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上好高中地理課

2017-08-02 22:59王先剛
東方教育 2017年11期
關鍵詞:人類情感教師

王先剛

古人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地理知識包羅萬象,地理事物層出不窮,充分認識并把握地理學科特點,是教師教好、學生學好地理的關鍵。如何適應素質教育新形勢,積極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大力提高地理學科的教育質量,成為擺在地理學科教師面前的一道重要課題。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轉變教學理念。

教師必須不斷學生新知識,掌握新知識,及時了解社會,了解世界,了解科技發展狀況,不斷拓展自己的視野,才能造就出“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生存”的科研型、創造型、終身學生型的智能人才。新課程改革鼓勵教師搞科研、搞創新,強調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新過程。教師成為課程開發的主體之一。教師既是課程的實施者,又是課程的研究者。在提高自身科研創新能力的同時,更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努力改革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跟心審視高中地理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知道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當然,這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對于不同的內容,還應該用不同的方法。地理課程改革關注學生掌握人地協調發展地理基礎知識,具有鮮明的地理科學特點。讓教師在地圖上帶著學生環游世界,了解分析各地區的自然人文特征,成為真正的“導游”。如在講“海陸性質”時,把學生從“陸地”帶到“海洋”,讓學生感受海岸的浩瀚進一步對海洋的理解分析。感受陸地與海洋的不同,最后總結出海陸性質的不同以及海陸的分布,還可以把學生在課堂上由“南方”帶到“北方”,共同分析南北差異,讓教師和學生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共同去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進行情感教學。

所謂情感教學,是指教師充分利用調節作用調動和激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以幫助他們形成最佳學習心理狀態的教學方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用不同的情感從事教學活動,學生就會產生不同的反映,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教師情感的投入不僅是學生心理需要、情感的需要,而且也是學生形成積極情感的支柱,同時也是教師教學工作的精神動力,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條件。因此,教師應該以真實的情感、誠懇的態度對學生、對教材、對教學活動的熱愛來激發學生勤奮學習,教師要熱愛學生、關心學生、了解學生、嚴格要求學生、公平對待學生,以情感為紐帶來營造新型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生興趣。

教學過程是師生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的過程。地理學科有的內容是比較枯燥、抽象,教師更要增加對學生的情感投入,把缺乏情感因素的教學內容,在教學中賦于情感色彩,達到知情融合。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要融洽師生關系,教師要以尊重、信任和關心之情感染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凡是經常受到教師關心和信任的學生,都具有一種良好的心境,從而獲得教師所期望的學習效果。反之,師生關系緊張,“火藥味”濃,不僅不利于培養學習興趣,而且課堂說不定隨時爆發“戰爭”,豈能獲得教師所期望的學習效果?

三、激發讀圖興趣。

學地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學圖。 對于一些抽象性強的地圖,利用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作比,如講中國鐵路干線簡圖像一個穿著裙子的小姑娘,學生很容易接受,讀中國政區圖時,如遼寧像虎頭,陜西像跪著的兵馬俑,青海像一只兔子青海湖是它的眼睛,黑龍江和云南像一只天鵝,內蒙古自治區像一只狗,狗嘴咬住了天鵝的脖子,河北像一個拳頭,拳頭里捏著北京和天津。長江下游就像英文字母“W”,黃河像是一個巨大的“幾”字等等,學生饒有興趣。

四、運用生動語言。

地理教學,無論用什么形式或方法,幾乎同時都要有教師的生動語言。在地理教材中,許多地理事物是未經感知過的,在教學中需要用豐富、生動、形象的語言來引導學生想象,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使他們正確理解地理事物的特點。我在教學中抓住區域地理相互聯系的規律,編成簡潔明快、瑯瑯上口的歌訣,學生頗感興趣,記憶較快。另外在課堂教學中適當運用一些詩詞,則能把一堂課上得詩情畫意,使課堂教學富有感染力和啟發性,增強學生興趣,令學生神往,達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學“水循環”時,我用了杜甫的一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引入新課。再如引用白居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來說明山地垂直地帶性。適當引用民謠、諺語進行教學,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五、滲透環保教育。

高中地理課以人地關系為線索,重點講述地理環境、資源、人類活動三者的關系,要求學生認識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通過利用地理環境中的各種資源(包括能源)發展生產。人類的一舉一動關系到所生存的環境乃至整個地球的未來。地球上的環境是否受到破壞,直接關系到我們人類的命運,為了使環境永遠生機勃勃,同人類和諧發展,我們必須保護好環境。中學地理教材中,許多章節都有人地、環保方面的內容。在具體教學中可以通過豐富的海洋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的學習,讓學生知道所居住的周邊環境是怎樣隨著人類的活動而改變的,使學生懂得怎樣來保護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保護好地球。

例如,我在講授“黃土高原地區”時,讓學生知道:黃土高原地區由于長期以來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造成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嚴重,究其原因是人與自然環境之間不協調發展的結果。通過對不同區域的比較,要讓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必須從當地自然特點出發,不能違背自然規律,否則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懲罰。使學生明確環境——資源——人類活動之間的人地關系,教育學生加強對環境保護這一基本國策的認識,增強環境保護的責任感。

激活地理課堂教學,應在教學內容上積極引進“活水”,在教學思路設計上努力求新,把課上“活”,還要在教學方法上真正變注入式為啟發式,達到教與學和諧交流,把學生教“活”。讓我們的學生更多、更高、更好、更自覺地掌握與運用言語,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這是我們地理老師應有的共同追求。

猜你喜歡
人類情感教師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人類第一殺手
情感
未來教師的當下使命
臺上
誰變成了人類?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師
人類正在消滅自然
主題素材閱讀之“情感”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