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戰前中國礦冶人才的統計與計量分析
——以《全國專門人才調查報告·礦冶》為核心

2017-07-18 12:04李學通
自然科學史研究 2017年2期
關鍵詞:專長調查報告委員會

李學通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抗戰前中國礦冶人才的統計與計量分析
——以《全國專門人才調查報告·礦冶》為核心

李學通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七七全面抗戰爆發前,為了明了國內科技人才基本情況,南京政府資源委員會進行了大規模的專門人才調查,并形成了兩巨冊《全國專門人才調查報告》,內容包括每個專業人員的學歷、經歷、專長、服務機構等,為政府各部門提供人才聯絡及運用的準備。其中礦冶卷共收錄3567名地質礦冶專業人員,內容包括他們的履歷、專長、出路與來源等信息??箲鹎斑M行的這項專業人才普查工作,既是國民政府備戰工作的一部分,為戰時人才動員和使用提供了方便;同時也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對專業技術人才進行普查和信息采集,是近代科學技術在中國傳播、發展情況的量化記錄,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價值。

抗日戰爭 資源委員會 專門人才 調查統計

1937年6月,即七七全民抗戰爆發前的一個月,由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所屬資源委員會調查處編制的兩巨冊《全國專門人才調查報告》付梓刊印,并秘密發放給了政府相關部門。關于此事,長期以來我們的科技史研究或抗戰史研究著述中從無涉及,近年來有些資源委員會研究的著述中或有提及,但對于這個秘密報告中究竟包括些什么內容則語焉不詳。本文依據相關史料對此略予紹介和分析,以補空白。

1 礦冶人才的統計與分析

《全國專門人才調查報告》分為兩卷,每卷一大厚冊,其中第一卷稱為“第一號礦冶”。這份調查報告的主旨,是為了明了國內從事地質礦冶研究及在礦界服務的專門人才的基本情況,如學歷、經歷、專長、服務地址等,以為政府各部門提供人才聯絡及運用的準備。

報告分為四編:

第一編“履歷”,將所收錄的共3567名礦冶專門人才,按姓氏筆畫次序排列,內容包括姓名、別號、年齡、籍貫、職務、學歷、經歷、專長、參加學會、現在住址、永久通訊處等項。這一部分是該調查報告最主要的內容,其他各編均是以此為基礎,將上述人員按不同角度和分類方法,再進行不同的分類統計,以便更方便地了解和利用。

以翁文灝條目為例,其內容如下:

翁文灝(詠霓)44歲,浙江鄞縣

職務:行政院秘書長,資源委員會秘書長,實業部地質調查所所長。

學歷:比國羅文大學理學博士。

經歷:前農商部礦政司司長,技正,技監,農礦部技監,北平國立清華大學地理學系主任,國立北京大學地質系講師,中華文化教育基金委員會董事,中國礦冶學會副會長。

專長:地質,礦業行政。

參加學會:(1)中國礦冶工程學會(2)中華文化教育基金委員會(3)中國地質學會

現在住址:南京行政院

永久通訊處:浙江鄞縣

第二編為“專長”,編者將礦冶專業劃分為礦冶、采礦、采煤、采石油、采金、采銀、采銅、采鐵、采錫、采銻、采鎢、采鋅、采錳、采鉬、采硝、采磺、冶金、冶銀、冶銅、冶鐵、冶鋼、冶錫、冶銻、冶鎢、冶鋅、冶鉛、冶錳、冶鋁、冶汞,礦冶機械、化驗、測繪、地質、礦業行政、礦業法規、礦業管理、礦業會計、礦業材料、礦業勞工、礦業衛生、礦業安全、礦警、礦業運銷、礦業經濟等45個門類。全部礦冶專門人才,各按其專長被分別編列于45個門類之下。各門類之下的內容,包括專業人員的姓名及其現任職務,并附加其履歷所在頁數,以便讀者回查其具體履歷。

如,地質專長項下所列李四光的內容有:

