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1952年中國農村建設的歷史特征探析

2017-08-02 10:52姜毅
卷宗 2017年7期
關鍵詞:農村建設基本國情建國

姜毅

摘 要:本文依據建國初期農業國的基本國情,探討開展農村建設的重要性的歷史特征,建國初期農村經濟的嚴峻局勢和農民生活水平的低下狀況決定了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恢復和發展生產,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建國以后,以土地改革為契機,在國家財政金融的支持下,廣大農民積極展開農村經濟社會重建活動,農業生產得以恢復、農民生活水平較建國以前有所提高。

關鍵詞:農村建設;歷史特征;基本國情;建國

1 建國后中國農村建設的歷史國情

(一)農業國的基本國情

1949年,全國總人口為54167萬人,其中,按農業和非農業人口劃分,農業人口有44726萬人,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數的82.6%;按鄉村和市鎮人口劃分,鄉村人口有48402萬人,鄉村人口占總人口數的89.4%。因此,從人口結構來看,在中共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中國是一個農民占絕大多數的國家。1949年3月,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時,毛澤東同志對建國時經濟社會的落后性的認識所言:中國現代性的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只占10%,而農業和手工業占90%,這是中國革命時期和在革命勝利后相當長時期內一切問題的基本出發點。忽視或輕視這個基本出發點,就要犯“左”傾或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

(二)農村經濟發展局勢嚴峻

新中國成立時,國民經濟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局勢。在生產方面,1949年與1936年相比,重工業生產大約下降了70%,輕工業生產大約下降了30%,農業生產大約下降了25%。按當年價格計算,1949年中國的社會總產值僅為557億元,人均社會總產值為102.8元。在國民經濟水平十分低下的情況下,農業生產情況亦不樂觀。中國農業生產經營基本是以家庭為經營單位,農業勞動生產率很低,主要表現在每個農業勞動者生產的產品少,產值低。盡管在全國總人口中,82.6%的人忙于農業生產,但是在建國時,中國的國民經濟水平和農業生產水平十分低下,農業生產方式落后,農業經濟結構單一,人均農產品占有量不能滿足廣大人民基本的生活需求,需要從國外進口。按國民收入指標體系計算,1949年中國國民收入為358億元,人均國民收入僅有66元。其中,1949年農業創造的國民收入為245億元,占國民收入總額的68.4%,這種情況決定了農業收入中可以用于積累的部分是很小的。因此,國民經濟發展嚴峻的局勢對建國后的農村建設提出了需求,而發展生產成為當時農村建設所面臨的迫在眉睫的任務。

(三)農民生活水平低下

新中國成立時農村經濟水平低下的狀況決定了農民的生活水平也處于較低的水平,從主要農作物人均占有量來看,1949年,平均每人占有糧食209公斤,棉花0.8公斤,油料4.75公斤。更為嚴重的是,農民的生活還因為連年的戰亂和自然災害的肆虐更加地艱難困苦。建國之初,一方面因為遭到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國民黨反動派的長期統治,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和摧殘。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十分低下,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即為恢復生產,解決廣大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

(四)農民人口素質差

中國人口素質差是中共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的另一項基本國情。一般而言,人口素質即人力資本,包括了身體健康狀況和文化教育水平兩個方面。從建國之初中國人口的身體健康狀況來說,廣大人民的體質弱,疾病多。在惡劣的社會環境下,由于營養、疾病、遺傳等方面的原因,殘愚癡呆人占總人口的2%左右,個別地區高達4.3%。人口素質差,尤其是農村人口的素質差,還制約了農村干部組織實施農村建設的能力和作用,影響了農民在農村建設過程中主體作用的發揮,給農村建設的組織和實施帶來難題。上述情況表明,建國以后的農村建設在提高人口素質方面的任務十分艱巨。

(五)農村社會狀況混亂

建國之初,一方面農村經濟的總形勢是生產萎縮、饑荒嚴重,另一方面,農村的社會狀況較為混亂,也給農村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增加了難度。當時農村的社會狀況是:廣大新解放區農村尚未實行土地改革;國民黨的殘余政治、軍事力量從城市退到農村,不斷從事破壞和搗亂;鄉村中惡霸地主的勢力尚未消除,舊政權人員尚未改造,土匪與地主武裝出沒于偏遠山林之中,危害四方。這些因素給農村組織恢復和重建工作帶來了不小的阻力和困難。對中國農村社會進行重組與改建,成立新中國的農村基層政權也成為建國后農村建設急需完成的一項任務。

2 建國后中國農村的土地改革演進

中國共產黨自1927年9月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就開始領導土地革命。據1949年6月統計,在約12500萬農業人口的地區已完成土地改革,分得土地的農民約1億人。農民從地主和舊式富農手中獲得的土地約3.75億畝,30%的中農戶分得土地,占得地總戶數的10%。進行了土地改革的解放區,貧困農民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獲得解放,調動了革命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建國后,在農村形勢面臨的嚴重困難開始走向緩和,秩序漸趨安定以后,在新解放區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以徹底消滅封建土地所有制為主要內容的土地改革運動,便成為當務之急。這一方面是滿足億萬農民多年的渴望,也是農村建設恢復農業生產、穩定農村社會的必需。

建國后農村的土地改革分為兩個步驟進行:首先開展減租減息運動,利于農村經濟的恢復和農村社會的穩定;然后再進行土地改革,從制度上解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源。

