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郊《游子吟》與W·S·默溫《分離》之比較

2017-08-10 12:25潘慧
文學教育 2017年8期
關鍵詞:游子吟孟郊分離

內容摘要:孟郊的《游子吟》與W·S·默溫的《分離》都選取了典型的別離作為抒情背景,且兩詩中都運用到了“線”這一在中國詩歌中以別離為背景時常用到的意象,因而具有相似性。但同時因時空上的千年差距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具體表現在敘述視角、對“線”這一意象的運用及表達的情感上。

關鍵詞:孟郊 《游子吟》 W·S·默溫 《分離》

漢語古詩詞中離別主題的詩詞數不勝數,而其中又有不少以“(針)線”這一意象來寄托詩人的離愁別緒及對離人的思念之情。宋詞《青云案》中有“春衫著破誰針線,點點行行淚痕滿”,描寫了一位婦人因思念異鄉的丈夫而愁緒萬端;又有清代蔣士銓所作《歲暮到家》中“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通過描寫母親給在外的兒子縫寒衣、寫書信的場景,實則表達游子對不能歸家侍母的愧疚之情,以及深深的懷鄉情緒;更有“詩仙”李白的一首《子夜吳歌·冬歌》中“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對妻子連夜為遠征的丈夫趕制棉衣,冷得手都拿不住針線場景的描寫,表達了思婦們對丈夫的掛念。而縱觀世界文壇,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和美國當代詩人W·S·默溫的《分離》則都以離別為背景,并同時用到了(針)線這一意象,因而具有相似性,同時因時空上的千年差距具有一定的差異。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游子吟》創作于貞元十七年,是中唐詩人孟郊的代表作。詩人一生坎坷,年過五旬才當上縣尉?;峦臼б?、嘗盡世態炎涼的他深感親情可貴,便作下此詩,言盡對母親的肺腑之言。慈母忙著為即將出行的游子縫制衣服,因為不知道游子何時才會歸家,母親只能一遍一遍的加厚針腳,希望衣服能穿得更久些,這讓詩人不禁感嘆:子女像萱草的那般微小的孝心,怎能報答春暉般的母愛呢?全詩僅三十字,卻言說了詩人對母親無盡的感激,引起了古往今來無數人的共鳴。

Separation

W.S.Merwin

Your absence has gone through me

Like thread through a needle.

Everything I do is stitched with its color.

分 離

W·S·默溫(董繼平譯)

你的空缺猶如穿針的線

穿透了我的軀體。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把它的色彩一針針縫綴。

W·S·默溫1927年出生于美國紐約,1947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學士學位,就學期間,他遇見了教創作的約翰·貝利曼(John Berryma

n),以及詩人兼批判家R.P.布萊克莫爾(R.P.Blackmur),他的詩集《移動的目標》(The Moving Target,1963)便是題獻給后者的?!斗蛛x》一詩正是出自于這部詩集。詩人以離別為背景,創作出了這首語言精練、意味雋永的小詩。詩中雖未點明送別之人是誰,但從作者情真意切的語言之中不難窺探出他對離人的感情之深,以至于“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把它的色彩一針針縫綴”,即詩人所愛之人的離去給其留下了深深地烙印,就像是穿了彩線的針,所縫之處都留下彩色的絲線。

一.對“線”這一意象的運用不同

兩位詩人都運用了“線”這一在中國文學中描寫分別時經常用到的意象,最常見于描寫母親或妻子送即將遠行的兒子或丈夫的場景中。且不說孟郊處于詩歌繁盛發展的唐朝時期,W·S·默溫也恰好深受中國文化,特別是禪宗文化的影響,同時研讀過中國許多著名古詩詞人的作品,并作過《寄語白居易》、《致蘇東坡》等詩,因此兩人對(針)線這一意象的運用自然別有深意。

孟郊在《游子吟》一詩中運用白描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夜燈下慈母為送別游子而為其縫衣的場景,母親的一針一線都融入了對游子出門在外的深深地擔憂——擔心他的衣服不久又被穿破,擔心他遲遲無法歸家。一針一線,細致入微,慈母一片深篤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那密密的針腳正是父母與子女之間深深的羈絆,即便孟郊已年過五十,終于小有成就,他仍然是母親心目中讓人牽掛著的游子。詩人在這里以一位慈母的角度道出了萬千父母對于離家在外的子女的愛,而同時又抒發了自己對于母親的無盡感激之情。

另一方面,默溫則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離人之于“我”的關系比作針與線的關系。通過“你的空缺猶如穿針的線 穿透了我的軀體”一句,詩人表達了內心深處對于與所愛之人分離時的悲痛心情?!拔摇焙盟埔桓?,空空的針孔因為你的離去而被填滿,心里滿是對“你”的不舍,那悲痛之情就像被穿透了軀體。另外,英語中“thread”不僅有“線、線狀物”的意思,同時也有“絲、絲線”的意思,而漢語中“絲”又音同“思”,這一用法在許多漢語古詩詞中都有所體現,最著名的例子當屬李商隱《無題》一詩中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詩人運用雙關的修辭手法,“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字與“思”同音,全句描述了詩人對于對方的思念,就像那春蠶吐絲,至死才休。這一用法對于深諳中國古詩詞的默溫來說也并不在話下。因此,詩人在《分離》一詩中對于“thread”一詞的運用也有雙關之意——不僅指縫紉或刺繡時用到的線,同時也蘊含了詩人對分離之人的思念之情。

