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愛國主義教育與對外戰爭

2017-08-05 11:57姚利明
環球市場信息導報 2016年24期
關鍵詞:敵對美國政府二戰

姚利明

經歷獨立戰爭和內戰,美國的愛國主義觀念逐漸確立。但是在經歷了一戰、二戰、冷戰及反恐戰爭之后,美國的愛國主義在政府的誘導下逐漸呈現自發的非理性特征。本文旨在通過對20世紀以來美國的重大戰爭進行分析,從中找出美國愛國主義與對外戰爭的互動關系——政府通過戰爭對民眾進行誘導,促使美國理性自覺的愛國主義逐漸走向自發的非理性的愛國主義,從而服務于美國的對外政策。

基辛格在大外交第二章《關鍵人物:西奧多·羅斯?;蚴俏榈铝_·威爾遜》中論述到,從競選美國總統到動員信奉孤立主義的美國參加一戰,威爾遜都是一個深諳美國之道的人。不過大外交是從國際格局的角度來論述戰爭與均勢的。其視線對準了外部世界,但缺乏國內社會環境對美國對外政策的影響。因此通過查閱資料以及自身思考,本文將從美國內部社會環境出發,通過討論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來梳理其對美國對外政策的影響。

愛國主義的概念分析

一談愛國主義就涉及到愛國的對象是什么?用什么方式去愛?愛國采取何種立場?毫無疑問,愛國主義的對象就是國家。辭海對愛國主義的解釋中提到:“愛國主義是主體在思想和行為上的有機統一體?!边@說明愛國主義的方式包括思想和行動上的愛,即在方式上包括思想和行動上的關切。李文海說“愛國是對祖國的一種政治原則和道德原則”,即包含一種價值理性。這就關涉到愛國的立場問題。因此定義愛國主義必須要回應上述三個內容。而愛國主義作為一種溝通國家與自身的情感價值觀,還要涉及“自覺”與“自發”兩個哲學概念,所謂自覺指的是“與人的自由意志相統一的內在必然性”;而自發指的是“一種外在必然性表現為對人的強制和奴役”,即沒有經過理性過濾的情感價值判斷,如工業革命時期工人自發的毀壞機器運動,即表現出了人受外部環境所束縛、所蒙蔽的自發的蒙昧的斗爭狀態??梢哉f,愛國主義既有基于自由意志的自覺表現形式,也有受制于客觀現實環境的自發表現形式。結合上述關于愛國主義概念的三個方面以及“自覺”、“自發”這兩個概念。本文認為理性的愛國主義是愛國主義的自覺狀態,是個人對國家的熱愛,它是由個體基于自由意志對國家的認同所激發的,并以對國家在思想和行動上關切的形式表現出來。當然愛國主義也有非理性的一面,這種非理性主要指自發的愛國主義狀態。自發的愛國主義主要受制于政府現實的對外政策,這種外交政策制約下的自發的愛國主義情感是基于國家利益的追求,在對其他國家產生的內在排斥與恐懼,并在對‘敵對他者[]的誘導中激發出來的”。在這種狀態中,對祖國的熱愛轉而成了對政府的支持,人民理性的熱情服從了政府的政策需要,人民對于愛國主義的思考轉變為聽信政府的宣傳。應該說這里的自發不是源于美國人民的主觀的能動的選擇,而是受制于政府誘導下的客觀的被動的產物。本文接下來也將圍繞愛國主義的理性自覺與非理性自發現象進行研究。

自發的非理性的愛國主義初現

經歷了獨立戰爭以及內戰之后,美國人民已經建構起來了對“美利堅合眾國”的認同,民主自由等價值觀也深入人心,可以說至此為止,美國人民的國家認同與愛國主義的構建都已經完成。

一戰的爆發逐漸使美國愛國主義自覺理性與自發非理性的斗爭顯現出來。一開始,威爾遜領導的美國政府最初采取中立的立場,他認為“和平可以使世界和解、改善,而沖突則不能”,美國必須成為和平的榜樣。美國在這個過程中保持著理性的認識與判斷,從一個國家的利益出發對戰爭進行理性解讀,但是隨著戰爭的發展,美國人似乎有了外部的“敵對他者”,非理性的愛國主義開始抬頭。美國總統鮑威爾曾經說“我不能做到使國家免于戰爭,任何一個小小的德軍中尉隨時都可以搞一些預謀的違法行動而把我們投入到戰爭中去”

