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著美國人遺骨上記錄的辛酸往事

2017-07-16 21:55克拉克·斯本塞·拉爾森
環球人文地理·評論版 2017年4期
關鍵詞:遺骨佛羅里達印第安

克拉克·斯本塞·拉爾森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

1492年,一心要實現“黃金夢”的哥倫布踏上了征程,率領那支勇敢的探險船隊越過重重波濤,歷經千難萬險,最后在他所謂的“西印度群島”——加勒比群島登陸,這次登陸揭開了歐洲人入侵美洲大陸的序幕,也徹底改變了土著印第安人的命運。

如今,這段歷史依然歷歷在目:西班牙人如災難般突如其來,沉重打擊了猝不及防的印第安人,使之一蹶不振,隨之而來的疾病更是奪去了幸存者的生命,可憐的印第安人帶著血淚走進天堂。古老的文獻講述了土著美國人的故事,訴說了他們的悲慘遭遇與不幸。然而在文獻之外,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在當年的拉佛羅里達(北美洲大陸東南部西班牙傳教地區),考古學家就從那些印第安人留下的累累遺骨上,發現了殖民者帶來的種種不幸。

從1565年開始,印第安人與歐洲人在拉佛羅里達發生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沖突,也正是在這個時候,羅馬天主教的教徒們在當地建立了一系列教堂。對于皈依者來說,教堂是社會的核心;對于活著的人,它是精神寄托之處;對于死去的人,它是靈魂的歸宿。在這些教堂的廢墟下面,考古學家發現了印第安信徒的遺骨。這些骨骼完整地記錄了印第安人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也記錄著那些辛酸往事。

考古學家對遺骨進行分析后發現,歐洲人的到來改變了印第安人的食譜,但這種改變并非是一件好事。起初,印第安人的食物豐富多樣,富含海產品和各種動植物,但后來,他們的食譜逐漸單一化,營養成分也比過去大大減少,主食變為玉米。

以玉米為主食并非好事——玉米含糖量高,易促使蛀牙產生,造成口腔問題。玉米還含有植酸鹽,能阻止人體吸收礦物質,食用過多玉米的人易患貧血癥以及其他低鐵疾病。而在玉米中,人體新陳代謝所必需的鈣、維生素B3的含量偏少,則直接影響人們的生長和發育。因此,在一些印第安信徒的牙齒上,出現的齲洞比他們祖先更多、更大。牙齒上的記錄引導著考古學家一步步前行,深入當年印第安人的生活。他們發現,許多印第安人發育不良,或者是因為疾病,或者就是因為營養不良,這說明印第安人長期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中,遭受疾病的困擾,更別提得到充足的營養了。

然而,食物問題并不是印第安信徒所面臨的唯一問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戴維·赫斯特·托馬斯還在當地發掘出一口水井,這口水井有木板襯里,水位很淺,為寄生蟲提供了孳生場所。今天,所有生活在該地區的人都知道,飲用淺水井中的水很危險,因為它容易遭到污染,導致人們患上寄生蟲病或其他疾病。教區周圍往往是印第安人成群聚居的地方,在這樣的條件下,一些傳染病很容易在人群間迅速傳播。從發掘出來的遺骨上的痕跡看,由于感染細菌,很多人的下肢骨無不傷痕累累。一些寄生蟲還會吸食寄主人體的血液,造成貧血。

其實,對于生活在傳教區的印第安人來說,改變的不僅僅是食物和生活環境。在拉佛羅里達,西班牙人實行分派勞役制,以此劃分勞動力。經過對骨骼的研究,考古學家發現,印第安人比他們的祖先更容易患上關節炎,這是由于勞動強度過大造成的。在歐洲人的統治下,印第安人飽受剝削和壓榨,不得不接受沉重的勞動負荷。

生物考古學發掘出的信息,與眾多歷史文獻上的記載相吻合,其中包括印第安人被迫從事勞動、深受疾病的困擾等。不僅如此,它還讓我們知道了幾百年前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歐洲人的到來,給印第安人帶來了苦難,但是,印第安人堅韌不拔,他們適應了惡劣的生活環境,能應付新的挑戰,克服重重困難繁衍至今,印第安人的歷史永遠為后人憑吊和敬仰。

猜你喜歡
遺骨佛羅里達印第安
我在佛羅里達的日子
琉球王族后代要京都大學返還先人遺骨
試論早期美國印第安口頭文學的特征
佛羅里達,花和陽光的國度
牛津科學家找到“圣誕老人”遺骨
論《痕跡》中的印第安生態文化
命運大不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