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大學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價值研究

2017-07-27 10:41趙宏燕
北方文學·中旬 2017年7期
關鍵詞:大學生

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摘要: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建設的中流砥柱,對社會發展有著強大的影響力,但在當前復雜的社會形勢下,想要樹立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價值觀,離開國史教育是絕對不可行的。

本文是對如何更好推進國史的學習進行的思考,主要從當前社會對國史學習認識的現狀進行分析,回顧國內外對歷史的態度,進而論證學習歷史的價值與意義,力求尋找到推進高校國史教學工作前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國史學習;大學生;價值與意義

古人云:“歷史是時代的見證,真理的火炬,記憶的生命,生活的老師和古人的使者?!贝_實,從古到今、從西方到東方,對歷史的記錄實屬司空見慣,對歷史的尊重更是體現在點點滴滴。無論在哪個國家,無論處于哪個時代,人們對于歷史總是有一份敬仰的好奇和深深的感情。對歷史的記錄與回顧,不僅僅是對逝去歲月的認識,更是對過去生活的總結。從這一角度出發,我認為學習歷史不僅僅是一種責任,更是一份義務和擔當。歷史對于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是成長的記載和發展的基石。同樣,在這個時代,在我們這個國家,尤其年輕的一代應該怎樣認識歷史,怎樣對待歷史也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當前社會廣大國民對學習國史的認識

目前學術界、社會中存在的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想給當代人帶來了很大的困擾,致使人民群眾對歷史的定位與認識也存在很大的差別。尤其是在學習國史這一問題上,存在著很多實際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對歷史更為感興趣的是老年人,可能由于年齡的增長,亦或是經歷的情結。老年人對歷史、對過去存有很多的情感。很多歷史人物,他們都了解;很多歷史事件,他們可以講給我們聽;提起祖國的點點滴滴,他們更容易自豪,他們更多的時候會告誡我們:年輕人,不要老是看前方,有時候需要往回看看來時的路。某種程度上講,老一代人對國史的關注度更高。

很多歷史故事,我們年輕一代可能不太了解;很多歷史人物,我們年輕一代可能不曾聽說;很多歷史事件,我們年輕一代可能無法感同身受,但不可否認這一切的發生。雖然早已不是那個炮火紛飛的年代,我們體會不到、參與不到,但不代表祖輩們的努力與付出可以被否定。年輕一代在對待歷史上,存在不感興趣、不屑的消極情緒,很多人甚至主張歷史虛無主義,否認祖輩們的付出與鮮血,否認國家前進的道路,這一切都對年輕學生可能會造成阻礙和迷惑,未來終究是要依靠年輕的一代,但如果我們年輕的一代連歷史都不認可,連過去的道路都不清晰,怎么能找到前進的正確道路?

眾所周知,目前各大高校均開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概論》等愛國課程,無論哪類學科,哪個專業,都要學習基本的政治課程。雖然課程普遍都有,但實際教學效果不太樂觀。在很大一部分大學生眼中,這些科目的設立就是為了拼湊學分的工具,在平時的學習中,作業應付、課堂隨意、更甚逃課者居多、考試更是對付或者抄書,絲毫不重視。更讓人擔憂的是很多文科學生甚至于相關專業的學生連基本的建國時間都不知道,這難道不是我們目前教學的缺陷嗎?

二、自古以來國內外對學史的重視

中華上下五千年,如果沒有史書的記載,我們根本無從知曉歲月的變遷。古代的史書,分為正史、別史、編年、紀事本末、雜史、載記、傳記、政書等,門類繁多,內容全面,這說明中國古代對歷史的重視程度。歷史的發展離不開國與國之間的政治博弈與戰爭,正是戰爭和政治博弈一次次的改變了世界格局和人類歷史,人類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人類的戰爭史和政治發展博弈史。因此,歷朝歷代都有專門負責記錄歷史的官員。從《左傳》到《史記》再到后來的《資治通鑒》,這些既是對歷史的記錄,更是對歷史的總結。

反觀國外,亦是如此。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法國作家雨果認為,歷史是什么: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歷史是國家和人類的傳記。外國同樣對于國史有著非常高的重視,很多城市都會設立具有國史教育作用的專門博物館、展覽館等,來滿足民眾對國史學習的需求。