自1823年門羅宣言開始,美國對于歐洲就奉行不干涉政策,而且美國移民開發新大陸為的就是尋找自由,所以美國人民具有孤立主義、反對戰爭、提倡自由的觀念,因此美國人民是反對參加一戰的。美國政府在一戰之初所表現出來的可以說與當時美國民眾的理性愛國主義情感存在著某種契合。這反映美國的愛國主義還沒有被誘導。但是,后來美國民眾逐漸跟隨政府由反對戰爭到支援戰爭。對于民眾從反戰到積極參戰這一轉變,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政府對民眾進行了非理性的愛國主義誘導。要想對這一誘導過程進行深入了解。這其中就要弄清兩個問題。第一,是什么導致美國政府要對民眾進行愛國主義誘導;第二,美國政府如何誘導民眾的愛國主義,從而達到迅速的戰爭動員。

美國政府誘導民眾愛國主義情感的原因。主要是由民眾的反戰與政府外交利益要求參戰之間的矛盾決定的。這與美國的對外政策有關。首先,一戰以來,英國借助強大的海軍優勢實行海上封鎖,從而限制了同盟國與美國的聯系。這樣,只有協約國一方面在與美國進行著貿易交易。協約國龐大的軍事訂貨把美國與英國的命運聯系在—起。如“1917年4月以前,德國從美國獲得的貸款只有兩千萬美元,而協約國則得到了二十億美元的貸款”。其次就是德國在一戰之前的崛起。德國抓住第二次技術革命的機遇不斷發展。其綜合國力在一戰之前僅次于美國,居于世界第二。美國政府懼怕德國戰勝之后對自己國家的挑戰。一種內在的懼怕與排外心理主導了美國政府。最后就是基于亞太戰略地位的考量。一戰中,日本在遠東地區不斷擴張,美日矛盾不斷尖銳,而此時德國正在考慮與日本合作共同對付美國。因此美國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就必須先發制德,防止在遠東的爭奪中處于被動??梢钥闯鲆环矫嫔鲜稣饨焕嬉竺绹鴧?,但民眾反戰。為了達到外交利益,所以必須要誘導民眾的愛國主義情感以動員美國民眾的參戰熱情。

由此就產生了第二個問題,美國政府是如何誘導美國民眾的愛國主義,從而獲得民眾支持加入第一次大戰的?要想對這一問題進行回答就要對非理性的愛國主義進行深入分析。前文已經提到。非理性的自發的愛國主義的概念主要涉及到以下幾點。第一:國家利益的觀點,這種觀點主要是基于自己民族的、國家利益而對其他民族、國家進行的一種排斥與防備。第二:基于國家利益觀點構建“敵對他者”。第三:傳播,誘導民眾,按照政府的目的點燃煽動起美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感。

在第一點上面,美國政府加入一戰就是害怕德國戰勝后在實力上面超越美國。這說明在與德國的關系上面,美國政府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基于國家利益的一種敵視與防備。由此第二點在“敵對他者”的構建上面,美國也主要將德國塑造成“敵對他者”。1917年4月2日,威爾遜請求國會宣戰,他說德國政府是一個惡魔,危及人類生活之根本。德國人由此被描繪成兇惡殘暴,沒有人性的野蠻人——德國佬。最后第三點就是在宣傳誘導方面。美國政府利用當時已經得到相當發展的大眾傳媒對德國進行惡意報道,他們還通過當時的媒體極力的渲染德國的殘忍形象,美國人心中的德國形象被迅速的惡化為敵對的他者。除了通過惡意宣傳以外,他們還通過道德進行動員,1918年4月,在白宮接見外國記者時,他解釋說:“任何人都無權在這些戰爭中獲利,因為我們在為和平正義而戰,非正義無法為永久和平提供基礎”從而對民眾進行價值誘導。因此當美國總統威爾遜向國會請求參戰時,獲得了國會的通過。從而看出美國政府對民眾的愛國主義操作已經收到了預期的目的。美國民眾的愛國主義情感從而被美國政府誘導利用,開始為美國政府政策服務。在愛國主義問題上面民眾失去了獨立的個人理性判斷,服從于政府的判斷,從而滿足了政策需要。

這一非理性的愛國主義誘導集中體現在非理性的愛國主義的教育上。為了戰爭的持久進行,并得到后方持久不斷的支持,就必須對美國民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民眾認識到一戰的正確性。但是此時的愛國主義教育已經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國主義教育。由于愛國主義已經向非理性轉變。所以此時的教育也就成為了“非理性的愛國主義教育”。這種教育內容主要強調的是對政府的服從。比如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征兵宣傳海報的標語是“I want you for US army”,“我需要你為美國軍隊效忠”,軍隊受政府支配,換言之也就是為政府效忠。這種“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上主要是通過頒布各種戰時條令以及戰時法規。如1917年的《反間諜法》規定“在美國出于戰爭狀態時,任何人蓄意引起或者試圖引起不服從,不忠誠或者拒絕承擔應負的對美國陸海軍的義務……都將受到長達二十年的監禁”。老師反對政府行為的行為將受到校長的禁止,學生的反戰行為同樣被受到禁止。在手段上面主要是通過國家有意的鼓動和強制的灌輸。如美國在1917年成立了“公共信息委員會”。這個組織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妖魔化德國,美化自身以及控制新聞,充分的利用媒體的力量,有意識同時又極其聰明地誘導大眾的民意。不難看出這種“愛國主義教育”完全為政府所掌握,美國民眾被動的失去了獨立理性思考的可能。甚至反對政府的行為都會被禁止被懲罰。從而可以說美國的愛國情緒開始為政府所操作,反過來看也就是說民眾的愛國主義情感是在政府的誘導中逐漸的激發的,而不是基于事實判斷而在內心主動自覺生成的,開始轉變成了一個非理性的在國家動員下自發的愛國主義。

