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論對《大學》首句之理解

2017-07-19 14:25段宇涵
卷宗 2017年13期
關鍵詞:格物親民大學

段宇涵

摘 要:《大學》是中國古代儒家經典《禮記》中的一篇,它著重闡述了個人道德修養與國家治理的關系,首句以“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為修養的三綱領,此后便有了天下大治的八條目,從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為本”,每個社會成員特別是統治者道德修養的好壞與國家的治理有著密切的關聯。順從首句思想,之后十章分別介紹了三綱領和八條目的內涵,因此對于首句的理解對于全文的掌握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大學之道;明明德;親民;至于至善;格物;致知

1 首章整體架構簡述

《大學》首章一共可分為九句話,首句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為本章初始,開宗明義,提出大學之道的三綱領;儒家在提出其理論之后也重視其方法論的功夫之學,第二、三句“知止而后有定……則近道矣”承接上文對于如何達到大學知道,闡明其中的邏輯關系,為下文引出八條目做準備;第四句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國治而后天下平”是八條目,最終,大學之道的明義和功夫都比較清晰的提了出來。第六、七、八、九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此謂知之至也?!睂⑿奚頌楸镜谋灸╆P系加以說明??梢钥闯?,首句是首章的挈領之句,同時也是解釋《大學》全文的前提,因此下面將從對首句的理解展開思考。

2 對于首句中問題的闡述

1、對于“明明德”的解釋。

朱熹解釋為“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聚重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秉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按照朱熹的解釋,“明德”是天賦的,其特點是“虛靈不昧”,此處的“虛”,不能理解為空虛飄渺的存在,恰相反,此處是因為能夠接受任何東西即“虛”;此處的“靈”相應地也應指一種感應和認知的能力。這種天賦的“明德”由于人生來氣秉的不同,被人欲所遮蔽,而其本體之明是“未嘗息的”,因此方法論上則需“明明德”。從這里可以看到朱熹的解讀是站在性善論的基礎之上的解讀,而在原文中對是否真的認為“明德”是被天賦氣秉所遮蔽而呈現出人的道德的不同的呢?按照性善論的解釋,人之為人,是因為具有善性的四心,人和動物的差別就在于人有善性,人只要把惡的欲望克制住就成為“人”,而按照性惡論的解釋“善者偽也,惡者欲也”,人與動物的區別在于人能夠通過后天教化使人“化性其偽”,但如果性本善惡不是區別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那朱熹性善論的解釋便失去了其優越性。

2、對于“親民”的解釋。

此處朱熹將“親民”解為“新民”:“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自明其明德,又當推己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奔蠢斫鉃楹筇斓牡赖陆袒哂腥コ说娜疚?、補合道德的不足的作用,“新”合其意。若解為人和動物的區別在于不明明德的人在成圣人之后(以圣人的可實現性為前提)有推己及人的“義務”,在當自己成為圣人之后,也要讓別人也脫離動物之性的染污,那這里的“新”解就具有了推己及人的道德意味,不僅僅是個人的道德追求,將儒家推己及人的觀念一以貫之其中。分析時我們也可以思考另一處的“新”:“湯之磐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敝械摹靶隆?,此處的“新”有力地支持了朱熹剛才的解釋,“新民”直接指向民眾,自新的對象不僅是精英階層,而是放之于天下人的“自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王陽明則認為此處的“親民”就應該解做“親民”,其主語成了統治者,即“愛民”,政治統治者應該從格物、致知到誠意、正心、修身的個人修養,再上升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愛民之心,“明德”之光普照天下。這兩解哪個更符合原意呢?其一“大學,大人之學也”,即教育具有階級性,只有上層人士才能接觸的大學變成普遍教育,與朱熹解釋的平民化的教育相矛盾。其二,從政治意義上來看,“新民”重在教民,即教化和傳播作用,而對民眾的生活溫飽問題并不重視;“親民”不只強調教化意義上的“愛民”,同時包含了為民眾解決溫飽等最養民富民的基本生存問題基礎之上的教民。在此意義上,“親民”的政治理想更符合《大學》的政治意義追求。

3、對于“止于至善”的解釋。

朱熹將“止于至善”做解:“止者,必至于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言明明德、新民、皆當至于至善之地而不遷。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笔紫?,應該對于“止”加以理解,此處的止不應當理解為絕對意義上的停止,而是至于某地而不遷,在階段性而言,不會向后倒退。在這里,朱熹指出了止的最高道德境界:“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蔽艺J為,在解釋時朱熹又回歸到自己的理氣關系上,他認為天理是終極價值的承擔者,也就是說天理至善至美,是圓滿之物,同時將“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融入其中。王陽明解“至善”為“性”(“至善者,性也。性元無一毫之惡,故曰至善”)至善是對人類本性的復歸,通過道德修養而到達最高意義上的善。那“止于至善”的境界是如何達到的呢,這就涉及到成就完善道德的方法問題,同時,這里也將“明明德”、“親民”和“至于至善”的關系有所隱含,即下面要討論的問題。

4、“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者的主語和相互關系。

最后朱熹總結之前解:“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也?!币務撨@三者的關系,首先要明確“明明德”與“親民”的關系,在《孟子》中曾談到“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中庸》也有涉及:“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睆倪@兩處可以看到,儒家認為統治者應該是有大德之人,是實現了光輝的德性的人,只有這樣的人居高位,去親民愛民才有利于國家的發展,在這里,“明明德”和“親民”是統一的,在于統治者從生存教化等方面愛民如子,而從朱熹的解釋中僅僅是從道德教化的方面來講兩者關系也不夠全面。其次,“明明德”和“親民”都只是“止于至善”的途徑,最終達到的“止于至善”則更偏向于政治上“平天下”的治理狀態。因此三者是一步步遞進的關系,三者在“平天下”上達到了統一(用一句話概括可能不太恰當:在位者將德性的光輝普照于民的治理狀態是至善)。當然,在此理解上的三者的主語是在位者、統治者,在位者應該要在從道德層面將三者統一起來才有了之后的“平天下”。

3 小結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在首句中,推己及人的思想一直是用以連接的橋梁,推己及人也包含著兩個層面,即個人和國家層面,這也將個人與政治連接起來,將圣人之德與治理之權放在同一高度,也看出其儒家的傳統道德教化和在為政治服務的目的性?!洞髮W》首句從“大學之道”引出“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的三綱領,之后便有了具體的討論三綱領與八條目,最終落腳于“天下平”。一方面,足見儒家將“窮則獨善其身”和“達則兼濟天下”的胸襟統一起來,盡管朱熹的解釋有自身理氣論的成分,但儒家傳統被貫徹下來,此中也顯示了儒家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世界的關系上的體悟;另一方面,在之后的幾章中,陸續對三綱領和八條目做了進一步的闡述,首句在這里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以此開始并最終又回歸于大學之道,全文的中心主線均在第一句話中體現出來。

參考文獻

[1]朱漢民,周之翔. 朱熹《大學》“明明德”詮釋的理學意蘊[J]. 哲學研究,2012.

[2]李海龍. 朱熹和王陽明對《大學》的不同解讀[J].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猜你喜歡
格物親民大學
最親民的海王 靜態體驗瑪莎拉蒂Grecale
《大學》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從道德“格物”到政治“格物”——荀子“義”論的新進展
王申勇:“格物”的精神與“動情”的演繹
親民之官 以廉為基
廉價親民黑鳥單車BB10 GPS碼表評測
格物究源 窮理致知——評《中國古代物理學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