姓名:李四光 現任職務: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主任兼教授。履歷第35頁。

在前述45項專長門類中,人才比較集中的前10位專長分別為:礦冶960人,采礦808人,采煤406人,礦業管理374人,地質362人,礦業行政218人,礦冶機械214人,測繪137人,礦業會計108人,冶金143人。也有許多專業人數極少,甚至只有1人,如采錳、冶錳、采鉬、冶鉬等。也因為有人具有兩種以上專長而被重復統計,故專長編所列人員總數為4601,比實際人數略高。

第三編為“出路”,統計的是各專門人才當前的地域分布,以及所服務的具體機構、工作部門和擔負的職務。其具體內容分為:地區、機關或團體、內部組織、職務、姓名、備注、履歷所在的頁數等7項。

這個分類統計,實際是將所有人員按服務機構的序列列出清單,讓使用者明了有哪些專門人才在哪些機構中服務,或者各相關機構都有哪些與礦冶相關的專業人員。例如,我們看到調查報告中記載的當時北京大學地質學系的情況如表1:

表1 出路(北京大學地質學系部分)

說明:原表分為服務于礦業者、服務于他業者兩類。

從調查報告中我們獲悉:

(1)1937年4月時,全國礦冶專門人才服務地區分布于南京、上海、北平等全國29個省市地區及國外。具體地域分布上前10名地區、人數及所占比例分別是:

第10名四川省,103人,4.55%

第9名湖北省,133人,5.88%

第8名安徽省,163人,7.20%

第7名山東省,164人,7.25%

第6名河南省,172位,7.7%

第5名江西省,185位,8.18%

第4名南京市,189位,8.35%

第3名湖南省,198位,8.75%

第2名河北省,203位,8.97%

第1名山西省,249位,11%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遼寧省僅收錄有1人,而且吉林、黑龍江、熱河等省因被日軍侵占,無法調查,故沒有數據。

(2)礦業界出身而在礦業界服務、非礦業界出身或專業出身不詳但也在礦業界內服務的人,即全國實際在礦業界服務的專門人才總共有2016人,擔任著2263項職務。在這2263項職務中,有637項為行政機關,所占比例為28%;130項為研究機關,所占比例為5.7%;94項為教育機關,所占比例為4.1%;在公司、工廠中從事實際工作的職位有1402項,所占比例為61.9%。

(3)當時正在礦業界服務的2016名人才中,學歷背景本身即是礦業專業出身的有1026人,占50.89%;用非所學——非礦業專業出身的有702人,占34.82%,出身不詳的有288人,占14.29%。

另外,學非所用——雖然學歷背景是礦業專業出身,但目前并非在礦業界服務的專門人才有363人,其中有175人在教育機關,124人在行政機關,57人在公司工廠,7人在研究機關。

第四編為“來源”。這里所稱專門人才之來源,即其教育背景,所收錄的信息主要是專門人才最后畢業的院校。

從專門人才的教育背景統計,礦冶專門人才又被分為“礦科學校出身者”和“非礦科學校出身者”兩類;每類下又分甲國內、乙國外兩門。所收入的專門人才以其畢業學校為單位,按畢業時間先后次序排列。

被排在第一位的,是中國近代第一位礦冶專業畢業生——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畢業于北洋工學院采礦科的王寵佑。王寵佑的具體內容為:

學校名稱 北洋工學院

科別 采礦科

畢業時期 光緒23

人數 1

姓名 王寵佑

出路頁數 121頁

自王寵佑以后,中國采礦冶金類專業畢業的學生越來越多,截止到1937年4月,全國礦科學校歷屆畢業生人數總計達到1978人。這其中培養礦冶類專業學生人數最多的學校是山西大學,共406名。其他培養礦冶類學生數量在前10位的學?;驅I依次為:北洋工學院(北洋大學)342名,北京大學地質195名,北京大學采冶141名,焦作工學院采冶系138名,楚怡工業學校采冶科116名,其后是江西工業??茖W校96名,湖南公立工業專校76人,山東公立工業專校43人,南開大學礦科41名。