二.敘述視角的不同

《游子吟》一詩的前兩句中詩人并未指明“慈母”和“游子”就是母親和自己,而是以旁觀者的角度,描寫了一幅母親為臨行前的兒子縫衣服的場景,第三、四句又站在母親的角度,表達了慈母對于遠行的孩子“意恐遲遲歸”的心情,最后兩句直接運用了暗喻的修辭手法,表面寫寸草不能報答春日的恩澤,實則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將自己比作小草,把母親比作春陽,托物言志,清晰地傳達了對白發蒼蒼老母的感恩和至今未能讓母親享福的愧疚。這樣從旁觀者到到母親最后到自己的視角轉換,實則是詩人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表達對母親的感情。自古以來,中國人都講究意不直敘,情不表露,所以古詩詞中才有那么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經典語句,這一點在詩人孟郊身上也得到了十足的體現。年近五十才終有所成,寫下這首詩時已是知天命的年歲,孟郊對于一直陪伴著自己的母親,除了愛更是深深地感激和些許的愧疚。這樣的感情即便是放在現在,骨子里含蓄的中國人也未必能直截了當地說出口,更何況是那時的孟郊。于是詩人以再委婉不過的方式,默默表達了自己對母親無盡的感激之情,這樣一首千古流誦的詩歌也終成千萬游子的肺腑之詞。

反觀默溫的《分離》一詩,詩人同時用到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似是詩人與離人之間的對話。雖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卻并未直接言說思念之情,但這種對話的形式卻使得詩歌情感表達更為直接。這里也折射出了中西方之間明顯的文化差異——即東方人的沉默內斂和西方人的熱情奔放。

三.表達的感情不同

上文中的分析已經對兩首詩表達的情感有所提及。孟郊幼年喪父,家境貧寒,是母親含辛茹苦,一人撫育孟郊兄弟三人?!队巫右鳌芬辉娛亲饔诿辖既武嚓栁竞蟛痪?,去接母親來溧陽,所以詩中所寫別離并非詩人真的要和母親分離。此前,孟郊為求功名,不得不多次離家,每次遠游前母親一針一線為其縫制衣裳的畫面已經深深地銘刻在他的腦海中。詩人年過五旬才終于有所成就,母親不用再為遠游的孩子擔心,連夜趕制衣服,然而此時的母親已經年近古稀、頭發花白,“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擔憂讓詩人心生愧疚,只能抒情于文字之間??梢哉f這首《游子吟》是無數次母子分別情景的再現,是多年感情的積淀,是千萬寒門士子的真切心聲。

而默溫的這首《分離》也并未著墨于分別場景的描寫,而是直接將自己的感情濃縮在短短的三行詩中,所愛之人缺席的反響包含在詩人的心靈中,并強制滲入感官,這種分別的帶給詩人的是一個聯覺的感受,同時存在于視覺和觸覺之中——那如線般穿透身體的痛楚和遺留下來的色彩。分離表示瞬時和持久的矛盾交叉,穿線針的動作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但是一旦縫合,留下的印記卻是永久的,像是詩人與所愛之人的分別一般,過程雖短暫,留下的悲傷卻一直存在。

四.結語

孟郊的《游子吟》與W·S·默溫的《分離》同時選取了離別作為其詩歌的抒情背景——游子與母親的別離以及詩人與所愛之人的別離,并同時用到了“線”這一意象——不管是寄托了慈母對游子的掛念還是詩人對所愛之人的思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相似性。但同時由于其所處的時空不同,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分別表現在敘事視角、對“線”這一意象的運用和表達的感情這三個方面上。人生自古多別離,不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這是文學作品中經典的主題,但由于作者所處的文化背景的不同,其表達方式和表達的情感都會有所差異。

參考文獻

[1]W·S·默溫.W·S·默溫詩選[M].董繼平,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93.

[2]孟郊.孟東野詩集:1函4冊[G].清代宣統二年仲夏依汲古閣原本精校石印本,第1冊第1卷:2.

[3]鄧小艷.W·S·默溫中后期詩歌主題與禪佛[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4:86-87.

[4]黃麗萍.蘇軾悼亡詞《江城子》與彌爾頓《夢亡妻》藝術比較[J].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02:92-94.

[5]徐李.情知夢無益,非夢見何期——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放c彌爾頓的《夢亡妻》之比較[J].考試周刊,2009,29:27-28.

(作者介紹:潘慧,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外語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英國文學)

猜你喜歡
游子吟孟郊分離
學一個成語,記一首古詩詞(上)
中國古典詩歌的不可譯性
唐詩賞讀——游子吟
孟郊的“得意”與“失意”
轉型背景下的民辦高校管理理念創新
融合與分離:作為一種再現的巫術、文字與影像世界的構成
氣體分離提純應用變壓吸附技術的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