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青年群體心靈契合問題研究

2017-08-12 23:41艾明江
統一戰線學研究 2017年4期
關鍵詞:青年群體兩岸關系

摘 要:兩岸青年群體的心靈契合問題主要表現在認知、情感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當前,兩岸青年心靈契合的總體程度不高,處于初級發展階段,還需進一步提升和加強。促進兩岸青年群體心靈契合,應該以兩岸青年交流為試點,構建兩岸青年命運共同體。對此,可以從培植兩岸共同利益、累積兩岸認知情感、形塑兩岸共同價值等途徑入手,推動兩岸青年心靈契合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關鍵詞:兩岸關系;青年群體;心靈契合

中圖分類號:D6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378(2017)04-0083-07

一、心靈契合的提出

基于實現國家統一目標的艱巨性,尤其是人心在促進國家統一進程中的重要作用,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提出“兩岸血濃于水”“兩岸一家親”等重要理念。這體現出大陸方面高度重視兩岸同胞在心靈層面的契合。2014年9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臺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時指出:“我們所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我們理解臺灣同胞因特殊歷史遭遇和不同社會環境而形成的心態,尊重臺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愿意用真誠、善意、親情拉近兩岸同胞的心理距離。同時,臺灣同胞也需要更多了解和理解大陸13億同胞的感受和心態,尊重大陸同胞的選擇和追求?!盵1]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被黨和國家領導人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凸顯出大陸對推進兩岸同胞實質性統一的重視。

當前,學術界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從歷史文化的角度,探討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如,艾松如和李立提出,依靠中華文化來增強兩岸同胞的情感[2];林國平等人認為,閩南文化對促進兩岸民眾的心靈溝通具有重要作用[3]。二是從價值認同的角度,探討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如,蔡清娟提出,價值認同是實現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關鍵,要增強兩岸對中華文化的共有認同[4];徐曉暖提出,要打造兩岸共同的文化家園,追求同屬兩岸的文化價值[5];張文生[6]、余克禮[7]等人則提出了構建國家認同以及政治認同的重要性。三是從兩岸交流的角度,探討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有的學者認為交流中的物質利益有利于推動兩岸同胞心靈契合[8];也有的學者分析了兩岸基層民間交流[9]以及文化交流[10]對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重要性;還有的學者提出構建“社會連帶網絡”,推動兩岸同胞溝通及互信的建立[11]。因此,關于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問題,多數研究都是從文化、情感、交流等角度涉及相關議題,直接論述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見,對兩岸青年群體的研究缺乏心靈契合的研究視角。

心靈契合既是一個心理學概念,也是一個社會學概念。從微觀層面的角度來看,心靈契合強調的是人們心靈之間的默契與配合,相互之間能產生共鳴,最終在行動上達成一致;從宏觀層面的角度來看,這自然涉及相關群體、族群的歷史文化與時代背景,也就是每一個群體與個體都受到相同歷史文化的影響。歷史文化是一個較為宏觀的符號,對個體認知與行為具有較強的整合與約束力。就兩岸同胞而言,兩岸有著相同的歷史文化與情感認知。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有基本相同的大背景。從歷史進程來看,兩岸同胞因為“五緣”關系的存在 ,在心靈契合上具有天然的相近性,在情感、語言、認同等層面呈現出高度的契合性。但是,源于相同歷史文化的群體和族群,并不代表能夠擁有完全相同的認知、情感與價值觀,因為受到所處環境和歷史進程的差異,同一群體的心靈文化特征還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與差異性。近代以來,兩岸民眾所經受的集體記憶具有相當大的分離性[12]。由于日本對臺灣地區的殖民統治,以及后來國民黨敗退臺灣,兩岸政治軍事的對峙帶來了兩岸人為性的隔離,加上兩岸政治社會制度的差異,兩岸同胞在實現建心靈契合方面存在一定難度。

