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微信傳播對農村青少年社會化影響

2017-07-21 13:52李祖杰
采寫編 2017年3期
關鍵詞:社會化青少年

李祖杰

內容提要:微信傳播為人們獲取外部環境動向和變化構建起一個巨大的“信息環境”,通過這個“信息環境”,青少年將外在于自己的各種社會行為規范和規則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標準,從而促進自身的社會化。在構建“信息環境”的過程中,微信傳播像一把雙刃劍,既傳播了有利于促進青少年社會化的信息內容,也傳播了妨礙青少年社會化的信息內容。

關鍵詞:微信傳播;社會化;青少年

一、社會化與微信傳播

社會化是個體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語言、規范、價值觀等社會行為方式和人格特征,將外在于自己的各種社會行為規范和規則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標準,從而實現由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個體的社會化只能在一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進行。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是一個不斷變化著的系統,作為個體的人必須及時了解和把握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動向和變化,協調自己的行為以便使自己能與不斷變化的環境維持在一個相互平衡的狀態。[1]在信息時代,人們更多地通過計算機及網絡、報紙、電視、智能手機等傳播媒介構成的“信息環境”去了解和把握外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并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實現自己的社會化。

微信作為一個集語音、圖片、文字、視頻為一體的傳播工具,其海量的信息和便捷的傳播方式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巨大的“信息環境”。正是在這個“信息環境”的塑造過程中,微信傳播悄然無聲地滲透到人的社會化過程中來。當然,在傳播媒介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微信傳播只是眾多傳播工具和方式中的一員,但是一組數據表明,它對我們的生活的確產生了重要影響。據騰訊《2017微信用戶&生態研究報告》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微信已經覆蓋中國94%以上的智能手機,月活躍用戶達8.89億;報告還顯示,50%的用戶每天使用微信的時長達到了90分鐘。同一時期,中國總人口不到14億。大范圍覆蓋、高頻率長時間的使用,微信傳播對人們生活的影響無疑會是多方面的,也是深刻的,某種程度上它甚至超越了技術本身的意義而改變著人們對外部環境的認知方式和角度。

二、石羊村青少年微信使用情況

石羊是距貴州省會貴陽300多公里的一個小村莊,是貴州省省級二類貧困村,三十多年南下北上的打工浪潮幾乎讓這個貧困村人去屋空,是西部地區廣大農村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國數十萬農村的縮影。

在這個邊遠而貧困的小村莊,筆者對200名青少年做了一次微信使用情況調查。需要說明的是,各國對青少年年齡界線的劃分標準并不一致,本調查按照中國國家統計局界定的15—34歲的標準執行。調查的200名青少年中,小學文化程度的44名,初中文化程度的89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67名。有198名青少年在其智能手機中安裝并使用微信。

(一)使用時間。在198名青少年中,不論文化高低,也不分男女,他們每天都會使用微信,且每天使用的時間較長。其中,67.2%的青少年每天使用2小時以下,23.5%的青少年每天使用2至3小時,9.3%的青少年每天使用3至5小時。走訪調查中發現,他們會在閑暇時間使用微信,也會在與別人談話的時間使用微信,甚至一家人一起吃飯的時候都會使用微信。晚上睡覺前查看一遍微信朋友圈已是一種習慣。

(二)使用功能。微信的使用功能主要有娛樂、消遣、社交。其一,查看朋友圈。微信朋友圈的功能異常強大,查看朋友圈也是他們使用得最頻繁的功能。他們會經常刷一刷朋友圈,看看通訊錄里的好友都發了些什么新內容。他們的朋友圈中存在兩種人際關系:一種是現實中的朋友關系,另一種是擬態環境中的熟人關系。這種擬態關系是指大家因為某一種共同愛好而形成的一個社區,但是彼此在現實中都是陌生人。通常,他們會看一些時事新聞,但更多的是看一些別人轉發的娛樂八卦或者搞笑視頻,偶爾也會轉發自己喜歡的東西。其二,聊天。聊天是僅次于查看朋友圈的主要功能。他們會通過微信和熟悉的人聊天,也會和完全陌生的人聊天,甚至會花很多時間和陌生人聊天。當他們和別人聊天的時候,看上去總是有些興奮。當然,和陌生人聊天,主要是男的和女的聊,或者女的和男的聊。他們普遍加入三至五個聊天群。其三,收發紅包。他們基本上都會收紅包,但是相當一部分人不會發紅包,原因是他們沒有綁定銀行卡,所以只能收不能發。