(一)減租減息

建國后,除東北、華北(不包括綏遠)、內蒙地區以外,其他地區都陸續開展了減租減息運動。1949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華東局公布《華東新區農村減租暫行條例(草案)》,規定:第一,新區農村減租,按原租額減低25-30%。除地租外,其他任何變相剝削和陋規均應取消與禁止。地主不得因減租而抽回或典賣土地。凡戰爭罪犯及反革命首要分子,沒收其土地。第二,新區農村減息,地主富農與勞動人民在過去發生的高利貸債務,一律停利還本。低息債務,仍照常還本付息。地主富農在工商業中的債權債務不在停息之列。今后借貸利息,由借貸雙方自由議定,有借有還,以利農民今后借到錢。endprint

(二)土地改革

減租減息在當時既改善了農民的生活水平,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恢復了農村的經濟,又緩解了農村中存在著的社會矛盾,穩定了農村的社會秩序,對農村的恢復與重建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減租減息畢竟只是一種改良性質的措施,要徹底地根除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枷鎖,就要徹底地解決土地所有制的問題。由此,中國政府于1950年6月30日正式頒布了《土地改革法》,規定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是: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要在全國范圍內徹底消滅封建地主階級,提高農民的政治地位,鞏固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政權。

全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消滅了封建土地制度,使得農民成為土地真正的主人,不僅在經濟上而且在政治上翻了身。這樣,就大大地激發了億萬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長時期受到封建生產關系束縛的農村生產力,被釋放出來了。農業生產得到迅速的恢復和發展,農村社會展現出了新的面貌。

3 國家財政金融對農村恢復重建的歷史支持

(一)新中國財政體系的建立與財政形勢的好轉

中國從1950年3月開始建立新的財政體系,實現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統一。另外,中國還于1952年重點試辦了縣級財政,1953年實行了中央、?。ㄊ校┖涂h(市)新的三級財政管理體制。國家新的財政體系的建立,使得集中全國的力量集中進行重點建設成為可能,財政形勢逐步好轉。

首先表現為財政規模的擴大。如表1-1所示,1950年到1952年,國家財政收入每年均以大幅度增加。1951年比1950年遞增104.1%;1952年又比1951年遞增40.7%,比1950年增長181.7%。三年國家財政收入總計達382億元,財政支出總計為366.6億元,收支相抵還結余15.4億元。

其次表現為財政收支結構變化。從財政收入結構來看,1950年到1952年,農業財政收入總計為96.3億元,農業財政收入占國家財政收入各個年份的比重,1950年為39.2%,1951年為25.3%,1952年為20.2%。這種變化表明,國家財政收入的重心已逐步由農村轉向城市。從財政支出結構來看,國家經濟文化建設費每年都有大幅度增長。1950年基本建設撥款為12.5億元,占當年財政支出的18.4%,1952年基本建設撥款和增撥企業流動資金合計為65.3億元,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上升至37.1%。文教衛生事業費1951和1952年也分別比上年增長112%和27.4%。這種情況表明,新中國的財政已逐步由原來的供給性財政向建設性財政轉變。

(二)國家財政支農

1950-1952年,隨著新的財政體系的建立,在國家財政形勢逐步好轉的情況下,國家對農村建設的支持力度也逐步加大,這可由國家財政的支農資金逐年提高反映出來。如表1-1所示:國家財政1951年支農資金為4.19億元,比1950年的2.74億元增長了53%;1952年的支農資金為9.04億元,比1951年增長了116%、比1950年增長了229.9%,財政支農資金每年的增幅非常大。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國家財政支農支出金額在1950-1952年呈逐年成倍提高的趨勢,但是從支農資金的絕對數來看,仍然很低。另外,財政支農資金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重也很小,三年中所占比重最大的1952年也僅為5.1%。而同期國家財政收入中農業財政收入所占的份額最少的年份即1950年也為25.54%。這也反映出農業對國家財政的貢獻水平與農村建設所獲得的財政支持力度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建國之初國家面臨的急需恢復重建的事業眾多,而國家的財力有限;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建國后國家工作的重心逐步轉移到了城市。

(三)金融支農

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農村建設,不僅得到了國家財政的支持,還得到了金融體系的支持。這一時期,銀行通過在農村大力吸收存款,貸放農業生產資金的形式對農民生產、生活進行支持,對農村經濟社會的重建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首先,金融機構在農村中大力組織農村資金,解決農民的困難。中國人民銀行采取在農村開展儲蓄的辦法,主要用農民的錢解決農民的困難。1950年銀行開始舉辦農村儲蓄,到1952年底吸收儲蓄存款達8800萬元。銀行運用這些存款發放貸款,調劑解決了農民生產、生活上的一部分資金需要,解決了不少農民在生產和生活上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困難。其次,支持農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1951年5月以后,中國人民銀行利用在農村區鎮普遍設立的營業所,舉辦了個人生產貸款和生活貸款等多種農業貸款,幫助新分得土地的貧雇農和下中農恢復和發展生產,并限制農村中的高利貸活動。在當時的農業貸款中,貸給貧雇農的約占70%-80%;貸給下中農的約占20%-30%。這些貸款主要用于購買肥料、耕畜、種子、農具等生產資料。廣大農民由于有了銀行貸款的扶助,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恢復和發展,生活也有所改善。

參考文獻

[1] 安貞元著.人民公社化運動研究[M].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3

[2] 趙德馨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M].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

[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編.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注釋本[M]. 人民出版社, 1983endprint

猜你喜歡
農村建設基本國情建國
Flow separation control over an airfoil using continuous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actuator
牢牢立足基本國情 科學把握歷史方位
公證在農村建設中的重要性分析
淺論初中政治中關于我國基本國情的學習
Yarn Quality Prediction and Diagnosis Based on Rough Set and Knowledge-Base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我國基本國情、基本路線、基本國策知識表
“堅苦卓絕的登陸”紀念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