面對當前的兩岸關系局勢,加快推動兩岸全面融合發展,尤其是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具有更重要的現實性和迫切性。從兩岸統一的內容來看,兩岸統一包括了“形式統一”與“心靈統一”,這意味著兩岸統一既有結構層面的統一,也有內核層面的統一。從國家統一的目標設置來看,實現心靈統一的關鍵是要爭取人心,而達成爭取人心的目標要依靠心靈契合。在兩岸關系中,青年是國家、民族的未來與希望。兩岸青年不僅肩負未來發展的使命,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群體。相比其他群體而言,兩岸青年都屬于新世代群體,他們使用同樣的社交媒體、觀看同樣的電視文化節目、喜愛共同的娛樂明星。這些基于現代文化元素的共同性,使他們的共同語言日益增多,彼此隔閡日益減少,加上他們沒有太多的歷史包袱,更容易在相互交流中產生共鳴、催生融合。在兩岸同胞中,青年群體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只有兩岸青年首先實現了心靈契合,兩岸關系發展的基礎才能得到充分保障,也才能為其他群體實現心靈契合提供更好的借鑒和參考。

二、兩岸青年群體心靈契合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隨著兩岸交流活動的逐步增加,兩岸青年的心靈契合取得了實質性進展。雙方在認知、情感、價值觀等領域開始相互了解、構建共識。但歷史與現實的各種因素致使兩岸青年在實現心靈契合過程中面臨諸多問題。

(一)認知領域中的心靈契合問題

其一,兩岸青年的相互認知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由于教育環境、生活環境、社會環境等因素存在差異,尤其是兩岸青年缺乏更多的接觸機會,兩岸青年相互用自己的主觀想法去認知對方。例如,臺灣青年對大陸發展現狀缺乏真實、客觀的認知,往往從一些媒體中獲取信息,或者聽信別人的口頭傳播,容易對大陸產生主觀誤解和偏見。一些臺灣青年在兩岸交流中會首先預設立場,表達自己的看法,更多是從自己的主觀角度去觀察對方,這就形成了一種片面的刻板印象[13]。有的臺灣青年認為大陸發展依然落后、缺乏民主自由;有的大陸青年認為臺灣發展已經遠遠落后于大陸,不值得大陸學習。除了刻板印象外,兩岸青年還會出現認知反復變化的現象。有的大陸青年開始對臺灣印象較好,去了臺灣后又很失望,覺得臺灣不過如此,甚至還不如大陸[14];有的臺灣青年本來對大陸印象比較好,但隨著交流的深入接觸,又產生了一些負面觀感。

其二,兩岸青年的認知交集有限。兩岸青年的認知共識基本停留在與青年人相關的社會、文化等議題上。這些議題往往與兩岸青年的生活密切相關。一旦涉及宏大的歷史議題,兩岸青年的認知會形成較大的差異甚至分歧,諸如對抗日戰爭、國共內戰、“二二八”等歷史議題,兩岸青年的認知較不同。對較敏感的政治議題,如“一個中國”原則、兩岸政治定位等,兩岸青年認知的差異性更突出。兩岸青年的認知容易受到兩岸關系大環境的影響。以“服貿協議”為例,大陸青年基本都持正面的認知,支持兩岸簽署“服貿協議”;由于受島內“反服貿”勢力的影響,一些臺灣青年認為“服貿協議”會削弱臺灣青年的競爭力。

其三,兩岸青年難以改變固有認知。兩岸青年的認知受各自政治社會化進程的影響,具有很強的穩定性與持續性。這大大增加了通過構建共有認知來實現兩岸青年心靈契合的難度。在交流過程中,兩岸青年對自己的認知都不愿意改變,總會自覺捍衛和強化自己的主觀認知。例如,臺灣青年認可“小確幸”的生活模式,認為幸福比物質基礎更重要,不愿意犧牲自己的生活質量去換取經濟發展;大陸青年多堅持為物質而奮斗,更愿意拼搏打拼。臺灣青年普遍缺乏國際觀與世界觀,總以臺灣為中心;大陸青年具有較好的國際視野,更愿意走向世界。應該說,兩岸青年存在認知差異是必然的,并且這種差異難以取得對方的完全理解。雙方總試圖從主觀上論證和強化自己觀點的合理性,對彼此的認知難以接受,甚至相互批判,這導致雙方難以正常溝通、甚至引發認知上的對立和沖突。