三、微信傳播對青少年社會化的影響

由于農村青少年學習、工作、社交、娛樂的方式較為單一,他們幾乎不看書不看報,沒有網吧,不聽收音機,也不會花很多時間去看電視。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中,運用得最多的就是智能手機。而在智能手機中的眾多功能中,除了接打電話,游戲和微信是使用得最多的應用。相對而言,在眾多的傳播媒介中,微信傳播對他們的社會化影響更為重大。某種程度上,它甚至成為超越學校教育、家庭影響的重要影響要素。當然,這種影響也是雙方面的,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培育、引導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微信朋友圈傳播的內容極為豐富,呈現形式非常多樣化,這些傳播內容中不乏社會主流價值觀,不乏人們在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的各種知識和經驗。比如,國際、國內政治局勢變化的新聞、事件,報道先進人物事跡,揭露貪污腐敗,對暴力行為、違法犯法行為的批判等,這些內容的傳播,往往附加了社會共同的價值規范、價值準則和價值精神,具有正面培育和引導的作用。在青少年一次次的閱讀與瀏覽中,這些正能量潛移默化地成為他們所理解和接受的價值理念、奮斗目標、社會規范和行為方式,發揮了對他們的教養作用,有利于促進他們社會思想的成熟,加快他們的社會化進程。

2.拓展新型的社會關系。在傳統農村中,文化的傳承和延續更多時候是靠上一輩人言傳身教,且不說這些來自上一輩人的言傳身教是否就正確合理,單就傳播模式上來看,它基本上表現為一種單向度的“線形模式”。換句話說,在他們的社會化過程中,更多時候只能單向度地從長輩那里學習知識技能、生活方式、倫理道德等。由于中國數千年形成的儒家文化影響,這些單向度、自上而下地由長輩傳遞的知識技能、生活方式、倫理道德,年輕人很少能挑戰和質疑。[2]微信傳播給青少年提供了一個從多方面獲取信息的廣闊平臺,拓展了一種新型的社會關系。這個平臺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而且它不再是單向度傳播,充分表現出了雙向、多向、甚至是立體的傳播態勢。青少年們終于可以徹底擺脫文化權威的壓制了,他們接受了遠比上一輩傳遞多得多的知識技能、生活方式、倫理道德,甚至可以通過微信尋找合適的對象或地方發表自己充滿活力的見解,張揚自己年輕的個性。

(二)消極影響。

1.容易誤導青少年對社會的認知。微信傳播給青少年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但是誰也無法保證這些信息中不夾雜低級趣味的內容、偏離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觀點。實際上,不少媒體為了吸引人們的眼球、提高點擊率,往往會想方設法以一些低俗、庸俗化的文字和圖片來占據報道的版面。這些充滿低級趣味的傳播內容不僅誤導了青少年對社會的正確認知,而且也對他們造成了巨大的身心傷害。不僅沒有達到對青少年進行健康社會化的作用,而且還在其健康社會化的路上設置了反道德反社會的一些誘惑。

2.行為取向上容易過度自由化。微信傳播的一個優點在于包容和開放,不幸的是,這同時也是微信傳播最大的一個缺點?,F實社會里,不管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社會規范、倫理道德等都會對人們有普遍性的有效約束力,而這些有效約束力,為青少年社會化提供了積極、健康的要素,確保了青少年社會化順利進行。而在微信傳播形成的“信息環境”里,由于匿名性、虛擬性等原因,社會規范、倫理道德等對人們的約束力下降到了最低點。人們既可以通過微信傳播漫游、交友、欣賞,也可以通過微信傳播罵人、撒野、偷竊。這種規則上的包容和開放,很容易導致意志力薄弱的年輕人行為取向上過度自由化。而行為取向上過度的自由化,很多時候是與社會規范、倫理道德等相互沖突的。

四、結語

綜上所述,微信傳播在青少年社會化的過程中實際上扮演著重要的作用。對于學習、工作、社交、娛樂方式較為單一的農村青少年來說,這個作用無疑會更加明顯。一方面,它能傳播正能量,為促進農村青少年社會化健康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另一方面,它又為農村青少年社會化健康發展制造了障礙。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制度和技術兩方面加強對傳媒機構嚴格管理,杜絕傳播低級、庸俗、與社會主流價值相背離的內容;要加強傳媒人的職業道德建設,促進傳媒行為的規范化運作,自覺為社會積極構建一個良好的媒介環境,促進農村青少年社會化的健康發展。

注釋: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167.

[2]詹恂,嚴星.微信使用對人際傳播的影響研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3,35(12):112-117.

(作者單位: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報刊編輯部)

猜你喜歡
社會化青少年
虛擬社會化與批判缺失:代際媒介觀演進與媒介素養研究
蔬果能讓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偶像崇拜 與青少年成長
幸福感強的青少年更健康
中日青少年體質PK
對高校輔導員組織社會化的若干思考
網絡社會對大學生社會化過程的影響研究
青少年打籃球注意事項
第二單元 做自立自強的人
高校后勤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轉變的一種模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