此外,據調查統計,自海外留學歸國的礦科學校畢業生總共有558名,其中專業分布情況為:采礦234名,采礦冶金97名,冶金91名,地質50名,另有86名專業不詳。這些歸國留學生的海外留學地域,按國別統計如下:日本227人,美國200人,英國57人,德國29人,法國23人,比利時20人,荷蘭、奧地利各有1人。其中留學回國畢業生在10名以上的學校分別是:日本的東京帝國大學70人,秋田礦山專門學校50人,大阪高等工業學校28人,福岡明治工業專門學校23人,九州帝國大學21人;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31人,哥勞拉度(科羅拉多)大學25人,米西根大學(密歇根)17人,理海大學11人;德國的柏林工業大學18人;英國的倫敦大學、雪非耳(謝菲爾德)大學、皇家礦業學校均為9人,伯明翰大學7人。

全國總共3567位礦冶專門人才的來源,分類統計結果如下:

第一,來源是所謂“礦界出身”者2495名,占總數的69.95%,其中國內學校畢業生1937人(實際同期國內相關專業畢業生總數為1978人,但其中有41人沒有信息),國外畢業的歸國留學人員558人。

第二,非礦界出身而服務于礦界者有702人,占19.68%;

第三,專業出身不詳而服務于礦界者370人,占10.37%。

從這份《全國專門人才調查報告》礦冶卷所載資料的統計中,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結論:

(1)至全面抗戰爆發前為止,近代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在礦冶地質科學教育和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果。這其中貢獻最大的是山西大學,其次為北洋工學院(即北洋大學)、北京大學、焦作工學院。另外以往較少受到關注的湖北楚怡工業學校、江西工業??茖W校、湖南公立工業專校和山東公立工業專校等高等??茖W校,也在礦冶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礦冶地質專業的海外留學歸國人員數量不少,與國內學校培養的人才相比,接近于1∶3的比例,其中又主要集中于日、美兩國,所占比例分別為:日本占40%,美國占35%多。

(2)抗戰前中國與礦冶地質專業相關的職位僅有2263項,如果說教育、研究機構合計所占接近10%的比例并不為高的話,那么所占比例為28%的各級行政機關則顯得過于“專業”了,因為在工廠企業等第一線從事實際工作的礦冶地質專業職位僅有1402項,所占比例還不到2/3。毫無疑問,這大大局限了中國礦冶工業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這恐怕也正是翁文灝批評中國教育“學生的程度愈高,與實際社會也相離愈遠”,反復呼吁發展中國的工科教育,“培養有很高深的學問,但又要能夠把這學問直接應用到實際問題上去”[1]的工程師的原因。

(3)抗戰前中國礦冶地質專業人才地區分布極不平衡,近70%以上的專業人才主要聚集于東部及中部礦業比較發達的省份,如山西、河北、湖南、江西,以及首都南京,西南西北地區除四川擠進前10位外,其他省區礦冶地質人才微不足道。這正真實地反映了抗戰前中國現代工業分布的畸形狀態,也是一個極好的例證。

2 調查的緣起與經過

這份秘密調查報告的編印者為軍事委員會所屬資源委員會的調查處。在該書例言中,編者吳福元、韓進之僅表示“本報告奉命編纂,并限期完成”,但并未明言系奉誰所命。熟悉資源委員會歷史的讀者都了解,1935年成立的軍事委員會資源委員會,其委員長由蔣介石本人親兼,實際負責的正副秘書長分別為翁文灝和錢昌照,而其前身則是1932年11月成立的國民政府參謀本部所屬的國防設計委員會。