(二)情感領域中的心靈契合問題

其一,兩岸青年的情感契合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從當前兩岸青年交流的成效來看,多數兩岸青年通過接觸溝通都能產生一定的友誼。從筆者接觸的兩岸青年來看,大多能夠維持較好的個人情感,甚至能從朋友變為“知己”“戀人”。這說明兩岸青年群體在實現情感契合方面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在一些兩岸青年面對面的交流互動中,雙方往往能在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內,就如同好友老友一般親密交談。這種現象已經在兩岸青年中變得越來越常態化,充分說明兩岸青年能在交流中獲得情感的體驗和共鳴。但是兩岸青年的情感契合并沒有進入交流融合的深層次階段。在實際交往中,有的臺灣青年即使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但不見得認為“兩岸是一家人”,最多只能稱為“遠親”。兩岸青年還存在“你”和“我”、“你們”和“我們”的嚴格身份區別,尤其在群體交往中,兩岸青年都會形成各自獨立的群體網絡。在交流互動中,兩岸青年的情感共鳴依然沒有實現相互滲透和融合,變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一旦到了關鍵時候,兩岸青年的疏離感和距離感會表現得十分明顯,甚至雙方會發生激烈爭吵。這說明,兩岸青年的情感契合更多停留在個體的情感體驗上,沒有真正衍生到整個群體層面,成為群體的自覺意識。

其二,兩岸青年的情感契合與認同契合還有距離。身份認同是實現情感契合的核心和關鍵。身份認同是指一個人對自我特性以及與某一群體之間所持共有觀念的認知和描述。一般而言,身份是自我意識的標簽,由自我心靈產生。青年在求學時期,往往能形塑一生的身份認同及價值觀。當前,兩岸青年的情感契合并沒有構建起共同的身份認同,反而隨著交流的開展,兩岸青年的身份認同有自我強化的趨勢。近年來,多項島內民調顯示,認同“臺灣人”的比例超過了認同“中國人”的比例,尤其是臺灣青少年對“臺灣人”認同的比例高過中老年人??梢钥闯?,臺灣青年的身份認同已經體現出“以臺灣為中心”的意識,傳統的中國意識在逐步淡化。這導致兩岸青年在交流過程中存在情感上的隔膜。尤其是在交流中,臺灣青年雖然能在理性上認知到“臺灣離不開大陸”,雙方發展融合度越來越明顯,但很難在情感上將兩岸緊緊聯系在一起。

(三)價值觀領域的心靈契合問題

其一,兩岸青年的價值觀差異較大,存在契合上的難度。長期以來,兩岸青年在不同政治社會化機制的影響下,衍生出不同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主要分布在政治、社會、歷史、文化等領域。由于價值觀的根本性差異,往往使兩岸青年對一些問題的基本看法發生分歧甚至沖突,最終影響兩岸青年的認知與情感契合。以臺灣青年為例,由于臺灣已經進入后工業時代,不再以經濟發展為最高價值,而是轉向“后物質主義價值觀”,青年人更加注重個人價值的體現、自我表達和非物質上的價值滿足。尤其是“小確幸”在近年來已經成為臺灣青年普遍認可的價值觀,使臺灣青年傾向于維持一種安定、休閑的生活模式,不希望社會發生大的變動,缺乏國際觀和大局觀,更注重自身的眼前利益和個人利益。相比臺灣青年,大陸青年具有民族國家意識,對問題的思考更加凸顯宏大視野。這兩種價值觀的根本差異直接導致兩岸青年對兩岸關系的判斷和認知存在分歧。

