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見微知著

2017-08-12 04:45李靚潔
消費導刊 2016年7期
關鍵詞:帕森斯

李靚潔

摘要:如果說塔爾科特-帕森斯在《社會行動的結構》一書中,梳理了社會學一般行動的概念框架,總結提出了詳實的社會學觀點;那么喬納森·特納的《社會學理論的結構》一書更多的保留了各種理論觀點起源的細節,呈現著一種百家爭鳴的異彩紛呈。此書的行文與內容更多的是從細致之處見獨特之美,起到一個提綱挈領的作用,因此,我難以做到通篇的泛泛而談,只是粗淺地攫取了我所略有理解且相對具有代表性①的部分(帕森斯的分析功能主義)加以分析闡述,以期使文章的思路與原文具有一致性,文章的觀點則具有一定的獨立性與可議性。

關鍵詞:社會學理論的結構 帕森斯 分析功能主義

在《社會行動的結構》一書中,帕森斯(Talcott-Parsons)對其分析功能主義做了如下詮釋,即用少量社會學理論的重要概念來“恰當地‘理解外部世界的各個方面……這些概念……對應從這些現象中可以分離出來的可以分析的要素②”,他強調用“分析性現實主義”來對社會行為、組織和變遷的任意方面的觀察進行預先的設定,而所有的現象與結果都是對“抽象概念體系”的驗證。不同于默頓經驗主義分析法“廣泛地積累數據……考慮的各種變量,以及精細的公式化描述和對具體變量間關系的實證性陳述③”,帕森斯的分析功能主義的建構運用韋伯理想類型分析方法的范式,對社會現象預先進行了范疇化歸類,其理論本身超越了社會經驗事實,不被具體經驗所掩蓋,具有明顯的先驗性特征,其核心在于由抽象概念組織的分析框架。根據《社會學理論的結構》一文,我將其分析框架形成及演變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架構:行動的唯意志論框架

1937年,《社會行動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ocial Action)出版,綜合了功利主義、實證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有益假定和概念,以個人為行動者,建構與發展了“行動的唯意志理論”,其主要抽象概念假定框架如下:

(1)功利主義的“行動目標”。古典經濟學中,功利主義的最基本假設在于他們認為人類行動都是以最小的代價去獲得最大的利益,即相關者效用的最大化。其中較為相似的理論是意大利經濟學家維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總結提出的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帕累托最優。他們都在“理性人”的預設下,強調了行動的目標導向。帕森斯批判了“理性人”的存在,但肯定了功利主義者有關行動者追求目標的敘述,提出了行動者的行動是尋求目標的實現。

(2)功利主義的“適應”。功利主義還強調了“理性人”權衡利弊、做出選擇的能力,指出在排除人的自主性和主觀性的前提下,人們的選擇在資源充足的情況下,在整個系統中選擇實現行動目標的有益手段與情境條件。

(3)實證主義的“參數關系”整合。實證主義主要的研究對象是社會事實,認為研究社會可以像研究自然世界一樣,可以探尋到社會發展的規律與事物問的因果聯系。社會學中最為典型的實證主義者是“社會學之父”奧古斯特??椎拢–omte Auguste),他借用“有機體”這一概念,運用社會學與生物學間的關系聯結,借鑒生物學的個體有機體論和社會學社會有機體論的對應性,闡述了一些特殊的社會結構概念的生物學模型,形成了社會有機體理論的雛形,這也是帕森斯分析功能主義的理論來源。但帕森斯同樣批判與汲取了實證主義理論,他否定用直觀的物理現象解釋社會的極端還原論,強調復雜的符號功能的存在,認為社會中存在一定的物理參數關系聯系并對部分社會結構產生影響。

(4)唯心主義的“概念約束”與社會現象范疇化。針對用主觀價值成分理解社會行動的唯心主義,帕森斯在將社會現象范疇化的前提下辯證指出,行動者被各種價值觀、規范及其他“理想”所支配,這些“理想”盡管可能與實際社會脫節,但用其規范、約束行動者的過程仍是必要的。

拓展:社會系統的方向性整合

1951年,《社會系統》(The Social system)出版,概述了“行動單位向社會系統的轉化④”。帕森斯偏向于從宏觀角度觀察社會系統,將其視為一個高度整合的整體,運用抽象的理論概念,架構反映社會重要共性的分析框架,減少具體的經驗細節局限社會系統研究的可能。他并不否認社會系統中個體的差異性,但他繼承了涂爾干和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假定,認為社會整合是社會的基本需求,社會系統通過社會化和社會控制兩種機制進行社會整合,而價值和動機的結合決定了單位行動的基本方向,“隨各種不同取向的行動者(不同行為和價值取向的不同組合)互動,就會逐漸產生約定,并維持互動模式,社會系統即這種互動制度化逐漸穩定的過程⑤”。因此,較之默頓的中層理論,帕森斯更加注重的是宏觀的個體所處的社會整體單元;較之其原有的行動的唯意志論框架,帕森斯進一步明確了在規范性的地位、角色下參數關系的整合概念提出了取向模式(modes of orientation)和模式變量兩個概念,豐富和發展了社會系統。

成形:功能強制主義的建構

1956年,《經濟與社會》出版,提出了結構的功能在于滿足系統的必要條件。在對整體宏大框架結構進步分析的基礎上,帕森斯發現對結構的評價依據主要來自于滿足四種必要條件“AGIL”(適應、達鵠、整合、維模)的功能后果。這四種必要條件作為功能與結構間的參數聯系,被帕森斯用來細致化劃分“社會系統”,以便更加具體完整地描述“社會系統”這一抽象概念。馬克思認為社會系統由四個子系統構成的,即經濟系統、政治系統、社會生活系統和思想文化系統⑥。帕森斯引用與借鑒了馬克思的這一劃分方式,并指出在無限細分的AGIL構造中,功能的必要條件與社會子系統是一一對應的,經濟系統與適應、政治系統與達鵠、社會系統與整合以及文化系統與維模構成了社會結構的功能系統。AGIL構造是帕森斯對社會系統的精細化劃分,帕森斯認為系統和子系統功能是一個可以無限置換的整體,并以此討論與詮釋了“社會變遷”和“人類狀態”兩大問題,建構了一種龐大的世界觀和宇宙觀。

回溯整個分析功能主義的建構歷程,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其產生、拓展還是成形,都是在繼承整合原有理論基礎的前提下,批判性發展新的理論觀點,建構獨有的理論分析框架,并在經驗性驗證中不斷完善、不斷前進,綻放其獨有的理論魅力。

猜你喜歡
帕森斯
“互聯網+”時代引領智能機器人職業教育的發展
“互聯網+”時代引領智能機器人職業教育的發展
基于AGIL模型的鄉村教師職后培訓發展策略
盲丐
結構功能主義理論發展脈絡探析
基于韋伯、帕森斯、哈貝馬斯的社會行動論述評
相鄰關系的立法結構、功能與局限
帕森斯品牌收購的實證分析
淺談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
探析帕森斯和默頓關于社會結構研究的差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