九一八事變后的1932年冬,在“國難當前,國防機務萬端待理”的形勢下,蔣介石“為集中人才、縝密設計起見”,接受錢昌照的建議,于國民政府參謀本部內(時蔣介石兼任參謀總長)成立了一個國防設計委員會,“以期確定計畫,從事建設”。[2]該會由蔣介石本人親自兼任委員長,邀請著名地質學家、實業部地質調查所所長翁文灝出任秘書長,蔣介石的秘書錢昌照則以副秘書長名義在南京主持具體工作。國防設計委員會對外保密,以其所在辦公地點指稱為“南京三元巷2號”。

國防設計委員會以“一,擬制全國國防之具體方案;二,計畫以國防為中心之建設事業;三,籌擬關于國防之臨時處置”為工作范圍([2],18頁),除行政院各部會負責人均為當然委員外,另聘經濟、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專家學者40余人為委員,按軍事、國際關系、經濟及財政、原料及制造、運輸及交通、文化、土地及糧食等專題,分別從事相關國防調查與設計工作。受聘擔任該會委員的各方面專家學者有丁文江、曾昭掄、陶孟和、劉大鈞、蔣夢麟、王世杰、胡適、蔣廷黻等,以及著名實業家劉鴻生、顧振、張嘉璈、徐新六、吳鼎昌、吳蘊初、范旭東等。該會還聘任了更多的技術專家為專門委員,從事與國防建設有關的具體研究工作,如王守競、高宗熙、葉企孫、吳有訓等。[3]內部分設秘書、調查、統計3處和軍事、國際關系等8個工作小組。

國防設計委員會成立之初,秘書長翁文灝為該會提出四大工作目標:一,外交及國際調查;二,國防科學的研究;三,擬訂國防經濟建設計劃;四,策劃臨時應變措施。翁文灝非常重視建設之前進行科學的調查與研究工作,他說:“古人說: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F在可以說五年建設,必須先有五年的調查和研究?!袊谇扒迥┠甑慕ㄔO事業,差不多都是毫無計劃,貿然實行,所以用力雖大而成效甚微,甚且還引起許多危險?!盵4]并提出,經濟建設最重要的在于“有一個整個計劃,平衡進行,彼此皆有產銷、供求及運輸等連帶關系”,要求國防設計委員會要匯集政府各機關已往所作的“各種建設計畫(尤其是實業、鐵道、交通各部的)及其計畫的技術的根據……詳加研究”,“本會現方搜集各種材料,倘能于一二年內將有關國防之經濟建設擬出一種輪廓,亦可為一重要工作矣”。他要求調查研究工作要從未來發生對外戰爭的實際出發,爭取在一二年內制定一個全面的經濟建設計劃同時提出要使國防設計委員會也成為一個資料中心。[3]國防設計委員會各個工作小組從事的調查研究工作,都形成了比較詳細的報告,提供給政府相關部門參考。[5- 6]

翁文灝認為:“建設事業之基礎,最重要者為資源與人才;而人才尤為推進一切事業之動力?!边M行抗戰和國家建設,“必須動員全國人力,從事于大規模經濟建設之復興,而欲動員人才,首須為現有技術人才之調查”。[7]1933年,顧毓琇曾在《獨立評論》上發表文章,“極力主張專門人才統計的重要”。翁文灝與之相呼應,也在《獨立評論》上發表了一篇《一個日本的人才統計》,分析日本專業人才的特點,并鼓勵國人“中國人如果邁步追趕,出人頭地決不是不可能的”。[8]也正因如此,國防設計委員會在8個調查組之外,還在調查處長楊公兆主持下,由吳福元、韓進之等具體負責,組織進行了全國專門人才專題調查。向各行政機關、學術機關團體、公司工廠,以及各類專家征集材料?!爱敃r調查范圍較為廣泛,除技術人員外,旁及一般專門人才。積三年余之工作,十余人之努力,征得調查表約八萬份?!盵7]其目的就是“分析專門人才是否用其所學,同時研究一旦中日戰爭起來應該如何分配任務”。[9]所謂專門人才,當時列為三項:一是專家領袖,二是專家,三是最近畢業或回國的??埔陨蠈W生。