其二,兩岸青年的價值觀容易固化,不利于雙方的交流融合。兩岸青年價值觀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但雙方一旦只用自己的價值觀去判斷對方,并不愿理解和傾聽對方的價值觀,就容易導致價值觀沖突。在兩岸交流中,大陸的民族主義情緒與臺灣的個人主義話語很容易發生沖突。臺灣青年總是試圖用個人主義價值觀來進行價值判斷,不愿正面擁抱民族主義價值觀,總是認為民族主義是一種“極權”的體現;大陸青年同樣用民族主義價值觀來進行價值判斷,認為臺灣青年“數典忘祖”,只懂得維護自己的利益,沒有民族觀念。雙方互不相讓,甚至相互指責,都認為對方的價值觀存在問題,并不斷放大這種價值觀的對立性,最終使雙方在價值觀的契合上越走越遠、難以融合。應該說,由于所處社會生活環境的不同,兩岸青年的價值觀差異在所難免。如果雙方都不能換位思考、互相尊重,只懂得單方面固守和強化自身的價值觀,貶低和攻擊對方的價值觀,造成價值觀的嚴重對立,那么兩岸青年在價值觀層面不僅無法實現心靈契合,甚至會影響雙方在認知、情感層面的契合。

三、促進兩岸青年群體心靈契合的對策

(一)培植兩岸青年群體的共同利益

兩岸青年群體同屬中華民族,必須要構建雙方的共同利益,即民族共同利益,包括民族的歷史文化、認同情感、經濟發展、領土主權、國家安全等。大陸青年基本能捍衛民族共同利益,臺灣青年受過去“本土化”“去中國化”的影響,民族意識相對匱乏。但是這并不代表臺灣青年不能培養和塑造民族觀念。兩岸青年要充分意識到只有攜手合作,才能共贏。臺灣TVBS的民調數據顯示,在臺灣20歲至49歲的青壯年中,有過半數認為,在大陸就業的薪水與發展較臺灣好,1/3的臺灣青年想西進大陸發展[15]。對大陸這個充滿無數機會的“巨大磁場”,臺灣青年一代無法置身事外。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渴望了解大陸的經濟發展成就和社會發展變化,想到大陸來尋找實現夢想的舞臺。這些都可以讓兩岸青年感受到,兩岸誰都不開誰,只有堅持和捍衛這種共同利益,兩岸同胞才能雙贏。一旦雙方建立起這種民族共同利益,真正體會到兩岸“共生共榮、唇齒相依”的關系,就不會彼此置身事外,會逐步帶來在認知、情感以及價值觀上的深度融合。

相比民族共同利益而言,個體的具體利益同樣不可忽視,尤其在重視個體利益的青年群體中,個體利益的處理更直接關系到民族共同利益的實現。當前,兩岸青年群體已經開始融合發展,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在大陸求學、生活甚至創業,大陸學生也開始前往臺灣地區求學,有了群體之間的相互融合,必然會產生共同的具體利益[16]。對此,我們要高度重視兩岸青年在交流融合中產生的各種具體利益問題,尤其是要積極吸引和推動臺灣青年在大陸創業、工作,將大陸打造成為未來臺灣青年穩定的聚集地。諸如針對臺灣青年就業難的現狀,大陸方面應積極打造“兩岸青年創業基地”,支持臺灣青年在大陸生活、創業。通過關注和解決臺灣青年的具體利益問題,大陸的發展就會與臺灣青年的生活、創業息息相關,使臺灣青年意識到不僅個人生活與兩岸關系存在很大相關性,而且一個富強的中國也意味著其能擁有更多的發展機會。

從現實來看,兩岸青年群體之間尚存在不同的發展愿景。大陸青年的發展愿景更多體現在民族國家層面,兼顧個體的發展,而臺灣青年多關注個體的發展,缺乏宏大的發展愿景,因此,可以對兩岸青年的發展愿景進行整合。一方面,要使追求民族復興的中國夢逐步成為兩岸青年群體的共同利益紐帶。這就要求在實際交流過程中,不僅要做好相關的傳播工作,使這種宏大的口號變成形象具體的文字與圖片,更要使臺灣青年在現實社會中切身感到這種共同利益給自身帶來的變化。例如,中國夢可以幫助實現臺灣青年的自尊與榮耀,讓其感受到作為一名中國人的光榮,同時,實現民族復興,既可以增強中國的國家實力,也能帶動臺灣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化解臺灣青年對經濟現狀的不滿,解決臺灣青年面臨的實際問題。另一方面,要將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逐步構建為兩岸青年共同的發展愿景。這就要使臺灣青年意識到,兩岸關系的改善與個體利益存在密切關系,只有兩岸關系逐步改善了,兩岸青年才可能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