非理性的愛國主義再起

如果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非理性的愛國主義是政府偶爾的利用。那么二戰之中,這種非理性的愛國主義就進一步得到了鞏固。其實二戰中,愛國主義的非理性的操作過程與一戰是一樣的。不過二戰之后美國的愛國主義并沒有像一戰那樣得到重新回歸,而是隨著二戰的結束而進一步加強。要解釋二戰后的這種現象就必須對二戰進行重新梳理,以明白二戰區別于一戰的特殊之處:政府誘導的非理性的愛國主義獲得長久登臺的資格。

美國的中立政策是在和平主義與孤立主義盛行的大背景下出籠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同其他國家一樣盛行和平主義思潮。這種思潮為美國傳統的孤立主義政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早在獨立不久,美國就確立了其孤立主義的外交政策,孤立主義從此成為長期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的一種思潮。孤立主義主張,美國不應卷入美洲以外的事務與戰爭之中。一戰后,這種孤立主義與和平主義結合在一起,成為一股強大的社會思潮。因此在二戰開始的時候美國人是反對戰爭的,和一戰一樣他們試圖避免戰爭。

二戰中美國政府進行非理性操作,就像一戰一樣仍舊是基于世界局勢和外交利益的考量??梢哉f在政府層面上羅斯福在一開始就堅決反對軸心國,他需要時間去重新喚起美國民眾的愛國熱忱從而接受戰爭。羅斯福認為法西斯主義是美國外部最大的威脅。這種論斷在珍珠港事件后被更為廣泛的傳播認可,并為政府提供構建過程中的最重要的部分一“敵對他者”。

順著一戰政府構建非理性的愛國主義的思路我們不難發現。這種對于法西斯主義的防備再次勾起了美國政府的敵對與排斥觀念。在“敵對他者”的構建中,因為日本偷襲了珍珠港,引發了民眾的愛國情緒,所以與一戰中丑化德國人不同,二戰中丑化的是日本人,在當時的美國電影中,日本人往往被妖魔化為老鼠,狗,猩猩和毒蛇,讓他們充滿獸性和非人的野蠻。甚至在美國的時代周刊中也刊載了一份區別中國人和日本人的文章,從人類學上分析得出,日本人除了相撲運動員以外,都是比較瘦弱的,而目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佝僂直至萎縮死亡,而中國人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的顯得富態而慈祥,激起了民眾對于中國的同情與對日本的鄙夷。并再次利用大眾傳媒進行宣傳,政府更是恣意的渲染這種矛盾,使得民眾反日的情緒不斷的高漲。美國為了保證這種政策在二戰中一直得到人民的支持,在愛國主義教育上面除了在思想上面進行武裝以外,還進行實際的愛國主義軍事訓練。在美國二戰參戰之后的6個月里面美國高中勝利團成立,這種勝利團是美國教育辦公室組織的聯邦法案“旨在戰時所需要的工作和服務中進行教育和培訓”。

可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在敵對他者”的構建中,是日本主動上門,政府主要是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并且在二戰之后,美國的愛國主義并沒有回歸,這也正是二戰與一戰的特殊之處。這主要是由于二戰之后誕生了一批社會主義國家。二戰后社會主義的長久發展為非理性的愛國主義的存在與發展埋下了伏筆。

非理性的愛國主義進一步發展

按照理性與非理性的愛國主義在和平與戰爭時期的交替,二戰的結束應該預示著美國愛國主義的回歸。但是美國在二戰之后并沒有回歸,因為正如在前文所說的那樣在自發的非理性的愛國主義里面,對祖國的熱愛轉而成了對政府的支持,人民理性的熱情服從了政府的政策需要。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其實愛國主義的非理性關鍵的一點就是政府的權力擴大。人類尤其是政治家對于權力的渴望是尤其強烈的。美國政府也不例外,美國政府在一戰與二戰中,從這種非理性的愛國主義中嘗到了權力的甜頭,所以美國政府極其愿意誘導民眾的愛國主義。這在很大方面也就可以理解為什么二戰之后的和平年代里面美國的愛國主義難以回歸。

正是這種對權力的渴望,成為了美國政府不斷的誘導美國民眾愛國主義情感的深層次原因。但是美國政府在二戰之后的將近70年的和平年代里是通過什么來不斷的誘導美國民眾的愛國主義情感呢?

