師服務的目標,農民的困難就是涉農專業教師研究方向。第三,大幅增加實踐教學。學??筛鶕r業生產季節性的特點,大膽調整教學內容,什么時間盛產某一品種就相應傳授該品種的知識技能,通過實踐教學夯實學生專業技能基礎。為服務濟源市農村供給側改革,濟源職業技術學校涉農專業自2013年起進行積極的教學創新。首先聘請濟源市農科院專家分門別類地對濟源職業技術學校涉農專業教師進行“師帶徒”的對應專業培訓,共有七名教師參與,結合市級涉農項目建設,提升相應技能服務水平。其次編寫了鄉土校本教材《薄皮核桃栽培技術》《冬凌草栽培技術》《農村實用養豬技術》《果樹生產技術》《常見花卉生產技術》《常見園藝植物保護技術》《十字花科蔬菜栽種技術》《奶牛養殖技術》等十余本校本教材。第三,試行教師帶薪掛靠企業實踐單獨考核機制,按照一年一輪一更替一考核,合作企業對掛靠的實踐教師,依照其服務質量進行打分鑒定,對優秀者學校給予一定積分獎勵,在名師評選職評晉級時優先。第四,鼓勵有能力的教師在服務“三農”產業中進行創業,通過創業管理條例規范創業行為,按照出資比例確定利潤和風險的分擔,優先服務學校教育教學。這新舉措拓展了學校涉農專業的建設思路,形成了學校、企業和社會三方共贏的局面。

2.4校企緊密銜接,創新涉農產業產銷模式

濟源市近年來積極探索適應市場化要求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大力推廣市場引領下的“公司+農戶”“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組織+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鼓勵龍頭企業發展“訂單農業”,實行二次返利,與農民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創新農業生產方式,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高效農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積極扶持加工型、流通型的龍頭企業實施品牌戰略,發展品牌經營,加快創建國際知名農產品品牌,建立獨具特色的區域性“品牌經濟”,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創新現代農業營銷模式,根據市場需要,打破地域、行業、所有制界限,把產供銷、貿工農緊密結合起來,實現優化組合,建立符合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經營機制。先后培育濟源雙匯、伊利奶業、坡頭薄皮核桃、王屋山冬凌草、玉泉種子產業、柳江禽業、陽光兔業、科云綠色農業等八大農業產業化集群。濟源職業技術學校涉農專業緊緊依靠當地涉農產業,堅持走產教研結合之路,三年來共建立六個校企合作涉農實踐教學基地,成立專門涉農的校企合作產教研領導小組,協調組建六個有農科院優秀農藝師參與的涉農名師工作室,組織師生積極參與企業生產營銷,在農副產品市場消費調研、品牌形象設計、營銷策略規劃、項目風投評估、新產品研發以及深加工等方面,學校都提供了不可或缺、力所能及的技術支持,實現了校企雙贏的良好局面,連續三年被濟源市農牧部門評為服務“三農”先進單位。

2.5面向城鄉需求,共育涉農行業新型人才

實施新農村建設關鍵在人才。近年來,濟源職業技術學校涉農專業積極與濟源市涉農部門密切配合,創新實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大力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創業培訓、實用技術培訓和技能拓展培訓,加強對農業龍頭企業負責人、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和規模經營大戶等,進行以農業管理專項技能、經營管理技術、市場營銷、農業加工技術等知識為主的培訓,增強農民吸收、應用、轉化科技成果的能力,并通過政策引導和多種形式的科技教育支持、信息服務等,不斷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培養一批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能手,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人力資源和人才支撐。三年來先后開辦40余場次培訓班,共培育了近2000人次,涌現出一批種植能手、養殖專家及優秀農業經紀人。不少優秀畢業生在校期間就被一些公司企業“訂購”,工作不久就脫穎而出成為公司的技術骨干,還有一些畢業生充分利用政策和自身技能走向創業之路,三年來僅果蔬營銷專業戶就出現了20余人。目前,學校正與有關政府部門協調,準備參與農村貧困地區“精準扶貧、永久脫貧”的重大事項活動,通過實地調研和客觀分析,力爭盡快完成農村貧困農戶調研報告,為后續工作開展奠定基礎。

猜你喜歡
中職建設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中職高考與教學研究
果真是“誤了百萬中職生”嗎?
構建中職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用“第三只眼”看待中職學生
努力建設統一戰線學
關于中職與高職銜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