(二)累積兩岸青年的認知情感

人際交流不僅要了解對方、傾聽對方,更要表達自己的態度,推動形成雙方互動的結構。在兩岸交流過程中,兩岸民眾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渠道,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態度立場。一是兩岸青年要相互真正了解對方。這就要使雙方從經濟、社會、人文等方面形成立體化的全面了解。雙方在互相了解對方心理認知的同時,要了解對方所處的歷史與社會環境,由此才能真正理解對方心理認知形成的原因。二是兩岸青年要在全面了解的基礎上,通過溝通表達自己的看法。即使雙方存在不同認知,也要公開交換意見,了解對方的立場。三是兩岸青年要對各自的認知情感,予以充分尊重和包容,不要動輒用有色眼鏡去看待對方。兩岸青年的相互了解不是簡單的認知判斷,而是充滿磨合和調試的過程。

相互了解只是實現心靈契合的第一步,還需要雙方建立相同的話語認知體系。只有形成相同的話語認知體系,才能確保雙方交流持續下去。從促進兩岸青年心靈契合來看,兩岸青年的共同認知體系依然較薄弱。對此,在增進兩岸青年相互了解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推動構建共同認知體系。所謂共同認知體系,就是雙方在重要領域擁有共同的語言、看法以及觀念。這種共同認知并不意味著兩岸青年的認知觀念完全一樣,而是說雙方要在核心的認知觀念上達成一致,推動兩岸青年正常交往、產生共識。要充分實現兩岸電視媒體、社交媒體互動的常態化,使媒體對兩岸關系的認知進一步客觀化、公正化。要通過雙向交流的方式,推動兩岸青年保持經?;耐鶃?,實現雙方在認知觀念上相互影響、相互滲透。

只有通過情感的連接以及身份認同的構建,才能更迅速地讓臺灣青年對大陸產生更深層次的情感。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具有相同的歷史文化基礎,這是構建雙方情感認同的基礎。但是臺灣與大陸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衍生出了不同的情感記憶。近代以來,臺灣民眾有特殊的悲情記憶及傷痕存在,這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去化解。兩岸青年在交流中,不要認為交流就一定馬上讓對方改變看法,也不能因為交流一時沒有強化對方的情感認同,就認為交流沒有效果,更不能僅僅因為兩岸共同的歷史文化紐帶,就認為兩岸青年的情感是與生俱來的,交流就一定可以水到渠成。兩岸青年要從朋友做起,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相互理解、建立信任,增進共識、培育情感,構建雙方都認可的身份認同。

(三)形塑兩岸共同價值

在人際交往中,要理解包容各自原有的價值觀。臺灣青年普遍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對人充滿友善、熱情,崇尚個性獨立,認可民主、自由、公平等普遍價值。在“后物質主義”時代,臺灣青年對幸福感等精神層面的關注高于對物質層面的關注。相比臺灣青年,大陸青年的價值觀更具有民族國家意識,具有濃厚的社會主義特征。兩岸青年的這些價值觀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如果強行要求對方改變或否定自身的價值觀,勢必會引發對方的反感甚至抗拒。因此,在交流過程中,兩岸青年要相互理解,求同存異。大陸青年要理解臺灣青年價值觀的獨特性,不要以居高臨下的態度去審視對方,對有的臺灣青年存在的日本情結、崇尚自由等價值觀不能一概予以批判。臺灣青年應該對大陸青年的價值觀予以尊重??傊?,相互理解對方的價值觀,旨在構建一種基本的平等信任關系。不能把對方的價值觀污名化,甚至將雙方價值觀對立起來,而是要相互認可各自價值觀存在的合理性。