二戰之后,美國選取了社會主義作為美國的“敵對他者”。并在這種誘導中發動了以遏制社會主義運動為目的的越南戰爭。當美國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潭的時候,美國民眾開始反思,可以說美國民眾在這個時候開始反思政府的政策,開始真正審視什么是愛國主義。從而人們開始對越南戰爭的合理性提出質疑。而且民眾在林肯紀念堂前自發的反戰游行不斷增多。但是很快,這一點反思就再一次被卷入敵視共產主義的浪潮之中。微瀾之后美國繼續沉浸在政府建構的“敵對他者”的防備與敵視中。

冷戰之后,1989年美國著名學者弗朗西斯·福山在雜志上發表文章,鮮明地提出了“歷史的終結”的觀點。認為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和冷戰的結束,西方的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經濟體制贏得了徹底勝利,同時也意味著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一種“活躍的意識形態”的“壽終正寢”??梢哉f美國民眾感覺再也沒有什么敵對他者了,美國民眾陷入了狂歡之中。但是這種狂歡隨著911事件的到來而終止。因為美國政府又為他們建構了一個“敵對他者”——國際恐怖主義。

911事件后美國走向了發動反對恐怖主義的戰爭。比如在阿富汗以及伊拉克的戰爭。美國逐漸走上了政府權力擴張的時代。911事件以后美國民眾衡量“安全”與“自由”兩個價值位階,并認識到“安全”的重要性。美國布什政府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愛國主義教育。摩根索認為政治家、領導者看重的是權力,“幫助政治現實主義在浩瀚的國際政治領域中找到方向的是以權力或實力為出發點定義的利益概念”。民眾為了安全不得不放棄一些自由,將部分權利轉移給政府。二者不謀而合,911事件以后,美國人民看到了安全的重要性而讓渡了自由,政府實現權力的前提就是美國人民對于自由的讓渡。美國愛國主義教育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受恐怖主義的襲擊的影響,美國在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上把側重點放在了國防精神教育,憂患意識教育。這種教育在形式上面更加的強調了對政府的服從,如2011年11月,內特拉絲加州教育委員會規定:“高中社會研究課應該灌輸美國政府的優越性,共產主義以及其他類似意識形態的危險?!?1 1后更是形成了“支持反恐就是愛國,質疑反恐就是不愛國的社會氛圍”形式上更是多種多樣,除了常規的學校教育上面外,好萊塢電影,報紙等媒介更是在這種非理性的愛國主義教育中充當著重要的媒介。

可以說,每到戰爭時期美國民眾都會在政府的誘導中走向非理性。在非戰爭時期理性的愛國主義又會得到回歸。表面上愛國主義的理性與非理性在和平與戰爭中不斷搖擺。但通過對民眾的戰爭誘導,美國政府實現了政府的目標,并嘗到了權力的甜頭。政府由此便在對權力的甜頭的回味中不斷構建“敵對他者”,誘導民眾的愛國主義情感。二戰以來政府的這種構建,頻率不斷提高,持續時間不斷增長。如果說一戰時的非理性只是戰爭時期的閃現,并在一戰后立即回歸理性,那么二戰之后美國政府一個接著一個的構建“敵對他者”,其后果就是,民眾漸漸失去了對愛國主義的理性思考,由自覺的思考愛國主義的內涵轉而自發的聽信政府的宣傳誘導,漸漸非理性的愛國主義成為美國的主導。在這種構建誘導中,現在美國民眾的非理性愛國主義不斷高漲,而且愛國主義教育也呈現了非理性的特征,并且不斷加強。甚至出現支持反恐就是愛國,質疑反恐就是不愛國的社會氛圍。應該說這是在政府與人民信息極其不對稱的產物,人民由于缺乏現實的信息依據導致難以通過感性認識上升為自覺的理性認識。因此政府才能夠通過誘導,使民眾自發的聽從政府的宣傳,并最終服務于政府的對外政策??梢哉f如果美國政府這位“經紀人”再不“雪藏”非理性的愛國主義這位“藝人”的話,美國將依舊處于塑造“敵對他者”的對抗之中。美國人民也很難真正的享受和平安寧的生活。

猜你喜歡
敵對美國政府二戰
《鐵路信號聯鎖表》敵對信號的編制方法
古巴革命勝利后美國對古巴態度轉變研究
有過一場雨
美國政府對華北偽政權出籠的關注及應對
二戰那些事(連載)
二戰那些事(連載)
二戰那些事(連載)
二戰那些事(連載)
美國政府工程采購合同管理的主要做法
美國政府績效評估的經驗與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