不管國內還是國外,不管曾經還是現在,歷史是一直被人們關注的存在,只有重視歷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現在。

三、大學生學習國史的意義

習近平曾說過:“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國史可以說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修課。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建設的中流砥柱,是國家未來的希望所在,更是現代化建設的繼承者。加強大學生學習國史,堅定大學生的政治信仰,培養大學生建設國家的責任心,非常重要。

(一)從現實出發談大學生學習國史的必要性

自改革開放以后,各種思潮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漸漸進入我國,影響著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意識。大學是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大學不僅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地方,更是各種思潮的集散地。在紛繁復雜的社會思潮影響下,大學生作為信息的接收體,由于經驗不足、識別能力較弱,抵制誘惑的能力較弱,所以大學生的價值觀的確立需要科學的指導。

(二)大學生學習國史的意義

作為當代大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技能是必須的,更要注重培養高尚的道德品格。國史中的歷史人物是我們當代大學生學習的榜樣,歷史事件更是我們尋找前方道路的教科書。學習國史,有利于增強對國家的信心,有利于明確社會發展的道路,更有利于增加民族自豪感,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蝕。加深大學生對國史的認識,也有利于加強大學生自身道德修養,實現全面發展,從而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尤其,要學習中國近現代史,這有助于了解國史國情,了解外國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入侵給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能激發愛國情感;了解中國建立的過程,能增強我們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四、高校更好推進國史學習的有效措施

作為培養民族未來高質量人材基地的高校,社會對其的要求不僅僅是業務精英骨干,更要求德才兼備。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首當其沖需要的是尊史愛國的大學生。那么,我們必須得談談高校如何更好地推進國史的學習?

第一,應扭轉大學生對學國史的態度。目前普遍高校的歷史教學陷入迷之尷尬的境地,很多課堂流于形式,老師只是一味的填鴨式教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感受到學習國史的魅力和意義,學科考試更是不值一提,部分學生甚至由此產生一種歷史無用論的想法。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當前高校學生不能及時扭轉對待學史的態度,那么高校的國史教學終究無法起到實際作用。只有在意識里重視歷史的意義和重要性,學生才能更好更認真的學習歷史和認可國家。那么怎么扭轉大學生的態度,這又是一個關鍵問題。

第二,高校應改變國史教學方式。單一的填鴨式教學結合抄書式開卷考試,不僅不能起到教育學生的作用,反而可能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抵觸情緒。所以,尋求一種好的、合適的關于國史的教學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很多高校都是單一的將教學內容流水賬模式進行課程安排,因此,當務之急,是改變這種教學課程安排,采取師生互動方式進行國史學習,比如,我們可以采取情景劇展示、講故事大賽、多媒體動態教學、觀影教學等。在教學方法上,我們應該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教學方法,避免枯燥乏味的說教,寓教于樂,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第三,高校應注重學習國史的環境氛圍營造。在校園內設立國史學習角、增加關于國史的系列圖書、組織觀看《建國大業》、《建黨大業》等系列影片。當然,現在網絡相當發達,基本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上網設備,還應加強網絡教育,比如借助微信公眾號、網絡直播、爾雅教學等方式。

此外,學校應該加強對特定紀念日的重視,可以通過比賽、晚會等形式引起學生的關注和參與。在特定節日時,應注意環境的美化,營造出具體的節日氣氛,有一種融入感,會讓學生感覺更加真實,效果會更加強烈明顯。

不忘歷史,才能永記初心,明確道路。新的時代條件下,學習國史意義重大,年輕的大學生,更是重中之重的群體。雖然目前的大學生對于學習國史稍有抵觸應付之心,但我相信在多方努力下,一定能夠扭轉當前大學生對于學習國史的態度,更好推進高校國史教學工作,并將高校國史教學工作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周姝含,鄭景元.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2).

[2]張全景.學習黨史國史增強“三個自信”[J].中共黨史研究,2014.

[3]趙霞.大學生黨員黨史、國史教育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趙宏燕(1994-),女,內蒙古烏蘭察布市人,漢族,現為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5級在讀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猜你喜歡
大學生
大學生付費實習“天坑”必須提防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大學生繳存公積金,這個可以有
新大學生之歌
從8 個字看大學生的政治認同
大學生實習“注水”誰之過
大學生實習如何落到“實處”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他把孤兒院辦成大學生搖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