國防設計委員會結束調查設計工作后,于1935年初與兵工署的資源司合并改組為隸屬于軍事委員會的資源委員會,進入創辦經營國防工業的階段。有關專門人才調查工作部分,“當時先將礦冶及機械兩門加以整理,并參附統計,編印調查報告二巨冊?!盵7]其中之一正是本文所討論的《全國專門人才調查報告》“第一號礦冶”。

翁文灝后來也稱贊,調查報告第一號礦冶和第二號機械,在抗戰初期資源委員會組織和“計畫全國專門人才總動員時,顯現極大效能”。[7]但是由于當時將其視為秘密報告,僅少量印刷,發放政府軍政相關部門參考,并不為社會廣泛了解??箲饡r期,資源委員會于1938年初歸隸經濟部并內遷重慶。該會技術室將所存調查原卷中有關工程技術人員部分,重新梳理編印了《中國工程人名錄》(Who’s Who of Chinese Engineers)。該人名錄收錄2萬余名工程技術專門人才的基本情況,如出生年份、籍貫、學歷、經歷等,由商務印書館于1941年公開出版,但與當初收回的8萬份調查問卷相比也僅占1/4。

3 報告的意義與價值

抗戰前由國防設計委員會主持的這項全國專業人才普查,是國民政府開展對日備戰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前所述,九一八事變以后,在籌備應對未來可能爆發的中日全面戰爭,蔣介石在錢昌照的建議下在其擔任參謀總長的參謀本部秘密成立了國防設計委員會,以“國防設計”的名義,聘請吸收了一大批各領域的領袖人才、精英分子實際參與到南京政府的工作之中,尤其是實業建設方面。在國難當頭的大背景下,翁文灝、丁文江為代表的這些學界領袖人物,又以他們在中國知識界的地位與影響,號召和征調了更多的專業人才介入其中,以自己的專業所長為建設國家、抵御外侮服務,而他們號召和征調的依據,就是這份《全國專門人才調查報告》。特別是全面抗戰爆發以后,這份調查報告成為國民政府戰時國民動員尤其是專業人才動員的基礎,為戰時人才動員和使用提供了方便。例如,資源委員會在戰爭初期與教育部協同成立軍事工程團,在上海、寧波、杭州、武漢、重慶等地區設立分團,動員部分工程技術人員及技術工人參加滬寧等地的戰時服務及戰地后勤工作,所依據的就是這些調查統計資料。[10]

這份調查報告是自近代科學技術傳入以來,中國首次對全國專業技術人才的信息普查,也是關于近代科學技術在中國傳播、發展情況的量化統計。它所提供的大量且多方面的信息,使我們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的規模與結構,第一次有了明確而清晰的了解和認識,具有多方面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當然,由于客觀條件的局限,特別是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使這項工作沒有更充分的時間修訂和補充,因而造成調查報告存在著種種缺憾和不足:

(1)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調查有遺漏。如前所述,以翁文灝當時的學術地位和所擔任的行政職務,他的信息采集當然比較容易方便,因而各項內容都比較完備。但是實際上調查報告中所列各項內容,并非每個人履歷表中都完整無缺,不少人都有缺項,甚至個別人只有籍貫、學歷和專長三項。

例如,北京大學最早的地質專業畢業生裘杰與鄔有能。二人于1913年在北京大學地質學門畢業后,即再未出現于與地質礦冶相關的任何活動,因而調查報告的履歷中,也只保留下:

裘杰(偉人)浙江慈谿

學歷: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民2)*指民國二年,即1913年畢業。

專長:地質

鄔有能(介屏)浙江奉化

學歷: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民2)

專長:地質

究其原因,有可能是這些人物的履歷信息是經由其畢業的學校獲得,因此僅僅知道畢業前的情況,而這些人物后來沒有從事與地質礦冶相關的工作,因此也未能采集到畢業后具體工作情況。