共同價值觀是雙方價值觀的公因數。理解對方的價值觀并不等于完全建立了共同的價值觀。在兩岸青年群體中,要做好雙方共同價值觀的提取。一是要了解雙方各自的核心價值觀論述。當前,大陸方面正在積極倡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015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17]。不難看出,不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是習近平主席提到的共同價值,都集中體現出“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理念。臺灣社會的核心價值觀主要受中華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民主思想的影響,體現在對民主、自由、平等、幸福等方面的追求,即 “政治上民主,經濟上自由,文化上傳統,生活上平等”??梢园l現,兩岸在價值觀上已經具有了某些共通性,因此,將大陸方面闡述的核心價值觀、共同價值,與臺灣社會的核心價值觀進行對接,能提取出兩岸青年共同信奉的價值觀:“民主、和平、自由、平等、公正”。

當逐步構建起兩岸青年共同認可支持的核心價值觀后,兩岸青年要切實維護它,讓共同價值觀融入自身的價值體系中。兩岸青年要充分認識到,兩岸不僅在利益關系上休戚與共,更在價值觀層面上共榮共損。這就需要兩岸青年共同維護好核心價值觀。只有在核心價值觀層面產生共識,雙方才能真正實現心靈契合。一是兩岸社會要全方位地展現這種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要讓兩岸青年能夠從媒體、教科書、網絡等各個渠道都了解并認可這種核心價值觀。二是兩岸青年要在實際行動中踐行這種共同的核心價值觀,切實成為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大陸青年要在關注民族、國家等宏大價值觀的同時,體現對民主、公平、正義等價值觀的追求。臺灣青年的價值觀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小確幸”的追求上,也應接受更宏大的民族、國家等價值觀。三是兩岸青年要通過共同參與、共同生活等融合方式,真正構建起兩岸青年命運共同體。

參考文獻:

[1] 趙博,許雪毅.習近平總書記會見臺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EB/OL].(2014-09-26)[2017-03-10].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6/c_1112641354.htm.

[2] 艾松如.兩岸心靈契合要靠文化引領[J].臺聲,2015(2):50.

[3] 林國平,王炳慶.閩臺宗教文化交流及其對兩岸關系的影響[J].閩江學院學報,2008(1):13-17.

[4] 蔡清娟.增強兩岸中華文化認同 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合作[J].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1):67-71.

[5] 徐曉暖.文化價值認同:新時期兩岸關系和諧建構中的重要向度[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2):57-59.

[6] 張文生.兩岸政治互信與臺灣民眾的政治認同[J].臺灣研究集刊,2010(6):1-9;

[7] 余克禮.努力增強兩岸政治認同感[J].統一論壇,2011(6):9-11.

[8] 于強,耿曙,李揚.兩岸交流對臺灣民眾的影響研究:利益、認同與投票行為[J].理論月刊,2015(2):111-117.

[9] 艾明江.兩岸基層民眾交流與認同構建分析[J].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5(1):47-52.

[10] 宋淑玉.功能和社會意義視野下的兩岸文化交流[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4):43-47+53.

[11] 王茹.“兩岸族”臺胞的社會身份認同與兩岸命運共同體——從社會認同理論的本土文化心理機制出發的闡釋[J].臺灣研究集刊,2010(1):76-83.

[12] 張羽,王貞威,劉樂.兩岸青年學生對社會文化集群認知研究[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88-99.

[13] 陳孔立.“臺灣人”群體對中國大陸的刻板印象[J].臺灣研究集刊,2012(3):1-6.

[14] 艾明江,位鳴玉.大陸青年學生在臺灣的社會交往現狀分析——基于大陸“交換生”群體的實證調查[J].臺灣研究集刊,2014(2):40-47.

[15] 調查顯示:三分之一臺灣青年想赴大陸發展[EB/OL].(2015-03-30)[2017-03-10].http://news.xinhuanet. com/tw/2015-03/30/c_127635416.htm.

[16] 羅俊艷,王金國.大陸交換生在臺灣的生活與學習問題[J].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3(1):51-54.

[17] 陳贄,周效政,徐興堂.習近平出席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15-

09-29)[2017-03-10].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9/29/c_1116703634.htm.

猜你喜歡
青年群體兩岸關系
當代青年群體文化自信的弱化與重構
當下青年群體思想動態的喜與憂
基于屌絲文化審視青年群體的社會心理
流行文化境遇中青年價值觀的重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