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中的圍墻傳統文化與現代規劃相融

2017-07-16 01:18胡靜靜劉陽
環球人文地理·評論版 2017年4期
關鍵詞:圍墻

胡靜靜+劉陽

(南京工業大學,南京 213000)

摘要:中國的圍墻,是數量龐大的建筑物,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圍墻文化是在小農經濟基地上產生出來的封閉文化、保守文化、落后文化。承傳二千多年的“國有封閉城,家有封閉院”的傳統觀念和習俗,仍在當今現代化都市里盛行[1] ,似乎已經成為現代城市規劃建設的藩籬。在新的歷史時期,歷史街區內圍墻的作用與價值不單單是最初的以保護私密性、增加領域感和街道界定與圍合為主,根據街區的定位和現狀地塊使用功能,數量眾多且極具歷史文化特色的圍墻應為作為城市景觀與文化的新載體,對于圍墻功能的打造應與時俱進。

關鍵詞:圍墻;現代規劃;居住隔離

引言:中國的圍墻,是數量龐大的建筑物,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傳統觀念里,“圍墻”作為傳統封建文化的載體,在現代城市規劃建設里仍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在2016年2月21日,中央下達了一份重磅文件,即關于“拆除小區圍墻”的若干要求,使“圍墻”這一承載著歷史文化的載體以新的形象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本文就城市中的圍墻與現代規劃如何相融這方面結合南京市頤和路歷史街區這一案例進行探討。

1 探索城市圍墻文化的根源

在中國,圍墻的由來已久。在文化上源自“井田”觀念和“城”與“國”的觀念。圍墻本來是用來劃分或阻斷以及隔離的一類建筑物,是古代井田或城邑的一種邊界,但在歷史不斷進程中,圍墻的作用卻不僅僅局限于私有制社會中的為滿足自私保守、封閉隔絕的目的,在長達兩千多年封建社會里逐漸形成了“國有封閉城,家有封閉院”的傳統觀念和生活習俗。在長期的社會歷史變遷中,圍墻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文化內涵及現實意義。

2 頤和路歷史街區中的圍墻的由來及作用

從本質上來說,頤和路歷史街區是在《首都計劃》中作為第一住宅區即高檔住宅區保留下來的。質量較高的居住品質首先要求個人的安全及私密空間可以得到保護,所以建設圍墻來對個體建筑進行圍護和防衛,增加居住空間的安全性。

其次,建設圍墻后,圍墻外圍為公共空間,圍墻內部則劃分為半公共空間。圍墻將建筑物所附帶的公設財產劃分給居民,使他們所擁有更多的用于自身活動或使用的半私密或私密空間,此舉可以提高居民的財產權意識,增加居民的領域感,直接增強片區居民對所住地區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城市街道景觀是線性景觀,構成城市街景的不僅僅包括街道兩側的構筑物和景觀要素,在位于非連續建筑界面之間的圍墻同樣打造了街道兩側界面空間。街區內建筑的高低和退界不同,會使街道缺少圍合和統一規整的界面,圍墻的出現補充、圍護了高高低低的空間,可以較好體現街道的連續性和規整性。

3 頤和路歷史街區圍墻存在的問題

3.1 圍墻的本體問題。片區中圍墻種類繁多,但是走在片區內部,并沒有過多的感受到圍墻的活力與差異性。這與圍墻本體同質性過強、街區圍墻特色不鮮明、并欠缺秩序感有關。

圍墻是城市景觀中分割空間的實體,它本身表現出一定的語言符號特征。圍墻作為內外空間的分隔線,在公共與半公共之間實際上成為景觀的一種介質,促進內外的滲透與交流,但是目前頤和路歷史街區內的圍墻設計大部分還沒有達到這一層次。其存在并沒有較為突出打造城市景觀,也沒有較為明顯的展示城市文化形象,其在特定空間的文化表征功能在如今的現代建筑浪潮中或許重視力度不夠,還未使其再現代化。

3.2 圍墻所帶來的社會分離。圍墻作為一種界限,不僅僅是產權邊界的物化表現,更牽涉到深層次的心理問題,原因在于圍墻具有一定的社會隔離的作用。在城市居住區中,圍墻導致社會階層隔離的作用體現得最為明顯。這種隔離一方面加劇了城市空間資源分配的不公平,另一方面不利于不同階層之間的社會融合[2]。

4 頤和路歷史街區圍墻改造策略

4.1 片區現狀定位。保護歷史街區,必須保護其整體的風貌環境,特色文化、傳統生活習俗、現有社會生活結構,并逐步改善其各項設施,使之滿足現代生活之需[3]。頤和路歷史街區最集中地體現了南京的民國風貌,同時也是南京最重要的民國文化對外展示名片。頤和路歷史街區是南京民國文化資源中集聚度高、保存完整,具有一定特質的資源。

4.2 圍墻景觀打造精細化。在新的歷史時期,歷史街區內圍墻的作用不單單是最初的以保護私密性、增加領域感和街道界定與圍合為主,根據街區的定位和現狀地塊使用功能,數量眾多且極具特色的圍墻應為作為城市景觀與文化的新載體,新功能的打造與賦予應與時俱進。

在保護現有本體的基礎上,以景觀打造為手段,對于圍墻本身的改造主要有三種方法:(1)剛性邊界柔性化處理:把空間的分隔與景色的滲透聯系統一起來,增加滲透層次,對部分圍墻可采用半透式處理增加綠化軟質元素,使圍墻處于綠地之中,成為園景的一部分。(2)創造空間節點:圍墻凹凸創造空間節點,打破平直單調。(3)再現歷史風貌生活:根據院落建筑歷史事件、歷史居住情況等在建筑外部的圍墻上布置故事墻。

在新功能賦予方面,應考慮片區內居民的現代實際生活需要,可在圍墻上設置布告欄,給居民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時,活躍片區內的生活氣氛,增加片區內的生活氣息。

結論:隨著現代化的城市規劃建設的發展,規劃思路已從傳統的“增量規劃”轉向以“存量”為主的現代規劃建設,期以解決更多的城市社會問題。面對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圍墻”,首先需解決歷史文化傳承與現代規劃相融的問題。

其次,在規劃管理中,需要在保持圍墻積極的作用的基礎上消解圍墻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第一,了解圍墻的存在是否阻礙了片區內部的居民使用公共空間的主要通道,以及對使用公共服務設施有無影響,需相應地設置定時或及時開閉的公共通道;第二,在片區內部的合適部位設置公共空間,即在頤和路歷史街區內部尋找適合公共化的院落空間進行歷史資源共享,也為不同社會群體提供公共活動場所。

參考文獻

[1] 邱吉順,王東宇,曹一平. 中國的圍墻文化與封閉觀念[J]. 理論界,2005,01:115-116.

[2] 楊娜. 邊界柔性化在圍墻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11.

[3] 李勤,楊豪中. 德國歷史街區保護更新的借鑒意義[J]. 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10,04:34-37+57.

猜你喜歡
圍墻
跨越“圍墻”的博物館
突然之間
危墻
拆掉婚姻的圍墻
BUILDING BLOCKS
拉拉豬莊園有個花圍墻
圍墻的信念
夏天的圍墻
互聯網,打造沒有圍墻的教育
火柴圍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