尤其是因為九一八以后東北淪陷,故爾東北地區礦冶專業人員的信息無法采集,完全缺漏。已列入調查報告中的專門人才,信息不完整的情況大量存在,缺少“現任職務”的人員約在30%以上。報告中所列全國礦冶專門人才服務地區分布于南京、上海、北平等全國29個省市地區及國外,但是遼寧只有1人,黑龍江、吉林、熱河等省因被日軍侵占,無法調查,完全沒有數據,而實際上這些省份的礦冶專業人員應該還有相當的數量。

(2)也有一些內容不準確、分類不恰當之處。例如,王寵佑,履歷編中人名缺了“寵”字,學歷記載為“北洋大學采礦科畢業(庚子)”;來源編中,學校名稱變為“北洋工學院”,畢業時期則變為“光緒23”。學校名稱因為不同時期有所變化還好理解,但庚子年為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光緒二十三年是丁酉年公元1897年,相差還是不小。王寵佑究竟畢業于哪一年呢?讓人一頭霧水!

再如,履歷編翁文灝的條目,“經歷”中有“前農商部礦政司司長”一職,實際上翁文灝一生中從未擔任過此項職務?!爸腥A文化教育基金委員會董事”和“中國礦冶學會副會長”,兩項應該分別是“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董事”和“中國礦冶工程學會副會長”。有些內容則不甚恰當,如果說翁文灝在“礦業行政”和“礦業法規”兩類專長均有列名并不意外,但是作為當時中國最著名的地質學家,他的學術專長中卻沒有列出“地質”一項則不能不令人感到奇怪。

瑕不掩瑜,《全國專門人才調查報告》保留下大量中國早期科技專業人才的寶貴信息,對于近代科技史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應該引起科技史學界更大的關注與重視,甚至值得重印,以為今日科技史研究者提供參閱的方便。

1 翁文灝. 工程師的任務[J]. 獨立評論, 1933, 82.

2 程玉鳳, 程玉凰. 資源委員會檔案史料初編[M]. 上冊. 臺北: “國史館”, 1984. 16.

3 翁文灝致錢昌照函[R]//資源委員會檔案. 1933年2月19日. 南京: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28- 18733.

4 翁文灝. 建設與計畫[J]. 獨立評論, 1932, 5.

5 李學通. 幻滅的夢——翁文灝與中國早期工業化[M].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

6 薛毅. 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研究[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5.

7 翁文灝. 中國工程人名錄序[M]//中國工程人名錄.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41.

8 翁文灝. 一個日本的人才統計[J]. 獨立評論, 1933, 73.

9 錢昌照. 錢昌照回憶錄[M].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1998. 42.

10 吳福元. 資源委員會的人事管理制度[M]//回憶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1988. 197.

A Statistic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 Professionals before the Sino-Japanese War: Based onAReportontheSurveyofNationalProfessionals

LI Xuetong

(InstituteofModernHistory,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0006,China)

Before the outbreak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the National Resources Commission under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conducted a large-scale survey of expertis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state of domest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 The resultingAReportontheSurveyofNationalProfessionalsconsists of two huge volumes. One is on mining and metallurgy professionals, the other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The mining volume includes 3, 567 geological mining professionals, including their experience, expertise, current position and their graduate school information. This census of professionals before the war was part of government preparations for wartime mobilization and the use of professional manpower. It was the first such survey in modern China on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and serves as a quantitative record relating to the disse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and thus is of important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Sino-Japanese war, the National Resources Commission, professionals, survey

2016- 09- 11;

2016- 09- 30

李學通,1963年生,天津人,編審,研究方向為中華民國史、中國近代地質學史。

N092∶N2

A

1000- 0224(2017)02- 0271- 09

猜你喜歡
專長調查報告委員會
國內艾灸應用現況調查報告
各年齡段人群對網上健康教育的認知和期望的調查報告
跟蹤導練(五)(2)
眼鏡店的當務之急:宣傳引導 彰顯專長
編輯委員會
奇貨可居
大學生兼職情況的社會調查報告
審計師變更對審計質量的影響
2015年成都創業者生存狀態調查報告
[指導委員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